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红学”与“鲁学”视野中的鲁迅《红楼梦》研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红学”与“鲁学”视野中的鲁迅《红楼梦》研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的学术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使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红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很大。
对此,鲁学研究界和红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是否自成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
本文无意对这些分歧进行辨析,只是认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值得从学术思想发展史角度进行梳理,这种梳理不但有助于加深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理解,也有助于深化对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一、鲁迅《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贡献毋庸讳言,发端于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构,是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其中学术研究方法的引进、西方学者惯用之思维方式的借用以及一些新术语的引进介绍,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基础。
从文学史研究和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构和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也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针对中国古代文学缺少真正悲剧所提出的批评就是一个例子。
就《红楼梦》研究而言,鲁迅提出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概念如人情小说、悲凉风格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后来者继续深化对《红楼梦》的研究,对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的建构和学术方法的演进,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鲁迅在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优秀古典小说的研究中,始终具有清醒、自觉的史家眼光和文学史意识,将其纳入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之中,并在总结概括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审视《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
基于此,鲁迅给予《红楼梦》极高的评价,将其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鲁迅的高度评价,奠定了《红楼梦》在20世纪中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心目中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红学的发展。
《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来源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来源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解开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来源之谜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作者是谁?是红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
俞平伯先生在1923年发表的《红楼梦辩》一文,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论证了《红楼梦》后40回非属曹雪芹原著而系出自高鹗伪续,并对后40回有很严厉的批评。
俞先生此文一出,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赞同,高鹗续写了《红楼梦》后40回几成定论。
然而,时隔近70年,当1990年俞先生病重临终前不久,却以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如此两句:“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
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
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
”①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责和忏悔之意。
俞平伯先生晚年为什么会如此自责呢?贾穗先生在《俞平伯论<红楼梦>后40回述评》(载《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1,第2期)一文中有深入的分析与揭示。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有良知的学者。
随着一些新资料的出现,使他察觉到早年对《红楼梦》后40回的评判有误,尤其是对高鹗、程伟元的指责有误时,才写下上面两句自责之辞。
随着高鹗年谱的被发现,目前红学界已经排除了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可能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作为红楼梦研究的权威机构在最新发布的消息中,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定名为“无名氏”,表明红学界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与文本来源仍然是一无所知。
而早在2005年,笔者就已经在《国学论坛,红楼梦研究》网站上发表〈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改写不是续作〉的文章,指出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不是后人续接,而是高鹗用红楼梦初稿本后四十回内容进行改写和嫁接。
对笔者的观点,网上虽有热议,但并没有形成共识。
在后来的十年中,笔者坚持对网上出现的四十三回本〈金玉缘〉文本的研究,撰写了二十多篇考证文章,进一步分析论证四十三回本〈金玉缘〉文本是红楼梦的初稿文本,论证和揭秘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由红楼梦初稿本后四十回文本嫁接而成这一惊天大案。
在研究和考证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用初稿本后四十回内容续接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之后使其成为一个完本的构想并不是出自高鹗,而是曹雪芹在世时就有的想法与举措。
红楼梦佚稿研究

陈 维 昭 主讲
引言 曹学 版本学 脂学 探佚学
红学
版本研究
娱乐红学
索隐红学 探佚红学
当代大众消费文化、网络发帖文化 娱乐化——大众狂欢
红学界独特的文风 谩骂与贬损
一、佚稿与探佚 1. 程高本后四十回符合“原著”吗? ①与前八十回的矛盾 俞平伯首先肯定了高鹗续书有根据的地方: 如1. 宝玉出家 2. 宝玉中举 3. 贾氏抄家 4. 贾氏复兴 5.黛玉早死 6.宝钗与宝玉成婚 7.宝 钗守寡 8. 元春早卒 9. 探春远嫁 10. 迎春被 糟蹋死 11. 惜春为尼 12. 湘云守寡 13.妙玉被 污 14.凤姐之死
第二,宝玉出家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 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 情僧录》。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 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 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 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 谁见了?
三十六回云明儿是薛姨妈生日,时盖壬子年 夏末秋初也,至第五十七回亦云目今是薛姨妈生 日,时癸丑年春二月间也,岂一人有春秋两生日 耶?至贾母生日已详叙八月初三日一段事,今六 十一回探春云过了灯节是老太太生日,则又何也 ! 六十九回云秋桐十七岁,又云属兔,大误。 是年癸丑,则十七岁当是丁酉生,属鸡。
况且那年夏天在园里,把我当作林姑娘,说 了好些私心话;后来因为紫鹃说了句玩话儿,便 哭得死去活来。(第96回,袭人说)
81、96、100、101、104、109、113、114、 116、118、120
尽管如此,续书的一些重大情节或主要人物 的结局上仍然明显背离前八十回。 第一,黛玉之死。 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 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 儿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 接到手里也不瞧,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 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 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 “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97)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详解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一、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认同。
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
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
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
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
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
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
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
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
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
【详解】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
《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
考生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宝钗的世故,比如赢得湘云的认可,得到王夫人的喜爱,甚至连丫鬟们也喜欢她。
而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
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黛玉其实什么都懂,却又保有了一份纯真。
因此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
【点睛】这类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脂砚芹溪难并论,蔡书王证半胡诌——漫谈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然 无 意 …… 红学 之称 小 是玩 笔 , 语 曰 R d l g 亦 然 。 ” e oo y
可 见对 《 红楼 梦 》 的研 究 的确 不 是什 么 高深 的 学 问和 经 不
索 隐 、考证 ,分立 门庭 。然二 元 之 旨既 揭 露 于
开端 ,则 两派 在 本 书上 皆有 不拔之 根 桓 , 其分 立 f ] 庭 、相持 不下 者 , 亦势 所 必然 ,事之 无 奈也 。 若 问
-
易的 “ 人道 ”; l有 清 _ , “ 道 ”的诗 文仍 是 规 矩 的J I _ f ℃ 绒 l ! 餐 , 小说存 文 r依 旧允 的 是婢 殳的 角色 ,倘 若 研 究 占典 f 1 小| 兑的什 会功 效 不过 是 “ l教化 ” 任 公 存消 季革 命 巾将 这 ‘ 毫 不 留情 地 打破 , 传统
域 人 们 通 常 所 说 的 “内容 ”与 “ 形式 ”, 亦 或 “ 神 内 精
涵 ”与 “ 艺术 价 值 ”,而 是清 末 初在 所 旧 的红 学研 究 界很
“ 白 ” 。所 州 的 “ 学 ”, 原 先 只 是 句带 京 味 的 玩 笑 时 必 的 “ 隐派 红 学 ”利 “ 证 派 红学 ”。先 将 其 巾笔 者 [ 清 红 索 考 J 认 为最 能 说 明 『 题 的 一 话摘 录存 这 : u ] 段
) 。 老 先 生 晚 年 立 视 派 就 是 适 先 生的 实 证土 义 (1 平伯 在 《 1俞 I J 漫谈 红 学 》 ‘ 文
《 楼梦 》 为其 一 的幼 数 ,, 已无心 再 做 《 红 上 , 红楼 梦 》 的 学 了,他 忻 《 楼 梦 》的 只 . ‘ 有 时在 笔者 石 来不 过 是 存 红 ’ 悟 他 ‘ 的 悲凉 而 已 , 生 近 年 来 风 , f L 5 j 斋 的 风 云之 也 。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
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
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一.研究热点综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
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
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
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
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名词解释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名词解释
对《红楼梦研究》批判是继批判电影《武训传》之后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次大批判。
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将其旧作《红楼梦辨》修改后以《红楼梦研究》为书名于1952年出版。
1954年俞平伯又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红楼梦简论》一文。
山东大学毕业生李希凡、兰翎写了批判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投寄《文艺报》,该刊未作回答。
他们将此文改由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发表,要求《人民日报》转载,以期引起争论,又遭拒绝。
《文艺报》后来转载时编者也末表示明显的支持。
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又发表李、兰二人文章《评〈红楼梦研究〉》,指出俞平伯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未对《红楼梦》的反封建主义的伟大意义作出评价。
此事引起毛泽东重视,他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指出“两个小人物”向红楼梦研究权威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开火,而“大人物”对此却加以阻拦,作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俘虏。
此后全国报刊展开了对俞平伯的批判,进而在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等方面对资产阶级及唯心主义思想开展全面批判。
俞平伯:我们应该怎样读《红楼梦》?

俞平伯:我们应该怎样读《红楼梦》?
《红楼梦》全书虽以贾宝⽟、林黛⽟爱情为线索,⼤观园的风⽉繁华为背景,但它的真正重点并不在这些地⽅,它对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阶级居深恶痛绝的。
它写贾家⽤度的奢侈,长幼的淫乱,礼法的虚伪,⾻⾁的内哄,在社会上的专横,对下⼈的残忍,收租放帐的剥削等等,都⾮常深刻.对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民与没有⼈⾝⾃由的奴婢,尤其在封建社会受压迫最深的妇⼥则是寄予了探深的同情。
它写的虽然只是⼀个封建⼤家庭,但却是代表了千万的同样的家庭。
作者在这⾥提出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地问题,和⼀系列的宗法问题、奴⾪问题、家族问题……。
它不只刻画了封建家庭,并且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也是⽆情揭发露的。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有钱有势的打死了⼈“没事⼈⼀般⾛他的路”,⽽孤苦⽆告的被打死者的家属则是“告了⼀年的状⽆⼈作主”。
⼀张“护官符”是多么尖锐的刻画了官僚地主们互相勾结包庇的本质。
曹雪芹花了⼗年以上的⼯夫来写这本书,⾃⼰说,“字字看来都是⾎,⼗年⾟苦不寻常”。
这是真的,这部巨著记清了封建主义所⽋⼈民的⾎债,我们今天看《红楼梦》应该认识到这⾎债的⽋主,并且探恨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作者:周立权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4期
俞平伯是近代红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他去世前九个月,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下称“辞典”)“红学人物”一条“主要收列红学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家”,“也收录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的简况”。
[1]俞平伯名列其中,当属前一类。
《辞典》出版在二十世纪末期,近代红学发展到此时已经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中收录的近代早期红学家多已过世,可以说《辞典》中的描述,在揭示他们学术观点的同时,一些评论,多少也反映出“盖棺论定”后对他们在红学史上贡献、地位的基本看法,而对于俞平伯来说,尽管《辞典》未能录其卒年,这一点也应该是适用的。
据俞平伯自己的说法,他的《红楼梦》研究是在胡适《红楼梦考证》出来以后才开始进行的,而且与顾颉刚有莫大关联。
在与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过程中,俞氏对胡适的观点应该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这些有俞、顾两人的通信为证。
[2]因为胡适的《红楼梦》研究与顾氏也有重要关联(所以《辞典》会把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三人定为近代新红学之创始人),而如此一来,俞氏的研究受到胡适的影响是很自然的,《辞典》将坚持“自传说”视为俞氏基本红学观点,[3]而这正是胡适《红楼梦考证》的一个基本看法,可视为受胡适影响的最好例证。
但是俞氏的研究又并不尽是依循胡适而来,这一点顾颉刚早已看到,他对俞、胡各自著作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分,认为胡适侧重的是作者、续者以及本子的“历史”,俞氏关注的则是作者、续者的“态度”,[4]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俞氏的自我认识,在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书”这一点上,俞平伯显然比胡适更为自觉,所以在“考证”“校勘”《红楼梦》的同时,还特别注意“批评”,[5]此处批评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而这一点在《红楼梦辨》一书中确实有具体的实践。
俞氏之所以会有此种认识并能加以实践,与他本人对诗词等文学门类有相当的兴趣不无关联,而早先在与傅斯年“剧谈《红楼梦》”过程中,傅氏以“文学的眼光”批评《红楼梦》,而且“时有妙论”,则给了他实际的启示。
[6]俞氏曾经又试图和顾颉刚合办一《红楼梦》研究月刊,其中重要的一个版即是刊登“用文学的眼光作批评”的红学研究文章,[7]凡此之类,均可见文学视角下的《红楼梦》研究于俞平伯是早有意识的,这与胡适仅仅从事“著者”和“本子”的考证不尽相同。
不过尽管俞平伯注重从文学角度批评《红楼梦》,他的实际研究依然是以“自传说”为基本前提的,《辞典》中所引其“《红楼梦》是为情场忏悔而作的”“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风格是‘怨而不怒’”等观点,[8]都是以曹雪芹本人为依托而得出的结论,而且在遇到有明显矛盾的地方,如大观园地点问题,俞氏则试图以“传世钞本纷多”,或自己“历史眼光太浓厚”为说,来弥合这种矛盾现象,他甚至也能够直接从《红楼梦》是“小说”出发,认为其所记不全是信史,不必处处坐实,但此时他终究未能直接对“自传说”提出质疑,[9]可见“自传说”的重大影响。
俞平伯明确对“自传说”提出质疑是在建国以后,他认为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的自传有着不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失去小说所以为小说的意义”;“处处粘合真人真事,小说恐怕不好写,更不能写得这样好”;“若处处都是真的,即无所谓‘真事隐’”,[10]然而随即俞平伯的研究就受到批判,这一认识不得不被迫加以修改,《红楼梦》成为包含“现实主义与人民性”传统的书籍,与“封建统治最严厉的时期”密切相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俞平伯要想据原有的思路展开红学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本来有可能建立的红学研究新典范也就此落空(关于近代红学“典范”的讨论,可参余英时《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文)。
此处需要指出的是,从早期的办刊不果而终,到建国后的政治影响,尽管俞平伯的一些红学研究思路在相当时期内未能付诸实践,但其红学研究思想是应该受到重视的,毕竟在这种意识之下,俞氏有其实践成果,更重要的是这对后来开拓红学研究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余英时试图创建新典范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正如同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复活”了“自传说”,而不是创造了“自传说”。
[11]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辞典》对《红楼梦辨》“立足于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隐含微词,[12]是不够妥当的,因为这真是他的特色与意义所在。
《辞典》对俞氏的描述也忽略了一些内容,如对程高本后四十回续书这一问题,《辞典》径直将首功归于胡适,这一做法当然不能说错,但能对后四十回有更为详细的认识,则是在俞著出来以后,而且胡适在《红楼梦考证》的改定稿中还引用到俞氏的观点,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13]可见俞氏对这一问题的定谳是有功劳的。
最后有一点需要指出,冯、李所编毕竟只是“辞典”,限于体例,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从这一点来说,有所疏忽也不能过分苛责,诚如编者所言,它只是“得鱼之筌”,并非“所欲得者”,[14]最后是要丢掉的。
参考文献:
[1][3][8][12][14]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3,1127,1199,1102,4.
[2]俞平伯,顾颉刚.俞平伯和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通信[J].红楼梦学刊,1981(3).
[4][5][6][7][9]俞平伯.红楼梦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4,9,5,120-121.
[10]俞平伯.红楼心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11]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9:49-57.
[13]胡适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