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一、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二、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
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
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
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
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
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
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
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一文了解中国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一文了解中国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最辉煌时期,中国五大名窑的出现,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而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五大名窑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一、钧窑背景: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今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窑址:河南省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器形:钧窑烧制器形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特点:1.窑变,宋瓷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构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2.蚯蚓走泥纹,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天然活动以加添裂纹,出窑后构成有规则的活动线条,十分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镂空斗笠碗美誉: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落日紫翠忽成岚”赞赏之。
传世作品: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二、汝窑背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窑址: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器形: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多拷贝古代青铜器样式,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简述中国五大名窑及其特征

简述中国五大名窑及其特征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自唐宋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发展。
其中,五大名窑是指汝、官、哥、钧、定窑,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经典代表。
它们各具特色,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 汝窑:汝窑产于唐代,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
以“三白”为
特色,即白色胎、白色釉、白色器物,汝窑陶器的造型简洁大方,纹饰稳重,被誉为“以素胜彩、以简胜繁”的代表。
2. 官窑:官窑产于南宋,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
以丰富的色彩和高质量的釉面而闻名于世。
官窑有“官红”、“官绿”、“官青”等多种色彩,其釉面晶莹剔透,具有极高的透明度,让器物看起来具有立体感。
3. 哥窑:哥窑产于南宋,位于浙江省湖州市。
哥窑陶器以精致
的造型和细腻的绘画技法而著名。
其特别之处在于使用彩料烧制陶器,呈现出许多丰富的色彩,如红、绿、黄、紫等。
4. 钧窑:钧窑产于明代,位于江苏省常州市。
钧窑陶器以独特
的釉色和厚重的器身而著名。
钧窑的釉色主要有天青、石青、玫瑰紫等,釉面厚重,具有独特的质感。
5. 定窑:定窑产于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河北省定州市。
定窑器
物通常为白釉,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而著称。
其釉面白皙洁净,柔和细腻,常常使用在皇家宫廷中,是中国陶瓷中的珍品之一。
五大名窑各具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今,这些传统的制瓷技艺仍在中国陶瓷产业中得
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五大名窑论述

五大名窑论述五大名窑是指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陶瓷烧制窑场,每个名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下面是对五大名窑的论述:1. 汝窑:汝窑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是中国五大名窑中最早起源的一座。
汝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烧造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瓷器制作精美,釉色靓丽,器型独特。
汝窑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采用中国传统的“青白釉”工艺,色泽独特。
汝窑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官窑制作。
2. 官窑:官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窑场之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
官窑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窑”。
官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纹样而著名。
官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器型丰满而端庄。
官窑的瓷器以青瓷、白瓷和黑瓷为主要产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官釉瓷”。
自唐代开始,官窑瓷器成为宫廷贡品,对当时的瓷器制作技术和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3. 镇窑: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窑场之一。
镇窑以其烧制的瓷器质地纯净,釉色柔和,窑变效果独特而著名。
瓷器的制作工艺精细,器形简约而端庄。
镇窑的瓷器以青瓷为主,同时还烧制白瓷、黑瓷和彩瓷等多种类型的瓷器。
镇窑的瓷器在宋代时成为官窑的主要竞争对手,对瓷器制作技术和装饰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宜兴紫砂:宜兴紫砂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最著名的紫砂壶产地,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独特的存在。
紫砂壶以紫色泥料制作,质地独特,造型多样。
紫砂壶被誉为“宜兴之宝”,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国内外收藏家和茶艺爱好者的喜爱。
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泡茶效果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瓷器制作中的珍品。
5. 清官窑:清官窑位于北京市多处,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家瓷器窑场,是清代官窑的集中表现。
清官窑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烧制工艺而著名。
瓷器的器型多样,装饰上常见有大红釉、斗彩装饰和景泰蓝等特色。
清官窑的瓷器制作技艺精细,工艺复杂,装饰繁多。
清官窑的瓷器在清代的皇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宫廷文化和官方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 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本人且从第三种说法。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
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1、汝窑(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5件(台北、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为21和20件,其余20余件分别流落在日、韩、英、美等国家)。
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
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
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史称“汝窑为魁,天下第一”。
2、官窑(河南开封)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
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
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3、哥窑(浙江)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
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4、定窑(河北定州)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
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
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5、钧窑(河南禹州神垕)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
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6、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中国四大名瓷

中国四大名瓷
</h2>
<ul>
<li>官洛瓷:又称官窑瓷,始创于景德镇,主要产地景德镇。
官洛瓷
多以吴、宋流行青花著称,具有器型端庄,内壁绘绘青彩芬芳,颜色
浓郁,纹饰精巧、气象清新的设计,被誉为名瓷之首。
</li>
<li>汝窑瓷:又称汝窑,始创于汝州,主要产地河南汝州。
汝窑瓷以
青花为主,多以白底层青莹莹存在,厚薄聚积不同,明度有致,气韵
特有;釉质厚重,熔渣清洁,洁白如水,光泽细腻。
</li>
<li>陕西窑瓷:又称釉下彩瓷,出产于陕西大巴窑,传统的陕西窑釉
下彩用神龙形象来装饰,十分精致,而且比较有个性,深受人们喜爱。
</li>
<li>安徽窑:又叫徽钧窑、明白釉青花瓷,主要产地安庆,传统工艺
中的明白釉青花,在清朝康熙时期由著名瓷器爱好者杨造崴事先制烧
出来。
瓷质细白,釉质脱白,在适当的亮度下,使得整个色彩表现出
一股淡雅柔和的风格。
</li>
</ul>。
五大名窑 名词解释

五大名窑名词解释
五大名窑是指中国古代的五个著名的瓷窑,它们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是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以烧制青瓷而闻名。
汝窑的青瓷釉色青翠如玉,釉面光泽柔和,釉中有细纹,形如蟹爪,被称为“蟹爪纹”。
官窑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宋代的官窑之一,主要烧制青瓷和白瓷。
官窑的青瓷釉色青翠,釉面光泽柔和,釉中有细纹,形如蟹爪,被称为“蟹爪纹”;白瓷釉色洁白如玉,釉面光泽柔和,釉中有细纹,形如蟹爪,被称为“蟹爪纹”。
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是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以烧制青瓷和黑瓷而闻名。
哥窑的青瓷釉色青翠,釉面光泽柔和,釉中有细纹,形如蟹爪,被称为“蟹爪纹”;黑瓷釉色漆黑如墨,釉面光泽柔和,釉中有细纹,形如蟹爪,被称为“蟹爪纹”。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以烧制钧瓷而闻名。
钧瓷的釉色以红、蓝、紫、绿等多种颜色交相辉映,釉面光泽柔和,釉中有细纹,形如蟹爪,被称为“蟹爪纹”。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是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以烧制白瓷而闻名。
定窑的白瓷釉色洁白如玉,釉面光泽柔和,釉中有细纹,形如蟹爪,被称为“蟹爪纹”。
五大名窑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釉色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 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本人且从第三种说法。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
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
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
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皇帝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
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
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
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
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
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
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
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
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 康熙民窑款识更为多种多样,有图记款,如秋叶、角、爵、方胜、杂宝,还有寓意性图案,如一枝笔、银锭、如意组合为必(笔)、定(锭)、如意等。
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庆堂”、“益友堂”、“若深珍藏”等。
有光画双圈,不写字的双圈款。
还有“文章山斗”之类的闲章款。
仿前朝的寄托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
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
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
“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乾隆朝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乾隆民窑款形式也极丰富,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体与正朝相同,故鉴定时有一定的难度。
乾隆朝首次出现草记款。
乾隆朝款,字体最多,书写排列形式也最多,且官民窑款字体易混淆。
一般来讲,官款比民款精、秀、细、润,而民窑款大都较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嘉庆官窑器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无栏框。
亦有少量楷书款。
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
个别器物用刻划款。
民窑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仅写半边字,还省减笔划,称为草记款,故十分难认。
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
花押款除部分沿用乾隆时期的之外,新出现蝙蝠、桃子等款识。
道光官窑器一般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
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
个别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
道光时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地方,后期也成为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
民窑款器亦多有六字或四字纪年款,一般均不太规整,开始出现百结图记款。
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再次兴起楷书题款风气,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
款外均无圈框,字体工整,清秀修长,有青花、红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形式。
这一时期篆书款不多。
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
民窑款则多无定制,形式较多,同治时多有“同治年制”四字篆书戳记印款及抹红款。
光绪时多伪托款,一般是“康熙年制”或“若深珍藏”。
官窑- 与民窑的区别民窑是对官窑而言。
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
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
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
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
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
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
宋代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个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地点名称由来特点定窑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
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
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汝窑豫中地区一、釉色青而润泽。
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
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
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官窑河南省开封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
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南宋时候,在临安有两处官窑。
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宋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哥窑浙江龙泉县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
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
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钧窑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
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
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
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