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现代建筑中庭空间设计初探

现代建筑中庭空间设计初探摘要:随着现代建筑类型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现代中庭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中庭空间中的空间界面作为空间的内部构成和分隔空间的边界意象,自然具有复合多义性的特征。
同时,随着现代中庭空间多义性的发展,中庭空间界面的表达呈现出新的现象和特点。
中庭空间的物理界面,具体来说,主要指围合中庭空间的屋顶-屋顶界面、墙面-立面界面和底层界面。
本文对现代建筑中庭空间设计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建筑;中庭空间设计;分析引言中庭具有共享建筑内部不同使用区域的特点,并呈现强大的文化、经济、庇护、容身功能。
它不仅成就了建筑整体的内部视觉效果,更满足了人们对购物、休闲、观赏、交流的现实需求。
因此中庭设计被诸多建筑设计师广泛接受,当前已应用于商业、宾馆、办公、银行等建筑中,尤其是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几乎均有建筑中庭的身影,如上海的上海中心、国金大厦、百联购物中心、万达购物中心等。
1太阳能烟囱加强建筑中庭空间热压通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的实际运行越来越依赖设备驱动与空调调节,使其面临高能耗与低舒适的挑战,设备环境下的高舒适会消耗大量的运行能源,运行机械空调时的建筑能耗显著高于自然通风模式。
气候是城市中最后未被人工化的自然,自然通风可以利用自然气候要素改善建筑空间性能,调控环境。
但在大型建筑空间中,常见的风压通风往往难以发挥有效性能,而热压通风取决于室内外温度差与气流通道的高度或通风口之间的垂直距离,对解决大尺度空间的通风问题尤为有效,可利用于建筑的中庭空间、过渡空间、双层界面空间。
通过有效的空间组织、合理的体型和构造设计,可以实现对室内外环境的性能化调节,把环境调控的技术手段融入建筑的本体要素。
6世纪,太阳能烟囱作为通风装置出现在意大利,被称为“SciroccoRooms”(热风房间)。
在我国传统建筑四合院中,细高的天井也利用太阳能烟囱原理实现通风和降温,这些都是太阳能烟囱的“原型”。
1967年,菲利斯·特朗博(Felix-Trombe)提出“太阳能吸热壁”,后被称为“特朗博墙”(Trombe-Wall),在特朗博墙的设计中,烟囱井道内深色蓄热材料吸收射透玻璃盖板的太阳能辐射,加热井道内空气使其向上流动,并引入底部空气,强化空气流动,这是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太阳能烟囱。
第5届普利兹克得主——贝聿铭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人物 介绍
获奖 作品 分析
其他 作品 介绍
人物 番外
小组 总结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 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 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 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获奖)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 (获奖) 金门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 (获奖) 阿诺·布鲁纳奖 (获奖) 美国乔治·布什总统自由勋章 (获奖) 军官勋位 (获奖) 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美国雷根总统国家艺术勋章 (获奖) 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贝 战爆发后,他在美
国空军服役三年。
1939
1944
贝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 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 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 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 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 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 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 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 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这一
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 贝
贝聿铭建筑作品目录
1972年 美国德州达拉斯
达拉斯市政厅
国家美7年 美国波士顿
1979年 美国波士顿
摩根大厦
1974年 美国华盛顿特
区
汉考克大厦
1978年 美国印第安纳
1981年 美国休斯敦
肯尼迪图书馆
贝聿铭

5.作品介绍——4) 肯尼迪图书馆
•
选址
由贝聿铭计肯尼迪图书馆,是总统夫人杰奎琳的主意。 她对不久前华盛顿完工的一座贝聿铭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厅 很欣赏。肯尼迪图书馆选址的时候,本是选在哈佛大学的, 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来自哈佛大学本身,也许是剑桥市政 府,可能由于怕太多参观者所嚼的口香糖会弄脏了环境,总 之,最终被拒绝。最后偶然找到了多切斯特海滨的一片垃圾 场,就是这个垃圾场,无意中成就了贝聿铭的杰作,如今它 被公认为波士顿的一大最佳风景名胜。
1.生平简介
•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兴趣呢, 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 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 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 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 (开业于1934年,具有七十年 历史的国际饭店,“远东第一 楼” ,是中国人自己筹资建造 的第一幢摩天大楼和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亚洲最先进的酒店)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 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 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 筑的理想。
2-1建筑风格
• 贝氏被公认为是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他师从 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他的设计简洁利落, 合理,有秩序性,这是贝氏作品创作写照。精益 求精,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 他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他作品精髓所在,这 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 长存的主因。
• 早期(1948—1963),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 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 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 东西文化中心。
2-1建筑风格
• 中期(1964—1979),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 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 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 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肯尼迪纪念图书 馆为标志,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
建筑概论课——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的玻璃,因为室内 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视而不见,确实做 到了贝氏追求的目标,更可贵的是能从地下室体会 户外,欣赏卢浮宫优雅的建筑,让内外相边接,着 实创造了划时代性的室内空间设计。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玻璃金字塔的成功
• 自1989年建成以来,玻璃金字塔逐渐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 建筑,挑剔的法国人也慢慢接受并称赞这一建筑创举。玻璃 金字塔成为卢浮宫中与《蒙娜· 丽莎》画像和断臂维纳斯雕 塑相提并论的观赏热点。据说,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 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游客相对较少的另外两个入口 进馆参观。 • 玻璃金字塔不仅成了二十世纪现代经典建筑之一,而且成为 巴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法国人称赞它是罗浮宫里飞来的巨 大宝石,法国政府为此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建筑装饰是 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石灰石, 有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
在屋面玻璃与钢管支撑 杆之间的空间,设计了滤光 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格栅。 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格栅 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 的大厅及走廊,它与传统的 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 对上了话,这个强烈的效果 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 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 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 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 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 画。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 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 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 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 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 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 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 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 果。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 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 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 「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生动的 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
5、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贝聿铭认为,“建 能有好的设计。
建筑与结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 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 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 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 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 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 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 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 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 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 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 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 的信息量。
中银大厦结构设计

北京中银大厦结构设计
• 二、结构整体分析
为正确反应结构的自身特性,本工程采用多个程序进 行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所采用的程序有ETABS、 SATWE等。 1、采用弹性楼板 2、取前30个振型进行振型组合
本工程第一振型为复杂结构薄弱环节的振动情况,第一周期已不 能被视为结构振动主振振型
北京中银大厦结构设计
北京中银大厦结构设计
锚杆设计
1、预应力锚杆技术是本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 2、连续墙上的绝大部分水平荷载传至锚杆,需确定锚 杆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 3、锚杆基本试验 。
北京中银大厦结构设计 锚杆设计
4、锚杆设计综合考虑了以下问题: (1).锚杆所在的地层条件; (2).力求使连续墙的弯矩分配合理,不要出现局部过大弯矩; (3).锚杆的位置在满足地下室施工的前提下尽量接近地下室楼板, 以减少锚杆拆除后连续墙内力的突变; (4).为了减小连续墙在施工阶段的内力和位移,锚杆在地下室施工 至±0.00后拆除。 5、通过调整各设计参数经过多次试算得到最优化的计算结果 。
北京中银大厦结构设计 整体筏板基础
北京中银大厦结构设计
整体筏板基础
1、基础在建筑物中部与周边承受的竖向荷载差异很大 2、在高低层荷载突变处基础底板未设沉降后浇带 3、在高低层荷载突变处通常的做法是设沉降施工后浇 带。其主要观点是利用后浇带将高层主体结构与低层 结构在施工期间断开,利用后浇带调整高低层间的沉 降差,以此减少高低层沉降差对基础底板产生的内力。
• 二、结构整体分析
SATWE主要计算结果
T1=1.6617
T2=1.6390
T3=1.1105
T4=1.0949
T5=0.7332
T6=0.7197
T7=0.7167
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ABBS

竟。
应归功于三角锥形天窗,看来贝氏
父子对三角形实在情有独钟,虽然 这种形式对阅读过贝氏建筑的人来 说很熟悉,但在这项工程上,它又独 树一帜地扮演独特的角色—成功 塑造了一个室内园林。
与北京中银差不多同期的北京 工商银行,也有一个公园建于建筑 物周边。北京中银却突破地把园林
放在室内,贝聿铭很锐意令这个室 内园林成为一个让大量人流经过和 使用的广场,这种把银行冷傲的形 象开放为亲民的公共空间,为长安 大街注入了一股清新气象。
面对四周长有 100 多米的北京 材料可用:竹和石。
中银,除了笨重外,采光也有问题。
巧合的是,狮子林就是“竹与石
贝聿铭可有后悔当初鼓吹高度限制, 居地之大半”。然而,贝氏父子一再
挑战
原来贝建中设计北京中银大厦 时面对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不能 建高;而这个挑战,却又是由贝聿铭 一手促成的。
1974 年,一直在美国接受教育 和执业的贝聿铭重返中国。当时,中 国政府邀请他在紫禁城附近建高楼 层建筑,当时贝聿铭对兴建摩天大 楼已驾轻就熟,然而他认为不能破 坏从故宫周围的景观,婉拒邀请: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不能想象有 一幢高楼俯视着紫禁城,就如同希 尔顿饭店俯视着白金汉宫。”
两边徘徊,在两面桁架下通过一列 程未竣工或是假日,而是室内与室
玻璃门往建筑物里面看,就马上会 外流露着一种和谐,室内中庭与建
感到它别有洞天,若隐若现,有竹有 筑外墙均使用米黄色,这种色彩处
石,而最重要的,是里面有一种很强 理化解了内与外的截然分野,令空
的空间感,令人很想走进去探个究 间过渡得很好;内外的完美效果更
穹窿贵宾入口
北京中银的整个工程,由概念 到施工,完全由贝氏建筑事务所承 担。由于贝聿铭已荣休,这次项目只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工程概况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位于北京闹市区西单路口西北角,占地面积1315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4869平方米,地下4层,局部6层,地上15层,屋顶高57.5m,是一座智能化的办公大楼。
大厦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任设计顾问,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PA)主持设计。
建筑西侧、北侧主楼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东侧、南侧附楼部分为钢、混凝土结构。
因建筑功能要求,本工程四个区段问没有设缝,全部整体连接,整个结构为板柱框架—剪力墙体系。
地下室墙为800mm厚地下连续墙结构,地下室四周设置预应力锚杆。
采用筏基,底板厚16~23m。
空间网架位于建筑物中部,弦腹杆均为焊接件,节点采用特殊钢板焊接空心节点。
东侧、南侧两个主入口处采用大空间托空钢桁架,高6.9m,长55.2m,上部托有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首层地下室中部为大跨度空问,柱距39m,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建国际建设公司作为该工程的总承包商,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管理、技术优势,对基础、结构、装修、机电工程实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总承包管理,实现了质量优良、效益可观的目标。
工程于2001年4月建成。
大厦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美国石材协会2001年度最考究建筑奖。
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1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解决了诸多国内地下连续墙施工中从未有过的技术难题:1)在大范围深基坑回填土上进行地下连续墙作业;2)应用了深支护的“连续墙格构支撑”方法,解决了由于受周边保留建筑影响在-10.0m以上不能设锚杆,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3)在国内首次试验应用了“可折芯锚杆工艺技术”和超长钢筋网片“柔性整体吊装法”等施工技术。
2大跨度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首次采用大跨(桁架跨度55.2m、高度6.9m)钢桁架承托其上八个钢筋混凝土楼层的巨型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这种大型的组合结构在国内属首次应用。
3巨型网架的设计与施工四季大厅首次采用矢高6.9m,弦杆长度13.8m的“巨型网架”,钢板焊接空心节点(每个1.5~2.0t)替代了铸钢实心节点(每个10~15t),大大简化了加工制作难度,节约了可观的费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
——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摘要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点全部做到,简直可以耗费掉一个人所有的心血,而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就是这样设计的,它的成功就是因为贝聿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座右铭“全力以赴”。
正文
阳光透过三角锥形的玻璃天窗洒下来,斑斑驳驳,甚是漂亮、温暖,行走在大厅里,脚步不知不觉地在这静谧深邃的气氛中放松,仿佛在阳光中沐浴一样,大厅的中央,是一方明净的水池,金鱼游动,“顽石”戏水。
大厅的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厅内园洞式大门,简洁大方;透过景窗,竹影婆娑,挺拔纤细,充满浓浓的“中国味”。
阳光投射在室内景物上,形成了变幻莫测的阴影,使得大厅充满了活力,徜徉在这样一个舒适亲切的空间里,让人流连忘返,却很难让人想象这就是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感受,这里没有故意用传统符号去寻求传统,而许多建筑师苦苦寻找的传统——“中国精神”却在这里无声无息的出现了。
是什么使这样一座大厦具有如此的“中国味”呢?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解开这个萦绕在心中的结。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曾被贝聿铭自称“收山之作”,设计师贝聿铭一生有无数的荣誉,其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华彩乐章。
贝聿铭与中国银行有着不解之缘——1918年,贝聿铭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贝祖贻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几近古稀之年,贝聿铭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设计中,获得巨大成功。
所以,当他收到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
老先生不顾年迈,揣着图纸来了。
但是,在许多行家的眼里,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
因为,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建筑,必须面对古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矛盾,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虽然面对这么多难题,但是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时依然坚持他一贯的设计手法: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
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首先,这个工程位处北京历史悠久,规划布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内,并紧邻中南海、故宫,中银大厦如何能与这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就是一个大问题。
而且区区45米的高度要容下l7万平方米的建筑,更是一个挑战。
而这限高正是贝先生若干年前建议在长安街两侧控制高度,由天安门广场向两侧逐渐升高,以保障故宫太和殿的视线不受阻碍而出台的。
他会不会后悔当年的决定呢?贝老接受采访时非常自信地说,“当年的决定是对的,今天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建一个室内中庭。
这幢建筑离故宫很近,所以只能把高度控制在北京城市规划的要求之内,故宫周围是不能盖高楼的。
可是,业主想多盖一些房子,如果弄不好,房子就会显得很笨重,办法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把里面挖空,做成一个中国的园林,外面用透明的玻璃。
这样大家从外面看,里面是空的,建筑就变得轻盈起来。
”正是这份自信,带给人们一个无比美妙的空间。
这个中庭,不但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而且带活了整幢建筑。
而建筑外立面的设计更体现了老贝善用几何形体设计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既能与周围建筑大体风格统一,又能超于传统的建筑风格,并且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成为经典。
“圆帽子建筑”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外立面最醒目的就是那个半球形的贵宾入口。
这个半球形体是在德国定制的直径10米的玻璃穹顶。
远远的望去,透明的半球体在阳光底下通体发亮,像有光环的官帽一样,给人神圣而伟大的感觉,从这个入口进去的人们自然也能感受到沐浴阳光的幸福。
可以说这个半球形的穹顶是整个理性的外立面的亮点,给严肃的外表增添了一些趣味。
贝聿铭对这个半球形穹顶入口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入口并不只是一个入口,从这个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天坛,另一方面如果沿着长安街走,圆球马上有一种夺人目光的效果,这就创造了一个可读的形象。
加上它的透明度,行人可以通过圆球看通建筑物的内部。
”先不说这个圆球是否有道理,毋庸置疑它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地标。
一提起西单入口处有一个圆帽子的建筑,谁都知道是哪一个。
依据凯文·林奇的理论,这个人口处的圆顶创造了极强的“可读性”。
不管形象如何,这个穹顶确实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志。
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再出现许多类似的穹顶,它还会不会仍然是一个标志。
而且出乎意料地是,原以为这种很现代的设计元素会跟周围其他建筑和环境不好融合,可事实上,我们能看到建成的半球形穹顶,用全玻璃这种现代化的元素正好跟周围的环境-------西单的时髦现代风格相匹配,又是采用的古典的半球形体,与整个严肃、庄严的建筑外立面相匹配,也与周围其他古典建筑相呼应。
“室内园林”
整个大厦的灵魂之处就在于中庭,又叫四季大厅,整个四季大厅设计成无柱的空间,屋顶采用以钢网架为骨架的铝合金玻璃天窗,由16个金字塔形结构组成。
整个中庭有山,有石,有水,有竹,有窗,搭配合理,匠心独运,所以说中银的中庭就是室内园林,一点也不过分。
这些山、石、水、植物以及倾泻的阳光在中银建筑内部组成了一个无比美妙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而且带活了整幢建筑,给整个建筑带来了自然的气息,让建筑很巧妙地和自然融合。
这是一个融于自然的建筑中的亲切空间,行人路过此地,都会忍不住看上几眼,继而走进去,享受这美妙的空间感受。
这正是贝先生所希望的——中庭对公众开放。
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庭时,首先考虑到这里是银行,银行的园林既要给人很舒适亲切的感觉,又要给人安全、稳固的感觉。
因此,要是直接把苏州园林摆进去,气派肯定不够。
所以设计时,竹子要用最高最大的;石头也要用昆明的。
这种大尺度的要素,是为了与整个中庭的空间相匹配。
中庭中采用了两个巨大的圆形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竹影婆娑,颇有古典韵味。
这里竹子的运用,绝对是贝聿铭的神来之笔。
在这样一个中庭,若用其他植物,低了没有气势,高了又嫌臃肿。
唯有用竹,挺拔纤细,非常适合。
又一次悄无声息地增加了整个中庭自然环境的“中国味”,与建筑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相合,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全力以赴”“精工筑家”
简而言之,中银大厦的体量、色彩还是与长安街、北京城相适宜的,并从形式上串联起历史的延续,身份恰当地矗立在长安街上,像一位谦谦君子,却又具有不容忽视的内涵。
中银大厦之所以能成为建筑中的经典,长安街上的靓丽风景,这与设计师贝聿铭“全力以赴”地完美设计和高质量的建筑承包商—中建国际的“精工筑家”般精细施工是分不开的。
“全力以赴”是贝聿铭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如今,贝聿铭已八十多岁,这仍然是他的座右铭,并坚持用“全力以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设计,因此他的每一个设计作品都是建筑中的经典。
连“美国最幽雅的女人”总统夫人杰奎琳都这样评价它,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能比。
而我们单位“精工筑家”的理念就与贝老“全力以赴”的精神不谋而合,在严谨工科血统的基础上,考究每个工程节点的工艺、工法,对建筑的数量、质量、品种、性能以及纹理、色彩等都要求精益求精,以最大程度的让每个细节都能达到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效果,为城市精英人士打造更美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