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圩的变迁
铜陵市普济圩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定位思考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1期 N O 1 , 2 0 1 3
场、万亩高产示范区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省级 以上政府有相关支持。 4 .挑战 一是周边区域的激烈竞争。周边的无为县多 次位居安徽十强县、枞阳也曾进入安徽 “ 动态十 佳县” ,而且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二是普济圩产 业优势不明显,以弱质产业农业为主,产业竞争 力弱。三是临近的老洲镇横亘在普济圩与铜陵市 区之间,不属于该市管辖,制约其发展的长远规 划。此外,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极其严格,对其产 业转向有很强的制约。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以及 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也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 因素。 5 .普济圩发展的 S WO T矩阵分析
二、普济圩发展的 S WO T分析
1 .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普济圩位于皖江城市带长江 发展轴和 “ 合铜黄” 高速公路的交叉点上;距全 国科教基地安徽省会合肥市、风景名胜区黄山均 在1 2 0 公里左右,一小时车程;距佛教圣地九华 山8 0公 里;距 铜 陵 市 区 1 5公 里。二 是 交 通 优 势。普济圩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陆路靠近沿江高 速 ( 西 段) ,宁 安、京 福、京 九、沪 宁 等 铁 路, “ 合铜黄” 高速、铜无公路从中穿过,具有联络
课题组
(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 铜陵 2 4 4 0 0 0 )
摘 要:对普济圩地区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弱势、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 S WO T分析,并以 此为基础提出建议,可以为铜陵市科学制定普济圩地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为相似地方的区 域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普济圩;发展;S WO T分析;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F 1 2 3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 2 8 1 1( 2 0 1 3 )0 2 - 0 0 9 3 - 0 3 基金项目:中共铜陵市委党校 2 0 1 2 年度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张笃西;课题组负责 人、执笔人:周四九;课题组成员:凌明智、文琼、吴松年、丁胜、严家凤。
安徽农垦普济圩农场耕地地力现状与改良利用

从 表 1可 以 看 出 , 济 圩 农 场 耕 地 土壤 磷 含 量 变 化 不 普
大, 速效 磷 含 量 在 中等 水 平 (0 3 1 ~ 0mgk ) 占全 农 场 耕 地 /g 的 面 积 的 2 . % , 量在 较 缺 水平 ( 1 gk ) 占全 农 场 耕 07 7 含 < 0m /g 的 地面 积 的 7 .7 含 量在 中 等 以 上水平 ( 3 gk ) 占全 8 %, 7 > 0m /g 的
以 20 0 8年 安 徽 农 垦 普 济圩 农 场测 土 配 方 施 肥 项 目采 集的 1 8 8个 土壤 样 品 检测 结 果和 农 户 的调 查 数 据 为调 查 0 分 析 资料 。
2 调 查 结 果
农场 耕地 面积 的 40 普济 圩农 场耕 地 土壤 大部 分缺 磷 。 . %, 全 农场 l.3 6 %的耕 地土 壤速 效钾 含量 处于 极缺 水平 或 较缺水 6
势, 增加 农民 收入 【] 1。 - z 1 资料 来源
量 增 加 的比 例 为 8 .%。 解 氮 含 量 在 中 等 水 平 (0 ~ 0 66 碱 10 20 mgk ) 占全 农场 耕 地面 积 的 8 . 6 没 有处 于较 缺水 平 /g 的 08 %, 2 ( 5 /g 的 , 中等 以上水 平 ( 2 0m /g 的 占全 农场 耕 < 0mgk ) 在 > 0 gk )
表 1 普济 圩农 场 耕地 土壤 养分 分级
弱酸 性 , 部分 属 中性 。 小
22 耕 地 地 力 现 状 .
3 耕地 土壤 改 良利用 措施 31 改 良 土 壤 , 理 利 用 耕 地 . 合
普济 圩 农 场 位 于 扬 子江 畔 铜 陵 市 对 江 , 长 江 中 下 游 属 冲积 平原 , 场 占地 16k 公里 数 , 地 53 33h 始建 农 3 m 耕 3 . m , 于 14 9 9年 , 自建场 周 湖 造 田至今 己有 6 0多 年 , 随着 几 代 人 的 垦植 耕 种 以及 经 济 的 发 展 , 麦 复 种 指 数 不 断 提 高 , 稻 蔬 菜 、 果 、 麦 苗等 经 济 作 物 种植 比例 逐 渐 变 大 。 瓜 大 进行 耕 地 地 力现 状 调 查 , 利 于 调 整 该 农 场 产 业 结 构 , 挥 资 源 优 有 发
里运河-高邮灌区

里运河-高邮灌区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24期北京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3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
里运河—高邮灌区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境内,在高邮湖与高邮灌区之间,有两道堤坝,正是借助于这两道堤坝以及附设于其上的水利设施,使得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得到高效调配。
高邮,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烟,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常年降水量1000毫米上下,阳光充足,水源充沛,是典型的平原水乡。
境内有烟波浩渺的高邮湖、繁忙的京杭大运河,众多湖滩、河流交错分布。
高邮灌区地处淮河下游,位于高邮境内,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也是首个面积超过50万亩的大型灌溉区。
灌区引里运河水自流灌溉,总引水能力150个流量,有效灌溉面积3.26万公顷,有主引水干渠105.8公里、支渠546.8公里、斗渠1600公里。
整个里运河—高邮灌区灌溉工程自西向东共有三大块功能区,分别是高邮湖、里运河、灌区。
高邮湖与里运河间有西堤三闸,里运河与灌区间有归海五坝、南水关、东堤六闸九洞,由此形成一个完善的灌溉调配体系,通过运堤的水闸、水关、水洞,让水在湖、河、田之间自由发挥作用,实现高邮湖蓄水、西堤三闸调水、东堤六闸九洞配水功能,最终达成灌溉目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共有26处。
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建设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
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值得挖掘和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和管理经验。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代表性的水洞、水闸、水坝在发挥作用,为高邮境内农业灌溉排水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南水关洞,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琵琶洞,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子婴闸,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界首小闸,始建于顺治十年(1653年);车逻闸,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
江苏水乡名镇(村)板块保护方略

江苏水乡名镇(村)板块保护方略
谢友宁;盛志伟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目前,江苏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另有3个保护区。
这些名镇(村)人口约在2万,有个别名镇达lO万人;面积小的几平方公里,大的达到几十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镇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
这些名镇(村)多数与水相连,因水而有名。
江苏已经率先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各地区也相应公布保护办法,如苏州、无锡等地区出台的地方保护法规。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谢友宁;盛志伟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信息研究所;江苏省文物局文保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农村耕地保护的现状及整治措施--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四十里村的调查[J],
2.江苏邳州岔河镇良壁村蓝印花布的调研与保护思考 [J], 张犇;韩超;范丹;
3.电气化"敲开"农民致富门——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新农村电气化村见闻 [J], 王德成;郑宝元
4.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方法探索——以江苏省泰州市俞垛镇仓场
村为例 [J], 汪涛;李弘正;王婧
5.江苏2015年“水美乡村”将建成百镇千村 [J], 吴卿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枞阳江堤普济圩段河道工程养护社会化的思考

对枞阳江堤普济圩段河道工程养护社会化的思考作者:张小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结合枞阳江堤普济圩段管理工作实际,分析了长江河道工程社会化养护影响因素,阐述了社会化养护的意义,提出了社会化养护建议,为河道管理单位今后探索堤防工程社会化养护提供参考。
【关健词】堤防工程社会化养护中图分类号:TV871.1文献标识码: A1.工程概况枞阳江堤位于长江下游干流左岸安徽省境内,上起枞阳县幕旗山脚,下至无为县洪土庙与无为大堤相连,属国家二级堤防,全长83.949km,是保护枞阳县、国营普济圩农场及无为县、庐江县、铜陵市三县(市)部分地区以及合铜黄高速公路、合铜公路、铜无公路等的重要防洪设施,保护面积748km2,耕地66.5万亩,人口94.2万。
枞阳江堤普济圩段堤防上自普济圩北埂,下至梳妆台闸,全长10.377公里(含梳妆台中型闸) 。
2.单位简介2.1管理机构及经费来源安徽省普济圩长江河道管理局承担着枞阳江堤普济圩段长江河道、堤防、涵闸等防洪工程的日常管理、维修养护、监测控制、防汛岁修等职能。
2005年6月河道管理体制调整后,枞阳江堤普济圩段上划安徽省水利厅,由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垂直管理,为省财政供给全额事业单位,目前在岗人员21人,其中机关10人,梳妆台闸管理所4人,河道管理所7人。
该局堤防维修养护经费由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
3.实现“社会化养护”的意义3.1“社会化养护”是普济圩河道局迫切需要普济圩长江河道局管理和养护人员年纪偏大,文化程度较低. 该局到2014年堤防管理及养护人员将不足5人,管理和养护工作形势严峻。
3.2“社会化养护”是工程管理的需要枞阳江堤普济圩段堤防上划前,基础条件差,堤防管理存在问题较多,如坡面不平顺、草皮植被不完整,堤身雨淋沟较多,泥结石堤顶道路损坏严重、由于受到农场体制的约束,土地确权未办理,护堤地及填塘区被强占、周边群众法律观念不强等,管理任务非常艰巨。
四十多年艰苦工作感言

四十多年艰苦工作感言篇一:四十年老同学聚会感言十几年老同学聚会感言一晃,十年!这其中的风风雨雨,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尝尽人生百味,把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磨成了成熟稳重的栋梁,有的头发还梳得“一丝不苟”;把当初亭亭玉立的少女饰成了风姿绰约的佳丽,有的甚至“风采绝伦”有余。
我们赶在母校——xx老校区拆迁前夕重聚首,原以为同学们经过十年的风霜雪雨,或许激情不在。
然而,今天,当我们彼此相见的那第一刻,尽无一丝生疏,也不攀比炫耀,反倒在滔滔不绝的话语中将情感凝聚——百感交集,热泪盈框——不管你怎么“千变万化”,如何“绿肥红瘦”,你还是你,我依然是我,因为那份真,那份纯,那份情始终如一!一别数载,会当痛饮千杯;今朝相聚,岂不相视一笑?这相逢的美酒,友谊的醇酿,让我们举杯畅饮吧,让我们把往事启封开坛,把人生的感悟聊上一聊,把关切的话题说上一说!戏说当年咱班组织的“船机杯”足球赛是多么光荣和骄傲啊,我们的思绪也一下子被拉回到学生时代。
当我们走在熟悉的幽径时,当我们看到鳞次栉比的教学楼时,当我们穿过宽敞明亮的运动场时??当年的一件件青春往事还历历在目,四季更迭,花开花落,尤在昨日。
大家回忆着那些美好,哪怕是彼此的一点争吵也似乎显得尤其珍贵,抢着珍藏。
感谢同学们在自己的生命中为彼此留下青春的脚印,此刻不断跳跃,脑海中,眼眸里,不断涌现的都是纯洁,是浪漫,更是温馨。
悠悠地,我们就这样重温着校园,只是老校区要拆了3月31日一早,大家相约xx门口集中合影留念,让母校的身影和我们定格在一起。
别了,文化路105号!我们依然兴致勃勃,尽管推倒,使得面目全非,那沧桑依然屹立,那情谊依然永存。
因为新校区已经拔地而起,那是我们感情的延续之地。
新校区座落在海边,道路沿着大海蜿蜒,风景秀丽,建筑全欧式风格,已今非昔比,我畅想,在这里的莘莘学子会有多么惬意!大家心潮澎湃之余,最难割舍当年大一时的水院情结,不远万里也要赶去平阳浦看一看,尽管现已改为中学,大家依然在校园里细细琢磨,慢慢品味,回味当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大一时光。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明清抚州墟市发展水平述论

明清抚州墟市发展水平述论
李卫东;王根泉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1)002
【摘要】明清抚州墟市就其数量、规模来说,超过了同期长江、珠江三角洲水平.尤其是清代抚州一些重要墟市,在明代发展基础上,已上升为地方商品贸易的中心市镇.尽管抚州墟市为数不少,规模可观,但始终未能象长江、珠江三角洲那样,引发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而是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李卫东;王根泉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江西,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明清时期粤东北地区的墟市、商人与地域社会发展略论——以梅潭河流域的大埔县百侯墟为中心 [J], 肖文评
2.明清时期永泰嵩口水文化探析——以厝落、渡口、墟市为考察对象 [J], 段晓伟;
3.因寺成墟与因墟立寺:明清珠三角墟市与佛寺的互动研究 [J], 杨宪钊
4.因寺成墟与因墟立寺:明清珠三角墟市与佛寺的互动研究 [J], 杨宪钊
5.明清江西抚州经济作物种植述论 [J], 李卫东 ;王根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济圩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初,《皖北日报·皖南日报》合刊出报当天上午,一群脱去戎装也脱去稚气的男兵女兵,奉命从合肥出发,朝向一个据说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普济圩所在,集体转业,安营扎寨而去。
还记得,我们一行曾在芜湖休整歇息一天。
转天乘坐小火轮抵达无为土桥码头,再列队跋涉数小时,目的地“断腰”到了。
传说朱元璋成帝之前曾留足迹于此,辅相刘伯温为防这个苍龙山脉再出一个“真龙天子”,遂挥剑斩断“龙腰”,挖出缺口,故名“断腰”。
然而来到“龙兴之地”,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舍的少男少女们,面对的却是苍蝇、蚊子、蒿瓜草“三件宝”的自然环境。
要看楼房和电灯么?必须西去一华里的“龙王嘴”(又有一说,苍龙山之东这座山头形似龙头,因依湖挺立,状若吸水,故名)军垦五师师部,但也不见楼房面,昏暗的灯火也是部队手摇发电放出的光明。
再转年,军垦部队奉命赴朝参战,我们“安徽省第一劳改总队”进驻师部,对外挂出“国营普济圩农场”名牌,干部佩戴红底金字证章。
从此“普农人”在这块铜陵对江与无为枞阳两县交界的8万亩土地,面积136平方公里的“风水宝地”,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对万千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政策,按照既定规划,开垦围湖造田。
当时干部来自四面八方,“老杆子”(老资格)居多,如屯溪市长程荫调进来只当到一科之长。
红军战士先后就有段老邱老朱老何老刘老等各位;刘老算是他们中的“小弟弟”,是“硕果仅存”最后一位见证普济圩历史的人物了。
“‘抗日’不稀奇,‘解放’多的是”,足见这支队伍政治上的可靠与坚定。
天下底定,初定,不如此不
成呵!客观而言,其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也时有发生。
曾有两位第一线老干部,一个被刀劈致重伤,又一险遭灭门,歹徒遂被就地正法。
当过土改队员的“阿拉”老兄孙锡泉(我曾向他学过上海话)不识水性,于百年不遇的54年大水灾中,因是机关管教干部,被船夫推向激流,成为“烈士”,作案者、反改造分子无疑受到法律严惩。
无可否认,镇反、肃反、反右诸运动中的偏离实事求是作风,以致扩大化的倾向,也误伤过好人。
其中的大知识分子,上海数学家龚晟(原科大副校长、数学教授龚升胞兄)和安大物理教授史家启(已故),管理方面也注意到“分别对待”(非自觉统战),充分发挥其学术才智于场办中学教育事业,受教学子受惠多多,农场2004年高考录取达线率高达36名(大专以上),中学在校生1200余名,这同龚、史等高知早年参与施教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不无关系。
还有农业、医务方面人才的发挥各自作用,亦不应忽略。
形势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农场几经折腾,建制归属一变再变,由公安而地方而建设兵团,最后定位为国有农垦企业。
她的近况如何了?带着怀旧与希冀心态,甲申仲秋我有三度“回家”之行。
访故友、走农田、看项目、读“场志”,让我明白了一些未明之人之事。
场名“普济圩”由来,原来出自辛亥时期皖籍重量级人物柏文蔚先生。
民初,柏任安徽都督(陈独秀为都督府秘书长)时曾坦言,现“普农”之地有“开垦成熟地以裕民食”价值,寓有“普渡众生,大慈大悲”初衷。
未知此公笃信佛学文化否,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府委员的柏公,又力促“普济垦殖社”的诞生,成为今日农场的前身,
应是积了大德,出了大力,功不可没。
走出怀旧氛围,放眼今日普济圩,我注意到“普农人”近些年来确乎致力着力办了不少“强身裕民”的实事:铜(陵)无(为)公路结束了没有省道的历史;“科普02”粳稻品种的研制成功,结束了没有知识产权的历史;大米色选机(日产)的上马,结束了没有“绿色食品”的历史;场办自来水厂的建成,结束了江边人喝不上长江水的历史。
此外,利用国债基金加自筹资金重建的“梳桩台”节制闸(“梳妆台”的命名,又与朱元璋的马夫人在此洗漱梳妆有所干系),就使农场及周边62万农户82万亩耕地受益。
如此“公德无量”的好事,还有电动排灌站、变电所的重建新建,移民建镇,以及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网的进入千家万户和工副业兴盛发展等枚不胜举。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
是的,“普农”的“新竹”们不辱使命。
而由“献了青春献子孙”老一代“普农人”的子弟为主组建的农场各级领导班子,同样在大展宏图之中。
此番,他们的“班长”张广新诚心实意让我“下去走走看看”;走了看了之后,决定写下这篇如题的文字,就教于老中青“普农人”或圈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