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鹿的主要种类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鹿 简介

鹿 简介

鹿的简介形态特征大多数种类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形大于雌性。

通常雄的有角,有的种类雌雄都有角或都无角。

基本情况长颈鹿是今天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动物,从地面到头顶,一般可超过5米,体重约为900千克,最大的雄性体重可达1800千克。

雌雄两者都有角,但骨质角较短。

它常隐蔽在疏林中从高处警视周围动静,故素有“嘹望哨”的别名。

长颈鹿亦是奔跑能手,它的四肢细长,每足仅四趾,第二和第三趾发达,演变成为坚硬的蹄子。

脚踵具有弹性韧带,皮肤厚可达2.5厘米,不易被荆棘刺伤,故擅长于在疏林或荆丛中来往奔跑。

长颈鹿皮肤的底色呈棕褐色,上有不同大小的花斑,如同疏林中的荫影,与它生活的环境色彩很协调,不易被天敌和猎人发现。

长颈鹿栖息在非洲的疏林草原地区。

生活习性鹿是偶蹄目的1科,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肝无胆囊。

体长0.75~2.90米,体重9~800公斤。

共16属约52种。

梅花鹿是鹿科鹿属的1种。

因为身上有一些明显的白斑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排列成行而得名。

也叫花鹿。

梅花鹿分7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

体型中等,体长约150厘米,肩高80~110厘米;鼻端裸出而呈裂缝状;雄鹿有角,每年约4月脱盘长茸,其角一般到4杈为止,眉杈斜向下伸,第2杈与眉杈相距甚远;冬天毛的颜色为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尾下部为白色,腹毛淡棕;夏天毛红棕色,有的为暗灰褐色,背部中线地方为黑色,有的至尾部黑色线变细,尾上部黑色,下部白色。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方,日本,中国的东北、华北、东南和台湾。

喜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一般不进入密林。

冬季多在阳坡低凹背风处,春秋则在空旷少树地区活动。

夏季喜荫凉,多在阴坡开阔透风的地方,有时为了避免蚊蝇叮咬也到高山草原活动。

性机警,晨昏时结群。

主要以青草、嫩芽、树叶、沙参等为食。

每年8~11月交配,怀孕期7~8个月,4~6月为产仔盛期,每胎1~2仔。

梅花鹿为重要的经济兽类,现今野生梅花鹿数量非常稀少;中国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鹿的简介

鹿的简介

鹿的简介
中国鹿举世闻名,种类很多。

麋鹿、白唇鹿和坡鹿,都是我国的特产,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驼鹿和马鹿,分别是鹿类中的体重冠亚军,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只产在云南西南部丛林深草中的鼷鹿,为世界上最小的鹿,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过去一直被当做西南各省土特产的水鹿,今天也身价百倍,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梅花鹿和豚鹿,虽然不是中国的特产,但由于它们的野生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都将它们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与河麂也是鹿类中的成员,前者只产在我国,为国际上公认的最稀罕的一种鹿,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河麂则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梅花鹿是动物园中最常见的观赏动物,也可以说是鹿类的代表;它身材中等,尾巴较短,全身红棕色,有白色斑点。

雄鹿的角很长,每年换一次角,脱落旧角,长出新角,雌鹿没有角。

新角由有茸毛的皮肤包着,这就是鹿茸角。

茸毛脱落的角,就骨化成光裸的鹿角了。

梅花鹿很胆小,一受惊吓就逃。

在繁殖季节,雄鹿之间常为争夺雌鹿发生激烈的角斗,甚至斗到一方重伤或死亡。

由于梅花鹿的经济价值很高,我国自古以来就驯养,目前养鹿事业正在迅速发展。

鹿类生物学及.

鹿类生物学及.

四平梅花鹿
1、6 兴凯湖梅花鹿
该品系主要饲养在黑龙江省兴凯湖养鹿场,目前存栏敷 约1400只,2003年10月通过品种鉴定。
兴凯湖梅花鹿,具有体躯高大,骨骼坚实, 肌肉丰满,四肢强健发达等特点。其显著特征是:头方正.额宽 平,角柄粗圆端正,颈部粗壮,胸部宽厚,臀部肌肉丰满。成年 公鹿平均体重135kg,体高110cm,体长107cm。体侧梅花斑点大 而清晰,有明显的黑色背线,臀斑呈桃形。
Hale Waihona Puke 习题梅花鹿—成年母鹿
体尺: 体长75~90cm 体高80~95cm 体重70~80kg 繁殖:每胎产一仔 偶见产双胎 繁殖佳龄4~7岁 种用年限10年 繁活率80%以上 人工输精的略低
1.4 敖东梅花鹿
敖东梅花鹿品种 敖东梅花鹿产于吉林省敦化市 等地 。该品种是由吉林省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养鹿场经过多年科学培育,并于2002年通过品 种鉴定的,敖东梅花鹿多分布于吉林省东部山区,
1、5 四平梅花鹿
3.产茸性能 四平梅花鹿鹿茸主干粗短,嘴头 粗壮上冲,茸质松嫩,多呈元宝形,鹿茸鲜重 以及茸形性状具有很高的遗传力。 1~12 锯公 鹿三杈鲜茸平均单产 3.42kg ,最佳产茸年龄 为9岁(8锯),三杈鲜茸平均产量为3.94kg。 1999~21301年三杈锯 茸平均优质率89.3%, 二杠锯茸平均优质率 96.2%。公鹿生产利用 年限为12年。
四平市及其周围县区,存栏数2000余只。
1、5 四平梅花鹿
1.外貌特征 四平梅花鹿体形较其它品种略小, 毛色浅淡,呈淡橘黄色,梅花斑点大而稀疏,背线 不明显。成年公鹿体高 98cm ,体长 92cm ,体重 95kg。成年母鹿分别为82cm,86cm,70kg。
1、5 四平梅花鹿

第3讲 鹿的识别2

第3讲 鹿的识别2

图片
生茸期马鹿
东北马鹿—成年母鹿
体尺: 体长118~123cm 体高115~130cm 体重160~200kg 繁殖性能: 繁殖成活率 47.3% ~81.1%。 种用年限:6~8年 仔鹿出生重:公11~14kg, 母11~13kg。

塔里木马鹿(青皮马鹿)
成年公鹿 体尺:体长120cm 体高120~135cm 体重200~180kg 产茸性能:1~13岁公鹿单产 6.65kg,产茸最佳龄11岁, 产鲜茸27.72kg,茸料比 11.73g/kg。生产利用年限 14年。(茸鹿之花) 种用价值:地方纯繁良种
济利用已势在 必行。
黇(tian田) 鹿
小结与习题

小结 习题 本次教学内容主要讲述 1、概述马鹿的体貌特征 了五种大型茸鹿的体貌特 生产性能及识别要点。 征、生产性能及识别要点, 其中马鹿的品种识别及生 2、概述白唇鹿的体貌特 征及生产性能要点。 产性能是是学习的重点。 白唇鹿和水鹿分别是我国 3、概述水鹿的体貌特征 的优良地方鹿种,并已经 及识别要点。 有人工驯养,应掌握其生 4、概述驼鹿和麋鹿的体 产性能和体貌特征。驼鹿 貌特征及经济价值。 在我国的分布和驯养数量 较少,麋鹿已无野生种, 对二者的体貌特征和经济 价值应有所了解。
天山马鹿(黄臀鹿)
成年公鹿 体尺:体长154~165cm 体高136~154cm 体重240~330kg 产茸性能:2~21岁公鹿 单产鲜茸8.2kg,产茸佳龄 11岁,产鲜茸23.75kg,生 茸佳期4~15岁,生产年限15 年,茸料比 12.3g/kg(鲜茸) 种用价值:存繁良种及杂交育 种优良亲本。
水鹿(Rusa,Sambar)
亚种:中国现存四川、 西南、海南、台湾4 个亚种。 外貌特征 体毛粗硬,呈黑棕色或 栗棕色,颈部有长而蓬 松的鬣毛,有黑棕色的 背线,无浅色臀班。别 名黑鹿。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鹿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鹿

2、马鹿 马鹿属于大型茸用鹿。同时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 马鹿也是雌雄异形,公鹿长角,母鹿无角,成年马鹿 成角呈六权形。 东北马鹿的夏毛为棕色或栗色,无绒毛。冬毛灰 棕色、厚密,有绒毛,颈部及身体背面稍带褐色,有 一深棕色条纹从颈部开始沿背中线延伸到体后,未成 年兽尤为明显。腹毛灰棕色,臀部有一黄褐色大斑, 夏深而冬浅。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淡。幼兽体具有 白色斑点,排列成纹,体侧各有斑纹4一5条,第一 次换毛斑纹消失。 东北马鹿成年公鹿体重230 - 300kg,肩高130140cm,母鹿体重160--200kg,肩高约120cm。天山 马鹿体型较东北马鹿小。夏秋毛呈栗色,冬毛灰黄色, 臀斑不明显,冬季为白色。

2、配种方法 在养鹿实践中多采用自然交配,部分鹿场也采用人工 授精的方法进行配种。 (1)自然交配 野生状态下,母鹿群居一起,到配 种季节,公鹿寻找母鹿群。多只公鹿经过格斗,胜者 控制母鹿群,并与之交配。人工饲养鹿虽经过驯化, 但仍保留其野性。公鹿在配种季节仍有很强的攻击性, 人不宜接近。自然交配通常采用“群公群母”或“单 公群母”的方式配种。 (2)人工授精 鹿人工授精的技术环节与牛、羊人 工授精的环节相似,即包括采精、精液检查、精液处 理、保存和输精。只是由于鹿仍具有一定的野性,在 采精和输精过程中需要麻醉保定。
(2)配种期管理 公鹿在配种期由于性欲旺盛而易于争斗,所以 对发情配种期的公鹿应时刻注意观察,严格管理, 因为损失一只公鹿比1副茸要大得多。配种期间,可 把公鹿按种用、非种用、头锯、二锯和幼龄几类分 别管理:种用公鹿单圈单养,减少伤亡,保证配种;非 配种的膘情较差的单独组群加强管理,以利越冬, 不影响来年生产,发现有爬跨的鹿要及时拨人单圈 或放在幼鹿群内。平时每天要注意检查圈门、圈栏, 防止串圈或跑鹿,并检修各种设备,运动场要打扫、 消毒,消除异物,防止发生坏死杆菌病;如无必要不 可轻易拨鹿,对体弱患病公鹿应即时拨出组成小群, 单圈饲养并给予特殊护理或治疗。 配种期间,公鹿群设专人看管,仔细观察发情 配种情况,作好配种记录,并要及时制止公鹿间顶 架或鸡奸行为。公鹿顶架后不可立即饮水,以免发 生异物性肺炎,所以应盖好饮水锅或饮水槽。

中国鹿的分类.docx

中国鹿的分类.docx

中国鹿的分类中国是世界上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鹿是我国及其重要的自然财富。

我国是鹿类动物的发源地,野生鹿类资源丰富,曾分布极为广泛。

鹿类动物在动物学分类上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偶蹄目(Artiodactyla)、反刍亚目(Rumi nan tia)、鹿科(Cervidae)动物。

目前多数分类学家认为,鹿科动物的共同特征是:眼眶前有眶下脉,足有蹄腺,肝脏无胆囊。

根据此类标准,世界上有40 多种鹿,中国有16 种鹿。

中国现存的鹿科动物共计9 属,16种,其中鹿亚科7种,空齿鹿亚科3 种,獐亚科1 种,麂亚科5 种。

种的分类如下:鹿科Cervidae一、獐亚科Hydropotiae1、獐属Hydropotes1.1 獐Hydroptes inermis swindoe,1870二、麂亚科Mumtialinae1、毛冠属Elaphodus1.1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18712、麂属Muntiacus2.1 黄麂(小麂)Muntiacus reevesi ogliby,18392.2 黑麂(毛额黄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18752.3 赤麂Muntiacus muntjak Iimmermann,17802.4菲氏麂Muntiacus feae Thomas & Doria,1889三、鹿亚科Cervinace1、斑鹿属Axis1.1 豚鹿Axis porcinus Zimmermann,17802、鹿属Cervus2.1 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ek,18382.2 马鹿Cervus elephus Linnaeus,17582.3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Przewalski,18382.4 水鹿Cervus unicolor kerr,17922.5 坡鹿Cervus eldi M 'clellande,18423、麋鹿属Elaphurus3.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ue-Eewards,1866四、空齿亚科Odocoileinae1、驯鹿属Rangifer1.1 驯鹿Rangifer tarandus Cinneus,17582、驼鹿属Alces2.1 驼鹿Alces alces Linnaeus,17583、狍属Capreolus3.1 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1758 鹿科动物是我国蹄类动物的最大一科,其中麂属的大部分种类,以及獐、毛冠鹿、麋鹿、白唇鹿等均系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的种类。

九色鹿知识点

九色鹿知识点

九色鹿知识点九色鹿是一种濒危珍稀的动物,也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九色鹿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外貌特征、栖息地、饮食习性以及保护现状等方面。

外貌特征九色鹿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鹿类动物,体长约1.2米至1.5米,肩高约0.6米至0.8米。

它们的体色可以根据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呈现出九种不同的颜色,所以得名九色鹿。

它们的毛色有沉银色、银白色、棕色、红褐色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斑驳效果。

九色鹿的角呈现出分叉双角的形状,角上有细密的纵纹,非常漂亮。

栖息地九色鹿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

它们喜欢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森林、峻岭和峡谷中,这些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密,为九色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九色鹿还喜欢生活在草原和灌木丛密集的地区,这些地方有丰富的食物资源供它们采食。

饮食习性九色鹿是一种以草本植物为主食的动物,它们喜欢吃草、叶子、嫩芽等。

在夏季和秋季,九色鹿主要以草类食物为食,而在冬季和春季,则主要以树叶和嫩芽为主。

九色鹿的食性适应了其所生活的环境,也帮助它们在各个季节中取得了足够的营养。

保护现状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非法猎捕和盗猎等因素的影响,九色鹿的数量逐渐减少,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九色鹿的生存环境,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执法力度、禁止买卖九色鹿及其制品等。

此外,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也是保护九色鹿的重要手段。

九色鹿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这一珍稀动物得以延续下去。

结语九色鹿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它们拥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和饮食习性。

然而,九色鹿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一物种的生存环境,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九色鹿保护的认识。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九色鹿在我们的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为我们的生态系统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修改)。

第4讲 鹿的识别3

第4讲 鹿的识别3

8.1驯鹿(角鹿) (Rein deer)
• 亚种 森林驯鹿、冻土带 (苔原)驯鹿、极地驯鹿 • 生物学特性 栖息在海拔 1000米以上的亚寒带针叶 林中,食性广,耐粗饲, 适应性强。性情温顺,集 群性和游牧性强。有专家 认为驯鹿是家畜化后又野 生化了的种群。
8.2 驯鹿的生产性能
• 产茸性能 成品干茸单 产公鹿2㎏,母鹿0.25㎏, 茸质松嫩,茸毛密 长, 呈灰白褐色或银灰色。 • 繁殖性能 16~18月龄性 成熟,种用年限公鹿2.5~5 岁,母鹿2~12岁,妊娠期 215~238天,每胎一仔, 产仔率50%~85%。 • 产乳性能 产乳量每个泌乳 期30~84L/只,每天1麂的识别 —黑麂
• 别名:青麂.乌金麂.蓬头麂;英名 Black muntjac • 体貌特征 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成体体重21~26㎏, 尾长20㎝以上,尾背面呈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 额部有一簇长达5~7㎝的鲜棕色冠毛,角柄较长,4~7㎝, 角冠教短,长1~5㎝。冬毛暗褐色,远视近于黑色;夏 毛棕色成分增加,易与其他 • 麂类和毛冠鹿区别。 地理分布 浙、徽、川、赣、闽。 • 经济价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南方通过人工驯养作为肉用 鹿类发展前景广阔。
9.6 狍角和狍筋
10.1毛冠鹿(青麂 Tufted deer)
亚种概述 中国有三个亚种: 指名亚种:体型最大,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秦岭,四 川北部和西部,贵州西部及云南。 华中亚种:体型中等,主要分布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华东亚种:体型小,分布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 体貌特征 体毛青灰色,尾背面黑色,腹面白色,额顶部 有马蹄形黑色冠毛, 体型似麂。雄性有角,短小 而不分叉,长度1㎝左右。体 重6~28㎏,体长90~100㎝, 肩高54~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鹿的主要种类
中国鹿的主要种类
我国养鹿是以生产鹿茸为主,茸鹿在我国分布很广,种类繁多,野生资源丰富,因为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其皮革做衣、肉可食用、茸可入药,是人们捕杀的直接原因。

建立鹿场是对鹿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主要途径,是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一节梅花鹿(sika deer)
图2-1 梅花鹿
俗称:花鹿(见图2-1)
原来野生梅花鹿分布很广,因为人为的破坏、环境的恶化,野生鹿的数量越来越少,我国人工驯养的梅花鹿以东北最多,主要分布在吉林东丰、辽源、双阳、伊通、蛟河、辉南、辽宁西丰、内蒙古包头、浙江、海南等地,黑龙江、广东、河北、江苏、海南、山西也分布大量的梅花鹿。

梅花鹿大体分为6个亚种,即:华南亚种、东北亚种、四川亚种、山西亚种、台湾亚种、河北亚种,其中台湾亚种、河北亚种和山西亚种野生种群已绝迹。

我国饲养的梅花鹿多为东北亚种,现在有独立亚种群的梅花鹿有双阳型梅花鹿、东丰型梅花鹿(2004年3月23日被确认为梅花鹿之乡)、抚松型梅花鹿(长白山品系)、伊通型梅花鹿、龙潭山型梅花鹿。

梅花鹿性成熟16—18月龄,参加配种28月龄,发情高峰期在每年的10
月份,1胎1仔,双胎率4%左右,妊娠期226±5天,繁殖成活率90%。

第二节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zeusi)
图2-2 马鹿
别名:黄臀鹿(见图2-2)
内蒙中东部野生马鹿4万头左右,长白山、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辽宁、西藏等省区分布大量的马鹿。

20世纪60年代陆续引入山西、河北、湖南、湖北、河南等省。

东北马鹿产茸量低于天山马鹿和塔里木马鹿,以东北马鹿作母本与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塔里木马鹿杂交,杂交公鹿产茸量95%超过父本,增产幅度达,公鹿6月龄开始生长初角,经破桃后初角茸鲜重达2.5千克左右,14月龄可参加配种,受胎率占60%,马母鹿年繁殖1胎1仔,双羔极少,妊娠期为245±6天,9—11月份为发情期,产仔高峰期为6月份。

第三节白唇鹿(white-lipped deer throld's deer)俗称:白鼻鹿(见图2-3)
白唇鹿是我国的稀有鹿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理塘、巴塘、西藏的昌都、达江、青海、云南省北部、甘肃等地。

白唇鹿驯养难度大,繁殖成活率低,经济效益低于马鹿和梅花鹿。

图2-3 白唇鹿
第四节水鹿 ( rusa sambar)
图2-4 水鹿
俗称:黑鹿(见图2-4)
水鹿体形酷似白唇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德、思茅、勐腊、河口、屏边等地,广西的靖西、宁明、上思、四川的重庆、宜宾、康定、理塘、巴塘、西昌、木里、海南省的西沙群岛、湖南省的宣章、新宁、绥宁、台湾省山地、贵
洲北部等地。

大体分为4个亚种,即四川亚种、西南亚种、海南亚种、台湾亚种,产茸量低于马鹿。

第五节坡鹿(Eld's Thamin Bronantlered deer)
图2-5 坡鹿
别名:泽鹿(见图2-5)
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和海南岛,解放初期,屯昌、白沙、昌江、乐东、东方等地数量最多,曾和家畜混群吃草。

20世纪70年代初期,屯昌、州、乐东等地区的坡鹿适移,集中在昌江的大坡、十月东方的大田等区域,数量不足1000只。

第六节驼鹿(moose Elk)
俗称:堪达犴(见图2-6)
驼鹿因其象骆驼而得名,体形高大,我国驼鹿亚种只有一个,即Aacamecoides,愈显珍贵,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省区,驼鹿妊娠期为240天左右,5月下旬——6月下旬是产仔高峰期,双胎率在20%左右,
仔鹿初生重10—12kg,育成期体重增长很快。

图2-6 驼鹿
第七节驯鹿(rein deer)
图2-7 驯鹿
别名:角鹿(见图2-7)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部额尔古纳旗,数量在900头左右,驯鹿公母鹿都长角,主要用于役用和奶食品加工,是森林山地、冰雪泥泞地段的交通工具,鹿茸形态象天女散花,枝杈不规则。

第八节糜鹿(Mi-deer;Milu;pere david's deer)
见图2-8 麋鹿
别名:四不象(见图2-8)
糜鹿是比较珍贵的鹿种,建国前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东部沿海,南到钱塘江,北到东北平原,比较集中的在河北及江淮地区,野生种群已绝迹,人工饲养的糜鹿于1865年的战乱中绝迹。

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乌邦寺引进糜鹿,饲养在北京市区,1985年国家林业部与世界生物基金会(WWF)及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合作,引进第二批糜鹿,经国家权威专家考查在江苏省建立大丰糜鹿保护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