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回用改造工程技术要求
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改造优化方案

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改造优化方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厂污水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环保议题。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是将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到水体中,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还对水环境造成为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如何将工厂污水处理中的水回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意义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意义在于节约水资源,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
目前,许多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工业生产对水的需求量较大。
如果能够将工厂污水处理后的水回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水源的开采,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技术方案1.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厂污水处理技术之一。
通过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可以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
在生物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生物反应器,如MBR(膜生物反应器)和SBR(顺序批处理反应器),以提高处理效果。
此外,利用生物处理技术还可以将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回收利用,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特殊的膜材料对污水中的固体颗粒、溶解物和微生物进行分离的技术。
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微生物有效地去除,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回用水。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超滤、微滤和纳滤等。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适合于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场景。
3.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量的氧化剂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降解的技术。
常用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紫外光氧化和过氧化氢氧化等。
这些技术能够将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达到高效处理的效果。
高级氧化技术在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回用水的质量。
三、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挑战与对策1. 技术成本高目前,工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回用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其特点为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对工业所排出的废水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达到工艺要求的水质,然后回用到工艺中去,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下面就两种最主要的回用技术作一介绍:(一)冷却水技术节约冷却水是工业节水的主要途径:1、改直接冷却水为间接冷却水在冷却过程中,特别在化学工业中,如采用直接冷却的方法,往往使冷却水中夹带较多的污染物质,使其失去再利用的价值,如能改为间接冷却,就能克服这个缺点。
2、降低冷却要求,减少冷却水用量。
3、采用非水冷却。
如在某种工艺生产中,采用空冷或油冷,达到冷却的目的。
4、利用人工冷源或海水作冷却水,减少地下水或淡水用量。
5、合理利用冷却水。
对已使用过的冷却水可以进行一定的降温措施后,反复使用,也可以在第一次作为冷却水使用后,用于其它对水质、水温要求较低的场合。
在采用这个办法时,要注意各车间供水系统的密切配合,加强冷却水的管理,避免因一个环节出问题而影响其他车间供水。
6、冷却水的循环利用这种冷却水利用技术主要是经过冷却器变成的热水经过冷却构筑物使水温降到回用水水温,从而循环使用。
冷却水在循环使用时,应注意水中细菌的繁殖、水垢的形成、设备腐蚀、水压、水量变化等问题。
(二)、一水多用或污水净化再利用由于生产工艺中各环节的用水水质标准不一,因此将某些环节的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重复利用或用于其它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环节中。
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如:可先将清水作为冷却水用,然后送入水处理站经软化后作锅炉供水用。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后用于生产、生活等。
下面就生活中水做一简单介绍。
生活中水,主要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使用标准后,用于冲厕、绿化、景观、喷洒路面以及冷却水的补充等杂用。
中水水质应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1、中水水源选择中水,应首先选用优质杂排水,一般可按下列顺序取舍:A、冷却水B、淋浴排水C、盥洗排水D、洗衣排水E、厨房排水F、厕所排水2、处理工艺当以优质杂排水和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可采用以物化处理为主的工艺流程,或采用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的工艺流程。
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

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一、引言中水回用是指将生产或生活废水进行预处理后,通过技术手段加工成符合要求的水质,再作为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再度利用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
中水回用有助于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在当前全球水资源紧张的形势下,中水回用成为了重要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之一。
本文将就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二、方案设计概述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运行、工程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中水回用工程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设备选型、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因素。
本文将针对中水回用工程的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三、工程可行性研究1. 中水来源分析:中水回用工程的中水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中水进行分析,确定中水的水质特点、污染物浓度、处理难度等,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中水回用的需求分析: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需求,确定中水回用工程的回用水量和水质要求。
3. 技术经济性分析:对中水回用工程的投资规模、运行成本、节水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工程的技术经济性,确定工程的可行性。
四、工程设计1. 中水预处理工艺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中水,设计相应的预处理工艺,包括初沉池、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消毒等,确保中水的水质符合回用要求。
2. 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根据回用水的用途和水质要求,设计中水回用系统,包括管网布置、泵站选型、设备安装等。
3. 运行管理系统设计:设计中水回用工程的远程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设备维护保养系统等,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工程施工1. 中水处理设备选型:根据工程设计要求,选购适合的中水处理设备,确保水质处理效果。
2. 工程施工管理:组织施工队伍,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3. 环保治理:严格按照环保法规要求,进行工地环保治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废水处理中水回用技术方案

废水处理中水回用技术方案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废水处理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水回用技术愈发重要。
因此,在废水处理中,水回用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围绕废水处理中水回用技术方案展开讨论。
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是指对污水进行净化的过程,让其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从而达到为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的目的。
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
其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主要处理和后处理。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主要指对污水进行物理处理,以达到消除或分离杂质、硬质颗体、大分子物质、悬浮物等的目的。
该处理方式通常利用物理化学法进行,主要的处理方式包括:•筛选:将水中的悬浮固体通过筛网等分离。
•沉淀:采用人工引流或自然池入渠,使污泥沉淀。
•浮选:利用气泡将浮于污水中的固体或不溶性物质升到表面,之后再通过除去方法处理。
•滤过:将污水通过滤材进行过滤。
•吸附:功能与滤材相近,但吸附是将杂质吸附在滤材上。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主要针对的是水中的离子、游离氯、氨氮、汞、铜等有害物质,利用化学作用使之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或者通过沉淀、吸附、过滤等方式删减其浓度。
它主要依赖于化学物质的使用,常用的化学处理方式包括:•调节pH值:通过添加化学物质调节污水中的pH值,达到使之处于最优的酸碱度条件。
•混凝剂:用于使污水中的杂质或微粒聚集成团,便于沉淀和分离。
•沉淀剂:添加后可以使污水中的杂质快速沉淀,目的是将污泥形成紧密絮凝物。
•活性炭吸附: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吸附在活性炭上,达到去除的目的。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指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无机物质,或者使之特定的物质培育出来,并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它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取之不尽、动之不竭的污水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通常分为生化和生物膜两种形式:•生化: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质降解,由于生物降解的速度较慢,所以设备体积较大。
中水回用强制标准

中水回用强制标准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中水回用成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中水回用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困难。
为了规范中水回用,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制定中水回用的强制标准。
一、中水回用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日益紧缺。
同时,由于废水排放标准不一致和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中水回用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可以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中水回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领域,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制定中水回用的强制标准对于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水回用的技术和方法中水回用包括净化处理、储存和再利用等环节。
针对不同的中水回用领域,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采用生物膜反应器、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可以有效去除中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采用混凝沉淀、气浮等技术可以去除中水中的悬浮固体和油脂;采用超滤、反渗透等技术可以去除中水中的溶解性物质和重金属。
此外,还可以通过中水和淡水的混合利用、中水的分级利用等方法来提高中水的再利用效率。
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需求,中水回用的技术和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中水回用的强制标准的必要性目前,我国中水回用的标准尚未统一,缺乏执行标准和监管措施。
这导致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中水回用不能达到一致标准,存在着被滥用和污染的风险。
制定中水回用的强制标准对于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强制标准可以明确中水回用的目标和要求,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强制标准可以规范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和方法,保证中水回用达到安全、可行的效果。
再次,强制标准可以加强对中水回用的监管和评估,防止中水回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隐患。
四、制定中水回用的强制标准的考虑因素在制定中水回用的强制标准时,需考虑以下因素:1. 水质要求:必须规定中水回用的水质标准,包括对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要求。
中水回用需要充足条件汇总

中水回用需要充足条件汇总中水回用是指在经过肯定的处理工艺后废水得到净化后再次利用的过程,这是一种特别环保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但是,要实现中水回用,需要充足很多条件,本文将对中水回用需要充足的条件进行汇总,并且对这些条件进行认真的解析。
1. 中水的水质必需符合要求回用中水之前必需做好中水处理工艺,确保回用的中水水质符合国家、地方和企业订立的水质标准和标准规定。
中水处理工艺实在包括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等方法,只有经过处理后的中水,才能安全地回用。
2. 中水回用必需设置特定的回用管道在中水回用过程中,应当采纳专用回用管道,并要有专用的阀门,便利随时掌控水流量和防止污染物通过回用管道污染环境。
回用管道应当有充足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充分考虑环境污染物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此外,为了保证中水的质量,回用管道也应当定期检查和维护。
3. 中水的回用量必需适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为了避开中水的回用超过规定的比例对生态环境和工厂设备造成影响,必需严格掌控中水的回用量,中水回用量的最大值,需要依据企业的生产设备、环境因素、污染物排放情形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中水的质量和回用的量。
4. 可持续进展的观念不断强化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进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目标。
中水回用是环保技术的一种,采纳中水回用可大大削减污染物的排放,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效果。
因此,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和理念已被各国和企业重视,要不断推动中水回用的可持续进展。
5. 协同开发与合作中水回用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展,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持、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培育,促进中水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中水回用的进展。
6. 企业必需创建良好的共性领域要促使中水回用技术的推广,企业必需提倡建立公共领域和绿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意识和参加性,建立中水回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传递企业绿色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进展。
中水回用处理要求

中水回用处理要求
中水回用是指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等,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工艺,使其达到再利用的要求并重新投入到生产、农业、景观等领域中的一种处理方式。
中水回用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节约淡水资源,减轻水资源的压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证中水回用的有效实施,下面将介绍中水回用处理的一些基本要求。
1.处理工艺要求
中水回用的处理工艺要求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等环节。
预处理主要是进行初步的固体分离、沉淀等操作,以去除悬浮物、泥沙等杂质。
生物处理主要是通过利用生物菌群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以达到去除COD、BOD等污染物的要求。
深度处理则是针对特殊的废水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确保水质符合再利用的标准。
2.水质标准要求
中水回用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要求。
根据不同的再利用场景,水质标准可以有所差异,但一般要求中水的COD、BOD、SS、
NH3-N、TP、TSS等各项指标都要在规定范围内。
此外,还要求中水的颜色、臭味等感官指标也应满足再利用的要求。
3.排放标准要求
在中水回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无法再利用的废水,这些废水需要进行排放。
排放标准要求主要包括COD、BOD、SS、NH3-N、TP、TSS等指标,要求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4.技术设备要求
5.运营管理要求
6.安全管理要求
7.监测和评估要求
以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有效实施中水回用处理,可以确保中水的再利用安全、稳定、可持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中水回用操作规程

中水回用操作规程1.引言中水回用是指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再次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或农业灌溉等用途的过程。
为了确保中水回用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
2.设计要求2.1中水处理工艺应包括适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单元。
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工艺组合。
2.2设计中应考虑水源的水质特点,合理确定工艺处理参数以达到水质标准要求。
2.3设计中应考虑中水回用系统的管网布置,保证回用水的供应和循环利用的效率。
2.4设计中应设置中水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回用水进行监测,确保回用水质量符合要求。
3.建设和安装3.1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工程建设,确保设备的运行正常。
3.2安装电气设备时应符合相关标准,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
3.3安装和布置管网时,应保证管道的密封性,避免漏水和二次污染的发生。
4.运营管理4.1中水回用工程应有专门的运营管理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4.2定期对中水处理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3定期对中水质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4.4建立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对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
4.5运营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5.安全措施5.1中水回用工程应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以应对突发情况。
5.2设备维护人员在进行设备维护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5.3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水源安全。
6.监督检查6.1监督部门应定期对中水回用工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按照规程进行运营管理。
6.2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监督部门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6.3监督部门应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对中水回用设施进行巡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7.改进措施7.1运营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
中水处理系统改造工程技术书
编写:
审批:
2013年10月29日
一、改造工程要求
为了满足化工装置的正常生产要求,需要对原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以保质保量的满足循环水站和除盐水站的补水需求,具体要求如下:(1)原水净化能力1100m3/h,其中850m3/h用于循环水补水和水泥厂用水,250m3/h用于除盐水;
(2)循环水补水量850m3/h,要求处理后出水水质满足循环水补水使用要求;
(3)除盐水水量250m3/h,要求处理后出水水质满足离子交换除盐水工艺进水指标要求。
二、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1.改造工程设计依据
1) 本项目前期设计资料
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3)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文件
4) 项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初步勘查)
5) 水质分析报告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安全法》等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
7) 业主提供的有关技术条件和技术文件
8) 业主提供的其它设计资料如气象水文地质资料等
9) 有关本项目的文件和会议纪要等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国环字第002号文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国务院第253号令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13)《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50125-2010
1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1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
1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19)《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GB50483-2009
20)《建筑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2010
21)《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2003
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局部修订)
23)《曝气生物滤池工程技术规程》(CECS 265:2009)
2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附加1999年第1号修改单) GB8978-1996
25)《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
26)《循环冷却用水再生水水质标准》HG/T 3923-2007
27)《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GB/T 50109-2006
28) 中油《炼油化工企业污水回用管理导则》
2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015-2003
30)《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2)《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3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说明:执行的标准规范不限于以上所列,所有标准规范必须采用最新版本。
三、改造工程设计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执行国家和项目所在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力求污水处理装置运行稳定,做到设计切合实际,技术经济先进合理、安全适用,符合水环境发展要求。
(2)严格按照本项目环保专项论证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展设计,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浓度。
(3)以节水为原则,凡有回收、综合利用价值的废水优先采用回收技术和综合利用;
(4)排水以清污分流、分质处理为原则。
结合厂区现有排水体制,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级控制,分质处理。
(5)对水平衡进行合理规划,在保证满足回用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
(6)采用对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强、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工艺路线,确保各项出水指标达到规定的指标。
(7)所选工艺运行灵活、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确保在正常时各项出水指标达到规定的指标,同时兼顾高负荷和低负荷下运行的经济性,根据进水水质水量,能对工艺运行参数和操作进行适当调整。
工艺单元采用多系列布置,确保工艺单元检修时污水处理装置的连续运行。
(8)积极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三废排放,外排“三废”达到国家和当地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
(9)尽可能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耗、物耗,减少定员,减少运行成本。
(10)实现手动操作和自动化控制操作相结合,结合污水处理特点确定自动控制水平及控制仪表。
自动化水平适中,注重实用,以改善生产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11)设备选型立足国产化,设备供货厂家必须有相应的水处理工程使用业绩,力求实现装置国产化程度最大化,以降低装置建设投资。
(12)充分利用整个项目的公用工程和生产、生活辅助设施。
(13)装置布置力求合理、紧凑、因地制宜、节省占地。
界区内建筑物与全厂建筑物协调一致,装置布置注意功能块划分、物流、人流,便于管理。
(14)合理规划工程分步实施的可能。
(15)结合工程论证规模考虑一定的设计富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