中国工艺美术赏析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详细

宋代五大名窑—哥窑
• 哥窑的主 要特征是釉面 有大小不规则 的开裂纹片, 小纹片的纹理 呈金黄色,大 纹片的纹理呈 铁黑色,故有 “金丝铁线” 之说。
宋代五大名窑—钧窑
钧瓷两次烧成, 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 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 绝, 千变万化,这是因为 在烧制过程中,瓷釉 的含铜量极高造成的 艺术效果,此为中国 制 瓷 史上的 一大发 明,称为“窑变”。
冰裂纹
3、哥窑和龙泉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 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 和关注。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 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 量。 哥窑瓷器最大的特征是瓷器通体开片, 这些开片本是由于胎体与釉面膨胀系数不一 致,原为瑕疵,哥窑工匠 却化腐朽为神奇,熟练掌 握“开片”的疏密和粗细, 成为一种极美的天然纹理, 开片大的称为“冰裂纹”, 开片细的叫“鱼子纹”, 极细碎的叫“百圾碎”, 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 称为“金丝铁线”。
鼎
•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象征着 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 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 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 鼎迁于周”。 •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作品欣赏 1Fra bibliotek青瓷仰覆莲花尊
青瓷仰覆莲花尊,是六朝时期最有 价值的、体型较大的瓷器。 尊体以腹为中心,上部塑饰向下的 莲花瓣三层,下部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三 层。尊底也塑成莲花瓣形,共七层。在 颈部有一些佛教和动物题材的纹样,盖 呈以莲花瓣雕成的王冠状,中间再饰一 莲花,显得非常雅致。这件作品上的莲 花纹和飞天纹无疑受到了来自佛教的影 响。 整个尊体设计别致,繁复优美,具 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反应了佛教艺术对 北方陶瓷的影响,是宗教和艺术性巧妙 结合的杰作。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包括了陶瓷、织锦、漆器、玉器、雕塑、木工、金属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
1. 陶瓷: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源远流长,著名的有青花瓷、白瓷、大明五彩等。
其中青花瓷以其特殊的工艺和美丽的纹饰而著名,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
2. 织锦:中国的织锦技艺历史悠久,以织造工艺精湛、色彩丰富著称。
其中苏绣、湘绣、蜀锦等地方绣种是中国传统织锦艺术的代表。
3. 漆器:中国的漆器制作源于古代,中国人在自然树脂的基础上研制出特殊的漆器工艺。
漆器具有防潮、防腐、装饰效果持久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餐具、家具、工艺品等领域。
4. 玉器:中国古代被誉为“玉石”的材质,在中国民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玉器制作工艺繁复,如玉雕、玉绳编织、玉镂空等,以其精致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而著称。
5. 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工艺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泥塑等。
木雕以其立体感和细腻的手感深受爱好者的追捧。
6. 木工:中国的木工工艺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代表有红木家具、楠竹编织等。
红木家具以其质地坚硬、纹理美丽、雕刻精细而著名,被视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绝佳代表。
7. 金属工艺:中国的金属工艺有镂金、铜器等。
其中镂金工艺是一种将金箔或金丝加工粘贴到器物表面的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和装饰品制作中。
这些传统的工艺美术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之处,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

天中
,不 起
下心
且易 。
走,
造馊
。所
,
”
SHIJIEMINGHUAZHONGDEHUIHUAYUYAN
中国陶瓷
水鳝黄色 彩 出景
请
等鱼、釉 绘 成德
时
。黄孔丰 有 就镇
期
、雀富 古 是成
陶
茄绿多 彩 彩为
瓷
皮、彩 、 绘全
艺
紫蟹, 粉 和国
术
、甲有 彩 色的
珊青红 、 釉制
瑚、、 珐 两瓷
红茶蓝 琅 方中
21014.5
31.5
34.1 14.5
SHIJIEMINGHUAZHONGDEHUIHUAYUYAN
211 212-
SHIJIEMINGHUAZHONGDEHUIHUAYUYAN
中国陶瓷
盆牡
, 北
丹 纹
、
京瓶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
, 上 海 博 物 馆 藏 ; 后 : 鸳 鸯 莲 花 纹
( 元 ) 青 花 瓷 器 两 件 ( 前 : 缠 枝
SHIJIEMINGHUAZHONGDEHUIHUAYUYAN
中国陶瓷
厘 米 , 口 径
20924.3
厘(
米宋
,)
底均
径窑
三
足
厘洗
9 17.2
米(
,高HIJIEMINGHUAZHONGDEHUIHUAYUYAN
中国陶瓷 米口 ,径 上( 海宋 博厘) 物米黑 馆,釉 藏腹雕 )径剔 花 卉 厘罐 米( ,高 足 径 厘 米 厘,
,出久越要 制烧化制瓷 。成器已 河土。窑一 中制金的器 为制经 北瓷北体浙 呈中属火的 生品烧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

第一节 陶瓷
图3-3 彩陶漩涡纹瓶
第一节 陶瓷
一、 陶器
4.黑陶
黑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 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 000 ℃,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 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 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 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 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图3-4所示为龙山文化陶器黑陶罍。此 酒器1974年出土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细泥黑陶,外表打 磨光滑,乌黑黝亮,侈口,口径13 3厘米,高22厘米,高直颈, 圆肩,深腹,腹壁较斜直,肩部附有对称的两耳和两盲鼻,颈部 和腹部有弦纹,器盖呈覆碗形,上部有环形把手。
第二节 青铜器
图3-8 司母戊大方鼎
第二节 青铜器
2.四羊方尊
尊,今作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 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 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 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 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 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第二节 青铜器
图3-9 四羊方尊
第二节 青铜器
3.龙纹觥
觥,古代的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
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 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 四腿为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 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 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龙纹觥(图3-10),也可称为龙纹兕觥,商代后期青铜器。 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这件商代的龙纹兕觥为 我们认识兕觥提供了实物根据。这件造型奇特的兕觥独具风 采。觥的装饰纹样精美华丽。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百科知识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百科知识青铜器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原料优越性: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种美术形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包括陶瓷、玉器、漆器、金银器、织绣、泥塑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属于陶瓷艺术。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代表作品如汉代的绿釉陶和唐三彩,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元代的青花瓷等,无不展示了古人对于瓷器工艺的精湛掌握和创新能力。
这些作品不仅在工艺技术上精细,而且在造型上更具魅力,给人一种深深的艺术享受。
玉器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人对玉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玉器被认为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玉器在形状、颜色和纹饰上都非常讲究,既有简约的造型,又有复杂的纹饰,展示了中国古人在美学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卓越才华。
漆器亦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
漆器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将多层漆涂刷于器物表面,并加以雕刻和镶嵌,最后进行抛光和烤漆等技术处理。
漆器的装饰色彩丰富多样,常以精细的图案或故事情节为主题,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华贵和奢华的感觉。
金银器作为古代中国的贵族生活和审美的象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财富和尊贵的追求,更体现了金属工艺的高超技艺。
金银器常以器形和纹饰相互衬托,精细的铸造工艺与精美的镶嵌技巧相结合,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中国古代织绣和泥塑等工艺美术也颇具特色。
织绣作为中国传统的高级手工艺品,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智慧和美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技法。
泥塑则是一种以黏土为基础材料的造型艺术,主要用于制作人物形象和神话故事的场景,其形象逼真、生动,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不仅能够使人领略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更能够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 总结

三、中国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 1、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 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 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 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 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 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 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 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 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 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 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 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 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 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2、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 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 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 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 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 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 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 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 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 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 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在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动员中可以迅速地转化为 物质财富与文化资本。例如,服饰文化、礼仪 文化、婚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 文化、休闲文化、会展文化,动漫文化、戏曲 文化、餐饮文化、酒文化、品牌文化等中每一 个文化符号与符号资源,都有着与工艺美术民 族文化资源的内在依据。
元代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 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 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 献。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元代工艺美 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
赏析工艺美

赏析工艺美工艺美术是一种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手工艺术,它将艺术与实用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作品。
工艺美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当今社会,工艺美术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来赏析工艺美的魅力,探索其独特之处。
首先,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实用性。
与绘画、雕塑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不同,工艺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比如陶瓷、玉器、丝绸等工艺品,它们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可以被人们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这种实用性使得工艺美术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其次,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精湛工艺。
工艺美术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琢磨和精细加工,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比如中国的景泰蓝、剪纸、刺绣等工艺品,都需要工匠们经过长时间的细致雕琢和精细加工,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这种精湛的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人们收藏的对象。
再次,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历史积淀。
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比如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中,很多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承,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赏析工艺美术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美的形式,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最后,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多样性。
工艺美术作品涵盖了陶瓷、玉器、丝绸、漆器、金属器等多种材质和形式,每一种工艺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比如中国的景泰蓝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法和色彩艳丽而闻名世界,而剪纸则以其精巧的剪裁和丰富的题材而备受赞誉。
这种多样性使得工艺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总之,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魅力在于其实用性、精湛工艺、历史积淀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班级:小学教育(英语方向)10级英语班姓名:李萍萍学号:100714142012-10-23青铜器文化青铜器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原料优越性: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
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
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
《周礼__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的更脆。
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
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
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
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
发展历史:考古证明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大约二千年以前,自晋侯苏编钟(西周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
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
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
其中礼器又包括了时期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礼器:-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
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
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
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
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
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
”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
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
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
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兽面纹鬲(商)食器圆柱足。
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
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1994年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标准计量,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制作精美,是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
属于商代的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
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区大都如此。
但是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
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
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
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数愈多,就是说享受肉食品亦愈丰富。
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候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发展时期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镶嵌兽面纹戈(商)。
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青铜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
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
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
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期、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
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
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
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
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期、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
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
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
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主要分类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
酒器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
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角:(音jue)饮酒器。
无柱、流,两端皆是尾。
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小子省壶(商)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
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盛酒之用。
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
铺首:衔门环的底座,多为虎头、螭、龟、蛇等,起装饰壶身的作用。
卣:(音you)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
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方彝(yí)乃盛酒器。
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食器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
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
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
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
《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
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
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