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个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探讨-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论文

个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探讨-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论文

个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探讨-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而接受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劳动报酬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发现教育年限提高对收入水平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肯定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同时建议国家仍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人力资本;教育收入。

一、前言。

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本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的主要渠道。

正因如此,人们愿意偿付高昂的学费以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并期望在获取较高的学历文凭之后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经济收益率在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1988 年和1995 年两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是,1988年城镇的教育收益率为3. 8%,1995 年提高到5. 9% (赵人伟等,1999).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得出的1996年城镇教育收益率为4%(李强、刘精明,200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2 年五城市的调查数据所估计的教育收益率大约为10%(China Adult Literacy Survey Team ,2002).本文使用的数据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组织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1989 - 2011 的间断性数据,包括了2000、2004、2006、2009 和2011 年五个年份。

将每期调查年份中的数据进行配对整理,留下hhid、line、wave 三列数据都匹配,而且数据完整的9672 个样本数据。

同时考察2011 年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纵向比较观察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否随着时间有所变化。

二、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

lnYi = 0 + 1Ei + 2Gi + 3A i + 4 R i + 5 T i + ui(1)。

论婚姻与学历关系

论婚姻与学历关系

论婚姻与学历关系新闻传播学院09级2班200918140221刘怡萍最近网上流行起这样一个小段子:小学同学在晒孩子上幼儿园的成绩,初中同学在晒宝宝,高中和大学同学在晒结婚,研究生同学在晒被子。

我自己最近也老是收到高中同学的结婚邀请函,是不是受教育程度越低,结婚年龄就越早呢?早在08年的时候,韩国就有调查显示,一份题为《出生率降低现状及原因分析》的调查报告,在对韩国女性结婚年龄推后及独身现象进行研究后,得出了“韩国女性学历与收入越高结婚率越低”的结论。

有资料显示,而在法定初婚年龄较低的今天。

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初婚年龄呈现出一个较高的年龄段。

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初婚年龄也处于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同时在内在因素上受结婚对象的机会成本比较、教育程度的提高、结婚成本的增加争性行为、同居现象的普遍化影响。

婚姻与性及生育的逐渐背离使得结婚更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标志,而不是生理上的需要。

从法定婚龄上看.由于其规定主要是受人的生理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各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除部分受教会影响严重的国家或地区外.大部分国家的法定婚龄只相差2 ̄4岁,但平均初婚年龄就不同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各国的平均初婚年龄都要高于法定结婚年龄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但其差额由于各国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

而表现出多少不等.而且许多国家的平均初婚年龄不但大大地超过了法定婚龄.还在不断地向后推迟.即使原来差额不多的,也有扩大的趋势,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首先看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初婚年龄比较:从各国平均初婚年龄来看.目前的人们普遍都倾向晚婚.非洲国家为世界最低.女性基本上在20~22岁之间。

亚洲中。

日本最高,在30岁左右,其它国家在22。

25岁之间,但远远低于人们理想中的结婚。

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也处于一个提高的过程之中,据史料记载,在古代,大多为男15、6岁,女13、4岁,这和当时人们的寿命较短有关。

有的封建王朝为征丁税.驱劳役.还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倡或压迫使人们早婚。

[初婚,年龄,因素]初婚年龄推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婚,年龄,因素]初婚年龄推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婚年龄推迟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对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的趋势描述,以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影响初婚年龄推迟的因素主要包括结婚成本、教育程度,国家政策、职业和社会离婚率升高这些因素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直接关系到初育年龄和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的快慢,对人口初婚年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婚年龄;结婚成本;教育程度;社会政策;独立意识一、我国平均初婚年龄趋势(一)我国法定结婚年龄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结婚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具备适合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也才能履行夫妻义务,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所以,尽管我国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结婚的权利能力,但并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为婚姻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的人,才享有结婚的权利。

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从上图表格中可以明确的看到我国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平均初婚年龄呈增长状态。

二、影响初婚年龄推迟的因素(一)结婚成本年轻人的收入不稳定,没有固定的保障,然而不断增加的结婚消费市场,给年轻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婚年龄的推迟,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这样,在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年龄就会达到23-26岁。

虽然国家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但是上学期间,还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在校结婚并不广泛。

因此,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校就读时间的延长客观上推迟了结婚年龄。

六普数据关于全国分性别、受教育程度、初婚年龄的人口统计表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程度的人口,结婚年龄集中在24岁,受教育程度在大学本科程度的人口,结婚年龄集中在25岁,同上,研究生学历的人口结婚年龄集中在26岁。

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间接推迟了人口的初婚年龄。

(三)社会政策的影响1.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文化程度差异对女性初婚情况影响探讨

文化程度差异对女性初婚情况影响探讨

文化程度差异对女性初婚情况影响探讨作者:杜云唅来源:《智富时代》2014年第10期摘要:女性的生育行为与人口再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生育行为将影响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更替速度以及发展规模,从而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时有波动,在80年代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来说呈逐步上升态势。

女性初婚年龄变化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女性的价值观念改变和收入水平提高等,本文主要是从女性文化结构方面来探讨教育程度与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这一现象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再生产;初婚年龄;生育行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制度变迁改变了人们的婚育观念,女性在获得经济地位独立的同时,有着收入颇丰工作的女性在婚育方面的行为模式更引人注目。

对于我国女性的初婚年龄情况学界开展了很多研究,本文将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分析女性文化程度在初婚年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近年女性初婚现状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于1990年的22~22.5之间渐渐上升到了2000年的23~23.5岁之间,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为了直观描述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初婚率的年龄分布状况,作出相应的折线图(图1):思考和探讨(一)文化水平对初婚情况的作用女性初婚率受诸多方面影响,其中,工作状况,受教育程度,与配偶的年龄差,妇女出生年代以及配偶的结合途径对妇女的初婚年龄有影响(时安卿,1985)。

我国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深入人心,女性在职业领域和教育领域方面的地位低于男性,参与经济活动较少,在社会劳动方面男性占主导地位,而在家庭劳动方面女性扮演了重要角色。

旧的婚姻观念受着几千年封建礼教影响,因此女性早婚早育现象极为普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接受现代化的洗礼,相比之前女性能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方面不再过多依赖男性,延长了婚姻市场中的选择时间,间接影响了人口生育水平,对社会经济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lossfeld(1995a)对世界上七个工业国家进行了关于婚姻的调查分析,他发现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中,教育程度与婚姻行为并非有显著性或者正向关系,比如瑞典,西德,匈牙利和美国,而荷兰和法国这两个在劳动力市场中有着性别不平等的国家,其教育程度和婚姻行为有较弱的负相关作用,只有在意大利这个性别最不平等的国家教育程度才体现出对婚姻行为的强大抑制作用。

南京市人口的婚姻与家庭结构

南京市人口的婚姻与家庭结构

南京市人口的婚姻与家庭变迁研究婚姻是社会成员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不断变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和家庭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同时,婚姻和家庭的这种深刻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婚姻与家庭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南京市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为我们深入分析南京人口的婚姻与家庭状况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

一、婚姻状况(一)2005年南京市婚姻状况的一般特点一是结婚相对较早。

南京绝大多数男女人口分别选择在30岁和25岁之前结婚,30岁以后结婚的男性和25岁以后结婚的女性人口比例很低。

例如,2005年30-34岁年龄组男性未婚比例仅为8.67%,同期25-29年龄组女性未婚比例为17.98%(见表1)。

西欧等发达国家男女初婚年龄分别在30岁与28岁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南京人口的结婚年龄普遍较早。

二是已婚有配偶比例高。

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南京15岁及以上男女已婚有配偶的比例分别为72.97%和74.80%。

其中,男性人口在35-39岁年龄组与女性人口在30-34岁年龄组的已婚有配偶比例分别高达93.11%和95.35%。

资料来源: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三是终身不结婚的人数相对较少。

国际上一般把到50岁时仍未结婚的人视为终身不婚。

终身不结婚的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相违背,因而大多数人到了被认为该结婚的年龄,只要条件允许,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时,一般都会选择结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南京的终身不婚者比例很低。

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50-54岁年龄组男性未婚比例为3.60%,而女性未婚比例更是低至0.33%。

四是离婚比例低,婚姻关系相对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广泛变迁,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从婚姻家庭观念来看,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离婚人数与离婚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国人口初婚事件发生概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人口初婚事件发生概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人口初婚事件发生概率影响因素分析1. 年龄结构:年龄是影响初婚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有可能结婚。

在我国,由于晚婚晚育的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初婚概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大城市,由于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许多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从而降低了初婚概率。

2. 经济因素: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初婚概率的重要因素。

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人们更早地结婚,因为他们有能力建立家庭和承担婚姻的经济责任。

相反,经济不稳定和贫困可能会推迟或限制人们的初婚意愿和能力。

3. 教育水平和职业发展:教育水平和职业发展也是影响初婚概率的因素之一。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可能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目标,从而推迟结婚的时间。

一些专业或职业可能需要更长的学习和培训时间,这也可能延迟结婚的时间。

4. 婚姻观念和价值观:婚姻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会对初婚概率产生影响。

在传统观念下,人们普遍认为婚姻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并倾向于在较早的年龄结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开始多样化,更多的人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选择,从而可能推迟结婚的时间。

5. 婚姻政策和法律环境:国家的婚姻政策和法律环境也会对初婚概率产生影响。

一些国家会以各种方式鼓励或限制婚姻的发生,例如通过提供财政激励措施或设立法律障碍。

在我国,婚姻登记制度和结婚年龄的设定对初婚概率也有一定影响。

我国人口初婚事件发生概率受到年龄结构、经济因素、教育水平和职业发展、婚姻观念和价值观以及婚姻政策和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国人口初婚问题。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研究假设
假设一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二
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
02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现状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构成
经营性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通过农业生产、经营 活动获得的收入。
工资性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成员在外务工获得的 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受教 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现状分析 •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现状分析 •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 普遍偏低
探究两者之间的关 系有助于理解农民 收入增长的原因和 制定相关政策
受数据可得性和样本代表性的限制,研究结果 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农 村居民家庭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及其变化 趋势,以及不同政策干预的影响效果。
可以考虑引入更多控制变量,如婚姻状况、健 康状况等,以更全面地分析农村居民家庭收入 的影响因素。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现状分析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构成
小学及以下:30% 高中/中专:20%
初中:40% 大专及以上:10%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水平及差异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素
家庭背景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 程度、家庭人口数量等
社会政策
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农业政 策等
教育程度对农民收 入增长的作用受到 关注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

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

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干男性,高等教育对农村户籍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城市户籍女性,技术类职业相比非技术非管理类职业,对农村户籍男性居民的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提前效应。

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兄弟姐妹越多,初婚年龄越早。

对城市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言,父亲从事管理类职业对儿子的初婚年龄均有显著的提前效应,而且对农村户籍居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户籍居民。

关键词:初婚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社会经济特征一、引言初婚年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婚姻和家庭的变迁,而且会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其变化趋势并寻求其社会经济根源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初婚年龄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Manning,1995;Raymo,2003),与此相对应,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和收入迅速增长(Sweeney,2002)。

这种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即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否可以解释初婚年龄的变化?对此,学界存在下列三种观点。

(1)将初婚年龄的推迟归因于女性经济的独立(Becket,1973;Teachman,et al,1987),假定性别角色分工所带来的男女两性的相互需求是结婚的主要动力,职业前景较好和经济资源较丰富的女性从婚姻中所获得的收益相对减少,从而导致了结婚年龄的延迟。

该观点在一些跨国的经验研究(Blossfeld,1995;Ono,2003)中得到了修正,即认为在性别角色严重分化的社会中,女性很难平衡工作和家庭,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更有可能推迟结婚年龄。

(2)强调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在校就读时间的延长在客观上推迟了初婚年龄(Blossfeld and Huinink,1991;Thornton,et al,1995;Sweeney,2002;Raymo,20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主题:分析个人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定量关系。


究方法:利用CGSS2008相关数据,运用stata12.1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后得出研究结果: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收
入越高,初婚年龄越大;并且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男女两性初婚年龄影响的程度
不同,对于女性的影响要大于男性。

关键词:初婚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
一、研究背景
1.研究意义。

初婚是家庭生命周期成形的起点,其行为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初婚
年龄的变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研究初婚年龄
的影响因素,看似简单的相关却可能发现一些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例如
教育程度对于初婚年龄的影响,收入对于初婚年龄的影响,同样的因素对男女两
性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初婚年龄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婚
姻和家庭的变迁,而且会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有巨大影响,研究其影响因素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对影响初婚年龄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将运用CGSS2008的数据,通过对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这两个因素为指标
的分析,研究初婚年龄与个人所处的地位是否有相关关系,并分析是否具有性别
差异。

研究假设:初婚年龄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具有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
系具有性别差异。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变量。

本研究使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的数据。

样本覆盖了中国内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量为6000个。

得到有
效样本量为4760个。

该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教育经历、
职业经历与婚姻经历的信息。

(1)因变量:初婚年龄。

这里采用CGSS中,第一次结婚者会直接采集其第
一次结婚的时间点减去出生年份。

而非第一次结婚者会对采集其第一次结婚的年
份减去出生年份。

(2)个人收入:为使数据成正态分布,收入取了收入对数。

(3)受教育水平:我们将教育水平操作化为研究对象最高学历在正式制度下的
年期。

(4)控制变量:性别。

2.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tata1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对变量进行描
述分析,然后用相关分析计算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后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初婚年龄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分析
1.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1)变量平均值、方差、最值初婚年龄、受教育
程度、收入的描述性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在CGSS2008中平均初婚
年龄为23.8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0年。

平均年收入为14313.23元。

(2)
受教育年限与初婚年龄的散点图及拟合直线。

做一元回归曲线图可以看出,受教
育程度和初婚年龄拟合较好,两者的关系比较稳定。

一般而言,随着受教育程度
增高,初婚年龄随之增大。

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

(3)收入对数与初婚年
龄的散点图及拟合直线。

从一元回归曲线图可以看出,收入和初婚年龄拟合较好,两者的关系比较稳定。

一般而言,随着收入增加,初婚年龄随之增大。

可以进一
步进行相关分析。

2.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分析。

(1)不控制性别变量,分别计
算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系数。

经计算受教育程度和初婚年龄的相
关系数为:0.2646;这说明受教育程度和初婚年龄的相关关系为正相关且为弱相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初婚年龄随之推后。

个人收入和初婚年龄也成正相关,相关程度为:0.1445,相关微弱。

也就是说,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初婚年
龄会随着延迟。

(2)不控制性别变量,计算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相关系数。


用另一种计算方法(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初婚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三者
相关关系。

除了上述收入与教育程度对初婚年龄相关外,在显著性水平P=0.05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相关系数为:0.291,也呈现弱相关。

四、控制性别变量,分别计算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系数
1.控制性别变量,受教育程度与初婚年龄的相关系数。

当控制性别变量后,
对女性来说,受教育程度和初婚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2924,对男性来说,受教
育程度和初婚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2143.表明受教育程度对于女性的初婚年龄影
响程度要大于男性。

2.控制性别变量,收入与初婚年龄的相关系数。

当控制性别变量后,对女性
来说,收入和初婚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2022,对男性来说,受教育程度和初婚
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1058。

表明收入对于女性的初婚年龄影响程度要大于男性。

上述研究表明,对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这两个因素为指标的分析,初婚年
龄与个人所处的地位有相关关系,并且具有性别差异。

对于女性影响要大于男性。

3.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与初婚年龄的回归分析。

利用OLS最小二乘法对受
教育程度、个人收入与初婚年龄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初婚年龄为因变量y,受
教育程度、个人收入为自变量x1、x2。

得到如下结果:
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与初婚年龄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回归分析中假设检验的零假设是诸参数=0,故P值<0.05时模型(或回归项)
是显著的,否则是不显著的。

回归方程:Y=20.472+0.269*X1+0.131*X2。

由P值(P值<0.01)知,X1、X2是高度显著的。

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年,结婚年龄就会增加0.269年(岁),收入的自然对数每
增加一元,结婚年龄推迟0.131年。

五、结论
1.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简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受教育程度和初婚年龄成正相关。

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年龄越迟。

(2)个人收入和初婚年龄也成正相关。

随着
个人收入的增加,结婚年龄也会推迟。

(3)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虽然与初婚年龄相关,但是
只是弱相关(r<0.3),不能解释初婚年龄的所有因素。

(4)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收入对于初
婚年龄的影响,女性要明显高于男性。

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会对
女性结婚年龄造成更为明显的影响。

这也是现在有许多“剩女”出现的重要原因。

(5)由回归
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收入与初婚年龄是显著相关的,它们的P值都远远小于0.01。

2.对现有研究的贡献。

初婚年龄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婚姻和家庭的变迁,而且会对国家的
人口再生产有巨大影响,研究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
的分析,可以分析当代不同地位的青年的结婚意愿是否受到自身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影响。

把微观的个人地位、选择和宏观的结婚生育之间联系起来,见微知著。

同时,本研究同时关
注了男女两性,利用的是全国性的数据,对于全方位了解全国居民的相关婚姻观念和相关政
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3.研究局限及未来方向。

本文利用CGSS2008的相关数据研究的是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
但是仅从个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两者来分析,显得研究不够成熟,有些单薄。

同时,对于数
据的处理过于简单粗糙,造成了数据利用的不严谨和浪费。

参考文献
[1]王天夫李博柏 STATA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9。

[2]谢宇回归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7。

[3]刘娟赵国昌城市两性初婚年龄模式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度数据[J].人口与发展,2009,04:13-21。

[4]王海霞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女性初婚年龄的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05:59-63。

[5]於嘉谢宇社会变迁与初婚影响因素的变化[J].社会学研究,2013,04:1-25。

[6]易静受教育程度、年龄与住房面积三者的相关关系[J].内江科技,2011,03:24。

[7]陈越我国高性别比下的剩女现象[D].厦门大学,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