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 第三章

产业经济学 第三章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刘易斯:1954,《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二元
经济结构模型
赫希曼:1958年,《经济发展战略》:“不平衡”增长
模型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霍夫曼:霍夫曼比例
四、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
二、需求因素
(一)需求总量
总量的多少会影响产业结构规模的大小,即产业的数量 和规模大小。
(二)需求结构
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
1、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种类的构成,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 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直接制约着生产消费品产业的构成

工业化过程的四个发展阶段:

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阶段:霍夫曼比例在6:1和4:1之间 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霍夫曼比例在 3.2:1和1.6:1之间

资本品工业的规模达到甚至超过消费品工业的规模,霍夫曼
比例在1.5:1和0.6:1之间

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处
(五)商品供应状况
(六)环境因素
四、制度因素 五、国际因素
(一)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
(二)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
(三)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
变动方向,引起相应产业的收缩或扩张、衰亡或兴起, 进而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
2、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指投资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行业、
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情况和比例关系。
从多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
3、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差异化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差异化

产业差异化:指企业在国际市场 上通过产品、服务、品牌等方面 的差异化,以获得竞争优势
产业差异化的优势:可以提高企 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 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际竞争: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 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以 获得市场份额利润
产业差异化的挑战:需要企业具 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 和市场营销能力,以应对国际市 场的变化和竞争压力
产业差异化与政策制定
05
政策对产业差异化的影响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政策限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限制企业过度竞争,保护企业差异化发展 政策调整:政府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
润。
产业差异化的实 现需要企业具备 独特的资源和能 力,如技术创新、 品牌建设、渠道
管理等。
产业差异化的形成原因
市场需求:消费 者对产品和服务 的需求多样化
技术创新:新技 术、新工艺的出 现,推动产业升 级
竞争压力:企业 为了在竞争中脱 颖而出,需要提 供差异化的产品 和服务
政策支持:政府 对特定产业的扶 持和引导,促进 产业差异化发展
产业差异化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产业差异化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产品或服 务的差异化程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对产业差异化的影响:产业升级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 模式创新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差异化程度,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差异化与新经济模式
产业差异化:企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战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竞争优势

产业经济学课程第三章PPT

产业经济学课程第三章PPT

最新课件
47
二、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生产 的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可以对中国 产业结构变化的市场原因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分析可借助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 生产的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来进行。
最新课件
48
最新课件
49
最新课件
50
最新课件
51
最新课件
52
最新课件
53
三、运用上述方法对我国产业发展与调整的重点 进行综合分析
消费、进口对其影响大;从需求诱发的角度看,受进口替
代、投资的影响最大。2001年,该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工 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均位列第4,资产在工业各行业中位 列第3,职工人数位列第5,利润总额位列第7位,1999年 综合经济效益约为第12位。该产业中的钢产量现已超过1
最新课件
2
第一节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表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产品投入产出表、 投资或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表、生产能力投入产出表、劳 动投入产出表等;按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型投入产 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两种;按范围的不同,分为国 民经济(全国性)投入产同表、地区投入产出表、部门 投入产出表和企业投入产出表等。
0
1
最新课件
5.4 4.5 4
1
33
用例子说明列昂惕夫逆距阵和完全消耗系数距阵
农业
中间产品 工业
建筑业
最终 产品
运输业商业
总产 品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0.1709 C12 0.1230 C22 0.0471 C32 0.0250 C42
0.1154 C12 0.4394 C22 0.5882 C32 0.2500 C42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 魏后凯(2002)利用全国工业普查521个制造 业近60万个企业的系统数据,深入考察了中国 制造业的市场集中状况,结论是:我国制造业 无论采用什么指标,结果都表明,集中度非常 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不仅导致规模经 济的丧失,而且也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 的过度竞争状况,不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 高。
3.1 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 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 程度(市场力量)。
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生命周期)市场集中度的动态变化: 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集中度很低;当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 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随着产业的衰退, 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上升。
R1 -Rs
6.4% 9.4% 7.0% 7.0% 12.8% 14.0%
★贝恩的研究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 市场结构
C4值(%)
C8值(%)
寡占Ⅰ 寡占Ⅱ 寡占Ⅲ 寡占Ⅳ 寡占Ⅴ 竞争型
75≤C4 75<C4 ≤85 50≤C4 <85 35≤C4 <50 30≤C4 <35
C4 <30
或85≤C8 75≤C8 <85 45≤C8 <75 或40≤C8 <45 或C8 <40
表示差距悬殊,0.4被作为一般警戒线。
绝对法与相对法的区别联系:
绝对法主要反映了市场中前几家最大厂商的集中度; 而相对法则主要考虑到了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规模 的差异,却未能考虑到前几位最大厂商对市场竞争、 价格等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单独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中厂商之 间的竞争程度,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是比较全面的。

产业经济学教程-第三章

产业经济学教程-第三章
这一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不进入,斗争)和(进入,默许)。 但进入阻挠均衡(不进入,斗争)并不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因 为在位企业的斗争策略是不可置信威胁,在给定进入者已经进入的 情况下,在位企业如果实施斗争策略将使自己遭受损失,在位企业 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选择默许,因此进入企业不会被斗争威胁所吓倒, 惟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进入,默许),进入企业将选择进 入。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网络效应壁垒
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消费的外部性, 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 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
卡茨和夏皮罗(Katz and Shapiro)网络效应分为两种:“直接的 网络效应”和“间接的网络效应”。
我们把进入壁垒定义为: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 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 度的因素。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壁垒概念
把超额利润和高集中度作为进入壁垒的判断标准,原因如下 : 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 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阻挠的一般模型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阻挠的一般模型
有效的进入阻挠(如图)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阻挠的一般模型
利用逆向归纳法分析该博弈,如果
如果一个产业中企业数量很多、集中度很低,这就意味着几 乎不存在限制企业进入的结构性因素,同时由于产业中企业之 间的竞争以及大量企业的存在,使得单个企业很难通过策略性 行为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但是如果一个产业中长期存在高集 中度和高利润,那么这个产业中必然存在进入壁垒。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精选文档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精选文档
• 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实力关系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66年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随后William J. Abernathy和James M. Utterback等以产品的主导设计为主线将产 品的发展划分成流动、过度和确定三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了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 在此基础之上,1982年,Gort和Klepper通过对46个产品最多长 达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按产业中的厂商数目进行划分,建 立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背景

在一些战略管理理论中,通过把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和企业 竞争地位作为两个纬度来构成矩阵。如果企业的业务位于矩 阵的左上方,则处境有利,有宽广的战略选择余地;位于矩 阵中阴影部分的业务应审慎的、有选择的发展;位于矩阵右 下方的,处境可危,应考虑战略转移或退出。
附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第二阶段:成长期
•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 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 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 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 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 最高点。
两种典型的生命周期曲线
销售量
销售量
首次循环 再循环
(a)“循环—再循环”型
时间
时间
(b)“扇”型
返回
不同类型商品生命周期
(1)第一阶段:导入 (介绍)期

•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 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 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第三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用
可以快速高效生产,加快了产品上市时间
可以按个性化订单生产,做到零风险和零库存
生产一些普通方式无法生产的产品,通常这些产品太过复杂而无法使用机器加工
这种生产方式会使大规模生产显得过时,创造力而不是劳动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直接 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将随之下降。这将鼓励制 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
3.4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1.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2.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取得长足进展 3.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飞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4.交通变革
5.新能源汽车
3.3.2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对策
(1)突出两个重点领域,包括: 一是建设生物技术强国、产业大国,打造10万亿元大生物产业。二是新能源技术进入国际一 流,力争成为新能源产业大国。 (2)推进七个战略措施,包括: 一是实施“新体制”战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营造一流的工业集成化创新环境。 二是实施“新产品”战略,把新产品开发数量作为应用研究的最终目标。 三是实施“新人才”战略,引进一批外籍高级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四是实施“新平台”战略,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 五是实施“新主体”战略,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型企业或集团。 六是提高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七是加强工业信息化进程,构建工业集成化的平台。
对于以高度发达的供应链和迅速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工业产业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来 说,如果继续满足于做缺乏创造力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
3.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与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五大特征:
能源生产与使用变革 生产方式变革 制造模式变革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讲稿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讲稿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第一节SCP分析框架:理论渊源与方法论特征一、产业组织l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l 从竞争状态来说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核心是产业组织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l 提问:竞争与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二、竞争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l 长期以来,竞争机制一直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最好方式;保护和促进竞争的政策,就成了各国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l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最早论述了竞争机制促使社会福利的增加,通过“invisible hand”自发调节经济运行。

l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这实际上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雏形即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一条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

l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济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转移。

l 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三、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l 20世纪初英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基础上,将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析。

l 马歇尔重点研究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l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n 生产量的扩大推动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n 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n 生存能力的增强n 竞争会促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企业集中导致生产集中和企业规模扩大,从而导致垄断因素的增强——与竞争的初衷是矛盾的n “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其结果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主体— 第三章 产业主体—企业
• 企业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 。 企业理论 企业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 是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产业组织 是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 理论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理论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本章首先系统 、 全面地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 本章首先系统、 于企业的理论;其次,作为比较, 于企业的理论 ; 其次 , 作为比较 , 介绍以日本为 主要代表的东方的企业理论及东方企业的特点; 主要代表的东方的企业理论及东方企业的特点 ; 最后, 最后 , 探讨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及产业经济中的 地位和作用。 地位和作用。
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 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 业组织也有成本。 业组织也有成本。
• 市场与企业的界限是由以下原则决定的:当一个企业扩张 市场与企业的界限是由以下原则决定的: 到一定规模, 到一定规模,以至于再多组织一项交易所引起的成本既等 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 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也等于市场机制组织这 项交易的成本时,静态均衡就实现了, 项交易的成本时,静态均衡就实现了,企业与市场的界线 也就划定了。据此, 也就划定了。据此,也就可以说明动态因素的效应和动态 均衡的实现, 均衡的实现,从而说明企业边界的扩张与收缩。
• 可以设想两种极端的情况。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 可以设想两种极端的情况。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 每一种生产都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 每一种生产都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如一个人 制造一辆汽车。这样, 制造一辆汽车。这样,这个人就要和很多的中间产 品的供应商进行交易,而且,还要和自己的产品的 品的供应商进行交易,而且, 需求者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 需求者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交易都通 过市场在很多的个人之间进行。 过市场在很多的个人之间进行。在另一种极端的情 况下, 况下,经济中所有的生产都在一个庞大的企业内部 进行,如完整的汽车在这个企业内部被生产出来, 进行,如完整的汽车在这个企业内部被生产出来, 不需要通过市场进行任何的中间产品的交易。 不需要通过市场进行任何的中间产品的交易。由此 可见,同一笔交易, 可见,同一笔交易,既可以通过市场的组织形式来 进行,也可以通过企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 进行,也可以通过企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企业之 所以存在,或者说,企业和市场之所以同时并存, 所以存在,或者说,企业和市场之所以同时并存, 是因为有的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更小, 是因为有的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更小,而有的 交易在市场进行成本更小。 交易在市场进行成本更小。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 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 本的。 本的。 •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摩擦(难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摩擦( 度),因而也不存在交易成本。而实际情况是市场交换存在 ),因而也不存在交易成本。 因而也不存在交易成本 着交易摩擦,从而也存在着交易成本。这主要是因为: 着交易摩擦,从而也存在着交易成本。这主要是因为: • 第一,获取价格等有关的市场信息是要支付一定费用的; 第一,获取价格等有关的市场信息是要支付一定费用的; • 第二,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第二,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一)交易成本理论
1.交易和交易成本的概念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 , 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 所提出, 所提出 , 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 由于经济体系中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 释 。 由于经济体系中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 , 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 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
第一节 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西方观点: 第二节 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东方观点: 第三节 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观点: 第一节 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是描述在生产技术 所谓生产函数 (Production function) 是描述在生产技术 状况给定的条件下, 状况给定的条件下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 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一般记为: 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一般记为:
例如,雇主到市场上采购原材料、招聘工人,需要花费时间、 例如,雇主到市场上采购原材料、招聘工人,需要花费时间、需要 发现价格、需要讨价还价、 发现价格、需要讨价还价、需要冒花费成本而购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 或虽已购买到却不适用将会承担的风险, 或虽已购买到却不适用将会承担的风险,当然他还需要签订交易合约并 对合约的执行进行监督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交易成本。 对合约的执行进行监督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交易成本。
Q = f ( x1,..., xn )
其中, 其中,x1 ,…,xn 表示生产某种产品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投 入量, 入量,Q表示任一数量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品组合在既定生产 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出来的该产品的产量。 技术条件下下述两个前提条件下 展开的: 展开的: 厂商(Firm) 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 (Firm)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 (1) 厂商 (Firm) 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 , 它们具备有用的信 精于计算、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 息 、 精于计算 、 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 ( 即所谓 “经济人”假定); 经济人”假定)
1.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 1.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 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也就 是说: 是说: • 在市场体系中,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不见的手”协调, 在市场体系中,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不见的手”协调, 分散的资源由价格信号配置。 分散的资源由价格信号配置。 • 而在企业内部,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得见的手”协调, 而在企业内部,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得见的手”协调, 分散的资源由行政指令配置。 分散的资源由行政指令配置。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制经 济,市场体系不应该也不能够排除或消除诸如企业组织这样 的统制经济, 的统制经济,相反它倒是保证了企业只能在比其他企业或者 比市场运行的结果更有效率的时候才能够生存下去。 比市场运行的结果更有效率的时候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现代企业理论
• 现代企业理论是在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反思和不满中发 展起来的。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著名的《企业的性质》 1937年发表的著名的 展起来的。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著名的《企业的性质》 一文,被公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 一文,被公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 • 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 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 念引入经济分析,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提 念引入经济分析,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 出并且讨论了什么是企业的基本特征、 出并且讨论了什么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市场经济 中要有企业存在、 中要有企业存在、为什么企业的边界不能扩大到整个经 济这样一些至关重要的有关企业的基本问题。他认为: 济这样一些至关重要的有关企业的基本问题。他认为:
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因为它 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 无法回答以下问题: 无法回答以下问题: • 既然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也就是说市场交 既然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 易是最优的, 易是最优的,为什么事实上有很多资源是通过企业这种组 织形式进行配置的( 织形式进行配置的(即为什么在现实中有那么多交易要在企 业内进行)? 业内进行)? • 如果企业规模由技术决定,为什么很多公司的规模远远超 如果企业规模由技术决定, 过了工程的需要? 过了工程的需要?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导致了下面将要论述的现代企业 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 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 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若不存在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合作生产, 第一,若不存在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合作生产, 必须签订一系列相互交易、合作的契约。而当由企业来组织合作生产时, 必须签订一系列相互交易、合作的契约。而当由企业来组织合作生产时, 这一系列契约就被一个契约所替代,这无疑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这一系列契约就被一个契约所替代,这无疑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 第二,企业较稳定的长期契约可以降低有些重复交易发生的频度,也可以 第二,企业较稳定的长期契约可以降低有些重复交易发生的频度, 减少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了一部分交易成本。 减少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了一部分交易成本。 • 第三,企业内部契约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所有者 第三,企业内部契约具有这样的特征, 为获得一定报酬而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 为获得一定报酬而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这就使企业家有 可能指挥其雇用的生产要素在最有价值的用途上运作,从而提高效率, 可能指挥其雇用的生产要素在最有价值的用途上运作,从而提高效率,减 少生产费用。 少生产费用。
企业或厂商被看作是在市场经济中业已存在的、 (2) 企业或厂商被看作是在市场经济中业已存在的 、 完全 有效运转的、 有效运转的、为赚取利润而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一个完整 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个体生产者, 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个体生产者,也可以是一家规 模巨大的公司。 模巨大的公司。
小结: 小结: 它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 它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 析的方法, 析的方法,研究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完 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出水 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 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还研究了 与此相应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 范围的决定问题。 范围的决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