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

——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摘要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点全部做到,简直可以耗费掉一个人所有的心血,而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就是这样设计的,它的成功就是因为贝聿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座右铭“全力以赴”。

正文

阳光透过三角锥形的玻璃天窗洒下来,斑斑驳驳,甚是漂亮、温暖,行走在大厅里,脚步不知不觉地在这静谧深邃的气氛中放松,仿佛在阳光中沐浴一样,大厅的中央,是一方明净的水池,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大厅的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厅内园洞式大门,简洁大方;透过景窗,竹影婆娑,挺拔纤细,充满浓浓的“中国味”。阳光投射在室内景物上,形成了变幻莫测的阴影,使得大厅充满了活力,徜徉在这样一个舒适亲切的空间里,让人流连忘返,却很难让人想象这就是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感受,这里没有故意用传统符号去寻求传统,而许多建筑师苦苦寻找的传统——“中国精神”却在这里无声无息的出现了。是什么使这样一座大厦具有如此的“中国味”呢?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解开这个萦绕在心中的结。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曾被贝聿铭自称“收山之作”,设计师贝聿铭一生有无数的荣誉,其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华彩乐章。贝聿铭与中国银行有着不解之缘——1918年,贝聿铭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贝祖贻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几近古稀之年,贝聿铭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设计中,获得巨大成功。所以,当他收到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老先生不顾年迈,揣着图纸来了。但是,在许多行家的眼里,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因为,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建筑,必须面对古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矛盾,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虽然面对这么多难题,但是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时依然坚持他一贯的设计手法: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

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首先,这个工程位处北京历史悠久,规划布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内,并紧邻中南海、故宫,中银大厦如何能与这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区区45米的高度要容下l7万平方米的建筑,更是一个挑战。而这限高正是贝先生若干年前建议在长安街两侧控制高度,由天安门广场向两侧逐渐升高,以保障故宫太和殿的视线不受阻碍而出台的。他会不会后悔当年的决定呢?贝老接受采访时非常自信地说,“当年的决定是对的,今天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建一个室内中庭。这幢建筑离故宫很近,所以只能把高度控制在北京城市规划的要求之内,故宫周围是不能盖高楼的。可是,业主想多盖一些房子,如果弄不好,房子就会显得很笨重,办法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把里面挖空,做成一个中国的园林,外面用透明的玻璃。这样大家从外面看,里面是空的,建筑就变得轻盈起来。”正是这份自信,带给人们一个无比美妙的空间。这个中庭,不但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而且带活了整幢建筑。而建筑外立面的设计更体现了老贝善用几何形体设计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既能与周围建筑大体风格统一,又能超于传统的建筑风格,并且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成为经典。

“圆帽子建筑”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外立面最醒目的就是那个半球形的贵宾入口。这个半球形体是在德国定制的直径10米的玻璃穹顶。远远的望去,透明的半球体在阳光底下通体发亮,像有光环的官帽一样,给人神圣而伟大的感觉,从这个入口进去的人们自然也能感受到沐浴阳光的幸福。可以说这个半球形的穹顶是整个理性的外立面的亮点,给严肃的外表增添了一些趣味。贝聿铭对这个半球形穹顶入口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入口并不只是一个入口,从这个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天坛,另一方面如果沿着长安街走,圆球马上有一种夺人目光的效果,这就创造了一个可读的形象。加上它的透明度,行人可以通过圆球看通建筑物的内部。”先不说这个圆球是否有道理,毋庸置疑它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地标。一提起西单入口处有一个圆帽子的建筑,谁都知道是哪一个。依据凯文·林奇的理论,这个人口处的圆顶创造了极强的“可读性”。不管形象如何,这个穹顶确实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志。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再出现许多类似的穹顶,它还会不会仍然是一个标志。而且出乎意料地是,原以为这种很现代的设计元素会跟周围其他建筑和环境不好融合,可事实上,我们能看到建成的半球形穹顶,用全玻璃这种现代化的元素正好跟周围的环境-------西单的时髦现代风格相匹配,又是采用的古典的半球形体,与整个严肃、庄严的建筑外立面相匹配,也与周围其他古典建筑相呼应。

“室内园林”

整个大厦的灵魂之处就在于中庭,又叫四季大厅,整个四季大厅设计成无柱的空间,屋顶采用以钢网架为骨架的铝合金玻璃天窗,由16个金字塔形结构组成。整个中庭有山,有石,有水,有竹,有窗,搭配合理,匠心独运,所以说中银的中庭就是室内园林,一点也不过分。这些山、石、水、植物以及倾泻的阳光在中银建筑内部组成了一个无比美妙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而且带活了整幢建筑,给整个建筑带来了自然的气息,让建筑很巧妙地和自然融合。

这是一个融于自然的建筑中的亲切空间,行人路过此地,都会忍不住看上几眼,继而走进去,享受这美妙的空间感受。这正是贝先生所希望的——中庭对公众开放。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庭时,首先考虑到这里是银行,银行的园林既要给人很舒适亲切的感觉,又要给人安全、稳固的感觉。因此,要是直接把苏州园林摆进去,气派肯定不够。所以设计时,竹子要用最高最大的;石头也要用昆明的。这种大尺度的要素,是为了与整个中庭的空间相匹配。中庭中采用了两个巨大的圆形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竹影婆娑,颇有古典韵味。这里竹子的运用,绝对是贝聿铭的神来之笔。在这样一个中庭,若用其他植物,低了没有气势,高了又嫌臃肿。唯有用竹,挺拔纤细,非常适合。又一次悄无声息地增加了整个中庭自然环境的“中国味”,与建筑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相合,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全力以赴”“精工筑家”

简而言之,中银大厦的体量、色彩还是与长安街、北京城相适宜的,并从形式上串联起历史的延续,身份恰当地矗立在长安街上,像一位谦谦君子,却又具有不容忽视的内涵。中银大厦之所以能成为建筑中的经典,长安街上的靓丽风景,这与设计师贝聿铭“全力以赴”地完美设计和高质量的建筑承包商—中建国际的“精工筑家”般精细施工是分不开的。“全力以赴”是贝聿铭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如今,贝聿铭已八十多岁,这仍然是他的座右铭,并坚持用“全力以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设计,因此他的每一个设计作品都是建筑中的经典。连“美国最幽雅的女人”总统夫人杰奎琳都这样评价它,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能比。而我们单位“精工筑家”的理念就与贝老“全力以赴”的精神不谋而合,在严谨工科血统的基础上,考究每个工程节点的工艺、工法,对建筑的数量、质量、品种、性能以及纹理、色彩等都要求精益求精,以最大程度的让每个细节都能达到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效果,为城市精英人士打造更美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