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合集下载

昆明方言中的古词语

昆明方言中的古词语

昆明方言中的古词语《昆明方言中的古词语:岁月里的语言宝藏》在昆明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里,方言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时光的门,那里面藏着许多古词语,如同岁月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珍珠,颗颗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昆明方言里有个词叫“板扎”,这词可谓是精神饱满又接地气。

要是你吃到了一顿超级美味的过桥米线,口感爽滑的米线、鲜嫩的肉片、香味浓郁的汤底完美搭配,你就可以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说“太板扎了”。

这个词儿,感觉从不知道多久之前就扎根在昆明人的嘴巴里,有点像古文中那些用来形容“好极了”的古朴词汇,简洁又生动,把那种满意、舒服表达得酣畅淋漓。

还有“奘”这个字。

我们说一个人很胖的时候,会说“你咋个那么奘?”而这个“奘”字可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这个字就有形容壮大、肥胖的意思。

当用这个字的时候,没有现代某些形容胖的词语里带有的那种不尊重或者贬义的感觉,反而有一种昆明人式的诙谐。

就像是一个老友之间的善意调侃,胖嘟嘟的,透着一种质朴的亲昵。

“趔趄”这个词在昆明话里也是保留完好的古词。

昆明人说“小心点儿,莫趔趄着掉下去”。

想象一个小孩在昆明的青石板路上蹦蹦跳跳,大人在后面喊着这句话,这场景就像一幅古老的民俗画卷。

这个词从口中说出的时候,带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息,仿佛古人在街头巷尾的叮嘱也穿越时光来到我们眼前。

有时候我就在想,昆明方言里的这些古词语就像是一个个小化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它不像博物馆里的文物那般高高在上,而是活在昆明人的日常会话里,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把这些古词用得溜溜的。

它们既是我们昆明人的一个文化标签,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守护。

每一个词的背后,好像都藏着一个小秘密,等你去慢慢咂摸其中的趣味。

而且这些古词语还有一种凝聚力,当在外地听到昆明人说着满口“板扎”“奘”这些词的时候,就像是一种暗号,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一种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个城市的灵魂就在这些词语中氤氲开来。

浅谈云南方言词语

浅谈云南方言词语

浅谈云南方言词语浅谈云南方言词语1、给吃掉饭了——意为饭吃了没有?“给”(用此字仅表读音,也有人写为“左口右格”,不知何意。

以下举云南读音皆如此不再一一说明)在云南话里用得极多,多置于句头,表反问、提问。

例,给打牌?意为——打不打牌。

2、走,上该买孩子刻。

——诸位别吓着,此句意为”走,上街买鞋子去”。

云南街读“该”。

3、哪费食堂,菜难吃死掉。

打一个如呢还要2块,老实个鬼火绿(读第二声)呢!此句有点难,注解一下“哪费”即什么、哪样,如者肉也,肉在云南读“如”。

呢语气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

老实非诚实。

是非常、很之意。

鬼火绿,非常常用,不难理解,太生气了,怒发冲冠之谓也。

注意,要读“陆”!4、你支费男朋友太”曹奈”了,十块“切”(读第二声)“吼”场电影呢舍不得。

注解:“这”念“支”音,“支费”者,“这种”也。

“曹奈”,龌龊也,昆明人尤其爱说,切记!钱,读切(第二声)。

看,本地人一般用“瞧”和“吼”,吼字现在多老年人还有,快失传喽,可惜可惜!5、昨日(第一声)巴西队“哎费”球“抓”(读第二声)呢老实臭呢!“哎费”,基本同“哪费”|“支费”,不过有点看不起或蔑视之意。

抓,踢球也,如,走抓球刻!意为走踢球去!6、你聂饭给请掉了?“你聂”,尊称对方,约同于“您”。

兄弟估计,可能就是“您”的`变音。

说句题外话,云南汉族多为明时从内地移入。

因旧时交通不便,可能云南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读音。

还有不少有特色的句子和词汇无法表达,刚才哪些例子,兄弟一面嘴里念念有词,一面手翻字典,累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实在顶不隹喽。

今天就此打隹,以后有机会再说罢!最后留两个“四六级”难度的云南话,如有非云南之朋友能知其意,独行云南可矣!。

云南方言里的元明方言词语

云南方言里的元明方言词语

云南方言里的元明方言词语
芮增瑞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8)001
【摘要】云南方言其实就是历史上的中原汉语方言,其形成与汉民族的迁徙以及今天民族格局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文章拟从云南汉族居民民间文化的源流及云南方言中保存的内地元明方言词语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总页数】7页(P30-36)
【作者】芮增瑞
【作者单位】楚雄州文联,云南楚雄 6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3
【相关文献】
1.替你看房——通湖路B、C地块:唐宋元明清历史在支塞里沉淀文惘塞里传承[J],
2.元明小说与其他文献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J], 普塔克;蔡洁华;
3.试论云南方言词语的源流及事物名称的由来 [J], 毛玉玲
4.从云南方言看知庄章组在元明音系中的地位 [J], 杨信川
5.试论云南方言词语的几个特点 [J], 彭发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方言古语词的历史流变

云南方言古语词的历史流变



云南方 言古 语词 的来 源和 形成
南 。常璩 《 阳 国志 ・ 中志》 载 为证 : 夷 中有 华 南 记 “ 桀黠 能 言 议屈 服 种 人 者 , 之 耆 老 , 为主 。论 议 谓 便 好譬 喻 物 , 之夷 经 。今 南 人 言论 , 学 者亦 半 引 谓 虽
夷 经 。 ¨ 到 了元 朝 , 必 烈 带兵 从 滇西 北 经 丽 江 、 ” 忽
马 志远
( 云南 师 范 大 学 国际 语 言 文 化 学 院 , 南 云 昆明 60 9 ) 5 0 2
[ 摘
要]云 南方言是在 江淮官话基础上形成 并演 变的 。其语 汇丰 富多彩 , 音和语 法也颇有 特 色。本文 语
将从文 字、 古今 词 义 演 变 、 法等 方 面分 析 、 释 一 些 典 型 的云 南方 言 古语 词 。 用 考 [ 关键 词 ] 云 南 方言 古语 词 ; 史流 变 ; 义 ; 中 历 词 引
末 期 的“ 庄蹁 开滇 ” 进入 云 南 的 内地 移 民是最 先 进
年 , 民近 4 移 0万 人 , 都 是 江淮 子 弟 , 云南 屯 垦 大 到 开发 , 汉族人 口 比例第 一 次超 出了云南 当地 的土著
居 民, 这在 当时 已经是 天文 数字 。云南 大部 分坝 区
成为屯区, 建立 了汉 族 居 民点 , 建 了汉 语 方 言 和 重
第2 6卷
第 3期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URN F L AL O ANZ HOU I T T E O DUC I NS I UT F E AT ON
21 0 0年 6月
Jn 0 0 u .2 1
V0 . 6 No 3 12 .

昆明方言的历史典故

昆明方言的历史典故

昆明方言的历史典故可能很多昆明人都没想到,自己平常天天说的昆明话,古雅纯逊,有着古往今来各种典故,生活经验总结,甚至各民族语言融合的痕迹呢。

哭咪拉苏昆明话里甚至有一些古老的外语,比如说一些昆明人把钱叫做“得啷”,这是古波斯语里对钱币的称呼。

是西域民族进入云南带来的语言。

本土少数民族语言进入昆明汉语方言的就更多了,昆明人把吃的肉叫做“嘎嘎”,形容人流泪“哭咪拉苏”、说废话说个不停叫“呜噜摆徕”,形容只一小点的“麻萨点”,民族融合的语言痕迹就留到了今天。

卖马昆明人把出卖别人叫做“卖马”,这里面有段典故:宋代司马光家里有一匹看上去很不错的马,但有暗疾,跑上一段时间就会倒地不起。

司马光让仆人牵去卖掉。

仆人隐瞒了马的毛病卖了个好价钱。

司马光知道后亲自向买主赔了钱,说明了原因。

后来这个典故的意思变成了出卖别人隐私,“卖马贼”被昆明人所痛恨,这是司马光也料所不及的。

抖草以前,昆明穷人多,夏天太阳大的时候,家家都会把被褥拿出来晒。

富人家当然是棉絮锦被,但穷人家大部分只能在木板床上垫床草垫,就晒草垫子吧。

晒被褥的时候,大家都要拍打一下,草垫子拿在手里抖抖就行。

从此,“抖草”就成了昆明话里讽刺人拿着没有价值的东西还要炫耀的代名词,例句:“你这水平写文章,完全是抖草!”差芡形容谁做事水平不高,昆明话形容为“差芡”,这和吃有关系,以前厨师做菜,要由芡粉来勾芡,使菜美味可口。

遇到手艺不高的厨师,菜的味道就差点,由此就有了“差芡”这个词。

螬奈螬奈,是昆明人形容肮脏的词,现在也说哪个人人品有问题。

其实,“螬奈”最早所指。

是厕所里的蛆,在粪水里蠕动的样子……打住,不能说下去了。

幸而现在的昆明人已经不大知道这个来历,不然,那家餐厅被人说是“螬奈”,那还有活路吗?孔雀孔雀到求偶期会开屏,但是昆明动物园里的动孔雀,被训练后时时开屏,不一定能得到配偶。

由此,昆明话里的“老孔雀”被指为自作多情的人。

还有一位中药“甘草”,用在什么药里都可以,昆明话认为它随处都可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孔雀站在(干)甘草上”,就是自作多情到了极点。

云南方言词_不有_的来源及语音演变

云南方言词_不有_的来源及语音演变

2008年3月第25卷第2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Y unnan N ati onaliti es U niversityV o l 25,N o 2M ar.2008语言研究云南方言词!不有∀的来源及语音演变杨育彬(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昆明650092)摘 要:!不有∀、!冇得∀、!不有得∀在云南方言中占了半数以上,其中的!得∀字是古代汉语中!得∀的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持续的用法在云南方言中的保留,!不有∀在古汉语中和在云南方言中也基本一致。

云南历代有移民移入,保留了历代语言痕迹。

关键词:云南方言;不有;得;语音演变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08)02-0148-04收稿日期2007-10-20作者简介杨育彬(1971-),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 文中!∃∀表示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汉字。

%148%%149%第2期 杨育彬:云南方言词!不有∀的来源及语音演变%150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5卷参考文献:[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涂良军.云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 ].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7]王力.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80.[8]潘悟云.汉语否定词考源[J].中国语文,2002,(4).The Origin and Pronunciati o n Evolve m ent of t he W ord !bu you ∀i n Yunnan D ialectYANG Yu-bin(Editor ial D epart m ent o f J YNU,Y unnan N or m al U niversity ,K un m i ng 650092,China)Ab stract :!bu you ∀,!you de ∀and !bu you de ∀accoun t for mo re than ha lf o fY unnan d i a lectwh ile !de ∀i n Y unnan d i a lect o rig i nated fro m !de ∀i n ancien t Chi nese tha t i nd ica ted t he ending o r conti nu ity o f an acti on .!bu you ∀used i n ancient Ch i nese has a l m o st the sa m e m ean i ng as that i n Y unnan d i a lect .T he re have been i m m igrants to Y unnan i n d ifferent h istor ica l per i ods and t he l anguage tra its i n t hese per i ods have re m a i ned un til today .K ey word s :Y unnan d i a lect ;!bu you ∀;!de ∀;pronunc i ation evo l vement(责任编辑 丁立平)%151%第2期 杨育彬:云南方言词!不有∀的来源及语音演变。

工作报告之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工作报告之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云南方言调查报告【篇一:方言调查报告】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姓名:学号: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班级:13级2班指导教师:2015年9月15日目录摘要 ....................................................................................................... .................................... 1 关键词 ....................................................................................................... .................................... 1 前言 ....................................................................................................... .. (1)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 (2)(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 ....................................................................................................... .. 3(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 ....................................................................................................... .. 4二、序列规则的方言差异 (6)(一) 义位内部序列规则的差异 (6)(二)义位之间序列规则的差异 (6)结语 ................................................................................................................................................ 7 参考文献 ....................................................................................................... (7)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摘要: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方言词汇跟普通话、山东方言、甚至北方方言的词汇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昆明方言研究综述

昆明方言研究综述

昆明方言研究综述邓莉摘要:一种语言传播到不同的地区,会产生方言。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分支,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方言有自己的结构特征,有自己的读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研究方言的各个要素,对于认识方言的结构特征,了解它和共同语的关系,对于今天推广普通话,促进现代汉语的规范化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汉语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昆明方言;研究;特点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虽然它处在我国西南边陲,但是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它就和中原有了接触,在这里形成了汉语西南官话的云南话。

由于长期和汉语其他方言的交往,昆明方言和整个北方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它又保存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云南的学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编纂成了《云南方言志》,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对云南各地的方言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论著。

张华文教授在这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早在几年前华文教授就和他人合作编写了《昆明方言词典》,细致地描写和分析了昆明方言的词汇。

近年他又在这个基础上对昆明方言的一些词语进行了探源工作,将共时的静态分析和历时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写成《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辨》,全书一共考释了词语近500,分为上古、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五编,每编考辨的词语不等,多的如元代考释了162个,上古9r7个,少的如魏晋南北朝也有51个。

每个词先列出字头,注出读音,然后释义,举出前代文献的书证,考辨的文字多列在书证之后。

最后列出昆明方言的用例。

其考释词语使用的资料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对近现代戏曲小说采用犹多,收录可谓勤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昆明方言的研究现状做了以下一些归纳。

主要从语音、词汇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语音方面昆明方言的语音特征,张映庚在其著作《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一书中作了如下总结,概括出了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低沉,鼻音重,不响亮”,其中还就声调问题将之与普通话进行了对比,指出:昆明方言与普通话“调类是一致的,都分为阴、阳、上、去四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内容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等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云南方言古语词考释一、云南方言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曾经生活着百濮、百越、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

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据文献记载,由战国末期的“庄蹻开滇”进入云南的内地移民是最先进入云南的一批汉族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第一批内地汉族人民,主要是戍边军人和屯田农民,陆续进入云南。

在东汉时,汉族移民进一步深入到滇西地区。

两汉至元代期间,陆续有内地汉族移民迁入云南。

到了元朝,忽必烈带兵从滇西北经丽江、大理进入昆明,在云南设行省。

明初短短30年,移民近40万人,大都是江淮子弟,到云南屯垦开发。

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

云南大部分坝区成为屯区,建立了汉族居民点,构建和确立了汉语方言和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南方言具有综合性,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

除了受到外来影响较小外,云南方言内部变化也较小,不同地区的汉族居民语言具有统一性,有大量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各地通用的。

“这种统一性是云南方言有其内部规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云南方言区别于其他省的方言的一种表现,它是云南方言词语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意义通过云南方言对古语词的保留情况,可看出云南方言和古代汉语的关系;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观察云南方言古语词的历史层次,从而为探究云南方言的历史形成提供有力的依据;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大都与历代北方居民向南方迁徙有关,通过对云南方言古语词尤其是古语词的考察,我们可以探寻云南方言和其它方言在历史上的联系,有助于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对解读古代历史文献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云南方言古语词的界定关于“云南方言”,是指云南省范围内各地居民共同使用的方言。

云南方言词汇的内部共同性大于差异性,那些体现云南方言词汇的内部共同性的词语中包括了云南方言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是方言词汇的核心,使用频率高;而那些体现内部差异性的词则使用频率低。

大量的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词语是各地居民共同使用的,这是云南省汉语方言词语内部的统一性的体现。

这也是云南方言词语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古语词的定义,《辞海》中说古语词是“由于词汇的发展和变化,在现代语言中已经用别的词代替了的古代的词。

如‘足’脚、‘目’眼睛等。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

”董绍克在阐述制定汉语方言“古代汉语千词表”的收词原则中说:“古语词中,普通话还在使用的词,如‘山’‘水’‘风’‘鱼’之类,一律不收。

权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参照,凡该词典己收录的(词后标有字样除外),都认为还在使用。

”参照以上论述和做法,本文将云南方言古语词界定为:见于古代文献资料的,在云南方言中使用而在现代汉语口语(普通话)中不用的词语。

对此界定作几点具体说明:1、古代文献的“古代”是相对于现代来说的,时间为先秦至清代。

2、古代文献指古代汉语的文献,包括字典、辞书及其他文学作品。

四、古语词考释名词[蛤蟆衣]hámɑyī。

晋代江东方言。

车前子。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和种子可入药。

《本草纲目·草部五·车前》:“蛤蟆喜藏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

”今方言称车前子为“蛤蟆衣儿”音[xa31ma44i?31]。

[孃]niánɡ。

母亲。

《玉篇·女部》:“孃,女良切。

母也。

”杜甫《兵车行》诗:“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今方言“孃”音[ni?44]。

引申为比父母年轻的女性(多指未婚的),也可指父亲或母亲的妹妹。

[鱼鲊]yúzhǎ。

腌制的鱼。

《齐民要术》卷八《作鱼酢》:“作鱼酿酢法:制鱼毕,便盐腌。

”白居易《桥亭卯饮》诗:“就荷叶包鱼鲜,当石渠中浸酒瓶。

生计悠悠身兀兀,甘从妻唤作刘伶。

”今方言“鱼鲊”音[i31 t?a53]。

[冤业]yuāngyè。

佛家语。

因造恶业而招致的冤报。

《元曲选儿女团圆》第三折[油葫芦]:“也是咱前生的冤业,劝哥哥姐姐莫痴呆。

”今方言“冤业”音[i?44nie31]。

[儿子]érzǐ。

男性青少年或儿童。

张祜《猎》诗:“背挂捎荆兔,腰悬落箭鸿。

归来逞馀勇,儿子乱弯弓。

”今方言“儿子”音[?31ts?53]。

[坝]bà。

平原,平地。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代宗大历十四年》:“东川出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

”胡三省注:“蜀人谓平川为坝。

”今方言“坝”音[pa212]。

[包牙]bāoyá。

转位牙,在正常牙齿旁边长出的多余牙齿。

《西厢记》卷七:“甚娘身分!驼腰与龟胸,包牙缺上边唇。

这般物类,教我怎不阴哂?”今方言“包牙”音[p?44ia31]。

[眼扎毛]yǎnzhámáo。

睫毛,眼睫毛。

《元曲选·单鞭夺槊》第二折[小梁州]白:“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

”今方言“眼扎毛”音[i?53t?a31m?44]。

[晌午饭]shǎnɡwǔfàn。

午饭。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天下乐]白:“琴童料持下晌午饭,俺到那里走一遭便回来。

”《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武松)吃了晌午饭,起身别了。

”今方言有“晌午”音[??53u53],指下午三四点钟所吃的点心、小吃。

[毛贼]máozéi。

泛称盗贼。

《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今方言”毛贼”音[m?31tsei31]。

[老官(儿)]lǎoɡuān(er)。

对年长男性的尊称。

《西游记》第三五回:“行者仔细观看,原来是太上李老君,慌得近前施礼道:‘老官儿,那里去?’”今方言“老官儿”音[l?53ku?44]。

[搭裢]dālián。

一种布制的长方形口袋,中间开口,两端各有一袋,装钱物用,可搭于肩上。

《元曲选·冯玉兰》第一折[混江龙]插白的:“兀那前头的车上,掉了我的搭裢,我拾起来者。

”今方言“搭裢”音[ta31li?44]。

[索子]suǒzi。

绳子。

《虚堂和尚语录·嘉兴府兴圣禅寺语录》:“者草索子诸方共用底,只如入花街,穿柳巷,波婆挈挈过了九旬,克期取证,又作麽生?”今方言“索子”音[so31ts?53],指称较粗的绳子,多以草、麻或棕搓成。

[大布]dàbù。

粗布。

《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大布,即粗布。

晋陶潜《杂诗》之八:“御冬足大布,粗缔以应阳。

”今方言“大布”音[ta212pu212],指麻制的粗布。

[姑]ɡū。

泛指妇女。

《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沉于酒德,辟远箕子,爱近姑与息。

”今方言“姑”音[ku44],引申指未婚女子。

[海]hǎi。

大湖或大池。

《汉书·苏武传》:“(匈奴)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今方言“海”音[x?53]。

[端公]duānɡōnɡ。

巫师,男巫。

《红楼梦》第二五回:“有的说请端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

”今方言“端公”音[tu?44ko?44]”。

[街]jiē。

集市。

《广阳杂记》卷二:“蜀谓之场,滇谓之街,岭南谓之条,河北谓之集。

”今方言“街”音[k?44]。

动词[欶]shuò。

吮吸。

《说文·欠部》:“欶,吮也。

”今方言“欶”音[?o31]。

[趖]suō。

快跑,跑得很快。

《说文·走部》:“趖,走意。

”《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看着太太两只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今昆方言“趖”音[so44],引申为开溜。

[窊]wā,凹陷,低凹。

《说文·穴部》:“窊。

污衰,下也。

从穴,瓜声。

”《文子·自然》:“江海无为以成其大,窊下以成其广。

”今方言“窊”音[ua212]。

[望]wàng。

动词。

向,对,朝。

《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方言“望”音[u?212]。

[相]xiànɡ。

省视,察看;视,看。

《说文·目部》:“相,省视也。

从目木。

”今方言“相”音[?i?212]。

[优]yōu。

戏谑,戏弄,打趣。

《左传·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

”优,调戏也。

今方言“优”音[i?u44]。

[灒]zàn。

溅,液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出。

《说文·水部》:“灒,污泥也。

一曰水中人。

从水,赞声。

”今方言“灒”音[ts?212]。

[奓]zhā。

开,张开。

《庄子·知北游》:“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

”今方言“奓”音[t?a44]。

[拣]dǒnɡ。

打,击。

《玉篇·手部》:“拣,都笼切。

打也。

”今方言“拣”音[to?53]。

[断]duàn。

拦截。

《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你既有胆子断路,你自然还有些武艺。

”今方言“断”音[tu?53]。

[顿]dùn。

放置。

《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

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

”今方言“顿”音[tu?212]。

[和]huò。

哄骗,蒙骗,欺骗。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乔牌儿]:“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王季思注:“和,哄骗也。

”今方言“和”音[xo44]。

[煠]zhá。

把蔬菜等放在开水中略煮即捞出。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素食》:“当时随食者取,即汤煤去腥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