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研究

( 关键 词] 区域差异 ; 尔指数 ; 泰 空间分解 ; 产业分解
[ 中图分类号] 1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2 3 0 (0 2 0 - 0 6 0 10 - 99 2 1 )8 0 5 - 5


引 言
应结 论 , 而 为 国家 实 施 区 域 发 展 政 策 提 供 理 论 从
整 体差 异 的贡献 ; 区域差 异 的产 业结 构 分 解 研 究 对
1泰 尔指数 。泰尔 指数 采用各 地 区以 收入份 额 . 加权 的 收入份额 与人 口份额 之 比的对 数总 和衡量 地 区经 济发 展差异 , 泰尔 指数值 越 大 , 明地 区差异 越 表 大 。该方 法可 以进行 产业结 构或 空 间结构 的多层 次 分解 , 分析 各个 部分 在 总 的 变化 过 程 中 的作 用 和 贡
向以板块 间差异为主 ; 东部 沿海地 区 内部差异呈缩 小趋势 , 西部地 区 内部 差异呈扩 大趋势 , 而东北、 中部地 区内部差 异 变化幅度较 小, 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 ; 第一产业差异 变化平稳 , 贡献最低 ; 第二产 业差异呈快速 下降趋势 , 贡献度
下 降 ; 三 产 业 差 异 呈 不 断 上 升趋 势 , 献 度 超 过 二 产 , 为 区域 差 异 变化 的 最 主 要 影 响 产 业 。 第 贡 成
( 摘 要] 定量评 价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 区域 经 济差异及 其 空 间、 业结构 分解 变化 的总体 水 平与特 征表 明 : 产
17 - 2 1 98 0 0年 区域 差 异 呈 先 缩 小后 扩 大 再 缩 小的 波 动 特征 , 体 呈 缩 小 趋 势 。 地 区差 异 演化 由板 块 内 差 异 为 主 转 整

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

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

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中国,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其中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尤为明显。

因此,本文将从南北两个视角出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时空演变进行分析。

一、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1. 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等地,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广东省,其GDP增长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华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其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加之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人才聚集、市场开放、机制灵活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2. 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是我国东北、华东、华南和中部地区的联系枢纽和转运中心。

然而,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一直相对较为缓慢,特别是相较于珠三角地区,其地位和影响力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

华北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一些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房地产业,造成了该地区经济结构单一、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

同时,由于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长不可持续和经济形式的失衡,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分析原因首先,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造成的影响。

华南地区地处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适合经济生产和人口集聚,且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便利。

相比之下,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属于黄土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多年来严重侵蚀和荒漠化,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制约。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并从多个尺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概述,明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

宏观尺度将关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中观尺度将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微观尺度则将深入到企业和个人层面,探讨其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将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区域、企业等多个层面。

文章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显著而复杂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与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凭借其地理优势、政策倾斜以及较早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地区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相对而言,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演化趋势,分析产业聚集、经济区域格局、城市网络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体,中部地区为支撑,西部地区为辅助。

这种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和对外贸易的历史,沿海地区受到了外部经济刺激,形成了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部地区则主要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而西部地区则因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发展滞后。

2. 演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中国经济地理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部地区逐渐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的崛起,特别是中部城市群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

其次,西部地区也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发展区域。

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如重庆、成都、贵阳等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

而沿海地区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成本上升等因素,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

3. 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产业聚集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其中,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产业聚集区。

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了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 经济区域格局中国的经济区域格局主要由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经济区域组成。

这些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为成熟,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推进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李阳;陈海龙;田茂再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9
【摘要】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测算了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较大,形成“东高西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2)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内部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及东-中部的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

(3)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分布及演变特征来看,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均存在极化现象。

从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看,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不存在跨越式跃迁,整体上呈现梯度上升趋势,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省份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邻近省份的发展,而当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该省份将趋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李阳;陈海龙;田茂再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F120
【相关文献】
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趋势研究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3.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
4.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特征
5.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经济中心吸引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经济中心吸引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

1 3个经 济 中 "进 而 依 据经 济空 间相 互作 用原 理探讨 了福 建 省经 济 中心的 强 、 吸引 区域 , 据此来 预 测 区域 经济 t, L 弱 并
未 来 的空 间变 化趋 势 。 关 键词 : 济 中心 吸 引区 域 ; 化趋势 ; 经 变 福建 省
中 图 分 类 号 : 17 F 2 文 献标 识码 : A
福 建 经 济 中 心 吸 引 区 域 的 空 间 格 局 及 变 化 趋 势 研 究
符 小洪 , 民生 黄
( 福建 师 范大学 地理 科学 学 院 , 中国福 建 福州 30 0 ) 5 07 摘 要 : 据 福建 省 2 依 3个地 、 县级 市 的有关 资料 , 用 主成分 分析 定 量地衡 量 它 们 的综 合 实力 , 运 然后 根 据 省情 拟定
区域 的多 方 面 的影 响 。然 而 , 统 的评 价 方 法 往 往 只 变量 在反 映经 济 中心 综合 能力 上越 重 要 。本 文 根 据 累 传 采用单 一指 标 或 少 数 几 个 指 标 , 能 全 面 、 观 、 不 客 综合 积贡献 率大 于 8 % 的一 般 原 则 , 三 个 主 成分 的 累积 5 前 地反 映增 长极 的 实 力地 位 L 。本 文 采 用综 合 指 标 体 系 贡献 率 已达 8 .4 ( 1 , 明前 三 个 主 成 分所 包 含 2 J 8 8 % 表 )说 来分 析福 建省 2 个 地 、 级市 吸 引 区域 系统 , 虑反 映 的要 素信息 量基 本 上可 以反 映 1 个原 始特 征值参 数 的 3 县 考 1 经 济实力 的 主 要 因素 及 其 现状 影 响 和 潜 在 影 响 能 力 , 大部 分信息 。由旋 转后 的 载 荷矩 阵 可 以看 出第 一 主成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 首先,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经济阻碍。即人口迁移的成本较 高。
• 其次,存在着人口迁移的结构性阻碍,即落后地区希望迁 出处于贫困且无技能的人,尽量留住素质较高的人。发达 地区需要的是有技能、素质高的人而非无一技之长者。这 样在迁出和迁入愿望之间产生了结构性困难。
• 最后,存在着人口流动的非经济性阻碍。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即安土观念、户籍制度制约、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 (陕北文化、农民工为例)
• 2、技术差距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相当重视技术要素对 区域分工的影响。一个技术要素丰富的区域总是在技术创 新和技术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 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 技术差距理论由波斯勒于19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区 域在某项技术上进行创新,那么在这技术未在其他区域使 用之前,这个区域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因此获得生产 和出口优势,甚至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但技术总是要传播 到其他区域。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 段:一是需求滞后期;另一是仿造滞后期。由于有诸如专 利法等限制,仿造等途径的传播也并非完全。技术高的区 域往往能保持越来越大的新产品创新能力。
呢绒(1 酒(1单 单位) 位)
90天 80天
英 国 100天 120天
• 3、要素禀赋论(H—O理论) • 区域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区域比较利益理论不
能说明为什么各个区域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赋理论,又叫要素比例理论。
• 他们认为各国或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的供 给状况不同,是产生国际或区际分工和国际或区际贸易的 基本原因。
• 缺陷:
• 首先,它不能对形成比较优势的原理提出合理解释。认为 唯一的原因是生产率或技术差异。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福建省地处于海岸线上,拥有丰富的山岳、平原和海洋资源。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各县域内乡村的地理位置分布,还决定了乡村间的交通和交流条件。

例如,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山区乡村发展相对滞后。

相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乡村经济发展较快。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

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县域之间存在差异。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的流入,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而内陆山区经济相对较落后,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这导致了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不均衡分布的现象。

政策及规划措施也对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政策和规划引导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合理布局。

例如,政府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引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改善乡村经济状况,从而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的空间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还有社会文化、人口流动等。

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对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土楼、传统手工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人口流动也会对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产生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导致了农村人口减少、乡村精神文化的衰败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不均衡。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陈培阳,朱喜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摘要:以人均GDP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的组内组间分解对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沿海内陆差异以及地市间差异进行动态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总体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呈现缩小而沿海内陆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并通过县市人均GD P 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分析了1990 2006年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提出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经形成 核心-边缘 的嵌套结构,即形成由5个亚 核心-边缘 结构组成的大 核心-边缘 结构的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福建省中图分类号:F127.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9)01 0053 05收稿日期:2007-11-12;修回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陈培阳(1983-),男,福建泉州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m a il)cpy1983@yahoo .co 。

1!引言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福建作为中国沿海开放省份以及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其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众多学者通过选取不同的历史时段,采取不同的差异测度方法与研究基础单元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张辉鑫(2000)采用人均GDP 数据,对1978 2000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进行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动分析,并采用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对区域总体差异进行分解,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其组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区之间的差异[2];黄茂兴、黄晓芬(2005)运用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和经济区位商分析了1989 2003年福建省67个县市单元的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通过分形理论中的R /S 分析法预测了未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3];黄晓峰,黄跃东(2006)通过空间马尔可夫链的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进行分析,认为1992 2004年福建省区域趋同存在着 俱乐部趋同 现象,但1992 1998年间的 俱乐部趋同 现象比1998 2004年间更为显著[4]。

该文以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的空间尺度,通过对泰尔指数的空间分解将福建省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沿海、内陆间差异和城乡间差异,并通过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以分析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中研究地理单元过大、忽略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与缺乏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的缺点。

2!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文章以福建省67个市县作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的基本研究单元,其中县指县域(包括县级市),市指地级市市区,并根据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将整个省域划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两个区域单元,由于宁德市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上较为迟缓,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故将其划入内陆地区,即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5个地级市(含30个县市),内陆地区包括宁德、南平、龙岩、三明4个地级市(含37个县市),研究的时间序列为1990 2006年。

选取县市历年人均GDP 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数据资料取自∀福建统计年鉴#(1991 2007)。

2.2 分析方法在统计学方法上,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系数有变异系数(c oefficie nt of variation)、基尼系数(G i ni coeffi cie nt)、泰尔指数(Theil i ndex)、艾肯森指数(A tki nson i n de x)等[5],该文采用变异系数C v 与泰尔指数(公式(1),(2))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两个综合指标,差异系数值越小,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越大。

其中,泰尔指数具有将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的优点,从而可以考察和揭示区域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各自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以及各自在区域总体差异中的重要!第28卷!第1期!2009年!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 L RESEARC H AND DEV ELO P M ENT V o.l 28!N o .1Feb .2009性与影响力[6]。

C v =1y ∃ni=1(y i - y )/(n -1)。

(1)式中:n 为县市总数;y i 为i 县市的人均GDP ; y 为y i 的平均值。

T 0=∃ni =1y i log y ip i =T 1+T 2=∃2q =1y q log y qP q +∃2q =1yq ∃jy qj l og y qjP q j。

(2)式中:T 0为区域总体差异;T 1为组间差异;T 2为组内差异;n 为县市总数;y i 为i 县市的人均GDP 占全省总GDP 的比例;p i 是i 县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y q 为组q GDP 占全省总GDP 的比例;p q 为组q 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y q j 为qj 县市GDP 占组q 总GDP 的比例;p qj 为qj 县市人口占组q 总人口的比例。

区域经济差异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对经济利益竞争与平衡的要求,因此,研究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或空间特征比判明其总体发展演化趋势更为重要[7]。

因此,文章通过1990 2005全省县市人均GDP 数据与其图形数据的结合,以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

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3.1 区域经济总体差异逐渐缩小通过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两种差异测度方法得出的1990年以来福建省区域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全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图1)。

根据差异变化的幅度与趋势将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划分为2个时期:1990 2002年的波动性扩大时期,2个指数都经历两次 上升 下降 过程,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从1990年以来的最小值0.5804,0.1771以1.3%,1.5%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分别达到0.6741,0.5804,比1990年扩大了16.14%,19.93%;2002 2006年的快速缩小时期,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从2002年的0.6741,0.5804分别以7.6%,12.84的速度下滑,到2006年分别达到0.4917,0.1226,为历年来最小值。

3.2 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间的差异逐步扩大通过泰尔指数的分解将福建省的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沿海与内陆两大区域间的差异以及各自区域内部的差异。

总体而言,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经历了从1990年的不明显状态到逐步平缓扩大,在2002年出现下降势头的过程,并伴有以下特点(图2):(1)沿海、内陆间差异逐步扩大,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急剧提高。

1990年,沿海与内陆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随着国家对福建沿海开放优惠政策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沿海内陆之间的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且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图1!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演变趋势(1990 2006)Fig .1!The trend in change ofregi ona l inequa lity i n Fujian Province (1990 2006)额由1990年的接近于零急剧上升至2003年的24.54%,之后随着山海协作战略的不断推进而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达到16.88%。

(2)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变化总体上呈波动性缩小趋势,且与区域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沿海地区的内部差异变化成为省域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1990年以来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对全省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一直稳定在70%左右,并由此导致沿海内陆间的差异与内陆地区的内部差异在变化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3)内陆地区内部差异总体上呈平稳缩小趋势,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26.8%减少至2006年的15.11%,减少了11.69个百分点。

就两大区域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沿海地区内部差异较内陆地区大。

图2!福建省沿海内陆两大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分解(1990 2006)F i g .2!Th e deco mposition of i nequalities between coasta l and i n l and area of Fu ji an Prov i nce (1990 2006)3.3 地市间经济差异波动性减小通过泰尔指数的二阶分解,将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分解为沿海与内陆地区间差异、9个地市间差异和9个地市内部差异(其中,沿海内陆间差异与上述分解结果相同)。

各空间尺度的经济差异演变特征如下(图3):(1)地级市间的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也呈下降趋势。

1990 2002年,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出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过程,又于2002年%54%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8卷始急剧下降,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由1990年的53.69%下降至2006年的27.88%,降幅为25.81%。

(2)9大地级市内部差异总体缩小,与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变化基本一致。

1990 1994年,地市内部差异较快上升,至1994年达到历年最大值0.1167,之后经历了先快后慢缩小的演变过程;从对区域总体差异的构成看,除1990,1991和2002年外(3个年份的主导差异类型为地市间差异),在三类差异的成因构成上,地级市内部差异一直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变化曲线在1990 1998年期间与总体差异的变化曲线形状上大致相同,后由于地级市间的差异贡献额逐步上升,使得地市内部的差异变化比总体变化平稳。

地级市内部差异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辖区对周边县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的增强。

图3!福建省地区、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差异二阶分解(1990 2006)Fig .3!Two stage nested i n equalitydeco mposition for Fu ji an Province (1990 2006)4!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是区域经济差异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形态[8]。

为了反应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把各县市人均GDP 数据,按全省人均GDP 平均值的150%,100%,50%依次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低水平发展地区、中低水平发展地区、中高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