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的情感特征
巴金《家》摘抄和感悟

巴金《家》摘抄和感悟巴金的《家》是一部经典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从革命家庭到封建家庭再到社会主义家庭的变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矛盾。
以下是摘抄和感悟:1. 家是一个情感的港湾,也是一个变化的殿堂。
家的变化,让主人公梅思繁感到心潮起伏,也让他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然而,这种情感的变化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 《家》中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非常强烈。
虽然家族衰落了,但是家族成员仍然坚守着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
这种坚守不仅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也展示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可贵之处。
3. 《家》中的主人公梅思繁是一个有着复杂情感的人物。
他在家族中扮演着矛盾的角色,既享受着家族给自己带来的荣耀和地位,又无法忍受家族逐渐衰落的现实。
这种矛盾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性中的复杂和多样。
4. 《家》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各具特色。
梅思繁的父亲梅阿津是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他对家族和国家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梅思繁的母亲叶翠华是一个坚强和聪明的女性,她带领着家庭渡过了多次危机。
梅思繁的兄弟姐妹们也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5. 《家》中描写的是一个从革命家庭到封建家庭再到社会主义家庭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也展示了人性的矛盾和变化。
这种变化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珍惜当下,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6. 《家》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生活,用我们的努力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句话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
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巴金《月》之赏析

巴金《月》之赏析《月》是巴金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最后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读着读着,我感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真是耐人寻味啊!《月》中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发现许多东西:美丽如春花,平凡似秋月,都值得赞颂;而星星虽然暗淡,却仍存有一份光亮;石头虽然坚硬,但它毕竟不是钻石。
生命之重是自己,而非外力。
死亡可以消失,生命却永存于世。
每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就是一切,即使是他最微小的错误,那也是命运赐予的无价之宝。
只要活着,就能学会爱,也就是说“活着就有希望”。
当初的热恋到后来的相互仇恨,这种心态是如此的明显,但她们对此一无所知。
内心充满欢乐的夏老板和心怀嫉妒的梅表姐,在痛苦的海洋里挣扎,求生不得,欲罢不能。
好容易熬过了生死劫,等来了大团圆的结局,谁知在空中又飞起了几朵黄色的鸟。
她的人格尊严一步步被践踏,在她想说出“我就是梅表姐”时,他又残忍地告诉她,她已经没有资格叫“梅表姐”。
在悲剧中,你品尝着人生的苦涩,亦品尝着生命的真谛!而又正因为有了各种磨难,才成全了伟大的人物。
文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性,有情感,有生命,营造出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
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无生命的事物,而是具有了鲜活的灵魂。
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月光下的柳梢的描绘,借助月亮将眼前景物与往昔岁月巧妙的联系起来,将作者的思绪与现实紧密相连。
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夜色朦胧的夜晚,月亮又照进了甜蜜的小屋,照进了相互倾吐秘密的姑娘们心中。
巴金所创作的这些爱情故事有血有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共鸣,读来总令人激动不已。
除此之外,巴金所写的书信,也值得细细体味,不管是文字中还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妻子的关爱。
读了之后,深受感染,觉得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一封封书信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感受到了他对妻子的爱,更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爱。
巴金曾说:“我希望通过作品来探索人生的意义,我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爱”。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1、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始终处在缓慢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以《灭亡》和《寒夜》作为两极标志,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2、早期是1929年《灭亡》发表至1941年《还魂草》发表之前,是其创作的情感爆发期,此期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渲泄为主要特色,人物多为理想化和类型化的“英雄”。
巴金创作风格

从《激流三部曲》中看巴金的创作风格巴金创作的小说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第一部《家》。
第二部。
第三部。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作者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了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
以下是我对于《激流三部曲》的一些分析:一、充分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端,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巴金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激流三部曲》中,充溢着作者对人生强烈的爱憎,他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把这种主观情感在其小说中展现出来,同时辅以主观景物描写,使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渗透了作家的嬉笑怒骂,忧戚容色。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一、创作题材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
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着。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
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巴金的作品中烘托人物消极情绪的环境描写

巴金的作品中烘托人物消极情绪的环境描写摘要巴金的抒情特征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巴金的语言朴素、明朗、亲切自然。
悲剧性的故事通过巴金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作品强调感情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注重作家与读者的情感交流。
在巴金的作品创作中,常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爱憎,包括日记体、书信体等作品,将浓烈真挚的感情溶于作品中,通过笔触表达出来,使巴金作品中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充满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巴金是文学史上最重“情”的作家。
他曾说“我不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内心世界打动读者,鼓舞他前进”1。
以情动人是巴金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真情实感也是巴金作品的魅力所在,在巴金的小说创作中,浓郁的抒情色彩一直贯穿于作品始终。
巴金的众多作品中都充斥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品所展现出的感情或忧伤、或哀怨、或赞赏、或愤怒,无不体现着作者内心对黑暗势力的憎恶对底层受压迫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革命者的赞美,这也是巴金抒情独有的内涵所在。
巴金的作品善于描写悲剧,他的小说作品也多是描写一系列的人生悲剧:婚姻爱情生活的不幸、“革命”生涯失败、美好的感情被踩躏、内心良善的人物饱受命运摧残、人的尊严遭受践踏。
巴金的短篇小说《亡命》讲述意大利青年因为自由抗争惨遭压迫,不得不亡命天涯,却到处被驱逐的故事《幽灵》以荒诞的描写,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与遭受的不幸以及人情的冷酷和命运的摧残;《不幸的人》讲述了一对恋人因阶级地位不平等而引发的恋爱悲剧。
骆驼祥子的情感表达与共鸣

骆驼祥子的情感表达与共鸣
《骆驼祥子》是巴金的长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祥子的奋斗和苦难,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情冷漠。
小说中情感表达丰富,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命运的无奈和愤怒:祥子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的实力和智慧使他成为城市中的一名力士。
然而,无论他怎样努力和奋斗,他的命运似乎注定了他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
这种无奈和愤怒使他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
2. 对爱情的追求和失望:祥子对柳云儿的爱情是他追求幸福和改变命运的动力。
然而,他不得不面对柳云儿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手。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和不幸带给祥子深深的情感共鸣。
3. 对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的质疑:小说中描绘了一些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如短视的商人和地主的剥削行为,以及无视他人痛苦的社会现象。
祥子对这些现象感到愤怒和不满,他试图从社会底层走出来,但最终陷入了更大的绝望。
4. 对人性的反思: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从无情的商人到善良的老头,从人性的丑陋到人性的美好,都有所揭示。
同时,祥子在陷入绝望时也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思考和理解,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些情感表达和共鸣,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复杂
的社会,以及一个困境中的个人的内心挣扎和追求幸福的渴望。
这种情感的真实和深刻使《骆驼祥子》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小说的情感特征提纲: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动读者,鼓舞他前进。
”正是因为巴金强调感情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巴金的作品有一种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巴金的小说有感而发,缘情而发,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美感作用和艺术功能,这是巴金小说的显著特色。
本文试就巴金性格的形成、巴金小说的情感性和巴金小说的抒情艺术。
巴金的经历、诗人的气质,使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巴金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巴金诗人的气质,使其性格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巴金的小说是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
感情冲动是激发巴金创作灵感的一个主要动力。
巴金在小说创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写真情实感,写进自己的经历,融进自己的激情,充分发挥“我”的抒情职能。
巴金把真实性视为文学的第一要义,追求“写作同生活一致”、“作家同人一致”。
写进自己的经历,融进自己的激情。
广泛采用第一人称,充分发挥“我”的抒情职能。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巴金是个感情丰富的作家,热情是巴金感情世界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巴金的笔尖含情。
在巴金笔下,山川草木都是“人化了”的自然,展现着人间的欢乐与不幸。
摘要:巴金,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热情高、产量大、影响广、是非多的著名作家。
他在国内外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他的创作丰富, 具有职员家庭悲剧独特的风格, 而且是因为他和他的作品都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作者感到幸运的是抗战八年中曾身经百炸而竟未被炸死, 十年浩劫中又身经百而又未被斗死, 他的作品也曾身经百批而终未被批臭历史证明,巴金的确是一位有强烈爱国主义热情和进步思想的优秀作家他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抹煞的。
伟大的鲁迅早在三十年代就明确指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是最早肯定巴金沟成就和他在中国文艺界地位的人。
后来的事实更为有力地证明了,兽迅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巴金的创作的产量之高,响之广,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说是惊人的,不过,他在解放前就拥有广泛读者的作品的社会效果, 除了积极影响之外, 有的又多少有些消极影响或者容易引起误解和曲解, 因此既常遭到反动派的砍杀,又常引起文艺界的争论。
所以, 他的作品又难免招惹是非。
但是, 巴金和他的作品终于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他“没有走回头路”而且始终坚持进步。
解放后,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的进步,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了新的战斗,写出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新的贡献,巴金在解放前写的大量著作中最为有名的, 除其处女作《灭亡》和代表作《家》之外,应算他的另一代表作《寒夜》了。
关键词:巴金小说情感特征“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激情、热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都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形式,都离不开人类的情感性。
巴金的经历和诗人的气质,使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过去的生活“逼”巴金拿起笔在小说中渲泄自己的爱憎感情。
这使巴金的小说成为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
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动读者,鼓舞他前进。
”正是因为巴金强调感情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巴金的作品有一种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巴金的小说有感而发,缘情而发,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美感作用和艺术功能,这是巴金小说的显著特色。
本文试就巴金性格的形成、巴金小说的情感性和巴金小说的抒情艺术,谈谈巴金小说中的情感特征。
一、巴金的经历、诗人的气质,使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巴金的性格特征主要是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形成它这一性格特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和诗人的气质。
1、巴金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封建家庭。
给予巴金幼年最初影响的是他的母亲陈淑芬。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对他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了孩子一种宽容厚道的泛爱精神,成为巴金后来性格形成的起点。
“把我和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
这是我全性格的根底”(巴金《我的几个先生》)正说明了这一点。
幼年的巴金把“爱一切人”作为衡量一切人和事的主要准则,他把“爱”与损害者的同情联系起来。
然而,他亲眼目睹了轿夫、仆人的苦难遭遇。
这些悲剧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巴金幼小纯洁的心灵,心里燃起了火一般的反抗思想。
他发誓不要做一个少爷,而要做一个站在下人一边,帮助他们的人。
与此同时,巴金从下人身上看到了正直的品德。
尽管他们受尽煎熬,经历了无数苦难,但他们仍然抱着一种执着的人生信仰。
后来巴金曾经说过:“在这一群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人中间,我得到了我生活的态度,我得到了那个近于原始的正义的信仰,我得到了直爽的性格,……那生活态度,那信仰,那性格……成为跟我不能分离的东西。
”(巴金《〈将军集〉序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越演越烈,长辈的专横、无耻和罪恶一幕一幕地表演着。
他所亲近的一些青年,特别是女子,遭受礼教的凌迟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
处于长房长孙地位、性格软弱的大哥协助家长掌管家务,他常常屈服于长辈的压力,忍受着非难和攻击。
由于祖父反对送子女进入新学校,巴金失去了进中学的机会,只能在家中跟表哥学英语。
现实像沉重的石块,压制着渴望发展的巴金。
他对自己所处的大家庭充满了厌恶,乃至憎恨的情绪。
他恨“上人”的虚伪和做作,恨封建家庭的专制和残暴,恨耳闻目睹的压迫、欺凌与不义,恨一切恶势力和不合理的现象,因为他们摧残着爱,阻碍着爱的实现。
巴金在青少年时期的这种生活和经历,使他受到了影响和熏陶,对他爱憎分明、感情丰富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巴金诗人的气质,使其性格爱憎分明、感情丰富。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研究论文集》,上海出版社1956年版第32页)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层独特的色彩。
巴金为人正直善良、坦率真诚,热情奔放而追求执着,对客观世界反应敏锐而迅速,注重主观感兴。
正是巴金这种气质特征,使巴金的性格“染”上了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色彩”。
巴金的作品直抒胸臆,有一种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就是他诗人气质的表现。
法国学者白礼哀盛赞巴金“质朴的风格,自然、生动、富有感情,从来不矫揉造作的文学表现,热情汪洋,有时描写人类的忧患达到最沉重的情调。
……在感情和表现的激动下,藏着一种真实的口才,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
他永远不俗。
你有时觉得疲倦,然而永远感动,因为你觉得他诚恳(《一位现代中国小说家》)。
正是巴金青少年时期的特殊经历和诗人的气质,使其形成了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性格特征,这使他的创作深深地打上了“感情”的烙印。
二、巴金的小说是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
巴金明确指出:“我不是为想做文人而写小说。
这是为了自己,恶劣申述自己的悲哀而写小说。
”(《〈灭亡〉作者的自白》)“当热情在我心中燃烧的时候,我那颗心,我那颗快到炸裂的心是无处安放的,我非得拿起笔来写东西不可。
那时侯我自己已经不存在了,许多悲惨的图画包围着我,他们使我心颤动。
”(《〈电椅集〉代序》巴金在另一篇文章《作者的自剖》中又强调:“我写文章,尤其是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我只感到一种热情要发泄出来,一种悲哀要倾吐出来。
”“我是为了申述,为了纪念才写小说的。
”正因为如此,巴金的小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是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
首先,感情冲动是激发巴金创作灵感的一个主要动力。
巴金一再宣称,是过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笔来,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巴金在谈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时说:“倘使我没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过十几年,不曾身受过旧社会的种种痛苦,不曾目睹过人吃人的悲剧,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绝,对真诚、纯洁的青年男女并无热爱,那么我决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巴金从旧的家庭中来,远在孩提时代,他就亲自“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达到悲惨的结局”,这颗幼小的心就“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他又充满恶毒的诅咒。
”(《〈家〉后记》)正是这样的生活逼迫作家拿起笔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
”巴金曾说;“我把我大哥作为小说的一个主人公。
他是《家》家里面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
”“觉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爱得最多的人。
”直到几十年后,巴金还深深怀念着他的大哥,认为“觉新不能见到今天的阳光,不能使的年轻的生命发出一点点光和热,却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
”巴金对觉新深切的同情和深沉的爱,是因为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么惨痛的历史啊”。
(《〈家〉附录一〈呈现给一个人〉初版代序》)作家把觉新置身于半封建社会的缩影----高公馆这典型的环境里,描写他和各种人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他性格的形成和他成长的历史,深刻揭示了觉新的悲剧命运。
他创作《家》,是因为目睹无数年轻可爱的生命横遭摧残,他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是流着泪写的。
也正是因为国统区的黑暗,“我感到了幻灭,我感到了寂寞。
回到小屋里我像若干年前写《灭亡》那样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
”作者完全是内心憋得太难受了,在感情激流的冲击下创作了《寒夜》----讨伐国民党反动派的檄文。
其次,巴金在小说创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巴金自白“颗心就是打开我的全部作品的钥匙”。
巴金把自己比喻着“一座雪下的火山,在平静的表面下,我隐藏了那么强烈的火”,而他的小说“火山的喷火”,炽热、强烈的感情正是其创作的推动力。
而巴金感情的积累问题伴随着生活的积累,伴随着生活的分析、判断而进行的,理性认识伴随着一种潜意识的存在并发挥作用。
巴金在《〈家〉后记》中说:“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在魔爪下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他把自己的受苦和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受苦联结在一起,他包藏不住那感同身受的汹涌激情,把心里燃烧着的火焰引进到字里行间,使他的爱,他的恨,他的渴望和追求,他的悲哀和欢乐,也在作品里燃烧起来,用以点燃读者心中爱与憎的火焰。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倾注了作家强烈的爱与憎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