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中的情感特征

合集下载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1、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始终处在缓慢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以《灭亡》和《寒夜》作为两极标志,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2、早期是1929年《灭亡》发表至1941年《还魂草》发表之前,是其创作的情感爆发期,此期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渲泄为主要特色,人物多为理想化和类型化的“英雄”。

巴金创作风格

巴金创作风格

从《激流三部曲》中看巴金的创作风格巴金创作的小说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第一部《家》。

第二部。

第三部。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作者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了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

以下是我对于《激流三部曲》的一些分析:一、充分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端,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巴金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激流三部曲》中,充溢着作者对人生强烈的爱憎,他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把这种主观情感在其小说中展现出来,同时辅以主观景物描写,使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渗透了作家的嬉笑怒骂,忧戚容色。

巴金的生平简介

巴金的生平简介

巴金的一生简介茅盾和老舍的小说风格是写实的,而巴金的小说则是激烈抒情性的。

其前期的青春赞歌类小说激情洋溢,后期则转向创作更为深沉的悲剧。

其小说不算精美圆熟,但是单纯酣畅,很适合以情动人的风格。

从矛盾身上,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当时的新小说和通俗小说并不能用我们现在这个现代主义已经完全发展起来的时代的观念来看待。

当时的新小说和通俗小说的区分主要立足于中国当时本身社会圈层的割裂,城市旧派市民和受过新式教育的新人事实上趣味是无法共通的,新小说对通俗小说的排斥则是隐含着新社会对旧社会的激烈排斥。

而巴金类似于我们现在认为的通俗小说家,他给青年人写作,满足新青年革命+爱情的欲望,并因此成为青年人的偶像作家。

另一个例子则是矛盾,他执掌小说月报,使得销量一下子提振起来,这也能够说明新小说反而能够满足通俗的欲望。

比俗的话,郁达夫那种病态的情欲描写,不管你怎么加以解释,解释成对旧道德的挑战之类的,也不能否认其格调的低俗确实满足了读者的恶趣味。

|巴金的创作巴金前期的小说可以概括为青春的赞歌,其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和反抗为题材,只求能和青年读者情绪沟通,情感汪洋恣肆,很能唤起青年的共鸣。

这是和他的个人经历和创作理念相关的,其政治活动的失败使得他痛苦万分,于是便通过在小说中刻画革命英雄的形象来自我发泄。

其题材和当时流行的革命+爱情的革命浪漫主义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写给青年人的通俗小说,巴金也是当时流行的青春偶像作家)一样,其人物和故事也多是对外国革命青年的模仿,但巴金能在《家》这部长篇中对这一题材进行深挖。

其前期的小说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有《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另一类是写旧家庭残害青年的,以《家》为代表。

巴金后期的小说写于40年代以后,其风格更加沉稳冷静,题材也转变了,开始写社会中压下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事,写“血和痰”,调子转为悲哀忧郁。

其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比如《春》《秋》(构成激流三部曲),还有《憩园》,另一类是写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

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

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

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

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巴金的散文分为两大类:①纪行写实的;②抒情述怀的。

鲁迅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巴金的抒情散文,有的以《生之忏悔》的自剖方式,有的以《短简》的通信方式,有的用《点滴》的感想形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理想追求一一袒露出来。

巴金散文特点:①直抒胸臆、真诚显豁;②自然天成、明白如话。

他以率真见性、纵情行文的作风契合他的灵魂的呼号。

《随想录》写作特点《随想录》问世之后,整个文坛,不!整个民族才认识到:他是作家之心、民族之魂!巴金是个老作家,但他是从不以作家自居。

他自认他只是一个人生探索者。

因此,自他开始写作就是把作文和做人、把写作和真理探索连成一体、看作是一回事的,写作,只是他人生探索的一个开花或表现。

解放前,他虽以《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饮誉文坛,但其散文写作很早,以十多本散文集问世,控诉、鞭笞了当时世道的昏暗;解放后,他更是倾力于散文创作,决心用那只写惯了黑暗和痛苦的笔讴歌光明、幸福,为崭新的社会放声歌唱。

他唱起赞歌,发出新声:仅十七年期间,他就先后推出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大欢乐的日子》、《新声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多部散文集。

但他热忱、勤奋的写作,并没有换来与此相应的成功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他熟悉不够、把握不住,因此,其散文除说过不少真话外,的确也说了不少真诚的假话(由于轻信),甚至还说了一些违心的假话(高压之下的怯懦)。

假话,不论在什么情况所说,都是短命的!这,自然也给他带来了些负面的影响。

现在看来,十七年见他写过这样四类散文:讴歌新生活;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

照我看来,以第四类怀故人的散文最为动情、感人,如《忆鲁迅先生》、《秋夜》、《一个秋天的早晨》、《悼振铎》等,都是些情深意切、韵味悠长的佳作。

这类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只有在敞开心扉、倾诉真情的篇什中,他的个性气质,他的语言风格那种早年就已形成的忧郁的、哭诉的笔调,才和这类散文的题材、情绪、格调等一拍即合,达到了因内符外、人文一体的和谐境界,从而获得了读者普遍的青睐!巴金在新时期写的最重要的散文当推《随想录》,这是一本大书,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个分册,共130篇、42万字,是他的一生收入总账,也是他留给后人的遗嘱。

巴金小说 家 读后感

巴金小说 家 读后感

巴金小说家读后感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庭、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巴金先生的文学功力和思想深度表示钦佩。

小说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磨难。

通过对家庭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巴金先生展现了家庭生活的真实和复杂,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无常和不易。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爱情和社会问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巴金先生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现了人性的柔情和脆弱。

同时,他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呼吁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巴金先生的文学技巧和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善于通过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变成了文学艺术,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同时,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使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
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家》,我对巴金先生的文学功力和思想深度表示钦佩。

他通过对家庭、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让人深受感动和思考。

巴金文学的艺术特色

巴金文学的艺术特色

巴金文学的艺术特色㈠总述⑴【三部曲】善于长篇小说创作,写了大量的三部曲。

早期作品有概念化缺陷。

⑵【前后风格】前后的风格不完全相同。

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

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被称为“青春的赞歌”。

40年代作品趋向写实,思考人生世相,趋于冷静,甚至呈现出冷竣的色彩。

即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被称为是“人生的悲歌”。

⑶【家庭叙事】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小家庭。

一方面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

一方面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深刻揭示了家庭与整个社会的密切关系。

⑷【抒情特色】巴金敏感、单纯、热情,以叛逆者与战士从事创作,充溢着作者对人生强烈的爱憎。

⑸【生命意识】从激情的抨击黑暗的封建势力到平静谛观冷暖人生,在伤感之余他总能陶冶人的心灵,唤起人奋发向上的志趣。

㈡前期艺术特色⑴【青年题材】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倾向单纯、热情、坦率,特别能引起青年共鸣。

情绪上满足了读者,而不是艺术上。

⑵【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

如《灭亡》中的杜大心(行刺司令官,后被抓杀头)、《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

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⑶【英雄主义】善于创造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与“英雄”,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

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内心苦恼而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其理想追求、使命感、英雄主义的青春热情和奋斗精神,是现今生活中缺少的。

⑷【叙述简单】不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对环境也只作一般的描写,情节线索简单。

⑸【两类小说】巴金前期小说分为两类:⒈“革命系列”: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⒉“家庭系列”: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激流三部曲》中的《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我的幼年>>激情、热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动读者,鼓舞他前进。

”巴金在青少年时期的这种生活和经历,使他受到了影响和熏陶,对他爱憎分明、感情丰富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气质结晶形象塑造内心世界前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都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形式,都离不开人类的情感性。

巴金的经历和诗人的气质,使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过去的生活“逼”巴金拿起笔在小说中渲泄自己的爱憎感情。

这使巴金的小说成为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

一、巴金的经历、诗人的气质,使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巴金的性格特征主要是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形成它这一性格特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和诗人的气质。

1、巴金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封建家庭。

给予巴金幼年最初影响的是他的母亲陈淑芬。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对他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了孩子一种宽容厚道的泛爱精神,成为巴金后来性格形成的起点。

“把我和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

这是我全性格的根底”(巴金《我的几个先生》)正说明了这一点。

幼年的巴金把“爱一切人”作为衡量一切人和事的主要准则,他把“爱”与损害者的同情联系起来。

然而,他亲眼目睹了轿夫、仆人的苦难遭遇。

这些悲剧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巴金幼小纯洁的心灵,心里燃起了火一般的反抗思想。

他发誓不要做一个少爷,而要做一个站在下人一边,帮助他们的人。

与此同时,巴金从下人身上看到了正直的品德。

尽管他们受尽煎熬,经历了无数苦难,但他们仍然抱着一种执着的人生信仰。

后来巴金曾经说过:“在这一群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人中间,我得到了我生活的态度,我得到了那个近于原始的正义的信仰,我得到了直爽的性格,……那生活态度,那信仰,那性格……成为跟我不能分离的东西。

”(巴金《〈将军集〉序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越演越烈,长辈的专横、无耻和罪恶一幕一幕地表演着。

他所亲近的一些青年,特别是女子,遭受礼教的凌迟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

处于长房长孙地位、性格软弱的大哥协助家长掌管家务,他常常屈服于长辈的压力,忍受着非难和攻击。

由于祖父反对送子女进入新学校,巴金失去了进中学的机会,只能在家中跟表哥学英语。

现实像沉重的石块,压制着渴望发展的巴金。

他对自己所处的大家庭充满了厌恶,乃至憎恨的情绪。

他恨“上人”的虚伪和做作,恨封建家庭的专制和残暴,恨耳闻目睹的压迫、欺凌与不义,恨一切恶势力和不合理的现象,因为他们摧残着爱,阻碍着爱的实现。

巴金在青少年时期的这种生活和经历,使他受到了影响和熏陶,对他爱憎分明、感情丰富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巴金诗人的气质,使其性格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研究论文集》,上海出版社1956年版第32页)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层独特的色彩。

巴金为人正直善良、坦率真诚,热情奔放而追求执着,对客观世界反应敏锐而迅速,注重主观感兴。

正是巴金这种气质特征,使巴金的性格“染”上了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色彩”。

巴金的作品直抒胸臆,有一种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就是他诗人气质的表现。

法国学者白礼哀盛赞巴金“质朴的风格,自然、生动、富有感情,从来不矫揉造作的文学表现,热情汪洋,有时描写人类的忧患达到最沉重的情调。

……在感情和表现的激动下,藏着一种真实的口才,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

他永远不俗。

你有时觉得疲倦,然而永远感动,因为你觉得他诚恳(《一位现代中国小说家》)。

正是巴金青少年时期的特殊经历和诗人的气质,使其形成了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性格特征,这使他的创作深深地打上了“感情”的烙印。

二、巴金的小说是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

巴金明确指出:“我不是为想做文人而写小说。

这是为了自己,恶劣申述自己的悲哀而写小说。

”(《〈灭亡〉作者的自白》)“当热情在我心中燃烧的时候,我那颗心,我那颗快到炸裂的心是无处安放的,我非得拿起笔来写东西不可。

那时侯我自己已经不存在了,许多悲惨的图画包围着我,他们使我心颤动。

”(《〈电椅集〉代序》巴金在另一篇文章《作者的自剖》中又强调:“我写文章,尤其是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我只感到一种热情要发泄出来,一种悲哀要倾吐出来。

”“我是为了申述,为了纪念才写小说的。

”正因为如此,巴金的小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是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

首先,感情冲动是激发巴金创作灵感的一个主要动力。

巴金一再宣称,是过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笔来,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巴金在谈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时说:“倘使我没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过十几年,不曾身受过旧社会的种种痛苦,不曾目睹过人吃人的悲剧,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绝,对真诚、纯洁的青年男女并无热爱,那么我决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巴金从旧的家庭中来,远在孩提时代,他就亲自“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达到悲惨的结局”,这颗幼小的心就“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他又充满恶毒的诅咒。

”(《〈家〉后记》)正是这样的生活逼迫作家拿起笔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

”巴金曾说;“我把我大哥作为小说的一个主人公。

他是《家》家里面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

”“觉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爱得最多的人。

”直到几十年后,巴金还深深怀念着他的大哥,认为“觉新不能见到今天的阳光,不能使的年轻的生命发出一点点光和热,却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

”巴金对觉新深切的同情和深沉的爱,是因为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么惨痛的历史啊”。

(《〈家〉附录一〈呈现给一个人〉初版代序》)作家把觉新置身于半封建社会的缩影----高公馆这典型的环境里,描写他和各种人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他性格的形成和他成长的历史,深刻揭示了觉新的悲剧命运。

他创作《家》,是因为目睹无数年轻可爱的生命横遭摧残,他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是流着泪写的。

也正是因为国统区的黑暗,“我感到了幻灭,我感到了寂寞。

回到小屋里我像若干年前写《灭亡》那样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

”作者完全是内心憋得太难受了,在感情激流的冲击下创作了《寒夜》----讨伐国民党反动派的檄文。

其次,巴金在小说创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巴金自白“颗心就是打开我的全部作品的钥匙”。

巴金把自己比喻着“一座雪下的火山,在平静的表面下,我隐藏了那么强烈的火”,而他的小说“火山的喷火”,炽热、强烈的感情正是其创作的推动力。

而巴金感情的积累问题伴随着生活的积累,伴随着生活的分析、判断而进行的,理性认识伴随着一种潜意识的存在并发挥作用。

巴金在《〈家〉后记》中说:“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在魔爪下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他把自己的受苦和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受苦联结在一起,他包藏不住那感同身受的汹涌激情,把心里燃烧着的火焰引进到字里行间,使他的爱,他的恨,他的渴望和追求,他的悲哀和欢乐,也在作品里燃烧起来,用以点燃读者心中爱与憎的火焰。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倾注了作家强烈的爱与憎的感情。

人物塑造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

巴金在小说创作中皆集中在刻画人物身上。

在巴金笔下,人物众多,形象鲜明。

有专横冷酷的封建统治者,勇于牺牲的革命家,幼稚大胆的封建阶级的叛徒,在新旧道德间徘徊的懦弱者,被损害和被侮辱的青年女性,为生活所煎熬的小职员,煤矿里的工人,背井离乡的农民,天真无辜的孩子……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倾注了作家强烈的爱憎感情,有他的爱和恨,血与泪,悲哀和欢乐。

例如,巴金把鸣凤塑造成一个心地善良、心灵美好的劳动妇女形象。

在她身上,倾注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劳动人民真挚、深沉的爱,把这位纯洁善良的少女诗化了。

生活这中的死常常是丑恶的,但悲剧人物的死却以自身道德净化达到美的境界。

通过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使鸣凤的灵魂升华到更高层次,成为最完美的艺术形象,并通过鸣凤自尽,鞭鞑了高老太爷专横残酷。

瑞钰是作家作为典型的贤妻良母来塑造的,赋予她宽容大度、富有同情心的美德,体现了增加的审美理想。

在叛逆者觉慧身上,体现了巴金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巴金小说的抒情艺术巴金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有感而发,缘情而发,以情为重,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美感作用和艺术功能。

巴金说:“我的早期的作品大半是写感情、讲故事,有些通过故事写出我的感情,有些就直接向读者倾吐我的奔放的感情。

”作者将自己的爱憎、激情倾注笔端,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显著特色。

1、写真情实感,写进自己的经历,融进自己的激情,充分发挥“我”的抒情职能。

首先,巴金把真实性视为文学的第一要义,追求“写作同生活一致”、“作家同人一致”。

正如巴金在《〈保卫和平的人〉后记》中说:“倘使热心的读者想在这本集子里找寻到一点可取之处,也许就是一个“真”字。

”这不仅是对散文而言,对小说也是这样。

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巴金就注重一个“真”字。

为此,巴金强调,作家是否有一颗真挚的心,能否坚持作家同人一致,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能否震撼读者心灵,决定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

巴金主张“把心交给读者”、“把心赤裸裸地交了出来”,“要讲心里话”,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并强调要“将个人的感情消融在大众的感情里,将个人的苦乐联系在群体的苦乐上”,使表达的感情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就能成为社会的、时代的感情。

与这种主张相一致,巴金的小说即显出作者诚实的“人格”力量,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巴金创作《爱情三部曲》时说:“没有一个读者能够想象我写这三本小说时所经历的感情的波动。

没有一个读者能够想象到我下笔时的内心的激动。

更没有一个读者能够了解我是怎样深切地爱着这些小说中的人物。

”在《和读者谈〈家〉》中,他更明确地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在魔爪下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