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上的款识

合集下载

古陶瓷铭文款识二官款及鉴定要点——建议收藏

古陶瓷铭文款识二官款及鉴定要点——建议收藏

古陶瓷铭文款识二官款及鉴定要点——建议收藏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瓷器上。

既有彩书、墨书,也有刻划款。

多落于器底、肩、腹部等。

如“大德七年制”、“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等。

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书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为标准元代器物,同时也可对其他没有年款的元代器物进行断代排比。

明代纪年款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

官窑瓷器书款始自明永乐朝,以后成为定制。

书款位置有器底、口沿、颈、肩、腹、流、柄等部分,书款方式有彩绘、暗刻、模印、青花料书写,尤以青花料书写为多见。

款识内外双圈、单圈、方框、花朵或无纹饰不等。

官窑书款工整,由专人负责款识的书写,民窑书款随意,且书写方式较多,干支款如“万历丁丑年造”、“道光丁酉年制”等。

还有只写朝代不写年号的如“大明年造”等,多出现于政局动荡不安的朝代。

明洪武纪年款洪武(1 368~1398),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虽然史料记载早在洪武二年即已设御窑厂烧造,但目前并没有洪武官窑款识传世品,而且带有洪武纪年款的民窑仅见2件,如江西玉山发现一件青白釉瓷罐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字刻划不是很工整,显然是不经意写上的。

明建文纪年款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建文一朝历时4年,不会有太多的建文款瓷器,且因永乐夺嫡,即使有建文款瓷器也不会令其流传,故有建文款瓷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明永乐纪年款永乐(1403~1424),为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永乐带有纪年款的官窑不多,款识有青花或釉里红料书写、锥刻和模印三种。

年号款识为“永乐年制”篆刻不见六字款。

永乐官窑瓷器款识蓝本出自大书法家沈度,署款位置多在里心,也有书于底面,个别书于内壁。

款字笔划转折之处圆润,结构紧凑。

边饰有单圈、单圈加花边、双圈、龙凤、云纹、狮球、鸳鸯等。

永乐官窑开明清官窑书帝王年号款的先河,这以后成为定制。

明宣德纪年款宣德(1426~1435),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

瓷器的款识

瓷器的款识
瓷器的款识
一、款识的定义: “款识”又称“铭文”,指刻、划、印、写在 器物身上,能表明器物制作的年代、产地、 用途、工匠,或收藏者姓名的文字或符号
本指古代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后 来使用范围扩大,泛指在各类器物上如漆器、 玻璃器物和陶瓷制品上特意留下的文字
二、瓷器款识的种类——主要有9类
1 、唐代以前:陶瓷器的的款识多为各类纪年款, 主要是干支纪年款,年号款罕见 2、唐宋元时期:各种赞颂款和人名款大量出现 3、明清: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 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 a 官窑瓷器上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年号款 明代有帝王年号17个,年号款10个 清代有皇帝10个,均有年号款的瓷器传世
清康熙款霁红釉盘 口径16.5cm
清雍正款荷塘鸳鸯纹盘 口径17.4cm
b 民窑款较为多样 有仿官窑的年号款
民窑款
官窑款
更多的是标明产地的斋堂款 以及各式花押款、伪托款
玉堂佳器
Hale Waihona Puke 彩秀堂制2、干支纪年款有此类年款的古陶瓷器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 和科学价值,在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诸多方面, 如在瓷器的鉴定上,可作为标型器
清顺治“乙未年制”款识
3、斋堂款 清怀德堂制款
清锡庆堂制款
署有斋堂款的瓷器,均为贵族官僚定烧之家族 专用瓷器,亦有作为馈赠,赏赐之用的 斋堂款在明代天启时兴盛起来,清代尤其流行, 斋堂名称亦丰富多彩 清 宝 善 斋 制 款 清 一 善 堂 制 款
年号款 干支纪年款 吉祥款 供养款
斋堂款
赞颂款 人名款
花押款
图记款
1、年号款 使用帝王年号款的年代相当早,三国时即有 “赤乌十四年”款青瓷器 但是,元代及元代以前陶瓷器上署帝王年号款 是偶然的,极其少见,更未形成定制 瓷器上正式署帝王年号款从明代永乐朝开始, 并从此形成定制,每朝每代相继署用,从未 间断,直到清末最后一代皇帝宣统

瓷器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瓷器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瓷器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定瓷器的年代即烧造的时代,二是鉴定瓷器的窑口即烧造的地点。

瓷器年代的鉴定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瓷器的发展的基础。

瓷器年代的确定,为断代研究创造了条件;瓷器窑口的划分,对研究瓷器烧造区域的分布以及烧瓷技术的品质与工艺水平、各地区瓷窑相互关系与它们之间的影响以及区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瓷器发展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

然而明、清瓷器的鉴定就不同了,因为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除少数地方窑外,绝大多数为景德镇的产品。

所以明、清瓷器不存在产地的划分,而只是一个时代的鉴定。

关于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宋以前的瓷器与明、清以后的瓷器是不一样的。

宋代以前瓷器的年代依据,主要是根据墓葬,特别是具有确凿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鉴定家把它作为断代的标准器。

考古资料证明,什么时代的墓葬与该墓出土的瓷器年代是相一致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带纪年墓出土的瓷器,进行科学地排比,找出各个时代瓷器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以此作为鉴定宋代以前瓷器的科学依据。

明、清时代的瓷器鉴定,因其墓葬很少,特别是带纪年的墓葬就更不多见,出土瓷器亦少,而不能作为我们断代的依据。

所以明、清瓷器鉴定年代的依据是从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排比出来的。

然后将带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纹饰风格作为标准并用以解决不带年款的官窑与民窑瓷器的断代问题,同时,根据这些带年款瓷器的造型、胎、釉及纹饰特征,反过来又可解决这一些伪款瓷器的问题。

因此,对宋以前瓷器窑口的断定,必须对其烧窑遗址进行发掘,而对窑址年代的确定必须与带纪年墓出土瓷器相对照。

元代瓷器是在宋代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代瓷窑在南方除江西景德镇、浙江的龙泉窑外,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北方地区仍有一些瓷窑还在烧造。

因此,元代瓷器鉴定也还有一个产地问题,元代瓷器带年款的很少,但也有一些带年款值得注意的,如著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双耳大瓶,经过对它的排比研究就解决了一大批元代青花瓷器的断代问题。

古玩市场陶器、瓷器的款识鉴定方法和秘诀

古玩市场陶器、瓷器的款识鉴定方法和秘诀

中国收藏家张祖仁说古玩市场陶器、瓷器的款识鉴定方法和秘诀从各朝代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夺取薄,厚薄不均。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运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龙泉窑的梅子青釉。

这是宁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

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

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半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

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器件,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

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最大的特点。

张祖仁说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此外,瓷器的款识鉴定也十分关键。

说到瓷器,是不能不说到款识的。

我国自瓷器出现,历代器物出现款识的情况不多,只偶尔出现一些刻划或书写得很潦草的行书,字款的内容也多属于记年、记事。

揭开传世汝窑瓷器的老底,看看这些款识都有何深意

揭开传世汝窑瓷器的老底,看看这些款识都有何深意

揭开传世汝窑瓷器的老底,看看这些款识都有何深意作为瓷器鉴定的一大要素,款识对于鉴别瓷器的真伪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纵观中国陶瓷史,宋代以前的瓷器很少有落款的,即使到了名瓷辈出的宋代,也只有部分瓷器上写有底款。

今天,我们就为您梳理了一下宋代汝窑瓷器的款识。

壹“甲、乙、丙……”顾名思义,这种款识是以“甲”、“乙”,“丙”等编号落款。

这种编号有什么含义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按照等级和用途来划分的。

比如,甲等汝瓷为祭天用,乙等汝瓷为摆设用,丙等汝瓷为宴请用,丁等汝瓷为日用。

汝窑青瓷“甲”字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天青釉圆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汝窑青瓷“丙”字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贰“奉华”“奉华”其实就是南宋德寿宫的配殿“奉华堂”,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的居所,很多写有“奉华”款的汝窑据说都是她的专用之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纸槌瓶,瓶底就刻有“奉华”两个字。

乾隆皇帝曾对其爱不释手,时时把玩,还赋诗一首刻于瓶底: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

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这首诗探讨了汝窑瓷器的胎质、釉色以及支钉等专业问题,最后还不忘委婉地讽刺了一下宋徽宗因流连艺术而导致亡国成为阶下囚的历史。

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底款)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叁“蔡”汝瓷中还有一种款识,只刻一个“蔡”字。

能够拥有皇家专享的汝窑瓷器的蔡氏,恐怕只有北宋徽宗时期的权臣蔡京了。

当时官拜太师的蔡京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获得皇帝重赏的机会大于常人,因此大多数学者也都偏向于“蔡”指的就是蔡京。

汝窑青瓷“丙蔡”碟汝窑青瓷“丙蔡”碟蔡京和他的书法肆“寿成殿皇后阁”最后,我们要跟您说的这种款识很少见,就是“寿成殿皇后阁”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只汝窑盘,盘底就刻有“寿成殿皇后阁”。

“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的宫殿名,所以这类款识一般被认为是宋代所刻。

刻有“寿成殿皇后阁”的汝窑盘好了,关于汝窑上的款识今天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官样陶瓷及其款识

官样陶瓷及其款识
宋早 期署 “ 官” 字款 青釉盏 各一 件 。1 9 7 0年 在浙 江 临安钱 氏墓 出土 一件 五代 时期 刻 “ 官” 字 款 越窑 青瓷 双 系瓶 . 1 9 8 6年 在 内蒙奈 曼旗 辽 代开 泰七 年 ( 1 0 1 8年 ) 陈 国公 主墓 出土一 件 刻 “ 官” 字 款越 窑 青瓷 花 口
盛 唐 时期 , 我 国南 方越 窑 青 瓷釉 色 享 有 “ 类 玉类 冰 ” 之美 誉 , 北方 邢 窑 白瓷釉 色 以“ 类银类雪 ” 令 人 称
赞 。也许 正 是 因为南 青北 白这 种南 北 瓷器 釉色 特 征分 明 , 极 易 分辨 之 故 , 在 瓷器 上 铭款 的做 法 到盛 唐
近几 十年 来 , 我 国考 古 工 作 者 发 掘 出土 、 采集 了数 百 件有 “ 官” 字 款 的瓷 器 、 瓷 器 残 片和 少 量 有
“ 官” 字款 的窑 具. 其 中有代 表性 的 : ( 1 ) 越 窑 。浙 江余 姚越 窑遗 址发 现五 代 时期署 “ 官” 字款 青 釉盘 和北
足 官方 税收数 量 的要求 . 为 了保 证税 瓷 质量 , 为 了和非税 瓷相 区别 并便 于清 点 , 在税 瓷上 署一 “ 官样 ” 中
之“ 官” 字便 可一 目了然 了 , “ 官” 字 款 是 当时 陶瓷业 者 的一个 创 造 , 简 明易行 。“ 官” 字款 瓷器 在 四个 纳
税 窑 口的产 品 中出现 , 说 明 了这 种款 识在 当 时的历 史 时期 和 历史条 件 下通行 并 已形成 了定 制 。
宁 波 教 育 学 院学 报
2 0 1 5年第 3 期
二、 官样 陶瓷 款识— — 陶瓷 标志
陶瓷 款识 是人 们对 陶瓷器 上 的文字 或 符号 的通 称 . 瓷器 款识 也 就是 瓷 器 的标 志 , 它 是表 明瓷器 特 征 的记 号 . 以文 字 , 符号 或 图形 作 为直观 语 言来表 达 既定含 义 。

中国历代陶瓷款识----第一章纪年款

中国历代陶瓷款识----第一章纪年款

中国历代陶瓷款识----第一章纪年款
(一)宋代款
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甘肃省博物馆藏
治平三年造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广东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出土
至道元年四月于岩记(北宋至道元年955年)(元代款)
至正年制
(嘉靖-万历仿款 1522--1619年)吉林省扶余县出土
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小河东陈家翔造(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天顺年制
(元天顺或明天顺 1328或1457--1464年)伦敦戴维德国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三)明代款
1.洪武款
大明洪武年制
(万历仿洪武款 1573--1619年)1.永乐款
(1)永乐官窑款
永乐年制
(永乐官窑款1403---1424年)景德镇明代御器厂古遣址出土
永乐年制
(永乐官窑款1403-1424年)
永乐年制(永乐年官窑款1403--1424年)
永乐年制(募本)
(永乐官窑 1403-1424)景德镇明代御器厂古遣址出土
永乐肆年(永乐官窑款1406年)景德镇明代御器厂古遣址出土
永乐年制(募本)
(永乐官窑款 1403--1424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古遣址出土
永乐年制(永乐官窑款1403--1424年)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永乐元年(永乐官窑款 1403年)
编辑作者:王女士
更多瓷器款识稍后一一奉上,敬请期待请订阅本头条号,也希望能给广大收藏友人带来帮助,欢迎交流。

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简述(29):瓷器常见名词术语(6)底部款识

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简述(29):瓷器常见名词术语(6)底部款识

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简述(29):瓷器常见名词术语(6)底部款识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在几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和中国汉字一样,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界的推崇。

目前的国人,虽然日常用具都离不开陶瓷,每天都跟陶瓷打交道,但很多人对陶瓷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

不少人获取古陶瓷历史文化知识,渠道也不外乎收藏节目、收藏界人士、收藏书籍,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充满了鸡贼、尔诈我虞和铜臭味儿。

从今天开始,我将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介绍一点点普及型的中国古陶瓷历史文化知识。

水平有限,敬请包涵。

请专业界和收藏界人士飘过,不要在此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谢谢!(二十九)瓷器古玩行业常见的名词术语常有朋友问我一些关于陶瓷方面的名词术语。

好吧,我将用几集的篇幅,把一些可能经常涉及到的简单常用名词术语,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解释。

展示的图片,您可以对照参考。

由于条件所限,整理不可能面面俱到。

您如果还有想知道而我又没有讲到的,请留言,我尽量满足。

我们的口号是——掌握名词术语不被别人整懵!既然对瓷器感兴趣,就免不了会逛逛博物馆、陶瓷展览、交易市场,在欣赏、接触古瓷器的同时,免不了会和专家、学者、爱好者、瓷器商人、摊主等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咋一接触,你可能会被对方一连串的行话搞得一头雾水。

陶瓷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经过历朝历代的承袭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灿烂的文化沉淀和故弄玄虚的糟粕组成的系统,其中历代沿袭而来的行家常用口语即行话,就是一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器上的款识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

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款识的类别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

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

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

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

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

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

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

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

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

入清以岳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

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

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

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

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

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

图案款多数为民窑所用。

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如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其它特殊类款。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

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

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号。

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

商周时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

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有发现,逐渐增多。

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

陶器上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识的先河。

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隶书“王尊”二字。

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点、工匠名等内容。

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 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

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款铭。

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

其款识的共同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

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

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长颈罂也”。

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

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

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

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性质的款铭。

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

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

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

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期、器名、价值。

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年款。

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

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

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唐代着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

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瓷精巧细洁,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

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腹部刻划“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

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

宋代瓷器款识远较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等。

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较前期增如。

以下是宋代瓷器主要款识内容越窑,所见的纪年款基本上都是北宋的,年号有“太平戊寅”(978年)、“淳化二年”(991年) 、“熙宁四年”(1071年)等,这种四字纪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只已无多大差别。

也有款识文字较长的,如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一件北宋越窑粮罂瓶,腹壁划有“上虞窑匠人项霸造粮罂瓶一个献上新化亡灵王七郎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31字,说明它是北宋初(998年)上虞匠人项霸造的一个“粮罂瓶”,内装粮食给王七郎的随葬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定窑:定窑瓷器款识多达十数种。

有刻“官”、“新官”字款,大多数是碗、盘,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罐。

出土及传世品的定瓷中,有刻“尚食局”、“尚药局”款的,以“尚食局”为多。

字铭均刻于盘底,但早年流散国外的一件平底碗,碗外壁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

宋代殿中省下设6个局,尚食局是管宫廷伙食的机构,沿药局是宫廷的医疗机构。

带有“尚食局”款的器物当是放食品的,带有“尚药局”款的当为放置药物所用。

定窑瓷器中还有刻“五王府”“〓定”以及与宫殿建筑有关的“奉华”、“德寿”、“慈福”等款铭的。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定窑小杯,内用红彩书写“长寿酒”三字,十分少见。

钧窑:宋代钧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是刻一至十的数目字。

从对钧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中,找到了数目字的确切用意,即数目字越小,器物越大。

“一”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

钧窑器中还有刻“奉华”,“省符”字款的。

汝窑:汝窑瓷器仅见两种款识。

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

另一种款识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无疑是物主的姓氏。

磁州窑:磁州窑瓷枕带作坊款最为流行,如“张家造”、“张家枕”、“张大家枕”、“张家记”、“古相张家造”、“李家造”、“赵家造”、“王家枕”等等,以“张家造”字款为多。

此外,磁州窑系瓷器中,还见有“家国永安,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1071)年字款瓷枕以及用黑彩书写“醉乡酒海”、“清沽美酒”等字句的。

景德镇窑:宋代的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闻名,已有制作盒子的专门作坊,大都在底部印有作坊主的姓氏。

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如“蔡家合子记”、“许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段家子大”以及“程”、“徐”、“汪”、“朱”、“蓝”诸姓。

龙泉窑:以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多见。

德化窑:德化窑青白瓷盒子上有刻“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9字款的,“功夫”又作“工夫”,是宋代手工业中的习惯用语。

建窑:宋代盛行斗茶,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宫廷烧制供斗茶用的黑盏,底足刻“供御”和“进〓”字款。

此外,还见有临汝窑瓷器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吉州窑瓷器印有“吉”、“记”、“山”等字样的,表明作坊主或工匠的标记。

宋代黑釉加金彩瓷器上,还有书写“寿山福海”吉祥语的。

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辽瓷的款识,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

“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

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1102年。

款识中还见有“孙”、“徐”等汉人姓氏以及“官”字款。

文字都是刻划在器物上的。

金代瓷器款识以墨书为多,也有刻划的,款位置大多在器物的底足部。

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年白瓷瓶,底足上刻“时皇统元年(1141年)三月二日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鸟纹虎形瓷枕,枕底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六日□家造”;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罐的罐腹墨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张泰造”。

另外,还发现书有“泰和”、“正大”等年款的金加彩器物。

元代的款识,刻、划者少见,大多是书写。

以下是元瓷主要款识内容:景德镇窑:英国达维特基金会收藏的一件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其颈部青花书写“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良辰谨记。

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这就是着名的“至正型”花瓶。

江西也发现一件青花釉里红盖罐,颈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1338年)六月壬寅吉置刘大宅凌氏用”款铭。

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青花在器底及盖里以墨书书写“礼”、“乐”、“射”“御”、“书”、“数”,将周礼中的六艺书于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