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二)

合集下载

中医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正虚邪恋
休息痢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脾系病

脾系病

辨证论治 1.寒湿内盛证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 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药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 证候: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 的常需鉴别。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只是该病的症状。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
辨证论治 1.湿热壅滞证 证候: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2.饮食积滞证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暖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 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积实导滞丸加减。
诊断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 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肮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 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 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第十三单元
脾系病
细目一 痞满
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隔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 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3.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医学课件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医学课件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医学课件
10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医学课件
11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同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医学课件
12
三、相关检查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第一节鹅口疮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

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外治法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

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吴朱萸(口疮鹅口疮)第三节呕吐证治分类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脱水的性质液体补液疗法1.口服补液:适应症: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呕吐不严重.轻度累计损失量:50—80ml/kg;:中度累计损失量: 80—100ml/kg;继续损失量根据实际补给.频频喂给,8—12小时服完.2.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原则: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先糖后盐、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见抽补钙)(1)定量:轻度90—120ml/kg 中度120—150ml/kg 重度150—180ml/kg(2)定性: 低渗性 2/3张等渗性 1/2张高渗性 1/3—1/5张(3)定速 : 总量1/2在头8—12h补完, 速度 8—12 ml/kg/ h;余量12—16h补完, 速度 5ml/kg /h;休克,首先扩容2:1液或1.4%NaCO3 10—20ml/kg于30—60分钟静脉注入.★1.湿热泻证候:起病急,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

附:吐酸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吐酸可单独出现, 也可与冒痛、呕吐等兼见。
本病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 土虚木贼,肝气犯胃而成。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分证论治
1.肝胃郁热证
症状:吞酸时作,胃腕灼热,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弦。
分证论治
2.肝气犯胃证 辨证要点:胃脘胀痛连胁、恼怒引发或加重。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忿郁恼怒则痛作或痛甚,嗳气则痛缓,胸闷,喜叹息。舌苔薄
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 柴胡 枳壳 芍药 炙甘草 香附 川芎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兼见嗳气频作,为胃气上逆,加旋覆花、代赭石;兼见反酸,为肝胃不和,加乌贼骨、煅瓦楞
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急用大承气汤。
分证论治
4.脾胃湿热证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身重倦怠、苔腻。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痞闷,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倦怠,纳呆恶心,小 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中化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 组成:黄连 栀子 半夏 茯苓 陈皮 草豆蔻 甘草 方歌:清中汤用黄连草,栀子半夏苓陈蔻。 如见舌苔厚腻,为湿浊偏重,加苍术、藿香;兼有恶心呕吐,为胃热上逆,加竹茹、陈皮; 兼有大便秘结不通,为热积肠腑,加大黄;兼有脘腹胀满,为气滞阻滞,加厚朴、枳实。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 思虑忧愁
4.误下伤中
苦寒泻下
病因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升降失常 脾伤气结,运化失司,脾胃失和
气机不畅
攻伐太过
脾胃受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系病证(二)(总分:28.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17,分数:17.00)1.某女,30岁,患者平素情绪易于激动,常于抑郁恼怒时发生腹痛泄泻、肠鸣,矢气较频。

诊见胁肋胀闷,苔白,脉弦。

应首选何方治疗∙A.柴胡疏肝散∙B.逍遥散∙C.四七汤∙D.痛泻要方∙E.保和丸加减(分数:1.00)A.B.C.D. √E.解析:2.瘀血停胃胃痛,体倦乏力,舌淡,脉弱,常加何药∙A.桃仁、红花∙B.茯苓、白术∙C.青皮、郁金∙D.人参、黄芪∙E.以上皆非(分数:1.00)A.B.C.D. √E.解析:3."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A.《内经》∙B.《金匮要略》∙C.《外台秘要》∙D.《诸病源候论》∙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数:1.00)A. √B.C.D.E.解析:4.《金匮要略》称反胃为∙A.呕吐∙B.呃逆∙C.哕∙D.胃反∙E.膈(分数:1.00)A.B.C.D. √E.解析:5.《诸病源候论》中"诸否者"、"赃腑否塞而不宣"的"否"是指何病证∙A.胃脘痛∙B.痞满∙C.结胸∙D.噎膈∙E.呃逆(分数:1.00)A.B. √C.D.E.解析:6.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千金方》∙E.《景岳全书》(分数:1.00)A. √B.C.D.E.解析:7.《内经》称呃逆为∙A.膈∙B.哕∙C.呃∙D.胃反∙E.痞(分数:1.00)A.B. √C.D.E.解析:8.何人将痞满分为实痞和虚痞两大类∙A.张仲景∙B.巢元方∙C.朱丹溪∙D.李东垣∙E.张介宾(分数:1.00)A.B.C.D.E. √解析:9.引起呕吐,一般以感受何邪居多∙A.风∙B.寒∙C.暑∙D.湿∙E.火(分数:1.00)A.B. √C.D.E.解析:10.某男,51岁,平素嗜食辛辣。

近因操劳过度,出现脘腹痞塞不舒,按之不痛,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何方∙A.益胃汤加大黄、芒硝∙B.益胃汤加火麻仁、元参∙C.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D.麦门冬汤加减∙E.半夏泻心汤加减(分数:1.00)A.B. √C.D.E.解析:11.何人提出呃逆与膈相关∙A.孙思邈∙B.葛洪∙C.陈无择∙D.张景岳∙E.李中梓(分数:1.00)A.B.C. √D.E.解析:12.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是何证特点∙A.实证∙B.气滞∙C.瘀血∙D.实寒∙E.寒证(分数:1.00)A.B.C. √D.E.解析:13.胃脘痛的病位在∙A.脾∙B.胃∙C.肝∙D.胆∙E.肾(分数:1.00)A.B. √C.D.E.解析:14.呃逆出现于危重病人,常为∙A.亡阳∙B.亡阴∙C.病情减轻∙D.病情加重∙E.临终先兆(分数:1.00)A.B.C.D.E. √解析:15."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是何书对嘈杂证的描述∙A.《内经》∙B.《兰室秘藏》∙C.《丹溪心法》∙D.《证治》∙E.《岳全书》(分数:1.00)A.B.C.D.E. √解析:16.呃逆相当于西医何病∙A.膈肌痉挛∙B.胃炎∙C.扩张∙D.脑血管病∙E.尿毒症(分数:1.00)A. √B.C.D.E.解析:17.某男,38岁,腹泻而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阵作,诊见:烦热口渴,尿黄,苔黄腻,脉滑数。

首选方剂为∙A.清中汤加减∙B.藿香正气散加减∙C.葛根芩连汤加减∙D.大承气汤∙E.以上皆不是(分数:1.00)A.B.C. √D.E.解析:二、A3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三、某男,20岁,夏季贪凉露宿,突然呕吐,腹泻,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泻下清稀如水,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濡缓。

(总题数:5,分数:2.50)18.若病人兼脘腹胀闷者,宜加∙A.香附、郁金∙B.乌药、元胡∙C.陈皮、川楝子∙D.木香、枳壳∙E.以上均可(分数:0.50)A.B.C.D. √E.解析:19.治法为∙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B.除湿化痰,理气和中∙C.温中散寒,降逆上呃∙D.温胃化饮,和胃降逆∙E.散寒化湿,降逆止呕(分数:0.50)A.B.C.D.E. √解析:20.其辨证为∙A.食滞内停∙B.痰湿内阻∙C.寒湿内盛∙D.湿热中阻∙E.寒邪客胃(分数:0.50)A.B.C. √D.E.解析:21.首选方剂为∙A.丁香散加减∙B.藿香正气散加减∙C.香苏散合良附子丸∙D.小半夏汤合芩桂术甘汤∙E.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分数:0.50)A.B. √C.D.E.解析:22.若病人腹泻较轻,而恶寒发热,头痛较重,宜加∙A.薄荷、菊花∙B.麻黄、桂枝∙C.白芷、细辛∙D.知母、石膏∙E.防风、荆芥、羌活(分数:0.50)A.B.C.D.E. √解析:四、某男,58岁,素有"胃病"史,近日因饮食不慎再次发作,症见恶心呕吐作时止,伴胃脘痞闷。

诊见纳呆神疲,大便微溏,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总题数:3,分数:1.50)23.若病人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应∙A.改用旋覆花代赭石汤∙B.改用补中益气汤∙C.改用归脾汤∙D.加苍术、茯苓、白术∙E.加附子、肉桂、吴茱萸(分数:0.50)A.B.C.D.E. √解析:24.若病人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可加∙A.竹茹、黄连∙B.旋覆花、代赭石∙C.吴茱萸、干姜∙D.黄连、吴茱萸∙E.重用人参加黄芪(分数:0.50)A.B. √C.D.E.解析:25.若病人恶心呕吐较轻,泄泻为主宜用∙A.四神丸加减∙B.保和丸加减∙C.真人养脏汤加减∙D.补中益气汤加减∙E.参苓白术散加减(分数:0.50)A.B.C.D.E. √解析:五、某男,25岁,因贪凉露宿,醒后大便清稀如水,脘闷食少,腹痛肠鸣,伴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楚,苔薄白而腻,脉濡缓。

(总题数:4,分数:2.00)26.若无表证而腹满肠鸣,泄泻重,小便不利,则应∙A.加平胃散∙B.加二陈汤∙C.加滑石、车前子∙D.改用胃苓汤∙E.改用葛根芩连汤(分数:0.50)A.B.C.D. √E.解析:27.其应辨何证∙A.寒邪内阻∙B.寒邪客胃∙C.脾胃虚弱∙D.寒湿内盛∙E.食滞内停(分数:0.50)A.B.C.D. √E.解析:28.其治法为∙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B.散寒温里,理气止痛∙C.散寒化湿,疏邪解表∙D.健脾益气,化湿止泻∙E.温中燥湿,调气和血(分数:0.50)A.B.C. √D.E.解析:29.若恶寒较重,无汗宜加∙A.银花、连翘∙B.薄荷、葛根∙C.细辛、桂枝∙D.荆芥、防风∙E.麻黄、桂枝(分数:0.50)A.B.C.D. √E.解析:六、某女,28岁,患者平素情绪易于激动,常因情绪不舒出现呕吐,2天前再次发作,经用维生素B艾茂尔不效。

症见呕吐吞酸,时有嗳气,叹息,胸胁胀满,舌淡苔薄,脉弦。

(总题数:4,分数:2.00)30.其治法为∙A.疏肝解郁,和胃消痞∙B.疏肝解郁,理气止痛∙C.顺气解郁,和胃降呃∙D.消食化滞,和胃降逆∙E.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分数:0.50)A.B.C.D.E. √解析:31.若病人兼见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舌有瘀点者可加∙A.半夏、吴茱萸∙B.桃仁、红花∙C.左金丸∙D.丹皮、赤芍∙E.以上皆非(分数:0.50)A.B. √C.D.E.解析:32.首选方剂为∙A.柴胡疏肝散加减∙B.五磨饮子加减∙C.四七汤加乌贼骨∙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E.藿香正气散加减(分数:0.50)A.B.C. √D.E.解析:33.若病人兼吐酸,心烦口渴,舌红,宜加∙A.左金丸、山栀子等∙B.川楝子、郁金、香附∙C.龙胆草、黄芩、栀子∙D.乌贼骨、瓦楞子、吴茱萸∙E.以上皆非(分数:0.50)A. √B.C.D.E.解析:七、某男,45岁。

胃痛病史5年,每遇饮食生冷或遇劳则发,疼痛呈阵发性,空腹时较重,食后减轻。

两天前因气候寒冷再发,诊见上腹隐痛,喜温,喜按,偶泛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虚弱。

(总题数:3,分数:1.50)34.其辨证为∙A.寒邪客胃∙B.脾胃虚弱∙C.脾胃虚寒∙D.瘀血停胃∙E.肝气犯胃(分数:0.50)A.B.C. √D.E.解析:35.其治法为∙A.疏肝解郁∙B.温胃散寒,行气止痛∙C.消食导滞,和胃止痛∙D.温中健脾,和胃止痛∙E.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分数:0.50)A.B.C.D. √E.解析:36.首选何方∙A.香砂六君子汤加减∙B.柴胡疏肝散加减∙C.附子理中汤加减∙D.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E.黄芪建中汤加减(分数:0.50)A.B.C.D.E. √解析:八、某女,30岁,素有胃脘疼痛病史,两天前因情绪波动再次发作,疼呈胀痛,引及两胁,拒按,嗳气后稍舒,情志抑郁,时有叹息,苔薄白,脉弦。

(总题数:4,分数:2.00)37.若痛甚应加∙A.木香、陈皮∙B.小茴香、吴茱萸∙C.重用芍药、甘草∙D.加川楝子、元胡∙E.加制乳香、制没药(分数:0.50)A.B.C.D. √E.解析:38.若兼吐酸,嘈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选∙A.温胆汤加味∙B.丹栀逍遥散加减∙C.越鞠丸加减∙D.清中汤加减∙E.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分数:0.50)A.B.C.D.E. √解析:39.宜选何方治疗∙A.逍遥散加减∙B.越鞠丸加减∙C.丁香散加减∙D.痛泻要方加减∙E.柴胡疏肝散加减(分数:0.50)A.B.C.D.E. √解析:40.其辨证为∙A.寒邪客胃∙B.肝气犯胃∙C.脾胃虚寒∙D.饮食伤胃∙E.以上皆非(分数:0.50)A.B. √C.D.E.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