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A.实行禅让制B.实行分封制C.确立世袭制D.推行县制
7.周杰伦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
A. 柳公权
B. 颜真卿
C. 王羲之
D. 苏轼
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部 编 版 历 史 七年 级上学 期
期末测 试 卷
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18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举行.约一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怀着崇敬之情共同祭拜,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②让部下发明文字、算术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二、解答题:
21.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有作为的统治者无不重视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焚的危害,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 核心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
C. 有教无类D. 仁者爱人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 (期终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监测调研 统联考真题模拟卷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 (期终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监测调研 统联考真题模拟卷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在学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的生活体验活动。

在活动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 使用骨针缝制衣服B. 烧烤食物C. 制作磨制石器D. 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2.“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这是某部纪录片的解说词。

历史上,我们祖先能够最先吃到米饭的是()A. 半坡人B. 河姆渡人C. 元谋人D. 北京人3.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的追求。

下列我国古代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等级制4.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灿烂的文明包括()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5.《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权威下降,无力控制诸侯。

②诸侯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向天子纳贡。

③诸侯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取代周天子地位。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6.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历史短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时,为扮演孟子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应是()A.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 天法道,道法自然7.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

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

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A. 公元前3世纪初B. 公元前3世纪末C. 公元前2世纪初D. 公元前2世纪末8.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共3套带答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共3套带答案)

2019-2020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3套期末测试卷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要去()A. 陕西省B. 云南省C. 浙江省D. 北京市2.2015年9月大型原创动画连续剧《黄帝史诗》在央视少儿频道首播。

剧中提到的黄帝和炎帝,共同被尊称为()A.治水英雄B.人文始祖C.兵家鼻祖D.一代天骄3.夏朝是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为()A. 公元前2700年禹B. 公元前2070年禹C. 公元2070年启D. 公元前221年嬴政4.我国古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这件巨大的青铜器制造于()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5.观察战国形势图(见下图),其中③处为()A.燕B.齐C.秦D.楚6.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应该是()A. ①B. ②C. ③D. ④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我国农民陈胜、吴广发出的呐喊。

这次大起义发生在()A. 秦朝末年B. 西汉末年C. 东汉末年D. 三国时期8.观察下图,你认为秦统一后,货币的标准样式是()A. B. C. D.9.西汉初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这与统治者施行的哪一措施无关?()A.减轻税赋徭役B.废除严刑峻法C.提倡勤俭治国D.实行焚书坑儒10.今新疆地区(西域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与哪一事件后()A.秦统一后B.张骞出使西域后C.霍去病大败匈奴后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后11.董仲舒提出,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C.设立太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建立政权,推行新政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史事。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

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A. 北京人B. 河姆渡入C. 半坡人D. 山顶洞人2. 在我国古老传说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虽“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来帮他作战,结果还是被打败。

该大战是()A. 阪泉之战B. 涿鹿之战C. 城濮之战D. 桂陵之战3. 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A. 舜B. 黄帝C. 大禹D. 炎帝4. 歌曲《国家》中唱到“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A. 黄炎部落在涿鹿打败蚩尤B. 制定历法,称“夏历”C. 夏王朝的建立D. 禅让制的实行5. 如下图所示的农业生产场景最早出现在()A. 夏朝B. 西周C. 春秋D. 东汉6. 2017年7月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下列叙述中,有关甲骨文史实准确的是()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④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7.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河北被称为“燕赵大地”,这种称呼源于历史上的源最早可上溯到()A. 禅让制B. 分割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8.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

下列哪一现象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不相符?()A. 周平王直接管辖地区仅有洛邑一带B. 分封制逐步瓦解C. 各地诸侯定期向周天子进献贡物D. 诸侯竞相称霸,操作政治局面9. 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为了()A. 开拓国家疆域B. 经济发展的需要C. 加强中央集权D. 安排皇帝的亲属10. .成语往往出自故事和历史典故,“临阵倒戈”出自哪一历史事件()A. 牧野之战B. 长平之战C. 巨鹿之战D. 马陵之战11.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哪项措施直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B.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 北筑长城,抗击匈奴D. 推广统一文字小篆1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2. 以下哪位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A. 孔子B. 孙武C. 老子D. 墨子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4. 以下哪位是清朝末年的维新派领袖?A. 康有为B. 孙中山C. 李鸿章D. 袁世凯5. 下列哪个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天津条约》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____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 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__________。

3.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____事件。

4. 清朝末年的维新派领袖是__________。

5.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介绍一下秦朝的建立过程及其主要成就。

2. 请简要介绍一下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主要成就。

3. 请简要介绍一下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请论述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请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 B2. B3. A4. A5. C二、填空题答案1. 秦2. 孙武3. 鸦片战争4. 康有为5. 《辛丑条约》三、简答题答案1. 秦朝的建立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其主要成就有: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推行法治等。

2. 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胜利后,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

其主要成就有: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丝绸之路,推广儒学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某同学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其中有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吸引了他。

此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这种文字是A.甲骨文B.大篆 C.小篆 D.隶书2.“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音:e,不公正,偏袒)”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名言A.韩非 B.孟子 C.墨子D.庄子3.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一历史功绩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C.修筑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5.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从哪一皇帝一开始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6.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班超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辟后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后 D.昭君出塞后7.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对外交通线。

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丝绸之路于汉代开通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D.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8.“……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

”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9、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 )A.四羊方尊 B.编钟 C.青铜立人像D.司母戊鼎10.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11.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A.楚国B.齐国C.秦国D.燕国12.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1.《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2.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让每位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成为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人打破了“教育不公平”的局面,他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4.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5.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太祖敬纳其言。

毛玠实际上就是建议太祖“挟天子以令诸侯”和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中的“太祖”是A.刘邦B.曹操C.刘备D.司马懿6.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何。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7.某同学出一期板报,其关键词有“夏朝建立”“盘庚迁殷”“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等,由此可知,其板报主题最有可能是A.远古时期的传说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8.《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A.天文学著作B.医学著作C.数学著作D.农学著作9.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的标志是A.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B.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C.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D.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10.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正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部编人教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A.神话传说 B.化石遗迹 C.口述史料 D.史书记载 2.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盘古、女娲 B.后弈、夸父 C.炎帝、黄帝 D .尧、舜、禹 3.春秋时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 .墨子 4.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A.黄帝 B.禹 C.刘邦 D.秦始皇 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6.“光武中兴”局面的开创者是 A.诸葛亮 B.曹操 C.刘秀 D.王莽 7.西汉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 阳关 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A.屈原 B.董仲舒 C.司马迁 D.蔡伦 9.“王与马,共天下”出现于 A.东汉 B.前秦 C .北魏 D.东晋 10.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 。

契丹族11.下列文物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A.炭化稻谷B.四羊方尊C.人面鱼纹彩陶盆D.刻字甲骨 12.《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死亡),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这表明 A.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B.华夏族开始形成 C.夏朝灭亡商朝兴起 D.禅让制正式确立13.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5000字以上,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

这说明甲骨文A.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B.与现代汉语没有区别C.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D.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 14.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右图所示,表中甲、乙处应填入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②少数民族壮大,统一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 ④为实现富国强兵,各国变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5.《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用碳素笔或钢笔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答题方式见答题卡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48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请回答1-6题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制作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请你判断□□应该填写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2.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右图),此图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3.用“长江流域”、“水稻”、“猪纹陶钵”、“干栏式房屋”等描述的原始居民是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龙山原始居民 D.红山原始居民4.下列四幅图中,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深耕细作的是A B C D5.我国古代采取了不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至今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的是A.兵归家,释奴婢 B.蜀守冰,凿离堆C.招流民,行屯田 D.重本业,轻末业6.我国古代制定历法,服务农业。

下列图片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法成就的是在经济的发展基础上,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沿革清晰,影响深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符号与象征。

请回答7-12题7.《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C.察举制取代禅让制D.世袭制取代察举制8.“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鼎”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古代烹煮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B.立国礼器,身份地位与权力象征C.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D.象征三方并立、鼎峙或鼎足之势9.易中天说:“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B.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C. 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D.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10.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右图体现的措施是A.商鞅改革户籍制B.文景帝以德化民C.汉武帝的推恩令D.挟天子以令诸侯11.《史记·陈涉世家》载“失期,法皆斩”,由此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A.战乱频仍B.焚书坑儒C.刑罚严酷D.赋役繁重12.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繁荣。

请回答13-15题13.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

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14.以下图片能反映道教影响的是A B C D15.董仲舒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的形势,建议汉武帝推行A.休养生息B.独尊儒术C.刺史制度D.盐铁专卖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时间与空间上的事实,学习历史,要建立时空观念。

请回答16-20题16.“卧薪尝胆....考场间,妙笔生花。

”加点的成语典故分别发生....整十年,悬梁刺股;破釜沉舟在A.春秋和战国B.春秋和秦末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17.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东汉亡于公元220年,汉朝存在的历史时期是A.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B.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C.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D.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18.以下图片中,能时空再现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是19.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

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20.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蜀东晋前秦 B.西楚东晋前秦C.蜀东晋梁 D.蜀南晋张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

请回答21-24题。

21.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B.《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C.《史记》是重要史料,有些内容需考证D.《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22.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23.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下列与此认识相近的是A.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4.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材料或史实结论A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B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 (22分)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内容,(2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勿照搬原文,4分)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4分)材料三(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3)据材料,魏主是谁?(2分)除材料外,还有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3分)(4)(3分)上述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的有:上述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有:26.(18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相辅相成,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一是我国哪一时期的文字?(2分)比较三幅图片,书写材料是怎样变化的?(3分)材料二如右图(2)右图所示现象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现的?(2分)有什么意义?(4分)材料三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发明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4分)(4)试举一位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并概括其艺术特点。

(3分)27.(12分)历代王朝不断探索地方管理的有效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疆域图(局部)(1)材料一所示西周的行政制度是;秦朝的行政制度是。

(2分)(2)依据材料一,以下分析正确的有()(2分)A.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宗亲B.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功臣C.诸侯国主要在我国南方D.南疆设郡维护国家统一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亲)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西周)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周朝地方管理制度有何弊端?(2分)结合西汉和西晋的史实,说明其消极影响深远。

(4分)(4)依据材料三,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地方管理制度已出现什么新变化?(2分)七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第Ⅰ卷单项选择题1-5: BDBCB 6-10: BABDC 11-15:CBDAB16-20:BBBDC 21-24:CCA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1)内容: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

(任意一点给2分)作用: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任意一点2分)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任意一点2分)(2)答: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仅仅照抄免除徭役不给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

(每点2分,共4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任意一点2分)。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分)(3)答:孝文帝(或拓拔宏,或元宏)。

(2分)汉婚、汉语、汉服(语意相同,每点1分,共3分)(4)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2分);管仲改革(1分)26.(1)商周时期(或商朝)(2分)变化:从龟甲、兽骨到竹简到纸质(3分)(2)形势:秦统一六国(2分)意义:有利于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传达;巩固统一(每点2分,共4分)(3)意义:书写便利;便于典籍的流传;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任意一点2分)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分)(4)例:王羲之;《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例:钟繇;《显示表》;刚柔兼备。

(3分)27.(1)分封制;郡县制;(2)A D(3)第一层次2分:答出弊端,如诸侯权力过大,实行世袭制(世代为官);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等任意一点。

第二层次4分:在答出弊端基础,并能够举出任意一个史实。

如:汉初出现七国之乱或西晋八王之乱)。

第三层次6分:在第二层次基础上,能够将所举某一史实的消极影响加以叙述,例1:汉初,分封诸侯王,随着经济发展,诸侯王势力膨胀,对抗中央,引发混乱和战争。

例2:西晋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又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为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