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的冷思考

合集下载

微博反腐“热”的“冷”思考

微博反腐“热”的“冷”思考

Focus and Neglect on Micro-blog Anti-corruption 作者: 施佳
作者机构: 南通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出版物刊名: 宜宾学院学报
页码: 25-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9期
主题词: 微博反腐;权利博弈;财产公示制度
摘要:近年来,微博作为反腐的新形式越来越受到政府、媒体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正是因为微博自身特殊的运行机理以及民众对于腐败行为零容忍造就了当前微博反腐的激亢.然而究其本质,“微博反腐”不过是“反腐微博”,微博反腐具有偶发性、挂一漏万,反腐信息同样适用丛林法则.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博弈是微博反腐的致命伤,被誉为“反腐利器”的微博并没有媒体宣传那般神奇.只有弱化举报的不实追究,强化调查结果公开,让渡官员的隐私权,保障民众的监督权,推进财产公示制度,治腐才能真正提速.。

政务微博热的冷思考

政务微博热的冷思考

政务微博热的冷思考作者:牛炳文王春玲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7期摘要: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标志性现象。

然而,政务微博热并未带来政务实践的实质性变革。

政府部门在政务微博创建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政务微博使用目的模糊,对政务微博功能认识不足等明显问题。

关键词:政务微博政务实践冷思考盲目跟风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这是继2010年“微博问政”之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中新的标志性现象。

据2011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报告统计,全国党政机构、公务人员微博已近2万个,覆盖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其中一些微博粉丝过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

政务微博的迅速发展,不仅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更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肯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之视为推动政府执政理念、增强政府部门和官员执政为民观念的最佳途径。

然而笔者认为,轰轰烈烈的政务微博热掩盖了政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实质性问题,对政务微博热的盲目乐观不仅无助于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理性认识与科学建构,反而会因为这种网络虚热而有意无意地遮蔽真正的现实问题,最终阻碍政务公开的历史进程。

一、想做什么?——政务微博使用目的模糊从2010年“两会”期间“微博问政”的概念叫响到2011年底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政务微博的数量呈加速发展趋势,不仅近两万的微博创建的数字惊人,而且几乎实现了全国行政区域的全覆盖,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公务人员,大到中央机关,小到乡镇单位,都以开通微博为要务。

但是与这些可观的微博数字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除了极个别官员微博被炒成“明星”,受到网民围观之外,大多数政务微博如一潭死水,波澜不兴。

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官方微博称,当前政务微博群体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

更有人发文指出,部分政府机构和官员微博呈“僵尸状态”,甚至通过各种手段刷出“僵尸粉丝”,造成了政务微博的虚假繁荣。

浅析微博评论的“热”与“冷”

浅析微博评论的“热”与“冷”

作者: 汪俐君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出版物刊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页码: 67-6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微博评论;冷热不均原因;对策
摘要:最近几年微博发展迅猛,使用人数激增,几乎呈现一种井喷的态势。

与此同时,微博媒介的发展也带动了以微博为载体的微博评论的发展。

微博评论由于依托微博这种新兴媒体,因而具有很多传统新闻评论无法媲美的优势。

本文从微博评论迅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出发,在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话语狂欢下微博热的冷思考]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话语狂欢下微博热的冷思考]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话语狂欢下微博热的冷思考]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摘要:微博,即“微型博客”,“一句话博客”,“就是让用户在网站上写短消息,文本碎片化导致信息过剩和泡沫化,提高“微博”用户媒介素养草根文化的话语狂欢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大,“快餐式”的文化随之盛行。

微博,即“微型博客”,“一句话博客”,“就是让用户在网站上写短消息。

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来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就像一篇微型博文”。

①微博以其简短随心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人的青睐。

微博进入人们的视野还是在2008年,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利用Twitter作为他的竞选工具之一,奥巴马的Twitter账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几百万的跟随者,从而为他参加总统竞选积累了大量人气。

在这之后,Twitter迅速发展起来,社会各界名流也纷纷注册了自己的Twitter账号。

2009年,流行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让Twitter再次风光,在他的死讯传出后一个小时,Twitter冒出了6.5万条新留言。

这是Twitter问世以来最风光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我国两会期间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开通个人微博,收集网民提议,展示自己的提案,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第一时间发布到网上,与大众实时互动。

近年来,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在国外非常流行,很多政界名流、商界精英、文体界明星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账户。

越来越多的记者和专业媒体选择通过微博收发信息、与受众互动,不少知名品牌也开始使用微博进行口碑营销。

可以说,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了传媒理念。

与此同时,微博在中国也逐渐出现并发展。

饭否、忙否、叽歪、做啥、嘀咕、腾讯滔滔等都是微博在中国发展的产物。

2009年8月,知名门户网站新浪也推出了自己的微博。

一时间,这个看似并不起眼的新事物几乎一夜之间在全世界风生水起。

微博热潮的冷思考

微博热潮的冷思考
丝 Q : 堑
Sci en ce an d Tech n ol ogy I n no va t i on He r e l d
管 理 创 新
微 博热 潮 的冷 思考
刘舒雯 (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信息技 术突飞猛进 发展 给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带来深 刘的影响 , 当 下微博技术 以其强大的开放性 . 便捷性, 草根性 . 交互性等特征 迅 影响 反思 文献标识码 : A
大 大 地冲 击了政 府 的信 息管 制 。 微 博 成 为了
对 于微博技 术的发展迅速 之原因, 不 很 多重大 事 件的 第一 条 新 闻 的发布 平 台, 人
各学 界 和业 界众 说纷 人 都 可 以 “ 现 场 直 播 ”, 由此 带 来 了海 量 的 信息用l 4 0 个 字 符 的 内 容通 过 计 算 机 或 手 管是 在 网 内还 是 网外 , 纭, 微 博 技 术 的发 展对 社 会受 众 群体 产生了 信息 噪音 , 让 人们 难 以 辨 清消 息来 源 的 可靠
2 0 0 7 年开始 , 也 开 始打 造 中国自己的的 微 博
否 ”、“ 叽 歪” 、“ 嘀咕 ” 等 微 博 类 网站 。 到
2 . 1 . 1 互 联 网信 息 技 术 成 为人 们 传播 为所 知 , 给 公民 媒体 的发 展 带来 一定 的 负面 影响。
2 . 2. 2 “ 微 博 控 ”的产生
花 “ 使 虚假 信 息变 为 信息 主 流 时, 公 众 还 不 其 发 展动 力大 致可 以总 结成 四 性 , 信 息 是 否具 有价 值 ; 而且, 这种 “ 雾 里看 微博热 浪卷 卷而来 , 中 国 的 各 大 门 户 很大 的 影 响 , 网 站 没 有错 过 这 个 机 会 , 一 些 创 业 团 队 从 个方面 。

微博热的冷思考

微博热的冷思考

2012.02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不超过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国际上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国内微博市场份额最大的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作为博客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形态,微博的诞生也引发了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目前的“微博热”现象,学界都是持正面的态度,甚至大唱赞歌。

有人认为其带来了WEB3.0时代的春天,有人认为微博客的出现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跃迁,在微博客上真正实现了WEB2.0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及时互动。

笔者认为,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促进企业营销,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但是,微博亦是一把双刃剑。

笔者检索了有关微博的学术论文,竟找不到一篇全面深入分析微博存在问题的文献。

笔者研究发现,微博已经度过了其发展高峰,以下不足正制约其发展。

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缺乏保障微博上发布信息的传播,没有传播学中所说的“把关人”,微博信息均未经核实,网民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

有人热烈地颂赞微博以140字的“微内容”带来了“微革命”,但是对于微博上个人发表的声音与意见,其真实性依然难以得到确认。

在自我表达的同时,一些言论仍然面临着失范的危险。

微博进一步催生了大众的书写与表达的欲望,但是这种书写是零碎的与片段式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琐碎,没有标题等特征,短短几十字或百余字一览无余。

微博客上的信息是博主自己发布的,具有私密性与公开性,这些作为博客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形态,微博的诞生也引发了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的微博热与思政教育的冷思考

大学生的微博热与思政教育的冷思考

大学生的微博热与思政教育的冷思考[摘要] 微博在迎合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大学生对微博的过度依赖,影响正常学习;负面信息误导价值取向;碎片化信息窄化大学生思维。

针对微博带来的消极影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的平等性、渗透性、隐蔽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事热点,活化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群体,进行正面引导;组建班级微博,引导大学生交流沟通,碰撞出思想火花,扩展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微博;信息;大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应用平台,用户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信息的即时搜索、发布、传播与共享。

自2010年进入我国以来,微博就以其自身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调查表明大学生开通微博人数高达八成之多,大学生群体成为微博用户的主力军。

一、微博热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分析与博客相比,微博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信息即时传播、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与QQ、微信相比,微博是大学生与现实交际圈范围外的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

根据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统计数据可知,微博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的部分心理需要,因此,微博自进入我国后迅速风靡校园,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一)社交需求在个体自身发展中,良好的人际交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受时空限制,大学生交际范围相对窄化,交流对象往往限制在亲朋好友之间,很少有机会与交际圈范围外的人接触并沟通交流。

微博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参与微话题,与同样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交流沟通,如在大众心目中绝佳好男人文章被爆出轨后,新浪微博开启相应话题,让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沟通,文章出轨事件瞬间成为大学生关注、讨论的焦点。

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自主建立微群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微群,即时收取群消息。

以新浪微博为例,微群分为明星粉丝、兴趣爱好、同城生活、行业交流和同学校园群,可以说每个人在微博中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接触到具有同样身份或兴趣爱好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平等的话语权消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差异,开放、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新的社交环境和人际发展空间。

微博热的冷思考

微博热的冷思考

微博热的冷思考作者:李伶俐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9期摘要: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不断增加的用户群昭示着微博的风生水起、影响日盛。

本文从微博“碎片化”特征入手,反思微博兴盛背后,其碎片化特征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微博碎片化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微博甫一问世,便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反馈快而赢得拥趸者无数。

以新浪网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当年用户就达到500万。

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据国外市场调研公司SIG调研报告中预计,到2012年,仅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就有望达到1.2亿。

庞大的用户群昭示着微博的风生水起、影响日盛。

“媒介影响现存社会的主要形式,是加速度和分裂。

”①而在微博兴盛的背后,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碎片化的进一步加剧及对人们思维、阅读习惯的极大颠覆。

微博叙述文本的“碎片化”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碎片化是电脑与网络技术深度嵌入现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后,人类社会对科技文明的一次彻底反叛。

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感知世界,表达自我,并与外界交流。

与此同时,工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心智和生活方式。

“从古登堡时代起,我们的全部技术和娱乐一向不是冷的,而是热的;不是深刻的,而是切割肢解的;……”②苏格拉底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技术恐慌。

在《斐德若篇》中,他指责书写的发明“制造了灵魂中的遗忘性”。

一个人不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而是相信外部书写的文字。

这大概是人类心智第一次出现的裂缝,碎片化的进程开始了。

此后,印刷术、电子技术、互联网络、手机等媒介新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呈加速度发散状态传播,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

作为一款Web2.0的网络产品,与博客不同,微博有字数上的限制,每条不超过140个字,切入方式是碎片化的,或现场记录、或灵感突现、或情绪发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生活琐事和宏大主题都可以发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2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不超过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国际上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国内微博市场份额最大的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作为博客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形态,微博的诞生也引发了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目前的“微博热”现象,学界都是持正面的态度,甚至大唱赞歌。

有人认为其带来了WEB3.0时代的春天,有人认为微博客的出现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跃迁,在微博客上真正实现了WEB2.0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及时互动。

笔者认为,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促进企业营销,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但是,微博亦是一把双刃剑。

笔者检索了有关微博的学术论文,竟找不到一篇全面深入分析微博存在问题的文献。

笔者研究发现,微博已经度过了其发展高峰,以下不足正制约其发展。

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缺乏保障微博上发布信息的传播,没有传播学中所说的“把关人”,微博信息均未经核实,网民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

有人热烈地颂赞微博以140字的“微内容”带来了“微革命”,但是对于微博上个人发表的声音与意见,其真实性依然难以得到确认。

在自我表达的同时,一些言论仍然面临着失范的危险。

微博进一步催生了大众的书写与表达的欲望,但是这种书写是零碎的与片段式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琐碎,没有标题等特征,短短几十字或百余字一览无余。

微博客上的信息是博主自己发布的,具有私密性与公开性,这些作为博客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形态,微博的诞生也引发了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目前的“微博热”现象,学界都是持正面的态度,甚至大唱赞歌。

笔者认为,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促进企业营销,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但是,微博亦是一把双刃剑。

微博热的冷思考◎匡文波论坛FORUM观点28论坛FORUM 观点没有经过认证筛选的信息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微博用户发布信息时所处的环境往往充满着不确定性与随意性。

这直接导致了微博客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往往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很少去深思熟虑。

加上微博网站对用户的发布状态没有过多的限制与要求,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

微博流言的盛行及广泛传播深深阻碍了它作为时代记录者的公正角色。

这意味着在微博客中找寻有价值的新闻点不仅如同大海捞针,而且即使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找到了有价值的新闻,也未必就能确定它的真实性。

这就更进一步导致了原本内容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在形式上更加地碎片化。

“僵尸粉”的大量存在,使得网民对微博网站或频道、知名微博主产生了信任危机。

据北京日报2011年5月27日报道,有网民选取了新浪10位名人微博作为统计对象,发现他们的粉丝中“僵尸粉”约占17%,其中直指李开复的粉丝中有近百万为“僵尸粉”。

“僵尸粉”指极度不活跃的用户,多是被人注册来增加粉丝数或制造垃圾微博的账户。

界定标准有三条:已注销的用户、粉丝数低于5个、微博数低于5条。

只要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就可认定为“僵尸粉”。

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由于每条微博限定在140个字以内,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这一矛盾,造就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

目前,访问量最高的微博都是娱乐明星,如姚晨的微博粉丝数量全球排名第3,中文排名第1。

如果一些未经核实的事件被网民盲目转发,极容易误导社会造成微博用户对公共事件的集体娱乐。

不少微博过于关注、甚至有意暴露个人隐私,尤其是艺人的隐私。

微博甚至已经成为娱乐圈的“微观江湖”。

作为一种公共传播的私人媒介,微小的个人事件特别是名人的个人生活、情感事件都可能会被微博用户加以曝光。

3.微博已经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通过微博进行商业炒作、提升人气是微博的一种重要功能。

作为一种网络沟通方式,微博反映了公司与客户之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增加了公司与客户群体之间相互了解的可能。

然而微博营销存在着很多缺憾。

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粉丝量才能保证传播效果的达成,因为人气是微博营销的基石。

其次,由于微博里新内容更新几乎是无时无刻,所以如果发布的信息没有及时被粉丝关注,就很有可能被湮没在浩瀚的海量信息中。

另外,一条微博信息往往只有几十个字,传播力非常有限。

所以其信息仅限于在微博平台传播,很难像博客文章那样,被大量转载。

因此微博营销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炒作,只有通过商业化炒作,微博才能达到其营销的目的。

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微博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且更新博文。

但是由于发布者的思想倾向和在获取信息时可能出现误差,微博这个舆论先锋极有可能在发布正确信息的同时,传播许多不精准的消息,甚至是虚假的信息。

一些微博客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还会借网民之名,打着正义的旗号,造谣生事,煽动网民,甚至不惜采用散布黄赌毒信息、制造虚假新闻、披露隐私等方式吸引网民的参与,诱惑和拉拢未成年人以提升微博本身的传播力。

与此同时,微博谣言传播行为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

同时微博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其比传统媒体更具严重信息不对称,隐蔽了微博的责任缺失。

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传播功能更是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微博成为假信息的发源地与集散地。

微博传播是一个交谈双方不断建构话语文本与解构话语文本的过程。

传播过程中信源模糊,遇到敏感事件,网民往往又没有足够的批判力,很可能会导致谣言的传播。

谣言的传播一旦失控,其引发的后果将难以预料。

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微博网站,独立核算都是亏损。

Twitter用户的增长速度虽然令人吃惊,但是Twitter在2010年收入只有4500万美292012.02NEWS&WRITING元,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其收入主要来源是即时信息开放供谷歌、微软必应等搜索引擎做即时消息搜索。

国内微博目前盈利方式主要有:“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供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

此外,一些微博网站通过加粉丝、转发博文、评论和炒作话题等方式获取一定的收益。

认证是提升微博关注度的方法,但不少微博客网站的认证渠道都不够透明。

这时候就有很多人提供付费认证服务,他们通常是通过“内部”关系来完成认证,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

但是,中国的微博网站或微博频道,独立核算都是亏损的。

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是当下中国微博发展的一个瓶颈。

没有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尤其是微博缺乏一个作为营销平台的入口。

虽然当下关于草根微博赚钱的金点子层出不穷,但是在当下的所有微博网站中,还没有一个是盈利的,大多数微博网站仍然停留在跑马圈地的时代,如果想通过微博客提供增值业务的话,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微博客界面较混乱,其信息的碎片化程度较高,对于营销传播的技巧要求也相对会更高。

另外其信息可信性较弱,这些都决定了在微博上投放广告可能会难以获得持久性的关注,或者靠提供信息获得资费非常困难。

因为客户群体从微博上难以获得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服务体验。

6.管理的困境由于微博用户和信息的海量性、无国界性,要对微博进行有效管理十分困难。

面对微博带来的风险环境,我国在疏导风险层面目前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快塑造微博用户道德上,以便有效地应对全球性风险和制度转轨风险。

具体来说,首先要增强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转轨过程中,如果微博用户的甄别能力过弱,必然造成信息传播的失实、夸大甚至整个社会转轨的失序,成为所有社会风险爆发的导火索。

增强微博用户的治理能力不仅要改革网络微博的治理结构,提升国家、公民社会对微博的监管水平,更要调整国家与网络微博、公民社会的关系,使它们形成合作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

在“微博打拐事件”中,面对网民通过细微之力集成的浩荡声势,对拐卖儿童现象进行声讨,有人开始质疑是否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有人则担心伤害乞讨者的尊严,更有甚者指出,此举恐将迫使不法分子对乞讨儿童实施二次伤害以避人耳目。

在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网民应该是理智清醒的监督者,他们不该也无法成为冲锋在前的侦案警察。

此次风波的最大作用其实只是发出预警,除了寄希望于职能部门引起足够重视之外,更希望能在微博上引起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反思。

技术上的监管也是遏制微博色情、诈骗信息的重要手段。

不过,目前我国关于微博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这致使政府或相关执法部门在面对具体的微博问题时,往往无法可依。

然而,是否需要单独的微博立法,立法监管微博是否有效,这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巨大的争议。

毕竟,微博的用户、粉丝数、微博信息量都可谓是海量,对微博的监管,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

笔者认为,微博已经度过了其发展高峰。

根据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教授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将创新扩散这一过程分为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创新扩散”的基本假设。

以上研究表明,微博已经走过了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四个阶段,正步入下降阶段。

参考文献:1.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

,《传媒》,2010年第1期。

2.程可:《Twitter商业价值实现的八种可能》,《IT经理世界》,2009年第6期。

3.魏小令:《微博:碎片化时代的高效整合通道》,《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年第2期。

4.王佳:《“微博”营销的风险与机遇》,《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第15期。

5.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传媒观察》,2008年第10期。

6.王向民:《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论坛FORUM观点30201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