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年限与居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居民受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
国 内外 学 者 研 究 成 果 回顾
对 中 国教育 收益率 最早 的两次研 究都 是外 国学 者 。Jm sn和 G a ( 9 7 1 8 ai o ag 18 ) 9 5年 3月对 甘 肃徽县 的家户 调查资 料计算 了城 乡 的教 育收益 率 。研究结 果表 明 , 甘肃省徽 县 8 0年 代 中期城 镇居 民的教育 明 瑟收益 率 , 男性 为 4 5 , 性为 5 6 。在农村 , 主受教 育年 限和 家庭成 年人 均受 教 育年 限对 农业 产 .% 女 .% 户 值 的贡献 相 当小 , 别为 0 4 和 2 。B rn和 Ma a t( 9 0 利用 1 8 分 .% % yo nl o 19 ) o 9 6年 国际羊 毛秘 书处对 南京 市 民的一 次调查 , 在考 虑 了教育 和 工龄 的交互 作用 的基础 上估算 了教 育 的明瑟 收益率 , 出明瑟收益率 得
5 4% E] 3 8
。
王云 多 ( 0 8 利 用 2 0 20 ) 0 5年个 人 问 卷 调 查 的数 据 , 计算 出 2 0 0 5年 的教 育 明瑟 收 益率 为 l . 1
收 稿 日期 :0 9—1 20 1—2 2
作 者 简 介 : 清 燃 , , 波 广播 电 视 大 学 讲 师 。 倪 女 宁
4 6
宁 波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21 0 0年第 1 期
3 。以上是 许多学 者对我 国教育 收益率 的分 析结果 , % 由于不 同学 者采 用 的分 析 数据 不 同, 使得各 自 计算 的教 育收益率也 不尽相 同 。
第 2 2卷 第 1 期
21 0 0年 3月
宁 波 工 程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ECHNOLOGY
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一、概述在现代社会,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个体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居民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水平和结构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体现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研究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消费行为背后的动因,以及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受教育程度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进而作用于其消费决策。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往往具备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信息和产品特性,从而做出更为理性和科学的消费选择。
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也有助于培养居民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思维,使其更加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产品,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非单向的。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可能得到增强,从而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可能导致居民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而对物质层面的消费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在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方面也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其消费行为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探讨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在消费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以期为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将关注受教育程度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普及程度和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与此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水平和结构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来看,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体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教育 投入 确实 能给 农 户带 来 收 益 , 受 教育 时 间 每 且
增 加 1年 , 民 增 收 1 7 。 白菊 红 _ 也 运 用 明 瑟 农 .7 7 ]
证 研究指 出 , 校教 育 可 以使 农 业 劳 动 生产 率 大 幅 学 度 提高 。 从群体 角 度讲 , ” 教育 投 资 促 进 了一 个 国家 的经济增 长 , 尔茨 对美 国 1 2 — 1 5 舒 9 9 9 7年教 育 与经 济增 长 的 关 系 研 究 表 明 , 国 同 期 的 经 济 增 长 有 美 3 来 自于 教 育 投 资 收 益[ 。奥 内 尔 的 研 究 也 表 3 2
明 :9 7 1 8 1 6 — 9 5年 期 间 , 发 达 国 家 教 育 对 GDP增 在
模 型对 教育和农 民收 入 之 间 的关 系进 行 了考察 , 认 为农 村人 力资 本积 累越 高 , 农业 生产 率就越 高 , 民 农
收入 增 长就越快 。
关 于农 民受教 育水平 与农 民收 入 的关 系研究 多 集 中于应用雅可 布 ・明瑟 (. ne) 出 的“ JMicr提 明瑟 模 型” 进行 测算 。本文试 图将 P n l aa 型引入 我 国 ae D t 模
农 民受 教 育 水 平 与 农 民 收入 的 关 系研 究 中 , 且 运 用 并
长 的贡献 率 为 5 , 展 中 国 家 的此 数 值 则 高 达 8 发
6 _] 4 3
。
由此可见 , 民教 育 水 平不 仅 是 促 进 一 国 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 ag r rn e 因果关 系检验和协 整理论 , 18 - 20 就 9 8 0 5年 我 国农 民受教育 水平 对农 村居 民收入 的影 响做定 量
收入不均等对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育不平等 ,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研究教育不平等和收
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 得出: 收入不平等会影 响教育
面 的, 引入教育基尼系数 、 教育经费及人均 G P作 D 为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 20 年一2 1 年 中国统 01 O0 计年鉴。 () 1城乡收入 比。 目前 国际通用 的衡量收入不 均等 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 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基本情 况 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 , 本文根据周景彤 (0 9 [ 2 0 )2 1 的研究 ,采用城乡收入 比来衡量 收入不均等状况 , 因为不论对于全 国还是某一地区来说 , 城乡收入差
M ne(97 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个人收入增 i r15 ) c 长 和收入分配差别 的根本原 因, 并系统的阐述 了人
力 资本及人力 资本投 资与个人 收入及其变 化之间
的关系[ 。舒尔茨 (90 认为“ 2 ] 16 ) 教育能够改善收入 分配”3 B ce 16 ) [] ekr 9 0论述了不同的教育水平对收 。 ( 人 的影 响 , 认为 “ 无论从私人 回报率还是社会 回报 率来看 , 都充分证 明大幅度扩大中学教育的做法不 失为明智之举 ” 。C i i (9 1 的研究表明 , h wc 17 ) s k 美
不平等 , 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很/ u。 J ]
R di e— oe Teis2 0 ) 用 19 — 00年 or uzPs& sl (0 9 使 g o 520 9
欧盟 12 0 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 并得 出教育 型人力资本分布的变化会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结论。 赖德胜 (9 7 利用 4 个 国家 的相关数据研究 19 ) 9 发现教育投资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着 “ u型” 倒 关
有 重要 实践 意义 。
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基于江西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为 6 , 中 文化 程度 为 9 , 中为 1 年 , 年 初 年 高 2 中专 为 境 、 自然 资源 条件 、 业产 出 、 产 品价格 水平 与农 农 农 1年 , 2 大专 以上 文 化程 度 1 年 。计 算得 2 0 ~ 0 9 产品生产成本 、 6 0 0 2 0 城镇化水平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年 江 西 省 农 村 劳 动 力 受 教 育 年 限 分 别 为 :.7 越 来 越 多的 学 者 意识 到提 升农 民素质 是 进一 步 增 7 、 7
关键 。人均受教育年限反 映的是某一人 口群体 的 应体现为农 民的文化程度 , 其量化指标为人均受教 受教育状况 , 因此 , 用 量 化 指 标— — 农 村 劳 动 力 育年 限 。从 表 2 以看 出 , 西省农 村 劳动力 中 , 采 可 江 小
人 均 受 教 育 年 限 来探 讨 教 育 与农 民收 入 的关 系 具 学 、 中文 化 程 度 仍 然 占很 大 比重 , 中专 和 大 专 初 而 有 重要 意义 。
( 9 1 )男 , 西 宁都 人 , 西农 业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所 硕 士 生 导 师 , 究 方 向 : 业 技 术 教 育 , 育 管 理 。 17 一 , 江 江 研 职 教
基金项 目: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 农村教育在农 民收入增长 中的影响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Y (c
7.2、78 8 .4、7. 91、7. 91、7.9、8.4、8.3、8.7、8 4 9 2 3 3 .2
加农 民收 入 的关 键 。此外 , 现代 发 展 理 论认 为 , 教
年 。可 以看 出 , 江西 省农 村人 口受 教育 年 限逐年 增 育是 提高 劳动 力 资源质 量 的最重 要方 法 , 而劳 动力 加, 农村 人 口文化 程 度 有 所提 高 , 其 是初 中程 度 素 质 的高低 是 决 定其 收 人 多少 的重 要 因素 尤 。表 3 的人 口比重 不断 增 大 。然 而 总体来 说 , 江西 省农 村 反 映 了 20 年 江 西省 部 分地 区农 村 劳 动力 文化 构 09 劳 动力 受 教 育年 限偏 低 ,0 9 仅 达 到 8 2 , 20 年 . 年 低 成 、 均受教 育年 限及人均 纯 收入 。表 3 4 人 数据表 明 , 于全 国的平均水 平 93 年 .8 。 农 民受 教 育年 限与其 收入变 动基 本保 持一致 , 可见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民收入 的增长 ; 三是农 民受教育程度 。 较高 的教育水平会增加农 民的就 业机会 , 增加农 民的收入。四是农 村固定资产投 资 占总投
资 比重 。1 2 1
将 已有数据进行 单位根检验 ,保证 了时 间序列数据 的稳定 性, 然后采用扩展 的 C D函数 的对数形式来设定模型 。具体形 —
有作用 , 其线性 回归方程为 Y - .3+ . 3l 0362 将z 46 4 08 z一 .4 z , 1 4 在总人 口中的比重 。 2代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 。 3 X X 代表 量 Y
人均 G P X D 。 4代表农 民受教育程度 。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农 和 z 带人 回归方程 , 2 得到因变量 Y与 自变量 |x—n 5的线性 回 nll x
殳5 与 色9 2 1 4 4 " 业 0 2.
局役 坛
我 国城 乡收入差距影 响因素 的实证分析
赵 羚 琳
( 东政法 大学 华 摘 上海 2 12 0 6 0)
要 :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转移 水平 、 从 农村 固定资产投 资 占总投 资 比重 、 民受教 育程 度 、 均 G 农 人 DP等几 个
合计 方差 的 % 累积 % 合 计 方差 的 % 累积 %
9 . 1 4.0 210 65 9 68 7. 1 9 31 9-8 9 9 9.48 _7 29 .8 05 .2 08
影 响城 乡收入差距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结构 性矛盾因
素, 又有体制性障碍因素 。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 方面 : 一是农业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 已有 大量文献 ,本 文主
要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 、农村固定资产投 资占总投 资 比重 、 民受教 育程度等几个方 面 , 农 来研 究城乡收入差 距 , 并
教育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教育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使用我国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教育扩展、教育公平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教育方差两个中间变量探讨教育对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同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方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是影响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因素,这启示我们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时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扩展教育公平收入分配文献综述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eker& 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
丁伯根(Tinbergen,1972)利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帕克(Park,1996)用59个国家的数据得出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大的结论。
拉姆(Ram,1984,1989)和萨卡罗布罗斯(Psaeharopoulos,1977)在略微不同的设定和数据下的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以上研究大多是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限于数据难以取得等方面的原因,对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赖德胜(1997)运用49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变动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的假设。
研究发现,教育扩展是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由于教育扩展的扩张效应与抑制效应的共同作用,在教育扩展的初期,收入不平等会扩大,而到教育扩展后期,收入不平等则会逐渐缩小。
于德弘和陆根书(2001)应用1996年的数据检验了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高等教育规模越大,收入分配就越平等。
我国城乡居民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其中,p 是截 距项 , p 是 回归系 数 ,e 是 残差 项 。x 表示 当年 的城 乡 。 教 育差距 ,我们将 用城 乡居 民的平均受 教育年 限比值来 表示 ,Y 是 用来 衡 量收 入差 距 的指 标 ( 即城 乡 居 民的人 均 收入 比 值) 。在 该 方程 中 ,城 乡 平均 受 教 育 年 限 比值 是 自变 量 ,城 乡 人 均 收入 比值 则 为 因变量 。 我 们再 以东部 的北 京 、 山东 ,中部 的湖南 、山西 ,西部 的 贵 州 、甘 肃作为代 表性省 份来进行 分地 区 的讨论 ,基于 附表 的有 关表 格数 据 ,利用 E v i e w s 7 . 0 进行 线性 回归 ,汇总结 果如 下 :
・ 2 4・
商品与质量
财经与金融
我国城 乡居 民教 育差距对收入差距 的影响研 究
张 钰
( 华 中师 范大学 经 济与 工商管理 学 院 2 0 1 2级 国际贸 易专 业 )
【 摘 要】 教 育与收入 之间的 关系是近 年来教育经济 学研 究者们极为 关注的一个领域 。本文通过选取 有关经验数据 与指标 ,以 东中西部 各代表 性省份与全 国平均水平进行 比较 , 将教育差照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与检验。试 着对我 国城乡居 民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
— 0 . 5 0 9 2 . 2 5 4
- 0 . 0 6 5 5 . 8 6 8
0 0 00 4 0 . 67 3 -0 . 07 1 0 9 4 5 . 37 0
—0 . 44 8 5 . 47 2 0. 6 6l
0 . 00 01 0. 4 5
( 2)东部 的北 京 ;中部 的湖南 、山西 , 城 乡居 民的平 均受 教育 年限比值对城乡收入 比值的影 响,在本 次实证分析 中结果却并不显著 。 这是因为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教育并不是唯一的影 响因 素 ,社会经济体制 、城市化水平 、地区产业结构 、金融发展等等都会 影响到居 民的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的形成本身也较为复杂 ;再者考虑 到有关数据资料 的可得性 ,本文数据的选取还 比较单薄 ,这些都可能 当前 阶段 ,随着教 育的扩 展 ,人力 资本 分 配越来 越平 等 化 ,进而 会 影 响 到 结 论 。 实现 收入 分 配均 等 化 。 从整 体上看 ,我国东 中西三 大区域 的教 育水平 、收入水平 及分 综 上所述 ,国内外有 关教育差 距与收 入差距 的关 系研究 已经积 配 格 局均 有 差 异 ,东 部最 高 、中部 其 次 ,而 西 部地 区相 对 滞后 。 累了相 当多的经验 。大部分 学者都证 实 了人力 资本投 资 ( 主要是 教 另 外西部城 乡 的教 育差距程 度较 大 ,且教 育差距对 收人差距 的影 响 育 投资 )与收入 不平等之 间存 在着密切联 系。 程 度一 般要 大 于 中部 、东部 。因此 ,国家 必须 继 续支 持 与发 展教 育事业 , 提高 民众的整体教育水平 , 进而达到改善与缩小 收入差别扩 三 、 指 标 选 择 及 方 法 本 文主要选 择平均 受教育年 限 ,基尼 系数作为 分别衡量 我 国教 大之势 ,实现公平收入分配 ;特别是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 区教育 事业 育发展水平 和收入 分配数 据的指标。而本文所使用 的数据 , 均来源 于 的投资 与扶持力 度,改善差距过大 的城乡之 间、各地 区之 间的收 入分 配格 局意义重大 。 《 中国统计年鉴 》及 国家统计局公 布的权威数据与有关 抽样调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分析
本文的目的在于测量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文章选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李实、赵人伟老师主持,福特基金赞助)于2002年对城镇居民所作的抽样数据,该数据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6835户城镇家庭,涉及20632位城镇居民。
该调查的优点是样本容量大,而且对城乡居民和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和工作单位、工作年限以及工资详细组成都进行了调查,因而数据的选取有助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因为文章的研究与收入有关,经过对未参加工作和已经下岗或退休的个体进行筛选,最后剩下10174个样本数据,样本容量之大及覆盖面之广足以保证研究所具有的代表性。
通过对主要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下表:
其中低收入是指收入按由小到大排序是,最低20%收入的人口数;中低收入处于由低到高的是20%—40%的人口数;中等收入是处于由低到高的是40%—60%的人口数;中高收入是处于由低到高的是60%—80%的人口数;其余统计到最高收入。
由此图可以看出,按照收入等距离分组时,处于高收入组的人口最多,占到人口总数的35.5%。
由此图可看出受教育年限主要集中在5年到15年之间,因而2002年底参加工作的城镇居民中,学历主要分布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因问卷中针对2002年底就业(在岗)成员统计一个问题是第一次参加工作时间。
根据这个时间可以计算出到2002年底,个体参加工作的年限。
由上表所知,城镇居民工作年限主要集中早12到36年之间。
为了测度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这里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模型表示为:INC=F (E,YJ,Z )。
其中INC 表示城镇居民年收入,YJ 表示城镇居民的工作年限,Z 表示一系列的控制变量。
Z 是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来反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性质、职业和地区变量。
依据相关数据,利用stata 软件进行运算,得到的回归结果如下:
上表为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
表中age 表示个体的年龄,age2表示年龄的平方,用来反映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gender 表示相别的虚拟变量,当gender 取1的时候表示的是男性,
Number of obs 10049F( 95, 9953)71.36
Prob > F 0R-squared
0.4052Adj R-squared 0.3995
取0表示女性;type_unit表示工作单位性质,其中0表示政府,取1表示企业,取2表示事业单位,取3表示其他。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显著,拟合优度为40%,模型的拟合程度不算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