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研究
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共3篇

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共3篇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1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云南官话是指汉语官话在云南省境内所形成的方言。
与其他官话相比,云南官话具有很强的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云南官话的语音特点和其源流。
云南官话的语音特点云南官话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声母低额,仿佛懒浊的“儿音”被广泛存在于云南官话中,比如“家(tʃɑɻ)”、“鸡(tɕɻi)”、“肉(ɻou)”,这些词语的结尾都添加了一个轻微的颤声。
2. 韵母云南官话中的韵母多半是单韵母和双韵母,非常少有三韵母。
此外,长音和短音的区别在语音之中也有着较为显著的表现,比如“滑(ua)”和“话(ua)”。
3. 声调云南官话的声调非常复杂,一共有七个声调。
每个声调都有一个相应的声调符号,比如“二声”(ˊ)和“三声”(ˇ)。
这些声调符号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发音。
4. 声调变化云南官话中的声调变化较为普遍,尤其是方言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
例如在楚雄地区,“老虎”这个词的发音可以是“bǎo”,也可以是“bá”。
云南官话的源流关于云南官话的源流,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云南官话是由中原汉人逐渐迁移到云南地区而形成的;另一派则认为云南官话是由原住民的语言逐渐演化而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一下云南官话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时期,云南地区主要是由新罗、大理等少数民族所占领。
到了宋朝时期,这些少数民族逐渐被汉人所征服。
此时,中原汉人开始逐渐迁移到云南地区,并在这里繁衍生息。
同时,他们也将中原的语言带到了云南。
不难发现,新罗、大理等少数民族和中原汉人之间,占优势的是汉人。
因此,我们可以将云南官话视为中原汉人在云南地区所形成的方言。
此外,考虑到云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中原汉人在这里的语言并没有受到其他地区方言的影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云南官话具有如此明显的特色。
总结通过对云南官话的语音特点和源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官话作为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在语音方面具有很多特色。
工作报告之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云南方言调查报告【篇一:方言调查报告】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姓名:学号: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班级:13级2班指导教师:2015年9月15日目录摘要 ....................................................................................................... .................................... 1 关键词 ....................................................................................................... .................................... 1 前言 ....................................................................................................... .. (1)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 (2)(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 ....................................................................................................... .. 3(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 ....................................................................................................... .. 4二、序列规则的方言差异 (6)(一) 义位内部序列规则的差异 (6)(二)义位之间序列规则的差异 (6)结语 ................................................................................................................................................ 7 参考文献 ....................................................................................................... (7)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摘要: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方言词汇跟普通话、山东方言、甚至北方方言的词汇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浅析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浅析云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区(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
一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混杂,给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颇多不便,汉唐以后汉文化逐渐传入,随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深入(包括通商、通婚、和文化交流),汉语逐渐传入云南,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现在的版图基本形成,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大量的人口被迁往边疆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云南发言。
这也是少数民族被逐渐汉化的过程。
汉语的普遍使用是形成云南方言的先决条件。
云南方言以汉语为主体,经过了经千年的演变,汉语和云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差异下面我们就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来一一说明。
(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过千年的时间演化之后,云南方言与如今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呢?现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作举例说明)1.语音(1)入声受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方式的影响,云南方言云南话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蜀黔虽然也大部分类似使用,但远非滇方言普遍。
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变化”一次,在云南方言中,“化”字的发音在普通话“化”和“换”之间。
但云南方言的入声有些弱化,不如粤语明显。
而普通话中,入声早已消失。
(2)前后鼻音不分云南大多数地区前后鼻音不能分清。
即“an/ang,en/eng.in/ing”不能分清楚。
例如“山”和“伤”,在云南方言中发音一致。
同类的还有很多,如“网”和“晚”,“银”和“瀛”,“王”和“玩”等。
这也造成云南人学习普通话时的一些障碍。
(3)平舌音、翘舌不分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不能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
即“z/zh,c/ch,s/sh”不分。
例如“四”和“士”,“私”和“师”。
(4)音调相似西南官话区大多数地方的四声调值比较相近,云南方言受其影响,四声也惊人的相似。
这是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上的最突出的区别。
昆明方言研究综述

昆明方言研究综述邓莉摘要:一种语言传播到不同的地区,会产生方言。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分支,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方言有自己的结构特征,有自己的读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研究方言的各个要素,对于认识方言的结构特征,了解它和共同语的关系,对于今天推广普通话,促进现代汉语的规范化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汉语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昆明方言;研究;特点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虽然它处在我国西南边陲,但是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它就和中原有了接触,在这里形成了汉语西南官话的云南话。
由于长期和汉语其他方言的交往,昆明方言和整个北方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它又保存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云南的学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编纂成了《云南方言志》,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对云南各地的方言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论著。
张华文教授在这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早在几年前华文教授就和他人合作编写了《昆明方言词典》,细致地描写和分析了昆明方言的词汇。
近年他又在这个基础上对昆明方言的一些词语进行了探源工作,将共时的静态分析和历时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写成《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辨》,全书一共考释了词语近500,分为上古、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五编,每编考辨的词语不等,多的如元代考释了162个,上古9r7个,少的如魏晋南北朝也有51个。
每个词先列出字头,注出读音,然后释义,举出前代文献的书证,考辨的文字多列在书证之后。
最后列出昆明方言的用例。
其考释词语使用的资料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对近现代戏曲小说采用犹多,收录可谓勤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昆明方言的研究现状做了以下一些归纳。
主要从语音、词汇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语音方面昆明方言的语音特征,张映庚在其著作《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一书中作了如下总结,概括出了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低沉,鼻音重,不响亮”,其中还就声调问题将之与普通话进行了对比,指出:昆明方言与普通话“调类是一致的,都分为阴、阳、上、去四声。
云南寻甸县汉语方言分区研究 以各乡镇方言声调为分区标准

云南寻甸县汉语方言分区研究以各乡镇方言声调为分区标准-汉语言文学云南寻甸县汉语方言分区研究以各乡镇方言声调为分区标准摘要:寻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寻甸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中的云南滇中方言。
本文以县内各乡镇方言的声调为分区标准,将寻甸汉语方言分为两个大区,一个过渡区。
关键词:寻甸汉语方言声调分区一、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概况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属昆明市辖县,全县辖16个乡(镇)。
寻甸位于滇东高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内世代居住着汉、回、彝、苗等多个民族。
长期以来,寻甸县境内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坝子和河谷山区。
“寻甸”一名来源于彝语,因乌蛮土酋新丁而得名,后音译为“寻甸”。
本文旨在以宏观的分区理论为指导,坚持从方言实际出发,以语言材料为主要依据,采用迄今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区分汉语方言、确认方言归属的方法——特征判断法(语言特征判断法),对各乡镇方言的声韵调进行实地调查,在录音记音的基础上,对其声调系统进行分类整理,大同中求小异,将寻甸汉语方言分为两个大区和一个过渡区。
二、方言分区标准简述划分方言区的方法是参照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方言点连成方言片,再把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方言片连成一个更大的方言区。
然而,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言:“方言跟方言间的分界有颜色跟颜色的界限那么糊涂,而所含有的因素比颜色的分别还复杂得多”。
因此,划分方言的原则和依据问题至关重要。
在汉语方言分区的问题上,主要分类标准和方法有地理类型分类法、历史语音分类法、混合地理和语音的分类法、语言特征分类法(特征判断法)、计量分析法等。
无论是选取历史性的语音条件,还是采用特征词、特征字的办法来给汉语方言分区,总起来说都属于以“特征判断法”来区分汉语方言的范围。
“特征判断法”是否能达到最佳的方言分区效果,关键在于所选取的特征条目有没有足够的典型性,能否充分显示方言的特性,是否符合区分汉语方言的条件。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2013.03张蝶羽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内容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等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云南方言古语词考释020一、云南方言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曾经生活着百濮、百越、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
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据文献记载,由战国末期的“庄蹻开滇”进入云南的内地移民是最先进入云南的一批汉族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第一批内地汉族人民,主要是戍边军人和屯田农民,陆续进入云南。
在东汉时,汉族移民进一步深入到滇西地区。
两汉至元代期间,陆续有内地汉族移民迁入云南。
到了元朝,忽必烈带兵从滇西北经丽江、大理进入昆明,在云南设行省。
明初短短30年,移民近40万人,大都是江淮子弟,到云南屯垦开发。
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
云南大部分坝区成为屯区,建立了汉族居民点,构建和确立了汉语方言和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南方言具有综合性,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
云南方言研究

解析昆明方言名词:洋芋(土豆)、包谷(玉米)、饵块(年糕)、哪样(什么)、哪点(哪里)、那点(那里)、这点(这里)、孩子(鞋子)、撒孩(拖鞋)、该(街例如"逛该"等于"逛街")、牛国(牛角)、擦头(橡皮擦)、憨包(傻瓜)、姜疙瘩(又矮又瘦的人)、白bé色子(形容吃别人的又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家首(家里)、茶壶首(茶壶里)、屋头(家里)。
1.街(gāi)。
集市。
《广阳杂记》卷二“蜀谓之场滇谓之街岭南谓之条河北谓之集。
”今方言“街”。
2.望(wàng)。
动词。
向对朝。
《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方言“望”。
3.和(huō)。
哄骗蒙骗欺骗。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乔牌儿]“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王季思注“和哄骗也。
”今方言“和”。
4.嘿(hé)。
吓唬。
《敦煌变文集》卷二《韩擒虎话本》“五道将军闻语?得浃背汗流。
”今方言“嘿”。
5.不有(bù yǒu)无没有。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扦牧圉。
”《论语?雍也》“不有祝蛇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今方言“不有”。
6.趿孩(sǎ hai)。
穿鞋时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
《说文?足部》“趿进足有所撷取也。
从足及声。
”今方言“趿”。
7.不合(bú huō)。
不该不应当。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岁晏行》诗“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今方言“不合”。
8.鏖糟(āo zāo)。
肮脏不干净。
《朱子语类》卷二九《颜渊季路侍章》“子路譬如脱得上面两件鏖糟底衣服了颜子又脱得那近里面底衣服了。
”今方言“鏖糟”。
中文系1201班岩温丙2012010171。
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1. 引言1.1 介绍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云南安宁八街方言是一种属于汉语方言的分支,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安宁市的八街镇及周边地区。
这种方言独具特色,受到当地居民的青睐和传承。
安宁八街方言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安宁八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不仅受到汉语的影响,还融合了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元素,使得其表达方式更加生动、传神。
在语音方面,安宁八街方言有着独特的发音规律,如轻声、儿化等,让人耳目一新。
安宁八街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动词的变化、句子的组合等,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种方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还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中。
安宁八街方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其丰富的词汇、独特的语音和语法结构,以及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使其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宝贵的方言资源。
1.2 介绍儿化现象儿化现象是指在方言中出现的一种语音或语法现象,特指在词语或词尾中加入“儿”音的现象。
在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儿化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几乎每个词语都可以在不同场合下进行儿化处理。
这种现象在方言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使语言更加地道和有趣,也有助于加强方言的认可度和传承性。
儿化现象在语音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如调音的变化、音变的发生等,这些特点使得方言听起来更加生动和地道。
儿化现象在语法上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名词的加儿处理、动词的加儿变化等,这些特点使得方言更加具有独特性和表现力。
儿化现象在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独特的现象,对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儿化现象在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普遍性儿化现象在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普遍性是十分显著的。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方言使用者都会使用儿化语音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现象不仅在长辈和年长者之间流行,也在年轻人和儿童中广泛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方言溯源
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此我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
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方言词语的解释:
名词:
1.[鱼(酢)]yúzh
鱼酿酢法。
制鱼毕,便盐腌。
”白居易《桥亭卯饮》诗“就荷叶包鱼
?(zha 第三声)”。
2.[坝]b?代宗大历十四
注“蜀人谓平川为坝。
”今方言“坝”音。
3.[眼扎毛]yǎnzhámáo。
睫毛,眼睫毛。
《元曲选?单鞭夺槊》第二折[小梁州]白“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
”今方言“眼扎毛”。
4.[毛贼]máozãi。
泛称盗贼。
《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今方言“毛贼”音。
5.[索子]suǒzi。
绳子。
《虚堂和尚语录?
期取证,又作麽生”今方言“索子”音[so31ts?53]
多以草,麻或棕搓成。
6.[端公]duān?ōn?
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
”今方言“端公”。
动词:
1.[望]wàng.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方言“旺”音。
2.[优]yōu?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
”优:调戏也。
今方言“优”音。
3.[和]hu折[乔牌儿]
今方言“和”音。
4.[不有]bùyǒu?
社稷,不有行者,谁扦牧圉。
”《论语?雍也》:“不有祝蛇之佞,而有
形容词:
1.[相因]xiān?yīn
银子还不够,请小娘儿哩。
’”今方言“相因”音。
2.[不打紧]bùdǎjǐn。
不要紧,无关紧要。
《元曲选?救风尘》第二折白
婆。
’”今方言“不打紧”音。
3.[坚刚]jiān?ān?。
坚硬。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
”今方言“坚刚”音。
这些词只是参考别人的作品结合自己理解所做,不合适地方之后在进行改进。
中文系1201班:谢鑫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