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词_搭_的语法化

合集下载

云南方言词_搭_的语法化

云南方言词_搭_的语法化

云南方言词 搭 的语法化
李丽琴 , 杨育彬
[摘 要]
1 2
*
( 1 云南师范大学 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 2 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 云南 昆明 650092) 搭 作为并列连词和 伴随介 词在云 南方言 中使用 频率很 高 , 文 章先对 搭 的 词性作
了明确的界定 , 继而描写 搭 的语法化过程 , 认为 搭 在元代 出现语 法化的 趋势 , 到了明 朝 , 真 正开始 语法化并完成了语法化过程 , 搭 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功能是由 搭 的 联结 ; 连带 义基 本上同 时派生出来的 , 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 并使重新分析具备了可能性。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 : 搭 的词性 ; 语法化 ; 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H 0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1306( 2010) 01- 0064- 04
[ 11] [ p. 15- 22]
词 , 有一个分 析为 并列 连词 , 所 以我 们说 , 动 词 搭 基本上是同时派生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 差别只是在数量上。 搭 在元朝时期出现语法化的趋势 , 到了明 朝 , 这一语法化过程已经完成,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搭 的用例已经是 搭 作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 词的成熟用法了。云南方言跟元明清三代有不可 割舍的联系 , 尤其是从元代开始的屯田制度, 使 许多汉人到云南定居。这是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 重要时期。屯田规模以明代为盛 , 明代军屯移居 云南的人口数量最大, 每批几万甚至几十万人。 军屯移民主要集中在明代洪武时期 , 明 代的屯 田 , 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滇中、 滇东北和滇南大小盆地均有汉民屯垦 形 成 了 市、 镇、村、 屯 和 各 具 特色 的 汉 语 方 言。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姓名:季晓博学号:201006424205摘要: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量词使用的问题上有诸多不同,本文试图以浅显的语言简要说明其中不同用法的量词的类型,以及这些有不同的用法的量词(个体量词)的由来和演变,解释我们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和误解。

关键字:量词个体量词产生发展流变云南方言在量词使用方面和普通话相比有一些有意思的区别,初来云南省的人会有诸多不适,产生一些笑话。

如云南方言中的:一张车(一辆车),一根人(一个人),一坨棉花(一团棉花),打了几托(打了几拳)。

这些使用习惯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甚至不能理解。

如果简单把这些语言现象归为“地域差异”一句话,则显得太粗糙。

如果想仔细探究这些日常生活中奇怪而寻常的语言现象,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什么是“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这条解释非常简单,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与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比较,就会发现汉语中的量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

英语中也存在量词,例如:a dozen of apples,a pair of shoes,a piece of paper。

相对应的,汉语中有“一双鞋”、“一张纸”,但是没有对应的“dozen”这个词。

只不过这些和汉语中的量词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汉语中有:一个人,一辆车,一只羊。

像“个”“辆”“只”这些貌似不存在也不影响意思表达的量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英语中用简单的“数+名”的形式轻松解决。

这确实很奇怪,汉语中为什么会有这些无所谓的量词存在?而且貌似就是这些“无所谓量词”在云南方言中搞鬼,才会出现“一张车”这种奇怪的说法,如果大家用简单的“数+名”说“一车”好像也没有什么歧义。

这种量词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叫“个体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或动作持续时间的数量单位,一般分作动量词、名量词(有的将“时量词”从中分出)两个大类。

云南水富方言名词重叠形式探析

云南水富方言名词重叠形式探析

云南水富方言名词重叠形式探析本文主要从重叠形式、重叠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云南水富方言名词重叠现象进行简要的描述和分析。

标签:名词重叠形式重叠意义语法功能重叠词主要分为构形重叠词和构词重叠词。

就现代汉语而言,重叠词可以根据词性的不同分为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量词重叠和拟声词重叠等形式。

本文将从重叠形式、重叠意义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对云南水富方言中名词的重叠进行描写和探析。

一、重叠形式水富方言名词重叠形式主要有:AA式、AA(儿)式、AAB式、ABAB式、AABB和N儿N儿式。

1、AA式AA式名词重叠主要分为两种:①A名词本身可单说的;②A名词本身不可单说的。

(1)可单说的AA式包包(可以指各种手提包、单肩包、双肩包;也可以指人身上起了一个小红点)壳壳皮皮沟沟坡坡坎坎芽芽头头蛾蛾钩钩沙沙(2)不可单说的AA式渣渣(垃圾)衣衣(很薄的一层皮,如花生外面的红皮)娘娘(奶奶)幺幺(大人对小孩儿的亲昵称呼)2、AA儿式AA(儿)式名词重叠有两种:①必须带“儿”,即AA儿式;②可带可不带的,即AA(儿)式。

普通话中名词加儿含有亲昵、可爱、俏皮的感情色彩,较少用,而水富方言中的儿化词是日常交际用语。

(1)AA儿铃铃儿(小铃铛)泡泡儿(各种电子产品的按钮)楼楼儿(瓦房里用竹子或木头搭的一层楼)(2)AA(儿)果果儿(植物上结的、体积较小果实)虫虫儿(体积较小的各种虫子)米米儿(①身上因过敏、炎热等长的小疙瘩;②植物果实的小颗粒)3、AAB式AAB式基本用于一些固定搭配的名词结构中(1)事物名词坨坨肉(切成立体形状的红烧肉)草草粑(以棉花草和糯米、大米为原料做的一种甜点)块块钱(一块一块的零钱)。

(2)方位名词边边上头头上(物体开始的那一端)顶顶上某(物体的最上面)底底下(物体的最下面)4、AABB式AABB式表示数量多,种类丰富渣渣喽喽(多种类型的垃圾)糖糖果果(品种多样的点心、糖果)5、N儿N儿(N表示“名词”)“N儿N儿”式名词重叠,其词性为形容词而非名词,如:哈儿哈儿(“哈儿”意为“傻子”):我觉得你三叔哈儿哈儿的。

云南方言词“搭”的语法化

云南方言词“搭”的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 : H 7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7 62—10 (0 0 0 一 o4一o 36 21 )l 06 4
在云南 方 言 中 ,搭 ” 一个 使 用 频 率非 常 高 “ 是
的词 , 但对 “ ” 搭 的研 究 却 很 少 , 为 数 不 多 的几 在
口跟 口同走 差不 多。 )
跑的速度简直搭走差不多。 例句 4 中“ 前有 ” ) 搭”
副词 “ 。③ 作连 词 时 , 连接 的两 项词 语 后 面 只” 被
可 以用 “ ” 总括前 面 的主语 。如例 句 1 和 2 , 都 , ) ) 而例 句 3 和 4 却不 能 。 ) ) 经 过 以 上 的 分 析 , 们 认 为 , 南 方 言 词 我 云
语法》 一书中, 划分连词与介词有三条标准 ( ①连 词所 连接 的两 个 成分 在 结 构 上 是 平 等 的 , 以互 可
换 位 置 , 词 不 同 。② 连词 前 不 能插 入 其 他 修饰 介 成分 , 介 词 前 面 可 以 插 入 其 他 修 饰 成 分 。③ 而
“ ” “ ” 作 连 词 时 , 连 接 的 两项 词语 后 面 跟 、和 等 被 可 以用 “ ”, 都 总括前 面 的 主语 , 介词 不 同 。 , 而 ) 根
第 词 “ ” 等 搭 的语 法化
。6 ・ 5
“ ” t3 ] 介 词 兼 连 词 , 当于 普 通 话 中 的 搭 [A 1 是 相 “ ” “ ”、 同” 而 在 普 通 话 中 , 和 ” “ ” 和 、跟 “ , “ 、跟 、 “ 等也 是介词兼 连 同 , 同” 这一 现 象在 汉语 中是存
4 他 只搭 你 讲 过 这件 事。 ( 只和 口跟 口 同 ) 他

永胜话假设连词“是”及其语法化

永胜话假设连词“是”及其语法化

永胜话假设连词“是”及其语法化摘要:在永胜话中,“是”可以表假设义,本文在描写的基础上,对“是”的语法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永胜话;是;假设连词;语法化云南永胜话隶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本文以永胜县城区话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是”可表假设义,文章主要对假设义“是”的语法化进行探讨。

一、表假设义的“是”“是”可用于假设复句的句首,引出表假设的条件,还可与表示假设语气的语气词“嘛、家嘛”合用,构成“是……嘛、家嘛”来表示句子的假设关系。

(1)是你来打麻将倒行,别个(其他人)就算了。

(如果你来打麻将可以,其他人就算了)(2)是你瞧得上(看中)我家嘛,二天我俩克(去)扯结婚证算求(算了)。

(3)是老丈人(岳父)敢耍(忽悠)我嘛,老子(我)就揍死他。

二、“是”在使用上的语法化在汉语史研究中,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无系词,系词“是”是战国末期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战国晚期以前的古汉语中没有系词。

[1]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进一步指出:“是”在先秦时主要用作指示代词,汉代以后才逐渐用作判断动词,魏晋以后就用得更加普遍。

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如郭锡良、潘允中、周法高等学者的赞同。

冯胜利先生进一步发展了王力的观点,他以四个环节来揭示指示代词“是”发展为判断动词“是”的变化轨迹,得出“系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的观点。

蒋绍愚先生认为:当指示代词“斯”复指上一个分句,去掉这个“斯”字,对本分句的语义和语法均无影响时,“它的指示代词的意义逐渐减弱,同时‘斯’所处的这种句法地位,又容易使人觉得它的用法和连词‘则’相同,这样,它就逐渐被当做连词来用。

”[2](P224)实际上,当“是”复指上一个分句,去掉它们以后对本分句的语义和语法均无影响时,它也能逐渐地被当作连词来用。

如:《尚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例中的“是”相当于连词“则”。

[3]永胜话中的“是”是虚词,表一个假设意义的连词,但问题是“是”怎么从表判断义演变为表假设义?本文认为原因有:1.句法结构的变化。

云南方言介绍PPT课件

云南方言介绍PPT课件

云南方言的分布和特点
• 分布:云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根据方言特点可以划分为滇、黔、川、 桂四个方言区。其中,滇方言是云南方言的主要代表,分布于以昆明为中心的 滇中地区;黔、川、桂三个方言区则分别分布于滇东北、滇西北和滇南地区。
• 语音:云南方言语音变化较大,有许多音节和声调与普通话不同,如“波”读 作“bo”,“摸”读作“mo”。
韵母数量
云南方言的韵母数量比普通话更 为丰富,包括了许多普通话中没 有的韵母。例如,部分方言中存 在喉塞音、前响复元音等。
韵母发音
云南方言中的一些韵母发音与普 通话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部分 方言中的后响复元音在普通话中 可能为单元音。
声调特点
声调数量
云南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普通话中只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而云南方言中则存在更多的声调,如降升调、升降调等。
和句子,使得交流更为顺畅。
形象生动
02
云南方言中常常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述事物,使得表达更
为鲜明、具体。
地域文化特色
03
云南方言的表达方式深受地域文化影响,常常融入了地方特色
的元素,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05
云南方言的文化内涵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地域文化 和民族文化的结晶。
方言的演变与文化的 发展相互影响,共同 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
方言的差异性反映了 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 的独特性。
云南方言中的文化元素
云南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发音,反映了中原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
云南方言中还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元素,如彝语、傣语、苗语等,形成了独 特的语言风格。
文化活动

论云南方言体标记_掉_

论云南方言体标记_掉_

论云南方言体标记 掉 *杨育彬, 齐春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92)[摘 要] 本文考察了云南方言里 掉 的用法,认为它的语法化程度比汉语普通话中的 掉 高,并依据形式标准判定云南方言 形+掉+(了) 、 形/动+补+掉+(了) 、 动词+掉+宾 格式中的 掉 已经不再是动相补语,而是一个体标记。

在云南方言里 掉 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它的体标记的用法和做补语的用法是共存的。

[关键词] 云南方言; 掉 ;体标记;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9)04-0125-05关于动作的过程和时间的关系,印欧语的语法常使用术语 时态 (tense)来说明,但是汉语没有像印欧语那样明显的形态变化,表达方式也不同。

学界通常用 体 (aspect)来表示动作或事件在时间进程中的情状结构,标记 体 的助词叫 体 标记。

云南方言中有个不同于共同语的体标记 掉 。

本文首先要考察 掉 在云南方言中的体标记用法,然后探求它们在云南方言中语法化成体标记的动因。

一、云南方言中 掉 的体标记用法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 掉 还不是一个体标记。

掉 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有八种意义,其中表示完成的意义已经接近现代汉语的表示完成体的助词 了1 ,但并未发展成体标记;在现代汉语中,完成类的 V掉 可以用 V了1 进行替换,但当 V掉 前有否定副词 没(有) , V掉 一般不能够替换成 V了1 。

[1][p.34]例如:(1)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了。

上面例子中的 掉 不能换成 了1 ,因为 掉 是一个补语,它和前面的动词组成动补结构,而 了1 是一个体标记。

众所周知,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完成、实现的体标记 了1 的意义和 没有 的意义相冲突,动补结构则不受这个限制。

掉 在普通话中还不是一个体标记,而是一个 唯补词 。

云南方言词“搭”的语法化

云南方言词“搭”的语法化

The Grammarization of the Word "da" in Yunnan
Dialect
作者: 李丽琴[1];杨育彬[2]
作者机构: [1]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昆明
650092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页码: 64-6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搭”的词性;语法化;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摘要:“搭”作为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文章先对“搭”的词性作了明确的界定,继而描写“搭”的语法化过程,认为“搭”在元代出现语法化的趋势,到了明朝,真正开始语法化并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搭”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功能是
由“搭”的“联结;连带”义基本上同时派生出来的,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并使重新分析具备了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介词和连词。我们根据 搭 在云南方言中的 用法 , 以 及刘月 华等划 分介词 与连词 的三 条标 准, 亦认为 搭 在云南方言中是介词和连 词 , 而且是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 , 由于在上面两本 著作中没有明确判定其词性的理由, 在此 , 我们对 其词性作一清晰的界定并阐释原因 , 请看下面的 例子: 1) 我搭他都会英语。 ( 我和 跟 英语。 ) 2) 姐姐搭我都去过丽江。 ( 姐姐和 跟 我都去过丽江。 ) 同 同他都会
[ 8] [ p. 446]
由动词到介词或连词这一
语法化过程导源于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 演变的 条件是出现在 V 1+ NP + V2( NP ) ( 或写成 NP1 + X + NP2+ VP ) 这样的格式中的 V1( 或 X) 的位 置上, 陈昌来在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 虚化机 制 一文中 , 说到 从 和 虚 化的过程和机 制来 看 , 动词要虚化为介词首先得有句法结构上的诱 因 , 某个动词经常处于连动句第一个动词或第二 个动词位置 , 尤其经常处于连动句第一个动词位
[ 1] [ p. 507- 508]
语法 一书中 , 划分连词与介词有三条标准 (

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是平等的, 可以互 换位置, 介词不同。 连词前不能插入其他修饰 成分, 而 介词 前面可 以插 入 其他 修饰 成分。 跟 、 和 等作连词时 , 被连接的两项词语后面 可以用 都 , 总括前面的主语 , 而介词不同。 ), 根 据三条标准 , 上面的四个例子中, 我们认为 , 例句 1) 和 2) 中的 搭 是连词, 例句 3) 和 4) 中的 搭 是介词 , 原因如下 : 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结 构上是平等的 , 可以互换 位置, 介 词不同。例句 1) 中的 我 和 他 、 例句 2) 中的 姐姐 和 我 调换一下位置, 意思没有改变。而如果把例句 3) 中 搭 前后的两个成分调换一下位置, 说成 你 走的速度搭跑差不多。 语义与原句恰好相反了。 同样, 例句 4)中 , 他 是说话人, 你 是听话人, 调换位置的话, 他 就变成听话人 , 你 就变成 说话人。 连词前不能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 而作 介词时 , 前面就可以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 如例句 1) 和 2)中 搭 前面不能插入 从前 等词, 而例 句 3) 中 搭 前面可以插入 简直 等词 , 说成 你 跑的速度简直搭走差不多。 例句 4) 中 搭 前有 副词 只 。 作连词时, 被连接的两项词语后面 可以用 都 , 总括前面的主语。如例句 1) 和 2), 而例句 3) 和 4)却不能。 经过 以 上 的 分 析, 我 们 认 为, 云 南 方 言 词
[ 10] [ p. 180]
等学者在之前的研究中都曾 论述过。
至此, 我们可以说, 云南方言词 搭 亦是由动词 虚化为介词 的。而 L iu & Peyraube 通过对 与、 及、 共、 和、 同、 更、 跟 等虚词语法化过程的分析, 揭示了汉语并列连词共有的语法化模式, 从而得 出 一 个 重 要 的 语 法 化 链 ( g ra mm aticalization [ 7] chains) : 动词 介词 连词。 吴福祥又说 L iu & P eyraube( 1994) 所论证的 动词 介词 连词 这 一语法化模式可以具体化 为这样的一个 语法化 链 : 伴随动词 伴随介词 并列连词。 为了 论证这一语法化链和得到 更多的汉语事 实的支 持 , 他还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现代汉语方言, 并列 出了一些现代汉语方言中不见于普通话和汉语史 的 和 类虚词 的主 要形 式, 包括 搭 等 16 个 和 类虚词 , 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 刘丹青认为 动词 搭 基本上同时派生出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 的用法, 无需经过伴随介词的阶段而派生出并列连 [ 9] [ p. 125] 词。 那么, 云南方言词 搭 的语法化链到底 是哪一种呢? 下面, 我们将进行深入探讨。 搭 , 集韵 德合切 , 入合端。本义是击 ; 打, 作动词 , 集韵 合韵 : 搭, 擊也。 如 : 北史 李彪传 : 南台中取我木手去 , 搭奴肋折。 后来, 搭 由本义 击; 打 引申出 联结 ; 连 带 义 , 作 动词, 我们认为, 云南方言词 搭 的伴随介词和 并列连词的功能就是由 搭 的 联结; 连带 义发 展而来的, 因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作用是表 示关涉对象和起连接作用 , 而 联结; 连带 可表 示在一个对象外再加上其他的共同参与者或承受 者 , 与介词和连词在意义和功能上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我们掌握的语料 , 认为 搭 的 联结 ; 连带 义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 如 : 1) 马兄马兄, 吾去不得也 , 可为弟搭取书, 马 兄诺之 , 遂并在马上。 ( 北宋 太平广记 ) 在此之前, 并 没有这种 用法, 南宋时期 的用 法如:
[ 12] [ p. 91- 92]

句 4) 中的 搭他作伴 符合上面的 V1+ NP + V2 ( NP ) , 在这个连动式中, 搭 的宾语 NP 在语义 上是 V 2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参与者, 可以进行 原结构的重新分析, 搭 由动词语法化为伴随介 词。例句 5) 中的 水手搭 人觅钱 符 合上面 的 NP1+ X + NP2+ VP , 同样 , 可以进行原结构的 重新分析, 搭 的宾语 NP2 人 在语义上是 VP 觅钱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参与者 , 搭 由动词 语法化为伴 随介词。例句 6) 中的 搭阳人 教谕 恩 可以写成 V 1+ NP + V2( NP ) , 在这个连动 式中, 搭 的宾语 NP 在语义上是 V2 动作行为的 参与者 , 由于在 V 1 位置上的 搭 容易成为句法 结构中的次要动词 , 导致其意义发生变化和抽象 化 , 其陈述功能消失, 再经过重新分析 , 最终由动 词演变为伴随介词。例句 7) 中的 我搭主管 开酒店做买卖 可以写成 NP1+ X + NP 2+ VP , 在这一句式中, X 位置上的 搭 更容易成为句法 结构中的次要动词, 其意义更容易发生变化, 在语 义上, 搭 所引导的 NP2 跟 NP1 一样也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 的 动 作 行为 的 发 出 者, 因 此 我 们 说, 搭 语法化成并列连 词, 也就是 说, NP1 和 NP2 在位置上是可以互换的, 并且互换以后句义没有 变化。 经过上面 4个例子的分析, 我们认为 , 云南方 言词 搭 的语法化过程在明朝时期已经完成, 虽 然仅有四个例子 , 但是 , 可以说已经完全具备动词 搭 语法化为介词和连词的句法环境 , 有了演变 的充分条件 , 具备重新分析的全部可能性, 而且,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 已经是 搭 语法化为伴随介 词和并列连词的成熟用法了。另外 , 我们现在可 以回答上文提出的语法化链这个问题 , 究竟是吴 福祥认为的从伴随动词语法化为伴随介词, 然后 又由伴随介词派生出并列连词 , 还是刘丹青认为 的动词 搭 基本上同时派生出 伴随介词和并列 连词? 很明显, 通过对上面四个例子的分析, 我们 同意刘丹青的观点 , 因为在最初可以进行语法化 分析的明朝的四个例子中, 有三个分析为伴随介
[ 6] [ p. 87]
2) 雪庭要 识安心士, 鼻孔依前搭 上唇。 ( 南 宋 佛语录 五灯会元 ) 到了元代, 用例逐渐增多, 而且 , 在这一时期, 我们认为, 已经出现了 搭 语法化的趋势或者说 是句法环境 , 如: 3) 原来兴哥在广东贩了些珍珠、 玳瑁、 苏木、 沉香之类, 搭伴起身。 (元 话本选集 ) 这个句子中的 搭伴起身 可以有两种分析 , 第一 种是这个句子的本义理解 , 可以理解为 跟同伴 一起起身 , 而第二种是这个句子可以进 行重新 分析进入 V1+ NP + V2( NP ) 这个格式中 , 这就 表明 搭 有语法化的可能性和趋势。根据所掌 握的语料, 在元代只发现这一个用例 , 但我们不能 否认在元代出现了 搭 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 这是 一个从实到虚的过渡阶段。 到了明朝, 搭 是否完成了语法化过程 , 彻 底地从动词派生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了呢? 现在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语料 , 先来看下面几 个例子 : 4) 不但自己折本 , 但是搭 他作伴, 连 伙计也 弄坏了 。 (明 今古奇观 (上 ) ) 5) 周望 、 杨 益用了中间几 个大舱口 ; 其馀舱 口 , 俱是水手搭人觅钱 , 搭有三四十人 。 ( 明 喻 世明言 (上 ) ) 6) 保 章 人 刑 部 主事 明 德 , 搭阳 人 教 谕 恩。 ( 明 皇明奇事述 ) 7) 他倒拿买卖来窝盘我, 今日与了我这三百 两银子 , 教我搭主管 , 开酒店做买卖 。 ( 明 金瓶 梅 崇祯本 ) 实词发生语法 化主要是由于 句法位置 的改 变、 语义变化和语境的影响, 蒋绍愚说到 当一个 词汇单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都发生了变化后, 在 句法结构中就会重新分析 , 这时 , 一个语法化的过 程就完成了。
[ 3] [ p. 316]
3) 你跑的速度搭走差不多。 ( 你跑的速度和 跟 同走差不多。 ) 4) 他只搭你讲过这件事。 ( 他只和 跟 你讲过这件事。 ) 同
在刘月华、 潘文娱 等主编的 实用现 代汉语
*
收稿日期 : 2009- 10- 28 作者简介 : 李丽琴 ( 1985 ), 女 , 云南宾川人 , 云南师范大学在读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 11] [ p. 15- 22]
词 , 有一个分 析为 并列 连词 , 所 以我 们说 , 动 词 搭 基本上是同时派生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 差别只是在数量上。 搭 在元朝时期出现语法化的趋势 , 到了明 朝 , 这一语法化过程已经完成,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搭 的用例已经是 搭 作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 词的成熟用法了。云南方言跟元明清三代有不可 割舍的联系 , 尤其是从元代开始的屯田制度, 使 许多汉人到云南定居。这是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 重要时期。屯田规模以明代为盛 , 明代军屯移居 云南的人口数量最大, 每批几万甚至几十万人。 军屯移民主要集中在明代洪武时期 , 明 代的屯 田 , 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滇中、 滇东北和滇南大小盆地均有汉民屯垦 形 成 了 市、 镇、村、 屯 和 各 具 特色 的 汉 语 方 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