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似朝霞的豇豆红瓷器

合集下载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4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4

五彩耕织图瓶,高46.5cm,口径12.3cm,足径13.2cm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

瓶身彩绘4组纹饰。

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

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

肩部绘梅花锦纹及4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

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2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2首。

舂碓图题诗为: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

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

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

分箔图题诗则描写了织布养蚕的劳动过程:三眠三起余,饱叶蚕局从。

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拓添农绿。

竹间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图纹空间补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纹饰。

足内青花双圈,无款识。

康熙瓷器中反映农耕题材的纹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农业的重视。

此瓶纹样即出自康熙时所绘的耕织图中的两个片断,其情景描绘得真实生动,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写实风格的艺术佳作。

墨彩竹节式臂搁,清康熙,长17.2cm,宽6.9cm。

清宫旧藏臂搁长方形,上下等宽,通体施白釉,正面上下两道竹节纹之间以墨彩绘竹叶图,画旁题有“琅玕枝竿疏”五言诗句。

画面上端竹节外凸饰鼓钉一周。

臂搁又名“秘搁”,竹质居多,但瓷质臂搁更具特色。

此器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节形状模拟逼真,墨彩浓重,画笔疏简,文人气质极浓,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鸟纹大花盆,清康熙,高33.3cm,口径61cm,足径39cm花盆呈圆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圆形渗水孔。

花盆以冬青釉为地,外壁通体描绘五彩加金花鸟纹饰。

桃树枝干苍劲,花叶繁茂,小鸟栖于枝上,烘托出鸟语花香之意境。

口沿上描绘相间排列的云鹤、桃树纹,足边饰以桃树枝干花叶的局部,与盆身纹饰相呼应。

口沿下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花盆体大规整,构图舒展,画笔既工细严谨又苍劲老练,色彩浓重艳丽,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康熙豇豆红釉瓷器

康熙豇豆红釉瓷器

康熙豇豆红釉瓷器
豇豆红釉莱菔瓶
康熙时期的豇豆红和郎窑红釉瓷器,犹如高温铜红釉瓷器中的两朵奇葩。

如果说郎窑红釉是以艳丽的釉色夺人眼目,那么豇豆红釉则以幽倩淡雅的色泽令人赏心悦目。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给人视觉上带来意境更为深远的美感,即使用清人洪北江(亮吉)的咏苹果绿诗句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形容它,也未必能确切地表达出这种富有诗意的釉色之韵致。

清朝豇豆红釉太白尊
康熙朝制瓷工匠可能是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衬托其娇丽的美感,致使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无大器。

清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常见器形主要有八种,即莱菔瓶、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苹果尊、糖锣洗、印泥盒及塑贴蟠螭瓶等,另见有极少量的盘、碗。

清豇豆红釉印泥盒
康熙郎窑红釉瓷器鲜有署款者,而豇豆红釉瓷器则相反,均署年款,除了柳叶瓶和盘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无边栏。

豇豆红釉瓷器是因其釉色颇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

但从传世品看,其呈色深浅不一,变化莫测。

豇豆红柳叶瓶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豇豆红柳叶瓶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豇豆红柳叶瓶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豇豆红柳叶瓶,撇口,长颈,丰肩,长腹下敛,圈足。

器形挺拔秀美,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以自然釉色取胜,仅于颈部饰两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

康熙朝创新的柳叶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绿色苔点。

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

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

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

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
朝霞欲上时”。

此柳叶瓶釉色明艳匀净,胎质洁白细密,典雅华丽的风格与釉色气韵无与伦比,代表了康熙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

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瀚林文化博物馆征购电话139【6737】《1660》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清代瓶式。

为康熙时宫廷内的陈设瓷。

因形体清瘦似柳叶而名。

器身多施豇豆红釉,底施白釉,内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三行六字
楷书款。

大清康熙年制豇豆红釉赏瓶瓷器我所看到的特征

大清康熙年制豇豆红釉赏瓶瓷器我所看到的特征

大清康熙年制豇豆红釉赏瓶瓷器我所看到的特征在贵图书馆我看到有的藏家对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的鉴定发表文章,提出见解。

下面是我对所收藏的康熙豇豆红釉赏瓶瓷器的特征等观察提出刍议,以供大家交流、鉴赏,不吝指正。

本豇豆红釉赏瓶瓷器,瓶高19.5厘米、瓶口直径D4.9厘米、底足D5.6厘米,腹D12.3厘米。

撇口、非直足,底足平背,胎有火石红,颈下肩部有一圈玄纹。

釉面晶莹透亮如新,玻璃质感非常强。

豇豆红,红色的深浅不一,分色几种,色深地似牛血(大枣皮色),色浅地像猪肺色泽,鲜血淋淋自然流淌着,似渲染的国画一班。

绿呈现嫩绿和墨绿,比较集中,分5个部分。

釉面有大的自然开片,横竖均有,只是开片并不多、不密集。

釉质越到底部显越厚,色泽也越显深黯,尤其底足外壁积釉厚重。

瓶口部顶及外沿现3毫米单色釉特有的一圈白边,称"灯草口”,"灯草口"过渡自然;颈下肩部有一圈玄纹,也呈白色。

实际上康熙朝的灯草口或这种留白边是鉴定康熙瓷器的特征之一。

也就是说康熙朝对此在技术处理、烧制上,已经非常成熟、自然。

气泡大的大、小的小,非常稀松。

整体感觉本赏瓶作工小巧,线条流畅,美感十足;胎质密实、细腻,色泽深沉,不飘不浮,重量适中,无疑是官窑中之精品。

因此,上述的这些特征,无疑本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红釉赏瓶瓷器是康熙官窑真品。

那么,我就要对《从中国颜色词文化简述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与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的鉴定》(作者:朱奎,2014年8月26日-30日写于Limeshain,本网站发布于2014-09-01 02:35:13)(朱老师文所附图片略去)进行对照,提出以下补充说明:1、朱老师文认为,“康熙豇豆红灯草口效果不明显,为特意加涂的白边”。

实际上,康熙朝对此在技术处理、烧制上,已经非常成熟、自然。

2、“康熙豇豆红釉面凸凹不平,呈波浪状,少见橘皮纹、综眼”。

与本瓶相符。

3、“康熙豇豆红釉面的玻璃质感强,并且釉面通透感”。

关于康熙朝单色釉暨豇豆红瓷器

关于康熙朝单色釉暨豇豆红瓷器

关于康熙朝单色釉暨豇豆红瓷器香港暂得楼组织的一次中国香港、上海、北京“暂得楼清代康雍乾单色釉官窑瓷器展”于2006年4月30日到达首都博物馆进行最后一站展览。

此次展览展品来自于纽约暂得楼和上海博物馆暂得楼陶瓷陈列专室,展品包括康雍乾三朝的豇豆红釉、天蓝釉、孔雀绿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青釉、白釉、炉钧釉、祭蓝釉、黄釉、茶叶末釉等藏品。

众多精品“暂得”首博,实属难得。

在“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大厅正中,摆放一对珍稀的苹果绿印盒。

在灯光下,这对通体苹果绿小印盒盖上散现些微豇豆红晕,如美人醉后的粉脸,又似春水上方的朝霞,十分优雅美丽。

关于这对印盒,展示牌这么写道:以绿色为主体的豇豆红釉作品,传世极为少见,清代洪吉亮形容此釉色为“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此对印盒盖外,器外通体施苹果绿釉。

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堪称康熙豇豆红釉瓷中的佳品。

豇豆红是清康熙时创烧的单色釉,由含铜离子的釉料高温还原生成。

因颜色淡雅,酷似成熟的豇豆红色而得名。

由于生成难度极高,所以豇豆红釉瓷无大器,仅七、八种小巧的文房摆饰,如柳叶瓶、太白尊、苹果尊、水盂、印盒,螭龙菊瓣瓶和莱菔瓶。

其中莱菔瓶体形最大。

喜爱单色釉的康熙皇帝据传特别钟爱豇豆红釉,但以三百年前的科技水平,他当然不知道在豇豆红釉生成过程中出现的苹果绿釉是由于二价铜离子未被还原成一价铜离子,也即个别变异,是“无心插柳”的偶然现象,不过,这对印盒据“ 雅”的作者陈浏猜测:“御窑只尚朱红,其化为绿者,窑官以为变成他色即挑出斥去,不得入贡箱”。

暂得楼的历史提起单色釉瓷器的研究和收藏,就不得不提起香港暂得楼主人胡惠春先生。

胡惠春先生系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笔江之子,后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银行家。

由于其对中国陶瓷的喜爱,同时更为了易于商业竞争,胡惠春先生决定集中收藏明清官窑瓷器,作为他藏品的核心。

暂得楼是胡惠春先生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号,“暂得”一词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表达了欣然而遇的内心喜悦。

红似朝霞欲上时:清康熙豇豆红釉8种

红似朝霞欲上时:清康熙豇豆红釉8种

红似朝霞欲上时:清康熙豇豆红釉8种
豇豆红釉为清康熙晚期新创的名贵红釉品种,专供宫廷,极为珍稀,烧造难度很大。

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传世有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等,俗称“八大码”。

太白尊(图:清康熙豇豆红釉团螭纹太白尊)
菊瓣瓶(图:清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
柳叶瓶(图: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莱菔尊(图: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
蟠螭瓶(图:清康熙豇豆红釉绿彩螭龙瓶)
印泥盒(图:清康熙豇豆红印泥盒)
镗锣洗(图: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苹果尊(图:清康熙豇豆红苹果尊)。

清代豇豆红瓷器的特征

清代豇豆红瓷器的特征

清代豇豆红瓷器是清朝时期制作的一类瓷器,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以下是清代豇豆红瓷器的一些主要特征:
颜色:豇豆红瓷器以其鲜艳的红色而著称。

这种红色通常呈现出明亮的橙红或鲜红色调,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

釉面:豇豆红瓷器的釉面通常呈现出平滑而有光泽的质感。

釉面常常细腻均匀,能够反射出丰富的光泽。

设计和纹饰:豇豆红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主要包括花卉、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等图案。

这些纹饰通常以细致的绘画技巧呈现,展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平。

形状和造型:豇豆红瓷器的形状和造型多种多样,涵盖了茶具、花瓶、盘碗、壶罐等多种器型。

其中,常见的形状包括高颈瓶、圆盘、扁壶等。

高温烧制:豇豆红瓷器通常经过高温烧制,以确保瓷体的致密性和坚固性。

这使得豇豆红瓷器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品质。

古朴典雅:豇豆红瓷器的风格多呈现出古朴典雅的特点,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

它们通常展现出清新、雅致和精致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清代豇豆红瓷器以其鲜红的颜色、精美的纹饰和高质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它们是清代瓷器中的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明宣德官窑豇豆红釉弦纹苹果绿底筒炉

明宣德官窑豇豆红釉弦纹苹果绿底筒炉

明宣德官窑豇豆红釉弦纹苹果绿底筒炉高:14.5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14.6厘米确认“筒炉”为全球唯一存世的宣德官窑豇豆红瓷的鉴定要点:1.筒炉即“弦纹圈足筒炉”比“弦纹三足筒炉”在“品类繁多,琳瑯满目,并创制不少独特之作”的宣德瓷中较為罕见。

但在接位父皇宣德的正统朝却有多件青花圈足筒炉瓷器传世至今。

(请参阅耿宝昌著作、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明清瓷器鉴定》一书47页的69插图、55页的88插图、77页的117插图和79页的127插图)正统皇帝朱祁镇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宠信太监大权独揽,纵使吏治腐败,经济萧条,生产衰退,“正值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低落时期”,因此,“一向被称為明代陶瓷史的空白期”。

据此而知,正统时期烧制的瓷器在器型上肯定不会有所创新,必定都是直接继承其父宣德时期的器型而制作的。

由此可以断定:正统时期的青花圈足筒炉必定是按照宣德这“仁宣之治”黄金时期的器型所烧造的。

也就是说,不肖之子正统时期存有的圈足筒炉器型,在有作為的前一朝宣德时期也应存有圈足筒炉器型。

2.底足成斜坡状,足脊处有稜角,无釉露胎的圈足虽然较矮,但与很多永、宣官窑琢器(瓶、罐、壶、尊等立件瓷器)的圈足一样呈八字形外撇。

3.外撇、无釉露胎的圈足内、外墙有着非常明显的火石红,是真正的“窑红一线”。

4.底部面积较大,因此同很多宣德官窑瓷盘一样,底部外围逐渐向正中心微微下凹,也导致了外底正中心有极少极少的粘砂。

就此特别指出:清康熙豇豆红釉瓷器外底均留有白釉青花款“大清康熙年製”。

5.外底的釉色与真的成熟了的大苹果一样绿里微微透红,特别好看,正如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教科书所着述:“清人洪北江咏苹果绿诗‘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描绘,真是恰到好处”。

6.内壁和内底的釉色是白中泛青(或曰白中闪青,白中含青)的青白釉色,这与清康熙朝官窑豇豆红瓷器的粉白釉色或浆白釉色是截然不同。

7.内、外壁和内、外底(口沿的平面除外)的釉面布满“桔皮纹”,手摸上去有凹凸不平滑的感觉,即使在“筒炉”的照片也能清晰地看到“桔皮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c12f3c 宝运莱
渍般的痕迹,更由于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铜份在烧 成过程中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犹如苔点,在 浑然一体的红釉中掺杂星点绿斑,相映成辉,有 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被 清代诗人洪亮古赞誉为“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 朝霞欲上时”。由于烧造难度极大,因此豇豆红
红釉瓷器是用含适量的铜配制的釉料(含铜 量在 0.3%—0.5%),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鲜 艳的红色,烧制难度极大。
在明清两代的红釉瓷器中,明代永乐宣德朝 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朗窑
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 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豇红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宛若桃花 般艳丽,红釉中多带有绿色的苔点,颇似红豇豆 的颜色。豇豆红的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其中釉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没有大件器,均为康熙朝的御用之物,十分名贵。 传世品以菊瓣瓶、柳叶瓶、螭龙瓶、莱服尊、太 白尊、苹果尊、膛锣洗、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具 为主,器身最高不超过 24 厘米,造型轻灵秀美, 有时还以暗刻蟠螭纹或团螭纹作为装饰。器物底 部施透明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
0c12f3c 宝运莱
款。
19 世纪时欧洲人称豇豆红为 Peachbloom (桃 花红),不惜花重金,致使豇豆红瓷器大量流失。 目前除国内几家大型博物馆收藏外,大部分流散 在海外,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 100 多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件豇豆红瓷器。近年来,豇豆红瓷器成为收藏市 场的宠儿,市场行情水涨船高,呈稳步上升的趋 势。比如,2010 年“北京永乐”秋拍的一件康熙 豇豆红太白尊以 151.2 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件太 白尊曾于 2004 年由“香港苏富比”以 36 万港元 释出,短短六年时间涨了将近 4 倍。又比如,在
0c12f3c 宝运莱
2010 年“北京保利”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红柳叶 瓶以 280 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件柳叶瓶 2005 年 在“香港佳士得”以 101.7 万港元释出。
作者施泳峰
相关
上传相关 0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0c12f3c 宝运莱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色洁净无暇者称“大红袍”,釉色通体一色者称 “正红”,釉色深浅不一者称“美人醉”,釉色浅 淡者称“娃娃脸”,釉色幽雅娇嫩者称“桃花片”, 釉色晦暗浑浊者称“榆树皮”等。清代《南窑笔 记》记载,豇豆红是分几次吹釉再经高温烧成, 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在烧成后釉面必将出现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