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往来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三)预习质疑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基本流程为:交流助学——拓展深学——系统建学
集体设计
个人修订
一、交流助学
1.小组交流
2.点拨交流
二、拓展深学
(二)局部揣摩
1、你从玄奘、鉴真法师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2、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我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区别?
三、系统建学
四、限时作业
(三)课堂限时作业
课题:《对外友好往来》
①隋唐时期中国与哪些地区有交往?
②中国人被称为“唐人”的原因是什么?
③新罗与中国交流的事迹有哪些?
④日本从皇帝时开始派“遣唐使”。
⑤唐朝在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⑥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僧人是。
⑦天竺就是现在的。唐太宗在位时期,高僧西游天竺。回国后潜心研究佛经,同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有《》一书。
4、右图是唐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他是()
A.高僧玄奘B.鉴真和尚C.阿倍仲麻吕D.马可·波罗
5.“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A.新罗B.天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波斯D.日本
6、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的是
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大藏经》D、《徐霞客游记》
班级:姓名:成绩:
1、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A、鉴真东渡日本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2、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鉴真B、玄奘C、阿倍仲麻侣D、一行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

初一历史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课件

初一历史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课件
提高文化软实力
对外友好往来有助于提升本国的文 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01
02
03
促进和平稳定
对外友好往来有助于增进 国家之间的互信与合作, 减少冲突与战争,促进国 际和平与稳定。
推动多边主义
对外友好往来有利于推动 多边主义,加强国际组织 的作用,解决全球性问题。
应对全球挑战
对外友好往来有助于各国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 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 国犯罪等。
对外友好往来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旅游合作和推广,可以吸引更多的 国际游客到本国旅游,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对外友好往来还有助于推动跨国公司和人才的流动。通过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人才, 可以推动本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06 对外友好往来的未来展望
面临的挑战
国际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外友好 往来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繁荣阶段
总结词
对外友好往来达到鼎盛,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
详细描述
进入繁荣阶段后,对外友好往来达到鼎盛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中 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逐渐形成,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 泛的伙伴关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一历史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课件
目录
• 对外友好往来的背景 • 对外友好往来的发展历程 • 对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 对外友好往来的代表人物 • 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与价值 • 对外友好往来的未来展望
01 对外友好往来的背景
历史背景
古代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2. 技能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友好往来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2)培养学生对友好往来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外友好往来的意愿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本课文讲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故事,展示了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重点:(1)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课文中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线路。

(2)引导学生思考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案例分析:(1)挑选几个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或故事进行详细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事例或故事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口语表达:(1)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口语表达流利程度。

(2)评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2. 写作评估:(1)评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友好往来理念进行写作的能力。

(2)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否符合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地图。

3. 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或视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学生对对外友好往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第6课对外好友往来

第6课对外好友往来
(3)《大唐西域记》 (4)他是唐朝与天竺交往中最杰出使者。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敢问路在何方
一、友好往来 1、唐朝政府对外实行 对外开放 的政策,在世界 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唐人 。 2、唐朝对外活动活动频繁的城市 有 长安 、洛阳 、 广州 、杨州
《职贡图》
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留学僧 来唐朝学 1、隋唐时日本派 遣唐使 、留学生 、 习。 六 次 2、唐玄宗时, 鉴真 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
D
第6课 14页
1D 2D 3A 4D 5B 6A 7A 8D 9B 10D 11A 12A 13A 14(1)法度完备,文明发达,是个值得珍视 的国家。 (2)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大唐。 (3)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15(1)玄奘。
(2)玄奘游学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加 强唐朝与天竺的联系。
新罗
②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天竺
印度
①唐僧玄奘去天竺学习,带回大量佛经。 ②玄奘把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 中亚、印度半岛、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1、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1、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频繁的原因。 ①国力强盛; ②经济和文化都处于领先地位。
才成功。他设计 唐昭提寺
传播 唐朝
文化。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大唐这个国家,法律完备,值得珍视的 国家,应该常常去。
建筑
唐朝建筑
日本大浪城
日本都城
唐都长安

铜钱: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的合同开宝
书法

对外友好往来课件ppt

对外友好往来课件ppt

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时期的对外友好往来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些通道,中国 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西方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传入中国。
近代以来的对外友好往来
自19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关系的演变,对外友好往来逐渐成为国家外 交的重要手段。各国之间的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着世界 格局的变化和发展。
1960年代,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开始实现政府间互访和建立外交关系。
当前,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广 泛合作,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友好往来
1970年代,中国开始与拉美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2000年代,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开始实现政府间互访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
证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02
平等协商
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应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以和平方式解
决争端和分歧,不采取单方面的强制措施。
03
互利共赢
应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局面

多样化发展原则
多样化合作领域
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时,应注重多样化发展,拓展经济 、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实现全方位的 交流与合作。
加强本土实践
在对外交往中,应注重加强本土实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发挥 本国优势和特色,为国际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03
对外友好往来的领域与内容
经济领域的对外友好往来
贸易合作
通过开展贸易活动,加强经济联系 ,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课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课件

唐都长安
中日友好的见证
诗人的友谊
• 日本晁卿辞帝都, 日本晁卿辞帝都, • 征帆一片潦蓬壶。 征帆一片潦蓬壶。 明月不归沈碧海, 明月不归沈碧海, • 白云愁色满苍梧。 白云愁色满苍梧。 •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部仲麻 晁衡,日本人, 开元五年(717) 年二十, (717), 吕。开元五年(717),年二十, 留学中国。卒业后留唐作官。 留学中国。卒业后留唐作官。 大历五年(770) 卒于长安。 (770), 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天 宝十二载(753) (753), 宝十二载(753),衡与日本遣唐 使藤原清河等人同船返日, 使藤原清河等人同船返日,在 海上遇风,与别的船失散, 海上遇风,与别的船失散,漂 流到安南(今越南) 流到安南(今越南),后又辗转 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遇难, 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遇难, 李白听到这一消息, 李白听到这一消息,写此诗以 志悼念。 志悼念。
唐僧东渡
传播文化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唐僧西行 求取真经
你知道玄奘其人吗? 你知道玄奘其人吗?
你能说出图片中故事吗? 你能说出图片中故事吗?
你读过《西游记》 你读过《西游记》吗?
哪本书记载了玄奘的经历? 哪本书记载了玄奘的经历?
大雁塔
•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 奘在寺内西院建塔, 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 寺塔, 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 来的经籍。 来的经籍。现在的塔名依据 的是《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的是《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的记载: 中的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 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 摔死在地上。 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 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 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 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 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 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国际视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成果: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友谊与合作加深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成果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际合作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国际合作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中展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热爱祖国、关注国际事务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图片:收集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讲解。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重要历史事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中日文化交流等。

3. 历史人物:张骞、郑和、玄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

3. 结合学生的课后论文,评估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框架。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丰富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播放与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第二课时:讲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主要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遣唐使渡海西来
遣唐使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间,日 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 15次)来华,规模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ぁ ぃ ぅ ぇ ぉ か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日本从公元8 世纪起有了自 己的文字。日 语的文字有些 是在参照中国 汉字草书和楷 书偏旁的基础 上创制而成的。
日本文字
中国文字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返回
鉴真东渡
鉴真
(688~763年) 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 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 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 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 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 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 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自学提纲
1、唐朝对外开放政策是怎样的? 2、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受中国哪些影 响? 3、唐对日本、新罗、天竺的影响是什么? 4、高僧出外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他们的 什么优秀品质?
唐对外友好往来盛况出 现的原因?
1、唐朝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 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 济、文化交流。 3、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给各国 友好往来提供条件
遣唐使 鉴真东渡
政治: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日 经济:与唐经济贸易 本 文化:文字、服饰、饮食、佛 教、建筑、雕塑、医学等)
政治:仿唐制(如科举); 经济: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 罗 文化:医学、天文、历算等科 技 成就;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隋 唐
使节、留学生、商人
玄奘西游
天 竺
传播唐朝文化; 学习佛教精髓; 《大唐西域记》;
4.唐朝对外贸易中,物产居唐
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C )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识图题
①该图反映了哪位人物的活动?
②他主要到哪里传播唐文化?
③他几次东渡?
④他的贡献如何?
返回
玄奘
玄奘
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 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幼年家贫,父母 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 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从事 佛经翻译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还 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 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
玄奘回长安后, 经过20余年的 努力,专务翻 译从天竺带回 来的佛经。对 佛教的传播作 出杰出贡献。
玄奘译经图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地区和 国家的见闻与概况,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 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大唐西域记》
1.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 B “唐人”的原因(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627年,从长安出发。
628年,到达天竺西北部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631年,玄奘来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天竺 佛教的最高学府。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 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
唐玄奘参加 佛学辩论会
玄奘取经回长安
公元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 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
公元763年,鉴真 在唐招提寺圆寂,葬 于日本。在他逝世前, 其弟子按其真容制作 了鉴真干漆坐像。塑 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至今供奉在唐招 提寺开山堂内,被日 本政府定为“国宝”。
鉴真干漆坐像
鉴真坐像回国“省亲”
1980年4月,鉴真大师坐像在日本唐招提 寺长老森本孝顺的护送下,先后在扬州、 北京展出,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 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 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 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 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 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 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 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2.“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A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3.图中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D ) A、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 名的佛学大师 C、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
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招提寺。在日 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 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 的两大道场。平安时期初兴盛一时,后逐渐衰 微,镰仓时期一度复兴,后衰落。现存有创建 初期的金堂、讲堂。存有鉴真和尚夹纻坐像等 重要文物及多种古写经、古书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