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Word版含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231页附解析)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 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7 课新航路的开辟第 8 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9 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 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 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 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第 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 23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 24 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 25 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 26 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农业的起源 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5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 ·湖北孝感期中 ) 《淮南子·修务训》云 :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相土地宜 , 燥湿肥硗高下 , 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辟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 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 , 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A 神农 , 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始祖 , “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说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 故 A 项正确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 ; 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并不能反映医药学的产生 , 故 D项错误。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
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
这一措施()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3.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4.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5.《明宣宗实录》中记载:“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
”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政策,它表明()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古代民间手工业受到严格的限制C.封建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政策D.我国古代一直实行该项经济政策7.学习完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黄启臣文集》材料二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国际市场 闭Leabharlann 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技术
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 物,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它的产生及发 展推动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产生。但是它的发展 是非常缓慢的,一直到鸦片战争前仍处于萌芽状态。 这成为了近代前夜中国发展迟滞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
西方(英国)
政治 经济
君主专制顶峰,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
日趋衰落
阶级民主政治
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 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义萌芽发展缓慢
经济迅速发展
对外关系 厉行海禁、闭关锁国
开辟市场、海外殖民
思想文化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综述 农业文明,日薄西山 工业文明,如日中天
——《中西对比500年》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请结合教材“阅读与思考” 进行探究。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 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标志的贵族特权,臣民 变为公民,人的理性取代神的意旨,科学取代 蒙昧……是近代社会到来引起的巨变。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从哪些方面阐述了近代社会到来产生的变化?
经济结构 国家政策
资金 劳动力 国内市场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居主导地位。
抑商、海禁和文化专制等政策;封建国家设 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 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 本的积累。
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
B.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C.清政府开放两广地方,两广与外商贸易活动频繁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习题精选第二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习题精选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
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中心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明初经济恢复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对外贸易发达【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C、“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从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和地主催租“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知,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蚕桑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耕技术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C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解析:城市的发展与商品经济有直接关系,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说明中小城市人口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中小市镇发展迅速,市镇工商业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A项中衰败错误;B项与题意相反;D项是宋朝。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word文档资料

一、单选题1.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明清时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的是()A.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B.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C.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B.禁绝中国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4.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
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C.出现新的生产关系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5.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6.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
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资本主义萌芽7.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
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 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8.“推动这个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里,即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所怀抱的不满情绪。
2019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文档资料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特征;清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后果;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后果;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讲授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和表现;生产组织,生产目的等。
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促进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和影响。
小组讨论,掌握清末出现危机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闭关锁国政策,认识到坚持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认识到闭关锁国造成落后,落后必然挨打。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极其概况
2、闭关锁国政策及后果
教学难点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极其概况
2、近代前夜出现危机的原因。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清前期外贸中,‘只卖不买’导致外银大量流入……‘白银时代’之说是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心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这两个说法的叠加。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闭关锁国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B.合理的经济政策使清朝进入“白银时代”C.自然经济下清朝前期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大国D.广州十三行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解析:A项表述错误;当时清政府的政策并不合理也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故B 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总量和“外银大量流入”的信息说明清朝前期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大国,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融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C2.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10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
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资本主义萌芽解析:依据材料中的“雇人织绸”“工场主”等信息可知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经营方式。
答案:D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解析:此题是一道概念型选择题。
此题可用定量分析法。
闭关政策不是禁绝外贸,事实上清朝也与外国经商,只不过要严格限制。
答案:B4.有人对右图做了如下介绍:“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十三行商馆的情景。
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所指代的城市为()A.上海B.广州C.泉州D.神州解析:本题为填充型选择题。
由材料中的时间、“十三行”“美国、英国”“镇海”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所指代的城市为广州,因为清朝实行海禁后规定只有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所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B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从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和地主催租“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知,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蚕桑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耕技术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C
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
解析:城市的发展与商品经济有直接关系,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说明中小城市人口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中小市镇发展迅速,市镇工商业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A项中衰败错误;B项与题意相反;D项是宋朝。
答案:C
4.(2018·河南天一高三大联考)
史事实是,当时()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解析:从三则材料中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棉纱成纴……列肆卖之”“售之乡民”可知,当时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销售,而且有了较细的分工,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B项正确;耕织分离出现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人进入生产领域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情况,没有其他地区的体现,D项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B
5.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明代”可知,自然经济已经瓦解的说法错误,①错误;从材料中佃农所占比例最大可知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②正确;“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反映了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场出现,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丝织业的发展情况,④错误。
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在经济方面他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解析:明清时期在经济方面“新”的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A 项中的“机户……‘雇匠织造’”反映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A项正确;
B、C、D三项都只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答案:A
7.(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解析:材料强调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故C项正确;日本商人也不全是由海盗组成的,故A项排除;明朝对外政策是海禁政策,是不会加剧倭患的严重性的,故B项排除;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商人和海盗,故D项排除。
答案:C
8.(2018·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中)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文明世界领先形成的民族优越感
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小农经济造成的自大心态
D.闭关锁国状态下形成的排外心理
解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因素进行解释,即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了自大心态,所以才导致了材料所述的心态,故C项正确;A、B两项均只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闭关锁国只适合明清而不适合中国历代王朝,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9.(18分)(2018·海南中学高一期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材料二: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
”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
……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
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
——柏杨《中国人史纲》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核心内容,说明两则材料在研究宋代经济中的不同用途。
(12分)
(2)材料三反映清朝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6分)
答案:(1)内容:北宋初年政府推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或不得禁止夜市、朝廷允许向街开门);北宋京城商业繁华;商品种类繁多;坊市制度瓦解。
用途:材料一可以用于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可以用来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