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教案

《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教案

《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教案教案《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对春天和柳树的描写;2.理解并背诵古诗《春日》和《咏柳》的内容;3.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古诗《春日》和《咏柳》的原文;2.制作课件,准备多媒体设备;3.为学生准备复印的古诗《春日》和《咏柳》;4.为学生准备活动板书:“春风又绿江南岸”、“到处莺啼绿映红”、“柳条金雨遥相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春天的风景视频,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场景,引发学生们对春天的兴趣和向往。

Step 2:呈现课文教师将制作好的课件呈现出来,展示《春日》和《咏柳》的诗歌内容,并注重讲解古代诗人对春天和柳树的描写手法,并与学生共同欣赏这两首诗。

Step 3:分组朗诵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别朗诵《春日》和《咏柳》。

其他同学可以评判朗诵者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Step 4:理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借助注释和解释,理解《春日》和《咏柳》的意境和内涵,并展开讨论:1. 诗人是如何描绘春天的美景的?2. 你觉得这些描写用词和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Step 5:诗歌鉴赏教师逐行解析《春日》和《咏柳》的诗句,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启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Step 6:练习背诵学生自愿参与背诵《春日》和《咏柳》。

教师可以提供背诵指导,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背诵。

Step 7:创作小诗学生们分组,自由发挥,创作关于春天和柳树的诗句,鼓励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创造展现对美的感受,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Step 8:总结与展示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请学生自愿展示他们创作的小诗。

Step 9: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背诵《春日》和《咏柳》,并以情感的方式记录下一天中见到的美景。

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写一篇《春天的美丽》的文章,描述自己心目中春天的风景;2.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并作为一篇游记或日记记录下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二、检查预习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4、抽读、齐声读三、学习《咏柳》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1)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万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3)朗读5、交流汇报3、4句:(1)细叶:细细的嫩叶似:好像裁:裁剪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3)指导朗读朗读全诗,感悟诗境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古诗《咏柳》《春日》教案(1)

古诗《咏柳》《春日》教案(1)

古诗《咏柳》《春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和宋代诗人朱熹之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的文学作品。

所选章节为:《咏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

《春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

详细内容:1.《咏柳》: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发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春日》:诗中描绘了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2. 领悟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和意境。

2.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柳树发芽、万物复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回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导入:(1)朗读《咏柳》和《春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逐句解释诗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咏柳》为例,讲解古诗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日》中的修辞手法。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咏柳》:(1)基本内容:春天、柳树、嫩绿、喜爱(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2. 《春日》:(1)基本内容:春天、阳光、万物、美好(2)修辞手法:对仗、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

(2)分析两首诗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翻译:《咏柳》译文;《春日》译文。

(2)修辞手法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首诗中的修辞手法。

咏柳春日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咏柳春日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咏柳春日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咏柳》和《春日》这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

3、学习诗中描绘景物的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两首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春天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美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展示春天里柳树发芽、花朵盛开的美景。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3、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咏柳》和《春日》。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习《咏柳》(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词句。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把柳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3)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2、学习《春日》(1)同样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

(2)提问学生:诗人在泗水之滨看到了怎样的景象?(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诗歌赏析1、对比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1)相同点:都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都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一、《咏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形式。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咏物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教学内容】1. 古诗《咏柳》的赏析。

2. 体验咏物的艺术表现形式。

3. 自由创作一首咏物诗。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准备好《咏柳》的诗文和相关的图片,准备纸和笔供学生用来写诗。

2.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关于柳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柳树的兴趣,让学生说说对柳树的第一印象。

3. 导入诗文:指导学生阅读《咏柳》的诗文,并缓慢朗读诗歌。

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形式,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语言运用等,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并与学生讨论为什么《咏柳》会被称为一首咏物诗。

5. 体验咏物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例如花、鸟、云等),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首咏物诗。

老师可以给予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启示。

6. 互相朗读和分享:学生完成自己的诗歌后,互相朗读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

7. 总结:老师总结咏物诗的特点和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分享来评价其对《咏柳》的理解程度和诗歌创作的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咏物诗作品,对其内容和语言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春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形式。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咏物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对季节的感悟。

【教学内容】1. 古诗《春日》的赏析。

2. 体验咏物的艺术表现形式。

3. 自由创作一首咏物诗。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准备好《春日》的诗文和相关的图片,准备纸和笔供学生用来写诗。

2. 导入新课:给学生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第一印象。

《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教案(通用(1)

《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教案(通用(1)

《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诗两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春日》和《咏柳》两首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春日》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生机盎然,而《咏柳》则通过描绘柳树的生长姿态,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日》和《咏柳》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人对春天景色的描绘。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诗的基本内容、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难点: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回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导入:介绍《春日》和《咏柳》的作者及背景,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讲解:a. 《春日》:详细讲解诗中的景物描绘、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

b. 《咏柳》: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柳树的生长之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景色,进行课堂互动。

5.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古诗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指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两首》《春日》和《咏柳》2. 内容:a. 《春日》:描绘春天景色,表达赞美之情。

重点词汇:花、鸟、春、日。

b. 《咏柳》:通过描绘柳树,展现春天的美好。

重点词汇:柳、绿、细、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春日》和《咏柳》中的景色。

b. 分析两首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a. 《春日》: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花儿盛开,鸟儿欢唱,阳光明媚,充满生机。

b. 《咏柳》:诗人通过描绘柳树的嫩绿、细长,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咏柳》、《春日》两首古诗的基本含义,了解春天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阅读、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含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春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演示文稿,向学生详细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笔记。

3.概括(5分钟):总结两首古诗的主要意思,强化学生的记忆。

4.练习(10分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咏柳》、《春日》所描绘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讨论与提问(1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针对疑问进行提问和解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与两首古诗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视频播放:播放有关春天的纪录片或科普短片,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春天的特征和自然环境的美妙之处。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阅读指导: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描述《咏柳》、《春日》所描绘的景象,并进行简单的小组讨论。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对《咏柳》、《春日》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材分析及设计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材分析及设计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材分析及设计简介本文通过对古代两首经典诗歌《咏柳》和《春日》进行教材分析与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这两首古诗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词语运用和写作手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1. 《咏柳》教材分析与设计1.1 诗歌分析《咏柳》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所创作的一首古诗,以描写柳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柳枝轻盈、摇摆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1.2 教材设计1.背景介绍:在教学开始前,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贺知章的背景和创作风格,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

2.诗歌鉴赏:学生们逐句阅读诗歌,并解释每个词语的意义,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词语运用和解释的能力。

3.形象描写: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描绘柳树的特点和形象,并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柳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写作能力。

4.情感体验:展示一些有关柳树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进一步感受柳树的美丽和动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5.创作练习:引导学生以柳树为题材,创作自己的一首小诗,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与同学分享。

2. 《春日》教材分析与设计2.1 诗歌分析《春日》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的一首古诗,以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气氛为主题,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出春日柔和的阳光和灿烂的景色。

2.2 教材设计1.背景介绍:在教学开始前,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

2.诗歌鉴赏:学生们逐句阅读诗歌,并解释每个词语的意义,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词语运用和解释的能力。

3.景色描写: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描绘春天景色的词语和句子,展示出春天的柔和和灿烂,培养学生对景色描写的感知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教师的口述,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和气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
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Two Ancient Poems" ("Wing Willow" and "Spring
Da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

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

(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

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
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

可是。

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

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

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 ’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

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

坐船经南京、杭州,
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

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

那么。

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
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

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

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

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

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

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

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
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课末布置学生阅读有关春天的古诗,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搜集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