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
巴金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巴金爱情三部曲读后感篇一巴金爱情三部曲读后感“爱情”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浪漫与幻想。
当我读完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心里那是五味杂陈,就像打翻了调料瓶,啥滋味都有。
先说《雾》吧,那感觉就像是在大雾里摸索前行,啥都看不清,心里迷茫得很。
主角周如水在爱情面前犹豫不决,哎呀,我真想冲进去对他说:“大哥,能不能爽快点!”也许是时代的局限,也许是他性格的软弱,反正就是让人着急上火。
再看《雨》,这雨下得人心里湿漉漉的。
吴仁民这个角色,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一方面追求着自由和理想,另一方面又被现实的爱情折磨得死去活来。
我觉得他有时候真的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可能这就是爱情的魔力?谁知道呢!《电》就像是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
里面的人物都充满了激情和勇气,为了理想和爱情,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这让我不禁感叹:这才是人生啊!读完这三部曲,我心里一直在想,爱情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能让人变得疯狂,能让人失去理智,也能让人变得无比勇敢。
巴金先生把这些复杂的情感描写得太逼真了,就好像这些人就活在我身边一样。
我觉得吧,爱情这东西,可能有时候就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你以为遇到了真爱,结果发现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但是,那又怎样?谁的青春不迷茫,谁在爱情里没犯过傻?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让人又爱又恨。
我在想,要是我身处那个时代,遇到了那样的爱情,我会怎么做?是像周如水一样犹豫不决,还是像吴仁民一样挣扎痛苦,或者像《电》里的人物一样勇敢追求?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总之,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巴金爱情三部曲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折腾得够呛!你说这《雾》里的周如水,咋就那么磨叽呢?喜欢个姑娘都不敢大胆表白,瞻前顾后的,我都替他着急!“爱就要大声说出来”,他倒好,把自己憋得够呛,也让读者跟着干着急。
这是不是像极了现实中那些明明心里有爱,却不敢迈出第一步的人?也许是社会的压力,也许是自身的懦弱,反正看着真让人又气又无奈。
家--瑞玉的人物评价

《家》——瑞珏的人物评价瑞珏,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
瑞珏是高家长孙觉新的妻子。
作为少奶奶,她和觉新的婚姻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的法规下,由家长采取近乎游戏的“拈阄”的方式来完成的。
她完全是偶然遇到了觉新这样一个善良而又温柔的丈夫。
瑞珏善良温和,柔顺谦恭,对长辈唯命是从,对弟妹友好关爱,对下人和善宽容,对丈夫更是体贴备至。
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结局却是悲惨的。
瑞珏,可以说是死在封建的礼教下,也可以说是死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下。
我宁愿认为她是死在对爱情追求下,也不愿认为她是死在封建的礼教下。
因为最起码她追求到了他的爱情,那是有价值的死;但在那个封建思想弥漫的社会下,如果说她死于封建礼教,那并不希奇,封建礼教下死的女人还不够多么?鸣凤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会让我觉得她的没有任何的价值。
所以我更愿意说瑞珏是被爱情葬送……瑞珏是喜爱孩子的,一个喜爱孩子的女性是善良的,她有着母性的博大与伟岸,孩子是她与觉新之间桥梁,她的身份从一个懵懂未知的少女成为一个少妇,她对他的丈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时间久了,她也明白他的丈夫为什么总是郁郁寡欢,她体贴他,希望他开心,快乐,她宁愿失去他、宁愿让自己痛苦一辈子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丈夫的快乐,也不愿意让他为难,看到他沉于痛苦之中,看到他被人刁难,为此她可以把自己的丈夫让给另一个女人,为此她可以不顾自己有孕在身而毅然搬出家中在大雪纷飞的郊外破房子里生产,等待自己生命最后一刻的来临,而她所求的只不过是每月能有那么一回能与丈夫“一起坐在这湖边,说说心里话。
”她是那么爱觉新,哪怕在战乱之时,她也要守在丈夫身边,战乱使得原本两颗相异的心靠拢,使得爱情、亲情更显得弥足珍贵,她也有自己的渴望,她渴望能与觉新一起过着宁静的生活,渴望“儿女孙辈两边站,我与你坐在当中乐逍遥”的家庭温情,虽然已经成婚许久,可在这温柔体贴的背后还不时流露出女孩子的天真顽皮,“我就喜欢看这类小孩子爱看的书”,她甚至幻想和觉新“再重新认识,恋爱一次”,这些都深深吸引住了觉新,让觉新在充满压抑的大家庭中感受到了一汪清泉,沁入心脾,让觉新心中久已毁灭的爱情重现生机。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淑 英 虽然她 同别 人一样 被 囚禁在 高公馆 ,但 痛苦 来 临
望 ,并 且与 那些在 封建 制度 下苟 延残喘 的伪 善卫 道者 形成 时她 去面对 去解 决 ,是一个 有思 想也 愿意接 受新 思想 的女
了鲜 明的对 比,也 旨在 唤醒 那些 精神 与心 灵 尚在 黑暗 中沉 子 。被 父亲 许给 冯家 后她 极力想 挣脱 不幸 的命运 ,甚 至她
千千 万万个 牺牲 者 中的一个 ,可是她 却 比那些 隐忍着 接受 氏的支 持下毅然 地外 出读书追求 她认为 正确 的光 明的道路 ,
包办 婚姻 的小姐 们值 得尊敬 得 多 ,她 身上 体现 着 中国妇女 淑华 的反 抗与斗 争让腐朽 的封 建家庭涌动 着一丝生机 。
的善 良、淳 朴和 不屈 的傲 骨,她 的死 是她对 封 建社会 的无
曲》 中的女性 形象提 供 了现实基础 和创 作源泉 。
瑞 珏 、梅等 人 的死 ,更加坚 定 了她心 中反抗 封建 社会 的意
一 、 黑 暗 封 建社 会 中 的 反抗 悲 剧
识 ,就 如 同她 自己所说 ,她 的事 情她做 主 ,她 的命运 紧紧
鸣 风 的形象反 映 出 了当时社会 的动 向,五 四新 文 化运 掌握在 自己手 中。她敢 于追 求爱 情和 觉 民 自由恋 爱 ,参加
了她最 后 的悲惨命 运 。
道她 们 去 过 公 园她 挑 战似 地 说:“三 爸 晓得 ,我 也 不怕 。”
在 知道 要 做 冯 乐 山 五姨 太 时 她 绝 望 了 ,然 而她 还 怀 在淑 英把 自己的悲惨 遭 际 的哭诉 时 “淑华 几 乎要哭 了 ,但
着 最后 的希 望来 找 觉慧 ,想 要 能够 改变 自己的命 运 。但是 是愤 怒 阻止 了她 ,她 想 :——我 不哭 ,我 不怕 你们 ,你们
巴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巴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巴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觉新巴金的家里有个觉新,那可真是个让人心疼又有点无奈的人物呢。
觉新本来是个有着新思想的青年,他也渴望自由恋爱,渴望像外面的世界一样有新的生活方式。
可是啊,他生长在那样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家族的规矩和长辈的期望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他身上。
他被迫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梅表妹,去娶了瑞珏。
每次看到他在家族规矩和自己内心想法之间挣扎,就感觉特别难受。
他的性格里有善良、懦弱的一面,他不敢反抗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总是默默地忍受着。
就像他对瑞珏的感情,虽然开始是因为家族安排,但后来他也是真心对待瑞珏的,只是这种真心里面又夹杂着对梅表妹的愧疚。
二、巴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觉慧觉慧和觉新可就太不一样啦。
觉慧充满了反抗精神,他对封建家庭的那些腐朽规矩是深恶痛绝的。
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想要改变这个社会。
在家庭里,他也敢于和那些封建家长对抗。
他爱上鸣凤的时候,可不像觉新那么扭扭捏捏的。
他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最后鸣凤的命运很悲惨,但觉慧这种反抗精神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
他是巴金笔下那种充满希望的新青年形象,他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三、巴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鸣凤鸣凤是个特别可怜的女孩子。
她在封建家庭里只是一个丫鬟,身份低微。
但是她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爱上觉慧,那是一种很纯粹的爱情。
她知道自己和觉慧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可还是忍不住心动。
她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后只能选择投湖自尽。
她的死是对封建家庭的一种无声的抗议。
她就像一朵娇嫩的花,在封建礼教的狂风暴雨中被摧残。
她的美丽、善良和无奈,都让我们对她充满了同情。
四、巴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庭的权威代表。
他满脑子都是封建礼教的那一套东西,认为家族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
他安排晚辈们的婚姻,控制他们的生活,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族的繁荣。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爱情三部曲》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三篇中篇小说《雾》《雨》《电》和一篇短篇小说《雷》合辑而成。
这部小说是巴金描写革命、恋爱一类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青年人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描绘。
《爱情三部曲》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经历,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和心理的困境。
他们渴望真爱,却常常被现实所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种爱情的复杂性和悲凉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无奈。
这部小说展现了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面对着不同的道德困境和选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反映了人性的真实面貌。
在面对利益和感情的冲突时,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选择了自我牺牲,有的则选择了自私自利。
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爱情三部曲》还通过对于革命的描写,展现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对于革命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那一代青年人的觉醒和追求。
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
到了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复杂。
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引言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塑造生动人物形象著称。
本文将从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见解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
二、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 悲剧英雄与人性的探索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鲜活、丰满且多面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他笔下的“悲剧英雄”。
这些角色常常身处困境,面对社会底层的艰辛生活以及人生命运的无常。
他们的命运被无情地摧毁,但他们却展示了对抗命运的勇气和对人性的深思。
例如《家》中的二妞,她承受着家庭的压力和传统社会的束缚,最终被迫堕入深渊。
然而,二妞依然保持着某种纯真和对爱的渴望,她的悲剧经历引起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美好和脆弱。
2. 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与大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他通过个体命运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还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子夜》中的小黑,他的成长与大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小黑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勇敢、聪明和独立的性格。
他通过不懈努力赢得了成功,同时也成为社会变革的缩影。
小黑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体的奋斗和成长,也象征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迁。
3. 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困境巴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传统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交替中,巴金通过塑造女性角色,深刻揭示了她们的性别角色困境和在社会变革中的悲喜交加。
例如《春蚕》中的王素英,她在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下,不得不嫁给了不喜欢的人。
她面对婚姻的现实,不堪忍受,最终选择了自我救赎。
王素英的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在旧社会中的束缚,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在新时代中寻求自由和发展的努力。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社会的影响1. 唤醒社会意识和关注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关注。
他通过悲剧英雄和个体命运的刻画,唤醒了广大读者的社会意识。
爱情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读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一点小小的感触,不一定正确,写的只是我内心的感受。
《雾》的主角是周如水。
一个留日的“海归”,但思想却被他自己束缚在传统里。
面对爱情他总是犹豫不决。
在日本,他有爱过几个女子,并且人家也爱着他,可是他却不敢接受人家的爱意。
每每想到家里有个他不爱的丑妻,有个他不认识的儿子,他的热情和勇气就要下意识地被压制下来。
于是他只能看着心爱的女子和别人结婚而自己却躲起来痛哭疗伤。
他又爱上了张若兰,他犹豫着不敢向她表示自己的感情。
当他的好朋友陈真代他向她表明他的态度说明他的情况和痛苦,张若兰表示她对他的爱可以超越那一切,她愿意帮他振作之后。
本以为童话可以在他们身上上演了。
可是周却用他自认为的“良心”拒绝了张。
等到真相(他的所谓的妻早在2年前死去)张已为人妻。
留给周的除了后悔自责还是后悔自责。
等到他又爱上佩珠并且有决心和勇气追求爱情的时候,他却选错了人:当时的佩珠只想投身事业,不做一个懦弱的人。
爱情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甚至有人为她自杀她也不肯接受,只认为那是无聊的举动,那样的死与她无关。
而周如水就做了那个无聊的人,他为佩珠投黄浦江自杀而死!可是直至他死了,佩珠仍不知道他是因为她而死!悲哀啊!其实,与其说周如水为佩珠而死,不如说他是因为自筑的围墙而死。
明明是可以放手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却以自以为是的良心和道德来扼杀追求幸福的渴望。
以至于犹豫犹豫,把一次次的幸福都犹豫掉了。
其实爱情是很需要勇气的吧!追求一个人表白需要勇气,接受一个人也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那毕竟还是有些像一场赌注的,你无法预知未来的结果如何。
但是,还是需要有尝试的勇气的吧!要不又怎么知道结果如何?自我认为还是有些像周如水的,不勇敢,不果断,喜欢犹豫。
需要别人给予勇气!或许会慢慢改变,有一天会霍然勇敢起来。
又或许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可以给予我勇气,等我豁然开朗的呢!又或许会一直都不曾改变也不曾遇见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奢望,自然就好!不得不说说陈真的。
读书心得——评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青年女性形象

读书心得——评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前言《激流三部曲》中一共出现了四十七位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中有的被封建专制夺走了宝贵的生命,有些则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继续屈辱地活着,也有通过顽强斗争最终摆阔桎梏迎来新生活的例子。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物结局,巴金三部曲下的女性都充满着炽烈而浓重的感情,作者也为这些青年女性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和心血[1]。
在描写的过程中,巴金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并倡导女性的自主意识,作者以自身澎湃的情感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也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影响着后世的女性文学作品。
一、《激流三部曲》中的封建悲剧女性形象在《激流三部曲》中存在着这样一批肉体和精神上都备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女性形象,她们原本和正常女性一样热爱生活,有爱的渴望,但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她们并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们的意志被扭曲和摧毁,最终顺从于命运,也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这些悲剧女性形象中,梅和瑞珏性格十分温柔,然而却并不能免遭封建社会的摧残。
梅的爱情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葬送,嫁给了一位不曾认识的男性,年纪轻轻又成为孀妇,孤苦伶仃地过着尼姑一样的生活,最终凄惨死去。
封建社会对梅的摧残不仅在于夺走了她的爱情,也让她的心灵早早死去。
瑞珏虽然也是受父母之命和丈夫结婚,然而比较幸运的是她的丈夫温柔体贴,但是好景不长,在封建思想的荼毒下,丈夫在妻子需要他的时候却一直不肯露面,巴金借此角色表现了封建专制的荒谬和凶残,就连原本和睦的夫妻关系也因封建迷信的侵蚀而分崩离析。
淑贞是一位个性被泯灭的神经质女孩,从小她就是父母的出气筒,她对生活的渴望是渺小而可怜的,她只希望父母不要每天吵架,让自己过得下去就可以,哪怕没有幸福也可以。
就是这样卑微的要求也没有实现,她就像天生的罪人一样,只能选择投井自尽来了结这一生。
淑贞所经历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的扭曲和摧残,她从小接受的是封建礼教的塑造,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不敢追求未来的幸福,年仅十五岁就带着一颗纯洁的心灵结束了生命[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巴金《爱情的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以周如水、陈真、吴仁民、李佩珠为例1、用灵魂谱写青春的赞歌巴金,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代文学巨匠,他是一位“无意识”创作的作家,巴金是忧郁的,每当思想表达不出,情感无处倾吐,他便求助于笔,将燃烧着的热情宣泄出来,他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作家,他强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①但是这种“无技巧”并非放弃技巧或不讲究技巧,他强调“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能有脱离内容的技巧’。
在三十年代他饱含热情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是以描写知识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和信仰为主,而《爱情的三部曲》便是巴金早期的作品之一。
《爱情的三部曲》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的不同的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它曾是巴金诸多作品中被彻底否定的作品之一,这是由于巴金在早期信仰过无政府主义,所以认为巴金他“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死敌”,这种偏激的说法当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它曾在生活中对人们产生的好的影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不是悲观和失望的,而是充满希望的,它曾唤起了那一时代青年的觉醒,召唤人们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体现了巴金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关注,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积极的,给予人们努力向上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
《爱情的三部曲》是《雾》、《雨》《电》三部作品的总称。
作者用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从一九三一年,巴金就开始着手,一直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和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下,白色恐怖布满全国,在外忧内患的复杂的形势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巴金对黑暗的社会有着满腔的愤怒,情感无处发泄,于是便拿起笔来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进行创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因此便写了这本书,它曾是作者最喜欢的东西,作者曾经自己说过“这三部小说是为我自己写的”,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憎。
之所以要称之为《爱情的三部曲》,是因为作者打算把爱情当做这三部连续小说的主题,并且想借助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因为作者相信:“把一个典型人物的特征表现的最清楚的并不是他的每日的工作,也不是他的讲话,而是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他的爱情事件。
”②巴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内心是孤独的、空虚的,思想总是在绝望中“挣扎”,,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一定的阴郁气,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是热情的,这就使得他的这部作品唤起了当时的一些青年读者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反抗黑暗社会的反抗意识,但是他却并没有给他们指出明确的革命道路,他们对信仰和理想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注定失败的命运。
尽管如此,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尽管人物遭到折磨和迫害,以至于死亡,但他追求的精神价值,他要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并未毁灭"相反,这部作品激励了人们更加坚定地去追求理想和光明,为了理想而献身于革命事业。
这部作品描写了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进步的有理想的知识青年为了革命的前途,为了人民大众能够过上的美好生活,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不顾自己的家庭,甘愿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
巴金笔下的这些人物是以他周围的朋友为模特儿的,因为作者觉得“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使我感动发光的东西”。
③479而巴金笔下的周如水、陈真、吴仁②陈丹晨《巴金评传》,花山人民出版社,1985年石家庄,第121页。
③《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北京第1版,第479页。
明、李佩珠,则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爱与憎。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些人物形象。
2、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青年们2.1中国式的“多余人”周如水是《爱情三部曲》之一《雾》的主人公,《雾》中主要描写了从日本归来的周如水与新型女性张若兰的爱情故事。
周如水对她张若兰一往情深,初次见到张若兰之后,他就难以按捺欣喜的心情,因为早在他刚从日本回来时,在他尊敬的友人李剑虹那里就曾经遇见过她,深深地被她吸引。
以后在东京时就,他常常想起她那明眸皓齿的面庞,好几次想要给他写信,但终于没有写。
如今在同一个旅馆里,他又有机会看见她了。
而此时的张若兰同样对周如水有着好感,他们一起去海滩观赏日出,由此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当爱情之神降临到他面前时,甚至当张若兰不计较他的一切直接、主动向他表白愿意接受他的爱情时,他却开始犹豫、害怕、自责起来,因为十七岁那年,在他中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奉父母之命,他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妻子,过了一年,他又做了一个男孩的父亲。
他曾经悲哀过,但是他很会为自己找借口,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父母希望的事。
他爱父母,更爱他的他的母亲,每当痛苦袭来的时候他便拿他对母亲的爱来做挡箭牌。
他觉得付出这样大的牺牲也换到了一点东西,他得到了良心上的安慰。
尽管他在日本留学多年,曾经还加入过文学研究会的社团之一,思想本应该是先进的,但是旧的封建思想像鬼魂一样缠绕着他。
尽管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却总是觉得自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他曾有与原妻离婚和张若兰一起构筑生活的美好蓝图的念头。
但是他又考虑到如果与张若兰结合,自己就成了不孝子,在经过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之后,他最终决定放弃自己的爱情,甚至当张若兰主动向他表白爱意时,他也忍痛拒绝了,说:“若兰,我真后悔和你认识,我们今生是没有缘分了。
希望你以后把我忘掉。
我们的结合是完全不可能的,不会给你带来幸福。
我应该回家去。
我的责任是在那里。
”④他连买了三次船票,都因为犹豫而未能成行。
一年后,家里来信告诉他,母亲和妻子已经去世,父亲让他另行伴侣,但张若兰此时早已嫁人,只留下她一个人在海边独自悔恨。
到了《雨》里,,周如水还在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爱情,这一次他爱上了革命青年李佩珠,他在行动上却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懦弱,他默默地呆在佩珠的身边,单恋着她,自以为李佩珠也会爱他,当闻知佩珠还不想谈恋爱时, 他经不住打击, 感到彻底地绝望, 他鼓足勇气要找李佩珠谈话, 以她的回答来决定是否目杀, 然而即使是死去,也没能使他有勇气讲出自己内心的秘密。
因李佩珠并不知周如水苦恋着她, 所以干脆的回绝了他。
于是绝望中的周如水做了一件一生最“勇敢”的事情: 跳江自杀。
在日本留学时,他就曾追求过几个女性,但是他又不敢接受女性的爱情,这就使得他与爱情擦身而过,以至于她做了别人的妻子,他后悔莫及,但是他也得到了良心上的安慰,所以他拒绝张若兰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
由于他懦弱的性格,也就造成了他在爱情上的恶性循环,不会有任何进展和突破。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像周如水这种软弱的,优柔寡断,想的多做的少的人,必然会造成他一生无所作为的悲剧,最后除了自杀,没有别的出路,。
也就真正成了中国式的“多余人”的典型。
巴金还受屠格涅夫《罗亭》的影响。
周如水在对待爱情上与罗亭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
”他主张“童心论”,认为童话不仅是写给儿童的,成人也可以读,因为这可以使得他们回归童心,“童心生活的回复,便是新时代的萌芽”,11只要童心回复,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使得童心回复这个现实的问题。
同时,他还高唱“土还主义”,认为:“所有觉悟了的人都应该离开城市,到乡村工作,去办农场、办学校,办合作社,以及其他公共事业和生产事业,去教导农民,帮助农民。
”⑤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朋友陈真等人的嘲笑,他对此却充满了自信,但是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从来没有去过乡村,为自己找了很多的借口,不断地说服自己,他买了三次的船票准备回故乡,但最终还是没能够回去。
周如水这个人物其实是代表了在二三十年代苟且偷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当时的中国,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实行的白色恐怖统治的双层打击,知识分子面临着被迫害的危险,于是一些知识分子转而用书本来逃避现实,周如水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周如水这个人是作者精心刻画的,巴金对这个人物既有同情和怜悯,又有无情的嘲讽,而且批判占主要方面。
他是以自己的一位日本朋友为模特,这个人有着与周如水相似的性格,作者当初写《雾》这篇文章的动机,其实是想:“给他指出一条路,把他的性格如实地绘出来给他看,让他看清楚自己的真面目。
”⑥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物是现实关系的产物,因为他的懦弱的性格,他的性格的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真正成了中国式的“多余人”。
但同时周如水的结局对当时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启示,唤醒了许多和周如水一样深陷困境而不自知、对理想不坚定的青年人,使他们知道幸福是需要争取的,生活是一定要有信仰和目标。
2.2坚定的革命信仰者陈真是《雾》中另外一个主人公,这个人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革命者。
他有着一个富裕的家庭,很小的时候就献身于革命运动,但是他却甘愿抛弃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窄小的亭子里、广大的会场上和简陋的茅屋里。
⑤陈丹晨《巴金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石家庄,第123页。
一切原因都在于他有着为广大的人民谋求幸福的崇高的信仰,他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着,希望有一天人民能够获得美好的幸福生活。
即使是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健康,他也毫不吝惜。
因过度的工作使得他得了肺病,才二十五岁就说着“要死”话,身边的朋友不忍心看见他这个样子,努力的劝说他注意保重身体,他却反复强调个人的痛苦不算什么,过分强调自己痛苦的人是做不出来什么事的。
因此即使得了肺病,他也还在自己为数不多的生命里,坚守自己的岗位,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没有疑惑和抱怨,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为了信仰而活,自己的身体是属于社会的,他从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在他看来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对于恋爱,陈真认为自己没有恋爱的权利,当秦蕴玉这样一位美丽的女性大胆向他挑逗时,他还是用理智战胜了诱惑。
觉得自己的身体是属于大众的,自己是没有权利恋爱,还有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的人需要拯救,他认为:“至于女性的爱护,这虽是值得愿望的东西,然而我却没有福气享受它,还是让别人去享受罢。
”⑦这个人与周如水不同,他有着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愿意牺牲一切。
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他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本能的对爱情的向往,这种过度的压抑自己的人性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当所有人以及陈真自己本人都认为自己会因为过度工作而死去时,他却意外地葬身于车轮之下,轿车中是两对时髦的男女在兜风,年轻的绅士问汽车夫发生了什么事时,汽车夫用自然的语气回答说“不要紧,碾死了一条狗。
”⑧死来了,但并不是像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
他的生命就这样意外地死于车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