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养殖技术手册
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 - 种养技术

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种养技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区,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
在被人类饲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
1、用活框式蜂箱饲养中华蜜蜂活框式蜂箱饲养中蜂即土蜂洋养法,就是用饲养意蜂的方法来饲养中蜂,参照意蜂的蜂箱,选择适合中蜂饲养的蜂箱、巢框、巢脾等用具,将中蜂过箱到新蜂箱里,选择在晴天无风、室外温度不低于20℃的傍晚进行过箱。
这种方法为转场放蜂、用机具取蜜、一年多次取蜜、开箱检查、蜂病防治等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2、小转场放蜂传统的中蜂饲养方法是坐地放养,蜂群规模大了,坐地放养蜜源就少了,就不能采到更多的蜜。
根据中蜂的地域性特点和不同地区蜜源植物的分布,以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几个流蜜期的因素,可采取中蜂小转的饲养技术,增加产量。
(1)转场调查。
转场前要对新场地的蜜源、蜂群陈列的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落实,并根据路途的长短选择好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
(2)转场途中的管理。
运蜂时间尽量选择晚上,装车时巢脾的朝向与车辆前进方向平行。
装好车后,应立即起运,行走20分钟后,停下来检查一下,再行走。
(3)蜂群到达新场地的管理。
蜂群到达新场地后,趁黑夜或清晨,将蜂箱迅速放到事先备好的场地,停放一会儿,等蜂群安静下来后再间隔分批打开巢门,为防止蜂群飞逃,到新场后的第二天就要对蜂群做一次全面检查。
3、培育优良蜂王选育优良蜂王,对于蜂群的复壮和提高蜂群的生产性能,增加蜂蜜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选用蜂王产卵力强、蜂群壮、采集力强的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
由于中蜂有分蜂的习性,要选用分蜂性弱的新王,最好在晚秋育成新王更换老王,以控制来年春天蜂群分蜂,并保持全场蜂群全年使用新蜂王。
4、野生中蜂的收捕收捕野生中蜂,是补充蜂群、扩大规模、省力、省钱的一种好方法。
怎么养好中蜂中蜂养殖技术介绍

怎么养好中蜂中蜂养殖技术介绍中蜂,中华蜜蜂的简称,一个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蜂种,分布全国南北各地,它采蜜期长、利用率高以及适用性、抗病、抗螨能力强,适合定点饲养等。
现如何养好中锋呢,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放蜂地的选择和放置
因中锋能利用零散蜜源,也能利用大宗蜜蜂,所以为了避免引发盗蜂,建议放蜂场地选择在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并且附近要有充足且清洁的水源,放置时需保证蜂箱下有高度不低于0.5m的木桩做支撑。
新脾的制造
脾巢是蜜蜂繁衍生息贮藏蜜粉的场所。
若过于陈旧的老脾巢会影响幼虫的发育,抗病性差,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且中蜂王一般比较喜欢在新脾上产卵,繁殖快,培养出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也不易发生巢虫。
因此,在春季繁殖期和流蜜盛期以及分蜂后期,我们要抓住时机,多造新脾。
蜂王的选择
蜂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中锋的繁殖速度以及产量的高低,年轻健壮的中锋王,有较强的产卵力,且群势发展快,能维持大群。
并且工蜂的产集力强,不易产生分蜂热,产量较高。
因此,在出现分蜂热之前换王或者培育新王最合适;
强群的培育
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能让蜂王的产卵力最大化,抵御病虫害的侵袭,但需控制好分蜂热,建议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因蜂群需在蜜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强大群势,可以适时奖励饲喂,这样可以
有效提高蜂群的产集力和繁殖速度,使蜂群越来越强大,丰收就有把握了;
群蜂的集结
中蜂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喜欢密集,群蜂集结,以防敌害和病害的侵犯,也有利于保温和保湿。
且在流蜜期密集群势,能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冬,可减少饲料消耗量;渡夏,能够防止蜂群早衰和病虫害的侵入。
中华蜜蜂怎样养殖管理

中华蜜蜂怎样养殖管理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
你知道这种蜜蜂要怎样饲养管理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华蜜蜂养殖技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华蜜蜂强群管理1、选王:宜选用评分70分以上二级以上种王。
选用春季或冬季换王,1年应换王1次或2次,保持蜂群强势。
2、双王群、双箱饲养:提倡双王群和双箱饲养。
采用朗氏十框箱或朗氏十二框箱(比十框箱大80mm),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可开设在箱前面,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分别限制在侧壁向1~2框内产卵,箱中央供贮蜜;或用囚王笼扣1只蜂王,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蜂王限制在侧向1~2框内产卵,箱内其他部份供贮蜜。
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或FWF型中蜂箱,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均开设在箱前向,平时平箱饲养双王箱,流蜜期可叠加继箱取蜜。
加继箱时应从巢箱提取3~4框盖子脾或大幼虫脾1张蜜粉脾放在继箱一侧,外加隔板,在巢脾内补加空巢脾,巢箱或继箱间加隔王板,让蜂王在巢箱内产卵,或不加隔王板让蜂王在整个箱体内产卵。
产蜜期应在巢箱和继箱间加隔王板。
3、保持群内饲料充足:当外界蜜粉缺乏,群内又无贮存时,应采用灭菌的花粉灌脾饲喂,或花粉代替品制成花粉饼置于框梁上饲喂;缺蜜时,用饲喂器盛蜂蜜置于蜂箱内蜂箱内饲喂。
饲喂宜在夜间和每次饲喂量应可供蜂群食用2~3d为宜。
中华蜜蜂繁殖期管理1、繁殖期:一般分为春夏、秋季繁殖期,繁殖期应注意保温,供应足够饲料,及时扩大蜂群群势,人工育王、双王同箱饲养、防治病虫害。
2、人工育王:选取5框以上蜂群,用隔王板把蜂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占原巢脾的2/3,或将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
采用内径200~250mm,高200~220mm的窄式育王框,育王框上安装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王台,台与台之间距离9mm~10mm,每框内移入24h内的幼虫15条~20条,移虫后立即放入育王区;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内移入18h~24h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1、在一些蜜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组织强群生产蜂蜜。
2、对中等群势的蜂群,可用1:1的糖水奖励饲喂2~3次,刺激蜂王多产卵,为下个月主要蜜源期的到来培育更多的采集蜂。
3、群势强的蜂群可出现雄蜂房,不久就可见自然王台,可选用群势壮、抗逆性强的蜂群培育一批优良成熟的王台,适当更换一批老劣蜂王。
4、将3脾以下的弱群合并成6~7脾的强群,为下个月的主要流蜜到来做好准备。
5、做好有病群的防病治病工作,以保证到下个月的主要流蜜期到来时做到不用药。
1、自然法(模仿自然环境)养殖。
中蜂最大的缺点是怕巢虫,这使得许多中蜂养殖户放弃养殖。
一是通过模仿自然环境养殖、改进饲养方法,把蜂箱加高在箱底通一个1厘米直径的洞,洞下面放一盆水或者做个水池,这样蜜蜂会把巢虫通过箱底的洞清理到水里而且夏天有水可以降温加湿更接近自然状态;二是培育抗巢虫品种,通过养强群来达到目的,如淡红王等品种,确保大多数有12框中蜂标准框以上的大群,“力量大”则不怕巢虫、并且箱内的清理能力非常强,产量高而且用药少污染少。
2、注意湿度、温度调节。
温度:冬春两季,蜂箱要晒太阳取暖;炎热的夏季,蜂箱一定要在树下或者阴凉的地方,确保蜂箱周围的环境基本上在30℃以下较好;湿度:中蜂比较喜欢潮湿的环境(箱内环境),因此在干旱地区或者干旱季节,要在箱的下面放一水盆或者造一水池。
3、适当补喂糖(蜜),促进繁殖。
中蜂虽然节约勤劳、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散蜜,在蜜源不多的时候也可以取蜜在零散蜜丰富和小蜜源的时候可以大量取蜜(三框的小群势也可以取蜜)。
但是,如果外界蜜不足,蜂群就减少或者停滞繁殖,这对群势发展不利,适时、少量的人工加喂糖(蜜)即可以弥补。
007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⑴采用朗氏十框箱饲养双王群
闸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⑴采用朗氏十框箱饲养双王群
框式隔王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⑵采用朗氏十二框箱饲养双王群
闸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⑵采用朗氏十二框箱饲养双王群
框式隔王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⒋加强蜂群保温
在箱内隔板外填充成束稻草至箱内1/2高度; 用塑料薄膜覆盖蜂团。
塑料薄膜 保 温 物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⒌防止与解除分蜂热
⑴用优质蜂王 ⑵适时扩大蜂巢
良种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
增加育子 、防止巢内拥挤,增加巢内散热空间。 继箱饲养的,适时加继箱扩大蜂巢; 平箱饲养的,在底箱上加平面隔王板和空继箱的 办法增加蜂巢空间,
中蜂良种
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 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等
引进良种
通过蜂种生产部门获得; 引进的蜂王应在使用地养蜂生产中能表现出其优 良特性。
自育良种
选择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 势、高产和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的蜂群作 母群和父群培育新王。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⒊防止中蜂种退化
蜂种退化是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化原因
中蜂场大都长期自行培育蜂王,蜂王近亲交配。
解决方法
定期适当引进良种; 引进母本+本场父本 培育蜂王。
第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二、采用双王群或继箱饲养
⒈中蜂双王群饲养
⒉中蜂继箱饲养
中蜂养殖手册

第一章养蜂机具及设备饲养管理蜂群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简称蜂具。
蜂具和许多木制蜂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备。
但是,一定要按照标准制造,统一规格。
蜂具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蜂箱、巢出和一部分饲养管理用具,其他蜂具结合有关生产的内容叙述。
(一)箱蜂含有活动巢框的蜂箱(活框蜂箱),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生产工具。
应用活框蜂箱养蜂,可以随打开蜂箱,拿出巢脾了解蜂群的情况,观察蜜蜂的生活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生产各种蜂产品,而且便利进行转地饲养。
蜂箱长期放置在露天,经受雨淋、日晒,而且蜜蜂必须在蜂箱里活动,抚育蜂子,贮存饲料,所以蜂箱的结构需要用坚实、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干燥。
北方以红松、白松、椴木、桐木,南方以杉木为宜。
目前我国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是10框标准蜂箱和16框卧式蜂箱;饲养中蜂宜使用中蜂标准蜂箱。
1、10框标准蜂箱10框标准蜂箱是世界上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
它由10个巢框、副盖(或沙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
需要时可在箱身(巢箱)上叠加继箱。
继箱与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
蜂群发展到8—10框蜂时,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培养强群。
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虫区和继箱的贮蜜区分隔开,有利于提高蜂蜜的质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
2、16框卧式蜂箱16框卧式蜂箱含有16个标准巢框的横卧式蜂箱。
通过加牌可横向扩大蜂巢。
也可以用压板把蜂箱分隔成2-3区,实行多群同箱饲养。
3、中锋标准蜂箱中锋标准蜂箱是专为科学饲养中锋设计的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使用浅继箱,高135毫米,主要作储蜜作用。
巢门板上有数个圆洞巢门,直径约4毫米,能阻止西方蜜蜂钻入,在发现西方蜜蜂盗中蜂箱内蜜蜂时,将蜂蜜下面的巢门关闭,中锋可以从圆洞出入。
这3种蜂箱的箱身(巢箱)内围和巢框的尺寸见4-1和表4-2.4、简便转运蜂箱浙江农业大学设计的转运蜂箱,特别适合转地饲养,结构基本上和10框标准蜂箱相同。
特殊结构是①前后箱壁内侧距承框槽60-100毫米处装设巢脾快速固定器;②箱身两侧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上钉上盖板,关上巢门翻板时,又可作为蜜蜂栖息的走廊;③箱底距前缘120-220毫米处开一底气窗,有滑板,可开闭(图4-5)。
中蜂的饲养技术方法是什么

中蜂的饲养技术方法是什么中蜂的饲养需要知道中蜂饲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那么你知道中蜂怎么饲养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蜂的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中蜂的饲养方法中蜂蜂箱的准备笔者曾使用过10框、14框、高窄式、从化式等蜂箱饲养中蜂,感觉到高窄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产蜜量也不高;10框和14框箱适于饲养强群,产蜜量较高;从化式箱也不错,特别适宜于中小群的繁殖。
目前推广的中蜂10框蜂箱(国标箱)在心寸上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更趋于合理,既增加了取蜜量又合乎中蜂爱结团的特性;饲养中蜂的蜂友不妨彩这一种蜂箱。
中蜂蜂箱的制作要讲究密封;不要开底窗;转地的蜂箱可用钢丝锯挖前后窗,挖出的木板补回原处,并用活页连接。
巢门要开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动巢门,能随时调节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蛾(蜡螟的成虫)。
中蜂抗巢虫(蜡螟的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和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加桐油补牢,以便清扫和防止巢虫滋生,箱身四周要钉上木条。
选择培育优良品种要养好中蜂,首先要在选育蜂种上下功夫。
中蜂种性复杂,要选择采集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蜂种进行育种,。
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种,实行优化。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中蜂从蜂王和工蜂的体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类:(1) 红色种:蜂王腹节有明显暗红色环或或桔红色环,俗称:马鞭王。
工蜂体色黄色,幼蜂浅黄色并显得苍白。
红色种王产子率极强,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温和;缺点是抗病、抗螨的能力较差,可择优作为亲本杂交的素材。
(2) 褐色种: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黄色,蜂王产子玄高,蜂群采集力、抗病虫害力都很强。
优良的褐色种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腹节层次明显、举止安祥,工蜂护脾能力强,受轻微振动能很快安静下来,是中蜂首选的育种素材。
(3) 麻色种:蜂王和工蜂体形较大,腹节有明显宽黑色环与浅区映照成麻色,蜂王产子率高,工蜂采集力较强。
(4) 黑色种:蜂王和工蜂均较黑,腹部有乌色斑黑色种群大都畏光,爱分群,对外界反应强烈,属野生习性最强的一个品种,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饲养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中蜂饲养的技术要点有哪些中蜂饲养是大幅度提高蜂产品质量及产量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那么中蜂怎么饲养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蜂饲养的技术,一起来看看。
中蜂饲养的技术1、过箱条件应在外界有蜜粉源并且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不宜在阴雨天及大风天进行。
蜂群应选择强群且过箱蜂数达三、四框以上为宜。
此外,还应备好过箱用具。
2、过箱方法过箱方法包括两种。
一是翻巢过箱,就是将原蜂巢翻转180 度,使巢脾的下端朝上,利用蜜蜂向上的习性,驱使蜜蜂迅速离脾进人蜂笼。
二是不翻巢过箱,是指对那些不能翻转的蜂巢而采取的过箱办法。
不论哪种办法过箱,操作时应有两三人协助,其中一人脱蜂、割脾、绑脾,一人收容蜂团入笼、协助绑脾以及清理残蜜等。
中蜂饲养的要点一、要根据季节随时调整蜂脾关系在自然状况下,中蜂依靠蜂团密集和疏散自行调节蜂巢中的蜂脾关系。
而在活框蜂箱人工饲养条件下,则需要根据外界的蜜源气候变化,合理地调整蜂脾的关系。
早春时节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袭击,因此要做好蜂群的保温工作:适当紧缩巢脾,使蜂多于脾,并且将框距缩小以利保温。
给予奖励饲养和补充蛋白质饲料,可以刺激蜂王产卵和工蜂哺育的积极性。
早春不要过早地拆除蜂箱内越冬包装物,防止幼虫冻伤。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蜜粉源比较缺乏,而敌害和盗蜂严重,蜂群遭受的损失往往比越冬损失还要严重。
保持群强、蜜足、蜂脾相称是安全越夏的基本保证。
在越夏前一个蜜源期要留足越夏饲料,尤其是花粉。
在夏季不能做奖励饲喂。
以免刺激蜂王产卵和工蜂出勤,增加劳动量缩短工蜂寿命,造成秋衰。
要组织强群越冬,越冬蜂群内要保持脾稍多于蜂。
越冬蜂群以单王群5框以上蜂量为宜,2~3框的弱群要进行合并或组织双王群越冬。
由于初冬季节气温尚不稳定,所以中蜂蜂群越冬包装要比意蜂晚10天左右,切忌包装过早,不然突遇晴暖天气,气温回升,工蜂外出飞翔,会遭致损失。
二、控制自然分蜂,淘汰老劣蜂王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若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发生分蜂,不仅影响蜂群的采集力,降低产量,而且还会由于自然分蜂群的飞逃使蜂场蒙受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石林县圭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石林县彝岭谷专业养殖合作社2018年10月目录一、品种简介--------------------------------------------------------3二、基础知识简介--------------------------------------------------3-4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4-14四、分阶段管理---------------------------------------------------14-15五、蜂场卫生及防疫-----------------------------------------------15一、品种简介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
工蜂体长10~12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
雄蜂体长11~14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
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
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
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
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
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
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二、基础知识简介(一)蜂群的组成蜂王:1只(正常情况下),产卵。
体型最大。
雄峰:数百上千(有季节性出现),与蜂王交配。
体型较大工蜂:数千至数万,工作:饲喂、分泌蜂王浆、采集花粉等。
体型最好。
蜂王:王台,杯状、表面圆形,径6-9mm,培育处女王。
雄峰:雄峰巢房,正六边形、径5.0-6.5mm,培育雄峰、贮存蜂蜜。
工蜂:工峰巢房,正六边形、径4.4-5.1mm,数量最多,位于巢脾上、中部,培育工蜂、贮存蜂蜜、蜂粮(花粉+花蜜)(二)生长发育阶段蜂王:(王台)受精卵3天小幼虫:5天末封盖,5次蜕皮(大幼虫)蛹处女王:6-9天与雄蜂交配产卵。
由工蜂饲喂,小幼虫食用蜂王浆,产卵期饲喂蜂王浆。
寿命5-6年,大于540日龄后产卵量明显下降。
最好每年更换。
处女王会杀死所有的王台的蛹;处女王之间相互搏斗,只到只剩下一只。
除了交配,一般不出箱。
工蜂:(工峰巢房)受精卵3天小幼虫(3日龄喂给蜂王浆,3日龄后饲喂蜂粮)(大幼虫)蛹工蜂。
寿命:在采集季节平均寿命35天左右。
秋后所培育的越冬蜂一般能生存3-4个月甚至5-6个月。
雄蜂:(雄峰巢房)未受精卵3天小幼虫(大幼虫)蛹雄峰7天后才能起飞,12-27日龄性成熟可以与蜂王交配。
只有最强壮的才能与蜂王交配,交配后生殖器拉出会立即死亡。
自然寿命3-4个月(蜜粉充足的季节)。
所有的蜂的发育经过:卵,小幼虫,大幼虫和蛹,蜂(羽化成蜂,就是长翅膀)。
这个过程蜂王15.2天(3-5天后性成熟),工蜂20.2天,雄蜂23.4天(10-11天性成熟,无群界,任意飞入其他群均可)。
当蜂王死亡时,工蜂会把1-3日龄幼虫的工蜂巢房改造称王台,用来培育新的蜂王(饲喂蜂王浆即可)。
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一)放蜂场地的选择⒈蜜粉源丰富。
在蜂场周围2~3km围,1年中要有2个以上的主要蜜源和较丰富的辅助蜜粉源。
由于中华蜜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外界零星蜜粉不断。
⒉场地地点。
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前面有开阔地、环境幽静、交通相对方便、有洁净水源和远离工厂、矿山、烟火、糖厂、蜜饯厂的地方,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
避免选择在其他蜂场蜜蜂过境地(其它蜂场蜜蜂飞经的地方。
“过境地”易出现盗蜂)。
(二)蜂群的排列中蜂的认巢能力差,但嗅觉灵敏,当采用紧挨、横列的方式布置蜂群时,工蜂常误入邻巢,并引起格斗。
因此,中蜂蜂箱,应依据地形、地物尽可能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应尽可能错开。
在山区,利用斜坡布置蜂群,可使各箱的巢门方向、前后高低各不相同,甚为理想。
如果放蜂场地有限,蜂群排放密集,可在蜂箱前壁涂以黄、蓝、白、青等不同颜色和设置不同图案方便蜜蜂认巢。
对于转地采蜜的中蜂群,由于场地比较小,可以3~4群为1组进行排列,组距1~1.5 m。
但2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90°。
当场地小、蜂群多,需要密排时,可采取分批进场的办法,把先迁来的蜂群在全场布开,2~3d后,再把后迁入的蜂群插入前批各箱的旁侧,这样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饲养少量的蜂群,可选择在比较安静的屋檐下或篱笆边作单箱排列。
矮树丛多的场地,蜂箱可以安置在树丛一侧或周围,以矮树丛作为工蜂飞翔和处女王婚飞的自然标记,也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蜂箱排列时,应采用箱架或竹(木)桩将蜂箱支离地面300~400mm,以防蚂蚁、白蚁及蟾蜍为害。
中蜂和意蜂一般不宜同场饲养,尤其时缺蜜季节,西方蜜蜂容易侵入中蜂群盗蜜,致使中蜂缺蜜,严重时引起中蜂逃群。
(三)中蜂的饲喂养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授粉、取蜜和获得其他一些产品,而饲喂蜂群,正是为了上述目的所要采取的一种手段。
因此,“该取则取,该喂则喂”,是养蜂入员在管理蜂群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喂蜂的饲料,主要有糖浆、花粉、水等。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防止蜜蜂受饿。
其方法有:(1)补饲蜂蜜。
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
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直接倒入箱的空脾上)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饲养器饲喂蜜蜂。
(2)补饲糖浆。
糖浆是以白糖加水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2份白糖加1份水),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刺激蜂王产卵和促进工蜂育虫。
一般给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入为止。
每框蜂每次奖励50~100克糖浆即可。
对蜂群进行饲喂,应注意:⑴不用来路不明的蜂蜜喂蜂,以防止蜂病的传染;⑵缺蜜群和强群多喂,反之少喂;⑶无粉期不奖励饲喂,以防蜜蜂空飞;⑷傍晚喂,白天不喂,饲喂期间要缩小巢门,以防盗蜂;⑸饲喂量以当晚食完为度;⑹在蜜源中断期喂蜂,应该防盗蜂,以免造成管理上的麻烦;⑺红糖、散包土糖、饴糖、甘露蜜等,在北方均不可当作越冬调料,以保障蜂群安全越冬。
3.饲喂花粉:花粉是蜜蜂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蜂群采集花粉,主要是用来调制蜂粮养育幼虫。
1个强群在1年中,大约要采集25~35kg花粉。
1万只幼虫在发育过程中需消耗蜂粮1.2~1.5kg。
粉源不足,会造成蜂王产卵减少和幼虫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蜜蜂群势的发展。
此外,还会引起蜜蜂早衰及分泌王浆和蜂蜡的能力降低。
因此,当蜂群在繁殖期如果外界缺乏粉源时,必须及时补喂花粉。
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黄豆粉代替。
饲喂方法如下:(1)液喂。
将花粉加糖浆10倍,煮沸,待凉后放入饲养器饲喂。
(2)饼喂。
将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做成饼状,外包塑料纸,两端开口,置于框梁上供蜜蜂采食。
遇寒流时,经常采用此法。
将花粉拌糖浆制成花粉团的方式饲喂。
(3)粉团。
将花粉用适量50%浓度的糖浆拌匀后,放置12~24h,让糖浆渗入花粉团后,再酌情加入适量糖浆把花粉揉成团。
尔后,将花粉搂成长圆形小团,放在群巢框上梁供蜜蜂自行取食。
花粉团大小,以蜜蜂能在3d取食完为度。
4.饲喂水分及盐类。
一般每个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饲养器盛水或在纱盖上放湿毛巾,供自行采水,在糖浆中加入1%的食盐(或水中加0.3%的食盐)。
外界气候适宜的时候,蜜蜂一般会外出采水。
但在外界水源不好或天气状况恶劣的时候,必须要人工喂水。
一般情况下蜜蜂可通过采蜜采粉从中摄取盐份,春繁时期,越夏期需要饲喂盐水。
(四)日常管理注意的事项1、蜂群检查(目的是了解蜂群部情况)。
减少开箱检查蜂群的操作。
(1)全面检查(要求外界温度在14℃以上)。
结合蜂群调整,只在每一阶段的开始或结束进行一次;每次检查只关注群势、蜂子及发育、粉蜜饲料贮存和蜂脾比。
(2)局部检查。
必要时,开箱提出1~2脾检查某一问题。
贮蜜情况:提边脾,有蜜表明不缺;如边脾蜜不足,提边2脾,有角蜜表明不缺;蜂王及蜂子发育:在蜂巢中部提脾,有卵虫,无改造王台,则有王;可直接观察幼虫的发育情况。
(3)箱外观察。
在蜜蜂巢外活动的时段,在箱外观察蜜蜂在巢门前活动情况判断。
2、群势调整。
保持蜂群适当的群势,不饲养弱群。
(1)蜂群合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蜂群合并成为一个蜂群。
失去蜂王又没有贮备蜂王,交尾失败的新分群,失去生产能力的弱小群,越冬前群势在四框蜂以下的弱小群体,都需要进行合并。
合并时,要把弱群并入强群,无王群并入有王群,合并了两箱蜂相邻,若合并的蜂群有蜂王,应在合并前一两天,将品质差的蜂王淘汰。
(2)人工分群,从一至数群蜜蜂中,抽取数巢脾,组成一个新蜂群。
给新分的峰群要诱入优质的蜂王或成熟的王台。
3、防止异味接触。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华蜜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五)巢脾的修造中蜂喜爱新脾,厌恶旧脾,饲养中蜂要注意不失时机修造新脾,做到常年使用新脾。
中蜂造脾,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⒈造脾最适时期。
①当蜜蜂携带着大量粉蜜涌进蜂巢,巢脾上出现粉圈;②巢框上梁表面发白,即出现白色蜡点;③蜜蜂开始在巢脾下添造新巢房。
⒉造脾前的准备。
在造脾前2~3d要做好造脾得准备工作:①把蜂群无子或少子的旧脾抽出,使群蜜蜂密集;②对造脾蜂群实施奖励饲喂,促使蜜蜂泌蜡造脾。
⒊造脾的方式方法。
为了发挥蜜蜂的造脾积极性,诱导蜜蜂适时造脾,应根据蜂群的具体条件,分别采取以下方式方法:⑴加础造脾。
在蜂群大量进粉、进蜜,巢子脾正常、蜂脾相称,且巢脾基本满框时,可插入巢础框造脾。
⑵未满框脾续造。
当巢有不满框的巢脾时,应使蜜蜂更加密集,必要时可把群的满框巢脾暂时抽调到它群,以促成造脾优势,并提供充足的饲料,使群未造满的巢脾筑造至满框。
如场各群巢脾大小不一,可逐渐将未满框巢脾与其它群满框的巢脾对调,促进蜜蜂将全场未满框巢脾全都修造成满框脾。
将群未造满框的巢脾续造至满框,其一可以充分利用蜂箱空间,增加工蜂巢房面积,其二可防止以后蜂群出现分蜂热时,工蜂在原有巢脾的空处补造大量的雄蜂房,其三可避免因原有巢脾短小,加础后产生分隔蜂团的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