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与荧蒽对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及其作用机制
胺、酚类化合物对水库藻类的慢性毒性研究

胺、酚类化合物对水库藻类的慢性毒性研究李玉梅1,孙凯2,于玲红1,殷震育1【摘要】摘要:以包头市引黄水库水样为藻类种源,测定了15种芳族胺、酚类化合物对藻类的7 d生长抑制曲线,得到相应不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及最大允许浓度(MATC,安全浓度),并以辛醇/水分配系数(lgP)和量子化学参数(Mw、ELUMO等)为描述符,对化合物毒性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芳族酚类化合物对水库藻类的慢性毒性大于芳族胺类化合物;lgP、Mw和ELUMO 3个参数可以很好地反映芳胺、族酚类化合物对水库藻类的慢性毒性,复相关系数为0.958,可以用于预测结构相似化合物的慢性毒性。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年(卷),期】2010(032)010【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芳族胺类化合物;芳族酚类化合物;藻类;慢性毒性;引黄水库芳族胺、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具有很高的环境风险[1]。
藻类是自然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具有结构简单、代谢速度快、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捷等特点,且具有同高等生物相似的物理化学特性和酶作用过程,常作为河流环境理化指标的指示生物[2]。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是毒理学生物测定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成本低,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评价化学品的毒性,提供有意义的毒性指标,预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可能引起的危害。
笔者以包头市引黄水库水样为藻类种源,测定了15种芳族胺、酚类化合物对藻类的7 d生长抑制曲线,得到相应的不可见效应浓度(NOEC)、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及最大允许浓度(MATC,安全浓度),并以辛醇/水分配系数(lgP)和量子化学参数(Mw、ELUMO等)为描述符,对化合物毒性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建立了预测模型,以期为制定芳族胺、酚类化合物排放标准和保护水资源等提供依据[3]。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化合物15种芳族胺、酚类化合物,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HACH PR/2000分光光度计、XSZ-G 100型双筒生物光学显微镜、藻类计数框、取样器、水浴恒温箱、灭菌锅和量筒等。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mc值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mc值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CTAC)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
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染料、涂料等领域。
本文将从CTAC的结构、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化学物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CTAC的结构。
CTAC的分子式为C19H42NCl,是一种季铵盐化合物。
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十六烷基链,这使得CTAC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质。
在水中,CTAC分子的烷基链可以与水形成氢键,从而使其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解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CTAC的性质。
CTAC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在常温下为固体状态。
它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可溶于水、醇类和酮类溶剂。
此外,CTAC还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能够有效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在水中形成胶束结构。
这种胶束结构可以使油脂等非极性物质分散在水中,从而起到乳化和清洁的作用。
CTAC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化妆品领域,CTAC常用作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的表面活性剂。
它能够有效清洁头发和皮肤,使其保持清爽和柔软。
其次,在洗涤剂领域,CTAC常用作洗衣粉、洗洁精等产品的添加剂。
它能够去除衣物和餐具上的污渍,并提供良好的洗涤效果。
此外,CTAC还可以用作染料和涂料的分散剂,可以使颜料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从而提高染料和涂料的色彩效果。
除了以上应用领域,CTAC还在其他领域有一些特殊的应用。
例如,在油田开发中,CTAC可以用作提高原油开采率的助剂。
其表面活性能够改善油井中原油与水的接触性,从而提高原油的开采效率。
此外,在纺织工业中,CTAC还可以用作纤维素的软化剂,可以使纤维素变得柔软和有光泽。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是一种具有良好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的化学物质。
它在化妆品、洗涤剂、染料、涂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CTAC的结构、性质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化学物质的作用和价值。
三唑杀菌剂对小球藻急性毒性研究

三唑杀菌剂对小球藻急性毒性研究
张金洋;郭晶;孙增田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13(29)23
【摘要】为了解三唑杀菌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情况,以小球藻为模式生物,参照OECD201的方法,调查了17种三唑杀菌剂对小球藻的生长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不同杀菌剂的毒性差异较大。
其中,氟硅唑和腈菌唑的毒性最大,属于剧毒化合物;粉唑醇、环唑醇、三唑醇、三环唑、多效唑、烯效唑和氟环唑的毒性相对较小,属于有害化合物;其余几种为有毒化合物。
本研究结果为三唑杀菌剂的安全应用及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4页(P6-9)
【关键词】三唑杀菌剂;小球藻;毒性
【作者】张金洋;郭晶;孙增田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市西南医院西南癌症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92
【相关文献】
1.三唑类杀菌剂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研究 [J], 郭晶;宋文华;丁峰;张金洋;李贞;陈小莹;张金花;连杰
2.三唑类杀菌剂对大型潘急性毒性研究 [J], 郭晶;宋文华;丁峰;李贞;陈小莹;张金花;连杰
3.三唑类杀菌剂对三种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估 [J], 祝小祥;苍涛;王彦华;吴长兴;赵学平;王强
4.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四氟醚唑、戊唑醇和己唑醇的研究进展 [J], 杨莎莎;段劲生;王梅;董旭;孙明娜;操海群;高同春
5.4种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急性毒性及其致毒机理 [J], 刘敏;覃礼堂;莫凌云;梁延鹏;曾鸿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线菌酮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放线菌酮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李光鑫;高强;尤明涛;孙卫玲;沈宏;祁得林;杨希【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52)3【摘要】为探究抗生素对藻类的毒性效应与机制,以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为潜在污染物,以小球藻为受胁迫对象,通过检测小球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chlorophyll 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optimal/maximal quantum yield of PSⅡ,F_(v)/F_(m))等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探究抗生素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HX对于小球藻的96 h EC_(50)为1.229 mg/L.在该质量浓度下作用96 h后,CHX对小球藻细胞密度的抑制率为49.7%,使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了36.2%,对F_(v)/F_(m)的抑制率为13.0%.此外,与对照相比,CHX暴露使小球藻的ROS和MDA分别上升了533.7%和618.6%.因此,CHX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主要体现为生长抑制,其可能的机制是引起氧化应激(如产生ROS和MDA),进而抑制细胞的光合作用(降低F_(v)/F_(m)).【总页数】7页(P43-49)【作者】李光鑫;高强;尤明涛;孙卫玲;沈宏;祁得林;杨希【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1【相关文献】1.脱水红霉素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2.乙草胺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3.镉对嗜热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生物富集研究4.聚六亚甲基双胍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5.余氯对小球藻和锦鲤的毒性效应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表面活性剂 3 吸附 3 活性炭 2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2 高氯酸盐 1 高岭石 1 雷诺数 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 阳离子乳液聚合 1 金纳米多面体 1 表征 1 节能 1 聚合物乳液 1 纳米矩形片 1 纳米棒 1 纳米卷 1 纳米tio2 1 粒子图像测速仪 1 离子交换 1 硫酸铵 1 砷 1 相干结构 1 甲醇 1 湍流减阻 1 温度效应 1 沉降性能 1 模板剂法 1 本征正交分解 1 晶种生长法 1 插层 1 抗剪切 1 影响 1 己内酰胺 1 吸光度 1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 1 动力学 1 分散性能 1 减阻水溶液 1 减阻 1 光学性质 1 传热特性 1 二甲亚砜 1 乳胶粒性能 1 α -moo3 1 zeta电位 1 ctac水溶液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阿霉素脂质体 1 间接紫外检测 1 荧蒽 1 膨润土 1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1 联合毒性 1 硫酸根离子 1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 1 毛细管电泳法 1 小球藻 1 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 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1 x射线衍射 1
3种有机溶剂及其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时间毒性的探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5(3): 480-486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OI] 10.13610/ki.1672-352x.20180619.002 网络出版时间:2018/6/20 11:51:00[URL] /kcms/detail/34.1162.S.20180619.1724.004.html3种有机溶剂及其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时间毒性的探究姜 慧1,丁婷婷1,张瑾1,2*,董欣琪1(1.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省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601;2. 清华大学新兴有机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摘 要:已有研究表明部分污染物的毒性具有时间依赖性。
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透明96孔微板为实验载体,以3种有机溶剂甲醇(Meth)、乙醇(Eth)、二甲基亚砜(DMSO)及其不同体积比的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简称t-MTA)系统测定有机溶剂及其混合物在0、12、24、48、72和96 h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有机溶剂对C. pyrenoidosa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毒性特征,但不同有机溶剂毒性的大小不同,随时间增长速率不同,毒性大小顺序亦随时间发生变化;有机溶剂混合物也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毒性特征,不同比例有机溶剂混合物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差异不明显,但不同比例有机溶剂混合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在0~24 h,体积比为1:1、1:2和1:3混合物的毒性缓慢增加,2:1、3:1混合物的毒性迅速增加;在24~48 h,1:1、1:2和1:3混合物的毒性迅速增加,2:1和3:1混合物的毒性增加速率减缓;48~96 h内5种比例混合物的毒性增加速率均减缓;有机溶剂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变化规律受体积比较大的组分影响。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微板毒性分析方法优化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微板毒性分析方法优化袁静;刘树深;王丽娟;邵玉敏【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11(024)005【摘要】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为指示生物,96 孔微板为暴露载体,污染物对藻的 72 h 生长抑制率为毒性指标,通过系统地检测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曲线和吸收光谱,确定藻细胞密度和 683 nm 波长处光密度(D683)之间的线性关系,考察不同初始藻密度、照度、暴露时间和暴露体积对藻生长的影响,建立了蛋白核小球藻微板毒性分析方法(CP-MTA 法).将 CP-MTA 法应用于重金属盐、除草剂、杀虫剂以及离子液体等 8 种化学品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抑制毒性测试,以pEC<,50>为毒性指标,毒性大小顺序为敌草快> CuSO<,4>·5H<,2>O ≈CdCl2·2.5H2O > 氯化 1-甲基-3-辛基咪唑([Omim]Cl) > 草甘膦 > 氯化 1-甲基-3-丁基咪唑([Bmim]Cl) > 敌敌畏 > 乐果,与文献结果一致.CP-MTA 法由于以微板为反应载体,所需样品少,便于多次平行,数据重复性好.【总页数】6页(P553-558)【作者】袁静;刘树深;王丽娟;邵玉敏【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2【相关文献】1.盐酸恩诺沙星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致毒效应研究 [J], 肖辉;苏振霞;边倩2.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及光合活性对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的响应 [J], 刘世明;朱雪竹;张民3.水杨酸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及抗逆相关基因的影响 [J], 丁聪聪;徐年军;张琳;孙雪;李亚鹤4.光生物反应器中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J], 丛峰;孙雪;徐年军;蔡西栗5.盐酸恩诺沙星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毒性试验 [J], 苏振霞;肖辉;李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面活性剂CTAC和STAB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作用

( o ee f hmi l nier g H a i nvrt, i e 6 0 1C i ) C l g C e c g e n, uqa U ie i Xa n3 1 2, hn l o aE n i o sy m a Abt c:h ue oit octnclr e ya oim cl d( T C) n erl i e y a m nu rm d (T B tC l e— sr tT e c ttx i eaeytm t lmm nu h r eC A a d ta m t l m oim bo ie S A )o ho l a a cyf i h o i s yt r h r
S c ii e la r d al c e s d d rn ef s 4 d y x o u e w i ec ne t o OD a t t si ag eg a u l i r a e u g t rt - a se p s r , h l t o tn s MDA i la h we o lt l is - vi n yn i h i eh f ag es o da c mp eeyd s i n mi
l r e p n e Ac o d n ef ek n s f n ia o s h n e , et - e p n e a dd s - e p n es g e t dt a es ra t n rt u tn a s o s . c r i gt t v i d dc tr a g s h i r oh i oi c t me r s o s n o e r s o s u g se t u f ca t s r i h t h i f h
(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 , 福建 厦 门 3 12 ) 6 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0 :2浙 江 省环 境 保 护监 测 中 , 浙 江 杭 州 3 0 1) 1 15 . t站, l 10 2
摘 要 :以普通 小球 藻(hoel vl r ) C lr a  ̄g i 为受试 生物 , 用批 量培养 方法 研究 了阳 离子表 面活性 剂十 六烷基 三 甲基氯 化铵(T ) l a s 采 C AC 与多环 芳
ice igc n e t t n f l e a g f  ̄ 0 .  ̄ / . h t n et y eg t f c (J 20 ) a b ev di n r n c n ai s Fui t n eo 0 1 08 g T e s o g s s n rei e e t R .1 W o sr e s a o r o o nh r 4 L r c s n
YAN G a Ling ,GE i ,Y u n qi XU Fe Fa g— n‘
,
n , H u —ag, H njn, NG J g 1 e a met f Z U R nl n Z U Me -i WA i (. p r n i t n D t o
tme ea p t n il o l a e li c e e o 1 . i ,Z t o e t f a g lc l n r a d f m- 0 0 mV o 83 mV n h o o h l a a d s l b e p o e o tn a s r t 一 . ,a d c lr p y l n ou l r ti c n e t - n
y — 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0 ( 10 %)
() 1
C S和 P Hs的代表 , 讨 C AC与 Fu复合 污染 式 中: 和 分 别是 空 白组 ( 加污 染物) 实验 A 探 T l 不 和 对 典型淡 水藻一 普通 小球 藻( hoel v la i 的 组 (口 C lrl u r ) a g s 力 入污 染物) 小球 藻培 养 9 h 生物 量 的平均 6后 测 . 联 合毒 性及 其 作用 机 制 . 考察 复 合污 染 体系 对 值( 定 3次) 在 抑 制率 比率 R j可 用式() 2计算 : 小球 藻 生物 量 影 响 的基础 上 , 重点研 究其 抑制 小 球藻 生长 的 生理机 制, 包括 C A 与 Fu对 小球 TC l 藻 吸收营 养物 质氮 、磷 和铁 以及 藻细 胞 Z t ea电 位 、叶绿 素含 量 、可溶 性蛋 白质 含量 的影 响.
烃 荧蒽( l 的 联合毒 性及其 作用机 制. Fu ) 结果 表明, C A 当 T C初始 浓度 固定 为 10 0 几 时, F u 随 l 浓度 的升 高(- 0 . 1 , ) C AC与 F u 0 108 x / , T 4 gL l 的联
合 毒性 由协 同效应( ̄ 25 ̄/) 02 . g 转为拮抗 效应 (2 0 108 ,) Fu浓度 为 1 3 , 0 L 2.-0. 5 4 L. l 当 . L时, 同效应 达 到最大(J . ) 1 协 R :20 , 照组相 比, 1 与对
重金属 或农 药 等污染 物共存 . 多环 芳烃(AH ) P s是 统 的影响 【 .
类 持久 性有机 污染 物, 有难 降解 、毒性 大和 具 分布广等 特 点[5因此, 究表面 活性剂 与 P 3] -, 研 AHs
一
已有 关 于 联合 毒 性 效 应 的报 道 大 多集 中在
生物 量抑 制率从 3 . 75 %增加 至 8. 对氮和 铁单位 吸收 量分别 从 O 7 g和 91¨ 09 %; .m 2 .8g降至 00mg和 21p ; .9 . .藻细胞 Z t 4g e a电位从 一00 1. mV提
高至 一 . ; 83 叶绿 素 a mY 和可 溶性 蛋 白质 含量 分别从 5 0 / . mg 0 L和 8 . p / 0 5. mg降为 25 mgL和 5 . p / g根据 实验 结果分 析, T 6 g . 7 / 03 , m . 6g C AC与 F u l
表面 活性 剂是 一类 用途 广泛 的化 工产 品, 水环境 中分布 广泛 , 结构简 单, 对污染 物 阳 细胞 并且 离 子表 面 活 性剂 ( s 是其 中毒 性相 对较 高 的一 比较敏感 , 以直 接观察 细胞水 平上 的毒性症 状, c) 可 类[2在实 际环境 中, 面活性 剂往往 与芳香烃 、 常 被 用作 受 试生 物来 评 价外 源污 染 物对 生 态 系 11 -. 表
CT AC a d Fl o i e o l t n s se i c e s d t e Z t o e t l fag l e l n h s i h b t e a s r t n o u c mbn d p l i y tm n r a e h e p tn i la l a d t u n i i t b o p i f n u o a a o c sh o
责任 作者,教授 ,ee t. uc gfi u d . @x e n
1 期
杨 良等:十六烷 基三甲基氯化铵与荧葸对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及 其作用机 制
11 5
污 染物 对 生物 体某 个 或 某类 指 标 的影 响上 l J 复合 污染 体系对 小球藻 生物 量 的抑制 率 L 可用 】 , 而 从 细 胞外 影 响 递进 到 细 胞 内应 答 研 究 复 合污 式() 示 : 1表 染 体 系 的抑藻 作用 机 制鲜 有 报 道. 实验 以十六 本 烷 基三 甲基氯 化铵 ( T C 和 荧 葸(l) 别 作为 C A ) Fu分
Ke rs e li t l mmo i c l d C A ) l oa tee Fu ;C lrl u ai;ji xc y y wo d :ct tme y yr h a nu ho e(T C ;f r h n (l) hoel vl r m r i u n a g s on t it to i
a s r t n o i o e d i n d c i e r m ,7 o 0 0 3 g a d fo 9 1 g t .4 g e p c iey At h a b o p i fnt g n a r e l d f o r n o n o O 2 mg t .8 r n m .8 g 2 1 g .r s e t l . e s me a r o v t
n t g n a d io , ih s b e u n l e r a e ec l r p y l d p o en c n e t i o e n n wh c u s q e t d c e dt h o o h l aa r t i o t n . r r y s h —n
E vrn e t ntr gC nr, n zo 1 02 C i )C ia n i n e tl c ne 2 1,11: 10- 5 n i m na Mo i i e t Ha ghu3 0 1, hn . h E vr m na S i c,0 1 () 5 - 5 o l on e a n o e 3 - 1 Abtat on xcy o tli eh l m nu hoief T c o e e t u r te e(l)o hoel src:Ji t ii fcy t m ty mo im clr C A 、tgt r hf oa hn Fu nC lrl to t e r a d h wi l n a
t epe e c f11 嵋 / l, n h ec na eo hbto fbo ssice e o 3 .% t 09 h rs n eo .3 L Fu a d tep re tg fi ii n o ima n ra d f m 75 n i s r o 8 .%,whl e i t eh
C l el u ai hn e rm snrei f c 0 2 . /) t atgn t f c 2 . ~ 0 . 嵋 /)wt ho l vl r ca gd f y egt e et( ̄ 25 r a g s o c 0 L o n o ei e et(25 108 a c 0 4 L i h
中国 环 境科 学
2 1,l1: 10 15 0 3 () 5 - 5 1
C ia E vrrn na S i c hn n i u etl c ne o e
十 六烷 基 三 甲基 氯 化铵 与荧 葸对 小 球 藻 的联合 毒 性 及其 作 用机 制
杨 良 葛 飞 , , 喻方琴 许 银 朱润 良 , 门君 王 静 。1 , , 朱 , (_ 湘潭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湖南 湘潭
E vrn na cec ad n ier g Xi ga U iesy Xi ga 4 0 , C ia; 2Z e ag rvn e n i me t S i e n E gne n , a tn nv rt, a tn 11 5 h o l n i n i n l n .hj n Po i i c
复合 污染体 系提 高了藻 细胞 Z t e a电位 , 了小球 藻对氮和 铁的吸 收, 了藻 细胞体 内 叶绿素和 蛋 白质 的含 量. 抑制 降低
关键 词:十 六烷基 三 甲基氯化铵 ;荧 蒽 ;小球藻 ;联合 毒性
中图分 类号 :X 0,8 6 5 3 2 X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9 32 l)卜叭 5一 6 00 62 (0 1 0 0 O
收稿 日期 :2 1 5 1 0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