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况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方案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地区面临着地质灾害滑坡的威胁。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滑坡的治理工程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某省某市的山区地带,该地区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滑坡频发。
针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滑坡问题,制定了一套滑坡治理工程方案,以解决该地区的滑坡问题,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项目要求1. 制定完善的滑坡治理工程方案,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 保证治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尽快消除地质灾害滑坡的隐患;3. 减少地质灾害滑坡对当地居民和土地资源的影响,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治理工程方案1. 前期调查对该地区进行细致的地质勘察和滑坡灾害调查,了解地质灾害滑坡的发生原因和规模,为后续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 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制定滑坡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
方案中包括治理工程的具体内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
3. 工程施工对滑坡灾害隐患区进行工程施工,包括土石方开挖、排水排浆、支护加固等,消除滑坡隐患。
4. 工程监测在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期间,要进行滑坡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5. 工程验收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工程验收,确保治理工程的质量达到相关标准。
六、项目效益1.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滑坡治理工程,能够有效消除地质灾害滑坡的隐患,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的实施,能够降低地质灾害滑坡的影响,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3. 提升地区民生水平通过滑坡治理工程,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民生水平。
七、项目总结地质灾害滑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治理。
本项目制定的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方案,旨在通过前期调查、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测和工程验收等环节,全面解决地质灾害滑坡问题,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滑坡工程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滑坡工程治理方案一、引言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滑坡灾害,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工程治理方案。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地质灾害滑坡工程治理的方法和策略。
二、滑坡原因分析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降雨、地震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滑坡的破坏机理中,常见的有岩土体的失稳和强度降低,或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
三、滑坡治理方法1. 变修地和增加支护变修地是指对滑坡处的地形进行调整,通过挖掘、填方等措施,减少局部地势的陡坡或洼地,使之变得平缓,并增加支护构筑物,以增强地面的稳定性。
2. 排水处理排水处理是指通过排水井、排水管等措施,将地下水导流排除,以降低岩土体内部的水压,减少滑坡的发生可能。
3. 土体加固土体加固是指采用荷载、抗拉材料等对岩土体进行加固,提高土体的抗滑稳定性。
4. 绿化植被通过植被植物,增加山体的抗蚀能力,减少雨水冲刷山体的机会,并减少滑坡的发生可能。
5.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山体的位移、水位等参数,以便及时预警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案例分析某地区因两年来强降雨,山地滑坡频发,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理滑坡,当地政府制定了滑坡治理工程方案。
1. 首先对滑坡地区进行了土地调查和勘测,确定了滑坡地区分布情况和滑坡危险点。
2. 加强了滑坡地区的监测,建立了滑坡处的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地势变化和水位变化。
3. 通过变修地和增加支护的方式,对滑坡地区进行加固,并进行排水处理,将地下水及时导流。
4. 绿化植被化滑坡地区,增加地表覆盖,并防止雨水冲刷。
5. 实施土体加固工程,对滑坡处进行荷载和抗拉材料加固,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五、滑坡治理经验总结1. 滑坡治理需要科学论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2. 加强滑坡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XXXXX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XXXXX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治理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工程施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项目名称:XXXXX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程地点:XXXXX山区工程内容:治理山体滑坡,保护周边环境安全工程投资:XXX万元工程周期:X年二、工程设计方案1.剖切:首先对滑坡进行剖面清理,移除松散的岩石和土壤,保持剖面坡面的整洁。
2.加固:在滑坡的上部以及滑坡体内部,采用锚杆、钢筋混凝土等加固措施,提高整个山体的稳定性。
3.排水治理: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山体内部的积水,减少地下水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
4.植被恢复:在治理完成后,进行植被的恢复,种植抗滑植物,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并美化环境。
5.监测预警系统:在山体滑坡处设置监测设备,定期监测山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安全警示标识:在治理后的山体滑坡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三、施工流程1.土地清理:在开始施工前,对山体滑坡区域进行土地清理,移除障碍物,提供施工的空间。
2.剖切作业:对山体滑坡进行剖切,清理松散的岩石和土壤,保持坡面的整洁。
3.加固工程:进行锚杆、钢筋混凝土等加固工程,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4.排水治理: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山体内部的积水,减少地下水的影响。
5.植被恢复:在加固完成后,进行植被的恢复工作,种植抗滑植物,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6.监测系统安装:设置监测设备,定期监测山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确保治理效果。
7.安全标识设置:在治理后的山体滑坡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四、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期间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2.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施工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山体变化,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4.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
边坡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边坡治理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边坡是指山体、岩体或土体的边缘部分,其本身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会出现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边坡治理工程是为了减少或防止边坡发生地质灾害而进行的工程。
其施工范围主要包括边坡稳定、路基防护、护坡和防治地质灾害等。
本工程位于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属于高风险地区,因此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二、施工准备1. 地质勘察和测量在开展施工前,首先要对施工区进行地质勘察和测量,了解地层情况、坡度、坡面性质等数据,研究地下水情况,以便确定合适的治理方案。
2. 施工场地准备施工场地要保持平整,以便机械设备进出和作业。
同时要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期间行人和交通车辆的安全。
3. 施工材料准备根据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准备好相应的工程材料,包括水泥、钢筋、砂石等。
4. 施工机械和设备准备根据施工方案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施工机械和设备,包括挖掘机、运输车辆、水泥搅拌机等。
5. 施工人员安排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确保施工进程顺利进行。
三、施工工艺1. 坡面清理首先要清理坡面的植被、杂物和松散土石,将坡面清理干净以便后续施工。
2. 边坡加固根据边坡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包括爆破、挖掘、锚杆喷注等。
3. 坑槽开挖开挖坑槽,按设计要求设置排水系统,确保边坡下部的地下水排泄顺畅。
4. 防护设施安装在边坡治理工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安装适当的防护设施,如护栏、挡土墙等,以减轻坡面的承载压力。
5. 排水系统安装在施工过程中,要着重布置好排水系统,确保坡面不会因为积水而造成破坏。
6. 边坡表面处理对于裸露的边坡,可以进行表面覆盖处理,采用混凝土或人工石等材料进行坡面保护。
7. 绿化工作施工完毕后,要进行绿化工作,植被覆盖以减缓水土流失,保护边坡的稳定性。
四、施工安全在进行边坡治理工程时,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
输电线路铁塔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分析和应用

输电线路铁塔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分析和应用摘要:山区建设电力铁塔已经十分常见,但由于地势陡峭、地形复杂,铁塔建设后仍然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威胁到电力工程的可靠和稳定性。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输电线路铁塔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以某送电线路高压铁塔边坡加固项目为例,对边坡灾害治理方案展开分析。
以期能够给其他电力工程铁塔边坡治理提供参考,提高电力铁塔安全性和电力工程稳定性。
关键词:输电线路;电力铁塔;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引言:随着电力建设不断完善,很多山区陡峭区域建设电力铁塔,受到地质特点影响电力铁塔安全稳定性受到一定威胁,急需要重视对地质灾害的分析和治理,积极采取治理手段提高电力铁塔的稳定性。
因此针对铁塔地质灾害治理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事故的风险,现就治理方法展开探讨如下:一、输电线路铁塔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分析(一)工程治理对于边坡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抗滑桩法、挂网锚喷法以及浆砌块石护坡法等几种方法。
其中抗滑桩法最为常见,同构设置抗滑桩锚固,抵抗滑坡推力,能够达到土体抗滑的效果,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施工方便,能够和其他治理方法灵活搭配。
砌块石护坡法作为最传统的施工方法,主要使用挡土墙以及砌块石进行防滑,达到一定支挡高度后加筋处理[1]。
尤其针对风化岩边坡,施工方便,但容易受到环境干扰,如受到雨水冲刷后破坏边坡,影响电路应用,难以进行后续施工。
挂网锚喷法常用于坡性岩体破坏、风化岩等结构中,能够改善边坡稳定性,避免发生坠石和塌方等问题。
(二)生物治理生物治理方法主要使用植物治理手段,通过对边坡增加绿化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通过植被覆盖率增加,降低水土流失风险,能够加强防护效果。
在边坡种植黑麦草、沙棘、紫花苜宿等植物,绿色植被更适合严重风化的边坡,常通过土工格室或者格构植被等方式施工,能够提高护坡效果,同时兼具生态效益。
在边坡应用植被保护网,借助于土工合成材料建设打造一个绿色防护网,在配合活性植物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环境变化日益显著,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某地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 工程地点:某地区3. 工程规模:总面积XX平方公里4.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治理5. 工程工期:XX个月三、施工组织1. 施工单位:某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 施工人员:具有丰富地质灾害治理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3. 施工设备: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自卸汽车等机械设备四、施工方案1. 滑坡治理(1)滑坡调查与评估:对滑坡体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滑坡体规模、类型、成因等,对滑坡体进行评估,确定治理方案。
(2)滑坡治理措施:采用削坡减载、排水、抗滑桩、锚杆、预应力锚索等治理措施。
(3)施工顺序:先进行滑坡体调查与评估,再进行削坡减载、排水等治理措施,最后进行抗滑桩、锚杆、预应力锚索等施工。
2. 泥石流治理(1)泥石流调查与评估:对泥石流沟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泥石流沟规模、类型、成因等,对泥石流沟进行评估,确定治理方案。
(2)泥石流治理措施:采用拦挡坝、排导槽、植被恢复等治理措施。
(3)施工顺序:先进行泥石流沟调查与评估,再进行拦挡坝、排导槽等治理措施,最后进行植被恢复。
3. 地面沉降治理(1)地面沉降调查与评估:对地面沉降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地面沉降规模、类型、成因等,对地面沉降区域进行评估,确定治理方案。
(2)地面沉降治理措施:采用注浆、锚杆、预应力锚索等治理措施。
(3)施工顺序:先进行地面沉降区域调查与评估,再进行注浆、锚杆、预应力锚索等施工。
五、施工质量控制1. 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2.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确保工程质量。
3.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4. 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某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项目负责:设计:审核:总工程师:总经理: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场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黄洞村玉泉七号路商铺南侧。
坡前商铺以外为约宽的道路,道路北侧为新建工业区(厂房三层、员工住宅六层)。
场区东面、西面和南面均可见大面积开挖削坡,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场区(滑坡)地处丘陵北坡(原坡顶高程,坡脚),原自然坡度<°。
坡下人工开挖(约~)并削坡放坡,现状坡度~°。
人工开挖等人类活动强烈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加剧滑坡体的下滑,出现滑体土体严重开裂、错动、下陷、剪出等现象,并且险情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随时可能引起更剧烈的滑动,对附近建筑物、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潜在严重威胁。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一、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根据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提交的本场地勘查报告,本场区地层情况:、松散土类主要为第四系坡积层()和残积层()。
自上而下为:()坡积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区内大部分地段都有分布。
土黄、红黄等色,湿,可塑为主,遇水易软化。
据收集的钻探资料,该层层厚约~,滑体中、前部稍薄。
()残积层()为碎屑岩风化土,据现场调查主要为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风化而成的粉质粘土,局部含较多风化碎石。
灰黄、棕红等色,稍湿,硬塑为主,遇水易软化。
该层层厚约~。
、硬质岩类场区及滑坡所在山体地层露头(后人工揭露)均为碎屑岩,岩性为薄层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单层厚~,产状°∠°。
根据其风化程度及揭露情况,自上而下分为:()全风化岩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
灰黄色、红褐色,岩石风化为土状,结构已基本破坏,原岩结构尚可辨认。
层面标高约~,厚度约~。
()强风化岩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
灰黄、灰白、红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原岩结构可辨认,呈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
层面标高约~,厚度约~。
()中风化岩高层分布于整个场区。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摘要: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引起地质灾害和隐患,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某高陡边坡,临近中心学校,现局部有崩塌之势,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危害巨大,亟需开展该区域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研究。
实践表明,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清除了危岩、锚固了边坡原有地质体,同时辅以排水和植被护坡措施,可以进一步防止因降雨等外力作用导致后期的地质灾害发生,并通过设置安全警示牌进行危险警示,科学系统地对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关键词:崩塌;治理措施;锚固防护;绿化修复;1 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治理区微地貌为剥蚀残丘,东侧山脊线走向NW—ES向,灵璧石开采活动使矿区原始地形地貌破坏严重。
治理区出露的地层为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和第四系(Q)。
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为灰—深灰色隐晶—致密结构,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燧石结核、团块、条带。
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为含燧石条带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核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和白云岩透镜体。
第四系(Q) 位于山坡角以下,为褐、灰黄褐色,含灰岩角砾、钙质结核及铁锰结核砂质黏土、黏土,厚0~5 m。
该边坡为开挖遗留的高陡边坡,高度2.2~28.9 m, 平均坡度70°,岩性主要为震旦系九顶山组白云质灰岩;岩体断层及节理发育,较为破碎。
距坡脚3~4 m建有学校,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坡体近直立结构面容易发生崩塌,威胁学校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
2 治理措施2.1 清坡工程清坡工程是整个治理工程的起点,也是防护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
清坡工程采取“测量放线定位—原始坡面测量与设计对比—最上一级坡面清理—下一级坡面清理—清坡后测量与质量检查”等步骤,组织3个危岩清理作业组。
施工前搭设安全防护架和防护网作为作业平台,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岩土体崩塌、滑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简介
某科技公司西侧边坡位于某市某新区某科技公司西侧。
边坡现状为极软岩边坡,岩质为强风化粉砂岩,局部夹中风化岩块,岩体类型为Ⅴ类。
边坡成“一”形,坡脚外约2.0m~5.0m为川福多科技公司厂房,坡顶植被较丰富,坡面几乎无植被覆盖。
本次需治理的边坡长度约200m,高约7.0~18.0m,坡度50~62°。
坡面主要面向东南。
边坡近期已发生过坍塌,坍塌体在雨水冲刷下,极易扩大并形成大的滑坡,危害坡底建筑物及行人。
为此受业主的委托,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对该边坡进行治理工程设计。
1.1.1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⑴边坡物质组成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坡残积粘土(Q 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塘厦组粉砂岩(J t),特征描述如下:(1)第四系坡残积土(Q dl+el)
粘土(层序号①):棕红色、灰黄色,稍湿-湿,可塑-
硬塑,土质粘性一般,含少量砾,局部夹少量碎石,岩芯采取率约为80~92%。
场地内在ZK8~ZK12、ZK17号钻孔有见
及。
厚度0.60~7.60m,平均3.58m;层顶标高55.32~68.65m,层底标高为48.02~68.05m。
现场标贯试验8次,校正后N 值11.6~26.7击,平均为20.3击。
取原状土样6件,土工试验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w=21.7%;e=1.223;
I L=0.032;a1-2=0.38MPa-1;Es1-2=5.61MPa。
详
(2)侏罗系下统塘厦组粉砂岩(J t),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和中风化三个风化带:
1)全风化粉砂岩(层序号②1):黄褐色、紫红色,岩芯呈坚硬土状,局部夹少量强风化岩碎块,遇水易软化,岩芯采取率约为76~87%。
场地内在ZK8~ZK12、ZK17号钻孔有见及。
厚度 2.00~3.70m,平均 2.73m;层顶标高48.02~68.05m,层底标高为45.02~64.35m。
现场标贯试验6次,校正后N值38.7~49.2击,平均为43.4击。
2)强风化粉砂岩(层序号②2):灰黄色、红褐色、紫红色,岩芯呈坚硬土状、碎块混土状,碎块大多手折可断,局部夹中风化岩碎块,分布不均,风化裂隙发育,敲击易碎,合金钻进易,岩芯采取率约72~88%,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场地内全部钻孔均见及。
厚度10.00~33.80m,平均15.21m;层顶标高45.02~64.35m,层底标高为30.55~42.42m。
现场标贯试验36次,校正后N值53.0~81.8击,平均为64.1击。
3)中风化粉砂岩(层序号②3):灰色、灰黄色,粉砂状
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较硬,岩芯呈碎块状为主,局部呈柱状、短柱状,锤击易碎,RQD约为23~55,岩芯采取率约为77~82%,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场地内在ZK8、ZK17号钻孔见及。
厚度1.50~2.00m,平均1.75m;层顶标高30.55~39.24m,层底标高为29.05~37.24m。
1.1.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和执行的标准、规范
(1)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和相关的技术资料。
(2)西北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图纸。
(3)我公司质量体系文件及长期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
第二节现场周边环境及施工条件
1.现场周边环境
某科技公司西侧边坡位于某市某新区某科技公司西侧。
边坡现状为极软岩边坡,岩质为强风化粉砂岩,局部夹中风化岩块,岩体类型为Ⅴ类。
边坡成“一”形,坡脚外约2.0m~5.0m为川福多科技公司厂房,坡顶植被较丰富,坡面几乎无植被覆盖。
本次需治理的边坡长度约200m,高约7.0~18.0m,
坡度50~62°。
坡面主要面向东南。
边坡近期已发生过坍塌,坍塌体在雨水冲刷下,极易扩大并形成大的滑坡,危害坡底建筑物及行人。
边坡整体设计思路:根据现场踏勘,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结合边坡稳定性分析可知,边坡坡面土体未采取支护措施,坡面已出现坍塌。
其致灾原因主要为边坡土体在地表水的浸润和冲刷下,坡面土体抗剪强度降低。
因此对其的整治应从坡面土体稳定性及水体疏排上考虑。
同时边坡治理应体现生态环境保护。
2.技术要求
按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隐蔽验收及验收评定标准等规范验收,要求达到合格标准,并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3.工期要求
本工程计划工期为 120 天,具体开工日期以开工报告为准。
第三节施工的特点及难点
经过细阅施工图纸和现场实地查勘,我们认为本工程的施工有如下的特点:
1、施工作业面陡
由于场地位于山坡,地形条件较为复杂,边坡坡底施工工作面狭窄,机械施工较难展开,造成施工作业有一定难度,其中表现如下地方:
⑴、A1~A9段坡高且陡,坡顶建筑围墙与坡边距离不足1
米,土方开挖修坡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⑵、A9~A16段坡底距离厂房围墙不足1米,土方修坡时
存在一定的困难,需拆除围墙方能有足够的距离施工。
⑶、该工程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施工现场,给
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而且坡底距离厂房太近,无场
地堆土,土方外运存在一定的困难。
2、建筑材料二次搬运
由于施工场地狭小,且在生产厂区内,故大量的建筑原材料不能现场堆放,只能在场外设材料堆放场所,使用时再通过人力斗车运输或人工进行搬运。
针对上述特点和难点,我们的基本对策是:经与厂区负责协商,该厂区同意拆除部分围墙方便施工,完工后恢复即
可,关于出土问题该厂区也具体地方提供,作业时现场协商。
我司理念是分区作业,重点投入:尽一切努力搞好地方关系;加强管理和技术攻关,提高设备利用率;精心组织,协调配合,按期完成施工。
因此要求各相关单位互相配合,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本工程主要工程量
根据招标文件和设计图,本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锚杆、格构梁、坡脚浆砌石回填、削方、坡面绿化、排水沟、修整坡面、硬地化等,主要工作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