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基础写作》参考答案

《基础写作》参考答案

第一章写作、写作学、写作课一、问答题:1.什么是写作?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固定化、外物化、形式化,形成一种有物有序的东西——文章。

2.谈谈写作的社会性的表现。

(1)、写作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可以说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殷周以前,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人们‚口耳相传‛、‚声气相求‛、‚结绳明。

(2)、社会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是说人有七情六欲,都是因外物的变化而感发。

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外物的感触,因遭逢际遇的困扰,心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怀,才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者无感无会生活与写作活动,一个催生,一个反映,互为因果,两不分离。

(3)、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写作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没有社会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列宁也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不可能写出文章。

(4)、社会生活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写作的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此时代此环境的作家在选材、立意、写作形式,运用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彼时代、彼环境的作家都不同。

有人曾给老舍说,让他与山西的赵树理换一下,老舍说,那我就完了。

(5)、社会生活影响读者的品评意向,从而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

读者是写作的受体。

他们的世界观、文章观、审美情趣、阅读倾向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在这里,读者的意见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对文章与文学的不同观念并反馈给作者的,尽管作者作了解释,也说明他对读者的意见有所关注。

(6)、社会生活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

列夫〃托尔斯泰在开始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把安娜构思成一个坏女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启迪,他断然改变了最初的构想,把安娜描绘成一个正面的带有复杂性格的上层俄罗斯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活(7)、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第一次1、论文写作中,对资料工作的要求首先是C:广泛搜集2、文学评论要求评论者研究评论对象,研究作家作品,这就是C:知人论世3、短论要求问题抓得准,这就是它的A:针对性的特点4、以具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的言行、事迹…思想作为报道中心的通讯,称之为B:人物通讯5、意义段,逻辑段,是指文章的(D:层次)6、读后感写作的基本任务是D:剖文析理7、形式上以空两格分行的段落,是(C:自然段)8、主题在文章中的地位是(B:文章灵魂)9、行文中前后照应指(C:远近照应)。

10、材料生动的特点是(A:具体形象)。

第二次1、《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2、《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3、《唐山大地震》的作者是钱刚4、《中国姑娘》的作者是鲁光5、《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6、《谢谢》的作者张晓风7、《波可小姐》的作者星新一8、《致橡树》的作者舒婷9、《再忆萧珊》的作者巴金10《大学时代读的书》的作者林非第三次1 写作的特殊规律,是指在写作活动中的某个因素、某个方面的特定范围之内起作用的具体规律。

V2 描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简要描写和详细描写的两种。

前者通常称为"工笔”,后者通常称为"白猫”。

X3 阅读实践是感悟积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经。

V4 生活实践是确立写作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

V5 第三人称叙述,我们称为主观叙述。

X6 在文学写作中,其文本思想往往被称作主题。

V7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中推论出个别事理的一种论证结构方式。

V8 常见的照应方式主要有:首尾照应、照应标题和行文中的前后照应。

V9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而不是由若干层次组成的。

X10 写作实践是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

V第四次一、阅读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材料的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2、在下列材料中找出主题句。

3、本段文章是记叙文体还是议论文体?职业和事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基础写作作业1答案1、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有丰富而且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够反映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的体验或认识。

它包括文本的材料和思想两方面的因素。

文本的材料,材料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材料是泛指已被作者关注并意识到有某种写作价值而予以收集积累以被选用的一切原始材料,包括事实形态的、理论形态的和数字形态的等等。

狭义的材料,则是专指经过作者的选择,已被或将被写进文本中的事实、理论和各种数据。

文本的思想,是指通过文本写作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性的意旨或倾向。

它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代表着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决定阅读的效果,在写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2、在写作之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表述的光辉思想,是化了40年的心血,研读了1500多种书籍,做了大量的笔记,在详尽地占有了广博的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在一般的文本写作中,思想和材料往往同时出现,因此,文本思想的确立和材料的支撑是融为一体的。

在文学创作中,文本思想隐含与材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理解、和接受文本思想的唯一途径。

3、狭义的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是材料要有典型性。

要使材料具有典型性,需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材料要具有代表性。

在选择的符合思想表达要求的同类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能够以一当十,在同类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2)材料要最有启迪效果。

所选的材料,,不只是被动地或简单的完成或印证或体现作者思想表达的任务,而且能够举一反三,积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甚至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3)材料要有可读性。

材料的可读性主要指由材料的鲜活生动所产生的使读者“一见钟情”的吸引。

4、提炼文本思想有以下几条基本途径:(1)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思想。

基础写作形成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形成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基础写作作业1:1、从三个方面来谈:(1)、生活实践是确立写作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

一切写作之源都是客观社会生活,作者主管有写作的能力与愿望,但无社会生活之源,是无法进行写作的。

(2)、阅读实践是感悟积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写作的实践一是向生活学习,二是向已有的书籍学习,增强一个人的鉴赏能力,也是在提高写作能力。

(3)、将理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勤于动笔是最重要。

2、写作具有交流性,作者与读者在交流中可以彼此转化或融合。

(1)、参与写作的真实的读者。

阅读者在阅读时,不机械的阅读,要有自己的观点、评价、态度、阅读自身是写作的延续。

(2)、参与写作的隐含的读者。

作者创作者要期待读者阅读,因此要考虑读者的期待,并按其愿望进行创作,例如小品、小说等创作等。

(3)、双全主体、作者于读者的相对性。

3、言之有物的物包含两个因素:一是问题的材料,二是问题的思想内容。

材料是思想产生的基础和表现的支柱,是为文之物。

思想是问题的主旨、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魂,我们常常把主题思想比喻为文章的魂,把材料比喻为文章的血肉之躯。

4、材料全在选择,选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材料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内涵要深刻,材料要有可读性——新颖,如果你所用的材料新颖,丰富,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如毛泽东的文章,鲁迅的文章,都能达到此种境地。

5、文章主旨明确,立意深刻,人不要自吹自擂,更不要贪天功为己有,即使是对人类有过巨大的贡献的人,也应该感谢别人。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爱因斯坦的例子,介子推的例子,雨果推字的约伯记的观点,这些材料的运用,新颖、典型、有分量。

除此之外,还用了自己的祖母、教导笔者要感谢上天的平凡的例子,使读者感到生动,鲜活,仿佛这些道理就在读者的身边。

这些生动、鲜活、典型、新颖的材料的运用,使得文章说服性更强,论理更深刻。

基础写作作业2:1、言之有序是确定材料与思想之间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是问题的结构。

基础写作试题及答案文库

基础写作试题及答案文库

基础写作试题及答案文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一个是形容词?A. 书籍B. 阅读C. 快乐D. 故事答案:C2.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正确的主谓一致形式。

A.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soccer.B. The child are playing soccer.C. The children is playing soccer.D. The child is playing soccer.答案:A3.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被动语态?A. The letter was wrote by him.B. 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him.C. The letter wrote by him.D. The letter was wrote by him.答案:B4. 以下哪个句子使用了正确的虚拟语气?A.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to the party.B. If I was you, I would go to the party.C. If I am you, I would go to the party.D. If I would be you, I would go to the party.答案:A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现在完成时态?A. I have read the book.B. I had read the book.C. I am reading the book.D. I will read the book.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The book ________ (write) by J.K. Rowling is very popular among children.答案:was written7. She ________ (not go) to the cinema last night because she had a lot of homework.答案:didn't go8. We ________ (meet) at the park at 3 p.m. tomorrow.答案:will meet9. The weather is getting colder; winter ________ (come).答案:is coming10. ________ (not forget) to bring your umbrella; it might rain.答案:Don't forget三、阅读理解题(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基础写作教程作业参考答案

基础写作教程作业参考答案

《基础写作教程》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一、填空题:写作主体、细描、分叙、嗅觉、素材二、选择题:D C B D D三、简答题:每提到下面内容中一项给1分,叙述流畅2分。

需要写出美文、絮语散文、小品散文等名称,应该提到周作人、鲁迅、朱自清等作家。

四、操作题主要从内容、结构、语言、卷面四个方面来评价一类(24-30)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立意新.开掘深,文情并茂,叙议结合。

二类(16-24)有一定见解,有理有据。

三类(0-15)直接沿用他人观点,简单片面,综合概括不出与材料相洽的观点。

作业2一、填空题:构思、表达、感受、形象、主题二、选择题B A A A B三、简答题论点要正确、鲜明,力求深刻,有现实意义。

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

论证要合乎逻辑,严密有力。

四、操作题主要从内容、结构、语言、卷面四个方面来评价,描写是否恰当,能否运用描写的方法等作业3一、填空题1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2 社会现象3文艺评论4学术问题二、简答题1、主要环节包括采撷、积累、回忆、体验、想象、整合;立意、选材、构思、赋形、表达、修改、反馈、吸收等。

2、社会短评的特点:评论对象具体明确、紧跟时代步伐,追踪社会进程、据事论理,短小精悍。

学术短评的特点:专业性、针对性三、操作题主要从内容、结构、语言、卷面四个方面来评价一类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立意新.开掘深,文情并茂,叙议结合。

二类有一定见解,有理有据。

三类直接沿用他人观点,简单片面,综合概括不出与材料相洽的观点。

《基础写作》习题与答案

《基础写作》习题与答案

《基础写作》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写作: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过程。

2. 主题句:一篇文章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通常出现在段落开头。

3. 逻辑连贯性:文章段落之间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清晰有序。

4. 描述: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人物或场景,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的描写。

5. 议论文:通过提出观点、论证论据和反驳对方观点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的文章。

二、填空题:1. 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主题、材料、结构2. 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注重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

答案:形式与内容3. 为了使文章的逻辑连贯,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连接词。

答案:并列连词、转折连词、递进连词4. 在写作中,应该注意避免使用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模糊词语。

答案:模棱两可的词语、歧义词语5. 为了提高写作的质量,可以多进行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练习。

答案:模仿写作、创新写作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是写作的基本要素?A. 主题B. 材料C. 结构D. 图片答案:D2. 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哪个方面?A.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B. 形式与内容的分离C.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D. 形式与内容的无关性答案:A3. 为了使文章的逻辑连贯,可以使用以下哪种连接词?A. 并列连词B. 转折连词C. 递进连词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在写作中,应该注意避免使用以下哪种词语?A. 模棱两可的词语B. 歧义词语C. 具体明确的词语D. 生动形象的词语答案:BA. 模仿写作B. 创新写作C. 机械写作D. 随意写作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写作的基本要素?A. 主题句B. 逻辑连贯性C. 描述能力D. 语法正确性答案:D2. 为了使文章的逻辑连贯,可以使用以下哪些连接词?A. 并列连词B. 转折连词C. 递进连词D. 因果关系连词答案:A、B、C、D3. 在写作中,应该注意避免使用以下哪些词语?A. 模棱两可的词语B. 歧义词语C. 具体明确的词语D. 生动形象的词语答案:A、BA. 模仿写作B. 创新写作C. 机械写作D. 随意写作答案:A、B5. 下列哪个选项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A. 引言-论点-论据-结论B. 引言-论据-论点-结论C. 论点-引言-论据-结论D. 论据-引言-论点-结论答案:A五、判断题:1. 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题、材料和结构。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基础写作》作业参考答案之一一1、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

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见教材P4.5)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

你得思考写什么,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

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写作》作业参考答案之一一1、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见教材P4。

5)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你得思考写什么,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

当然,不好的文章(或作品)对世界的破坏甚至毒害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2、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书面的形式将写作主体的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结合自身的写作、阅读实践,谈谈你对写作交流性特征的认识。

(见教材P11—12)答:写作的交流性特征是写作的特殊属性.要这样来理解,我们写作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某种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我们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所以,写作这项活动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活动:作者的写和读者的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互动性”。

没有哪个人会真正让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永远锁在抽屉里的.交流性这个特点尤其体在现在极为流行的一种新的写作文体里:博客。

互动性在博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跟读者的交流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大家可以去看看韩寒的博客,每篇文章都是几十万的点击量,数千条留言与评论,盛况空前。

目前,他的博客点击量是排在世界第一位,足足3亿。

这就是写作的交流性。

3、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见教材P26、27、38)“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先看“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或观点的.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传达出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

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

“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

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是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看“思想”。

“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以及情感。

“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4、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见教材P27、38)(这道题应该同学们自己来答.怎么答呢?举一篇自己的文章为例,写写其思考过程、行文过程、修改过程,就可以啦。

)5、阅读散文《谢天》,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类题怎么答呢?首先,要说出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所体会到的思想与情感。

要注意其题目,题目常常是文章的眼睛与心灵。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人、事、物,“谢”“天”,就是要对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存在、规律、原则有敬畏之心,有感激之心,有谦逊之心.然后,分析这个思想与情感是怎样得出的呢?从文章的“材料”——几个故事、议论(名人名言)中得出来的。

第一个故事,小时候与祖母一起吃饭时,祖母的“谢饭”,她说的那些话,这让“我”对“天”有朦胧的谢意与感激,但并不明确。

第二个故事,“我"到了国外,读到爱因斯坦的故事,并把他与中国的介之推联想到了一起,两人虽然远隔千里、远距千年,但都有一样的情怀:伟大的谦虚与胸怀.第三个材料是议论,也可以说是名人名言,用雨果的话,点出主题,“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中国的“天",与国外的“天”,是一样的,“谢"的情怀也是一样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谢天”的进一步阐释。

最后,点明文章的每一个材料都精心组织的,没有多余的、枝蔓的东西,对表达思想起到了非常好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答:文章作者由外国家庭吃饭时,饭前常由小孩或老人谢天而想到自己儿时祖母时常教诲自己要爱惜粮食,感谢老天,进而想到爱因斯坦在成功面前总是不忘,感谢同事,朋友,再到雨果对约伯的推崇。

所选取的一系列材料生动,新颖,具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阅读者有“一见钟情”的吸引,让我们与作者一道从更普遍、更深广的层面上去领悟了谢天的道理,更天象,更生动地告知人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基础写作》作业参考答案之二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见教材P52)答:“序”就是文本结构,结构就是文本内部的组织构造,也是我们平常说的“谋篇布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不能只答这些,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与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见教材P55—57)答: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地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整匀称,周严缜密,错综变化.我们就拿这次作业的第四题中的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来分析吧。

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作者的行文很朴素很克制,但恰恰是这样的笔触很好地写出了人世间那些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主题),很动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地交待背景:“我"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冷清中遇到一对父女,但无多的交谈,因为“我”认为“他们”“土头土脑”,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而这个冷漠的“认为”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为文章最后的“我”的转变、“我”对“父女”的牵挂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好地突出了主题,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线路上掀起了波澜。

第二部分是文章重点,故事展开.“我"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吃饭,故事进行到这里并无多的进展,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注意了:题目中的“雪”出现了.但是,“我”只是随意应付了几句,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地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就走到生命的尽头。

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去雪。

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前面那个“应付”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

“我"回到了家里,此时“我”由最怕碰上风雪天变得“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

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

这样的安排非常强烈地表达了“我”对那个小女孩的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够揪住读者的心肺。

最后的安排非常地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如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着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苍天有情.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跟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走到悲天悯人、温暖而感伤。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周严缜密,并且有起伏有变化,扣人心弦。

全文分析结束。

同学们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分析得这般细,但几个大的转折点、重要的地方还是要分析到位。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与分析,但一定要建立在对客观的原文的基础上,并能够自圆其说,要完整,不要自我矛盾。

3、文本结构的安排涉及诸多环节,对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答:结构安排的考虑有这样几个方面: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进行回答。

不一定三个方面都分析,分析一个方面就行了.可以参照上面对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的分析,这个故事的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有很多处理得好的细节,请同学们注意,比如,在开头部分,“我"的冷漠与淡然,到最后变得那样的缠绵和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牵挂,这样的对照,是很引人入胜的。

4、层次和段落是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这篇小说在上面已经分析了,请参考.)答: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即按照:冷漠——热情——同情—-关心——牵挂这一感情变化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文章的思想内容自欺欺人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既反映了作者的心情的变化,也能通过阅读而影响读者的情绪,这对强化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