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合集下载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

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世界影响与传播
国内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不仅在音乐界受 到高度评价,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国外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也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一些国外音乐家 和合唱团也开始学习和演绎这首作品,进一步促进了其国际传播。
作品的传承
自问世以来,《黄河大合唱》便被广泛 传唱,成为了一首经典的艺术作品,其 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合唱团、音乐厅 等机构和组织的演出和教学。
VS
作品的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黄河大合唱 》,媒体、网络等渠道也起到了重要的推 广作用,同时,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也通 过公开表演和录制专辑等方式,进一步扩 大了作品的影响力。
创作动机
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唤醒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作品内容与形式
内容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黄河的景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抗日精神。
形式
作品采用了大型合唱的形式,包括八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 独立的主题和音乐形式,但相互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合唱部分的表演特点
01
02
03
声部协调
合唱部分要求各声部之间 高度协调,通过声音的和 谐融合,展现出强大的音 乐表现力。
配合默契
合唱成员之间需要具备高 度的默契,在音准、节奏 、音色等方面达到统一和 谐。
情感共鸣
合唱部分应通过声音传达 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 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舞台表演与视觉效果
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多乐章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全曲共有八 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立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各乐章之间 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整风期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共有4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和《黄河怨》。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曲的引子。

它采用了山东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显得气势磅礴、生动有力。

具有浓郁的黄河生活气息。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全曲的中心内容。

这一乐章共分三段。

在第一段中,音乐节奏紧张、急速,仿佛表现出黄河船工们在风浪中搏斗以及驾驶着黄河船只在黄河激流中逆水行舟的紧张而激烈的情景。

第二段抒情性较强,由深沉宽广的“男高音独唱”引入主题。

这一乐章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演唱技巧,更好地刻画了黄河波澜壮阔、雄伟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是整个作品的高潮,由混声合唱与乐队竞奏相结合。

以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和带有金属光泽的音色,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宏伟场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

第四乐章“黄河怨”是对第三乐章的回答,也是全曲的终曲。

这一乐章用长笛模仿惊涛骇浪的声音,使人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

整个乐章以悠扬的慢板旋律为主要基调,时隐时现地闪烁着进行曲的特点,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整部《黄河大合唱》的结构比较严谨,写法简练,仅用了不足六分钟的时间,就描绘了黄河从源头奔腾至入海口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黄河儿女们的战斗豪情。

作者以澎湃的热情,集中地表现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这首歌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通过赞美黄河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都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音乐语言的选择十分贴切,对各种不同情绪的表现恰如其分,塑造的音乐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感染力,让人过目难忘。

除此之外,作品的词曲、钢琴伴奏等方面也堪称经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无论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音乐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气势恢弘、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为之倾倒,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鼓舞斗志的精神动力。

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课件

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课件
音乐艺术的创新
作品在音乐创作上采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如合唱、交响乐等,为音 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创新和贡献。
历史文献价值
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 的历史文献价值。
《长征组歌》作品意义及价值阐述
革命历史题材的呈现
通过歌曲的歌词和演唱,展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革 命精神。
《黄河大合唱》演唱技巧及表演风格探讨
01
表演风格
02
宏伟壮观: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要求演唱者表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 使观众感受到黄河的磅礴力量。
03
民族特色:作品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要求演唱者掌握一定的 民族唱法技巧,展现出民族音乐的魅力。
04
集体演唱:作品采用集体演唱形式,要求演唱者之间配合默契,达到 声音的统一和和谐。
04
CHAPTER
演唱技巧与表演风格研究
《黄河大合唱》演唱技巧及表演风格探讨
演唱技巧
声音控制:要求演唱者掌握良好的声音控制技巧,能够根据作品的需要,调整音色 、音量和音高。
气息控制:要求演唱者具备稳定的气息支撑,能够保证长乐句的演唱连贯性和完整 性。
《黄河大合唱》演唱技巧及表演风格探讨
• 情感表达: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通过声音和表 情等手段,准确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
对比分析
《黄河大合唱》在音乐表现上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合唱、独唱、朗诵等多种形式 ;而《长征组歌》则更加注重歌曲的演唱和情感的表达。两部作品虽然表现形式 不同,但都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03
CHAPTER
音乐风格与技巧解读
《黄河大合唱》音乐风格及技巧解析
音乐风格
采用交响乐与合唱相结合的方式,以 宏大的叙事和深情的抒发为主线,展 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抗日战争 时期的英勇斗争。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清唱剧(Oratorio)

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 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 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 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 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 诗性和戏剧性。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16 00年在罗马演出的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 表白》,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 我国第一部 清唱剧是黄自的《长恨歌》。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来没有看见,黄帝的子孙 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象烧着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热血沸腾; 其实,凉气逼来,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震荡着,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啊,黄河! 你奔流着,怒吼着,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叫啸着,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

这部作品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特色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作简要分析。

标签:《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概述《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与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所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①“人民音乐家”冼星海②《黄河大合唱》③大合唱水平: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水平,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水平。

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

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

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7、《保卫黄河》实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教学重点】《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作品赏析【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请大家观看下面片段,请同学们回答这个视频反映了什么事件?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日本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对我们的骚乱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我们实行一系列的压迫和残害,使我们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反抗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反抗过程中我们所了解的绝大部分是武力反抗,今天我带领大家走进另一种反抗斗争——文艺反抗三、新音乐运动20世纪30年代,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使用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民间因素的音乐语言实行创作和演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分析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理解作品
的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

2、在演唱歌曲时,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

3、能够对历史题材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在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研讨、交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提高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从声乐的体裁引导学生谈对大合唱的了解,介绍作曲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大合唱: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的,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2冼星海: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3《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
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欣赏作品
1、欣赏《黄河船夫曲》感受速度的变化,学生划拍感受作品的情绪,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3)、作品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2、欣赏《黄水谣》思考问题: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歌曲可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有什么变化?
3、欣赏《河边对口曲》欣赏作品,思考问题:
A(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B、学生按对唱形式学唱歌曲,感受作品情绪,回答问题
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只有两个背井离乡老百姓的对唱吗?
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
4、欣赏《保卫黄河》思考问题:
A(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为什么在齐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
B学习歌曲的演唱形式。

轮唱:轮唱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
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

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

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

5、欣赏《怒吼吧,黄河》学生欣赏,说出演唱形式感受音乐作品
五、拓展与延伸
1、欣赏朗朗的钢琴曲《黄河》,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2、相关声乐体裁----声乐套曲:组歌、清唱剧。

组歌:组歌是指题材相同﹑内容有联系的一组(几首)歌曲。

组歌的构成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系列独唱歌曲所组合而成,例如舒伯特的《冬之旅》就是由24首男声独唱歌曲所组成的;另一种类型是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所组成,例如肖华作词、晨耕等作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清唱剧: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随堂练习题】
1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演唱形式和词作者是( )
A.齐唱领唱乔羽B.四重唱轮唱田汉
C.小合唱领唱余秋雨D.轮唱齐唱光未然2、轮唱是指()
A一个人唱完了,另一个人接着唱
B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
C两个声部同时演唱作品。

3、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
形象。

下列哪些是黄河大合唱中的歌曲?
1)、《祖国颂》 2).《黄水谣》 3)、《义勇军进行曲》
4)、《保卫黄河》 5)、《铁蹄下的歌女》 6)、《河边对口曲》
A.(1)(2)(3) B.(2)(3)(4) C.(2)(4)(6) D.(1)(5)(6)
4、判断题:
(1)1939年4月13日,是廷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音乐会,会
上由冼星海指挥抗敌演剧第三队,首次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
(2)清唱剧是指指题材相同﹑内容有联系的一组(几首)歌曲。

由独唱、
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所组成,常由管弦乐队伴奏。

()
5、问答题:
《黄河大合唱》由几个乐章组成?写出个乐章的名称及它们的演唱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