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流派,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古代散文经历了从雏形到成熟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古代散文的发展始于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化。
先秦时期,书面文字的普及和士人文化的兴盛,为散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个时候,散文多以文章、笔记、谱录等形式存在,虽然内容多以政治、军事和科技为主,但已经显现出一些散文的风貌。
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散文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散文,不再仅仅是记录和记载,而更多地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悟、思考和议论。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政治散文,以及《怀仁堂集》等个人散文的出现,使得散文逐渐从实用文体向文学艺术迈进。
到了西汉时期,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代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就是司马迁,《史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这部兼具记载和评价的巨著,被称为华夏史学之宗,不仅成为了后世评书、史传、修教材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随着晋唐五代的文学繁盛和文人风气的兴盛,散文在唐代达到了全盛期。
唐代散文以韩愈、刘义庆、柳宗元等为代表。
他们以才情横溢、文字优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使之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杂”为主,内容多以各种文学题材为主,既有评论文,也有记录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是一个注重写实、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
苏轼、陆游等名家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宋代散文成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期。
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一部以随笔形式为主的文章集,他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被誉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明清时期,散文进入了衰落期。
尽管仍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但整体来说,明清散文风格趋于刻板,内容偏重描述和记载,失去了先秦到唐代散文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
然而,一些作家如沈复、袁枚等依然在散文创作上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中国散文发展简史

中国散文发展简史中国散文发展史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XXX的“教”,XXX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其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由于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犯掠夺情形;且其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求有文章记录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而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由于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其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益损坏,从此贵族衰败,平民鼓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漂泊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教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遍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表达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而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如果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 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写作形式,以白话表达感情、思想和意境。
它与诗歌和骈文相对,不受严格的格式要求,注重真实性和表达个人情感。
中国古代散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追求自然真实:强调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反映社会风貌。
- 注重个体情感:展现作者内心体验、情感抒发,以及人性的喜怒哀乐。
- 批判思辨性:反思社会问题,审视人生道德伦理等。
- 融合修辞技巧: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提升艺术感染力。
2. 先秦散文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其中,《离骚》是最早被公认为散文的作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庄子》、《列子》等哲学类著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代表性的作家有嵇康、阮籍、刘宋慧远等人。
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寄托理想为主题,形式上则注重韵律的运用。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骈文、小品文、游记等多种形式。
著名的散文家有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
5.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散文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
散文作品大多是政治宣传或礼仪制度方面的论述,缺乏个性和艺术性。
6. 当代散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散文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许多作家将自己身世经历与社会状况相结合,深入探讨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
7. 总结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从先秦到当下都留下了许多精彩之作。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更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古代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情感的交融。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避患者何不为也?
文风方面
鲁迅评价: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论语》言简意赅 晚《周墨诸子》子讲莫究能逻辑先也。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 《韩非子》犀利峻峭
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班固、张衡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 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晋南北朝散文
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 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 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 曹氏父子 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Fra bibliotek渊明 南朝 鲍照
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汉赋
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
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 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 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 如《登徒子好色赋》等。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散文主要以齐民要术等科技专著为主,以实用性为重。
这些著作主要关注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治理等实际问题,语言简洁明了,内容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同时,一些名家如孔子、荀子等也在他们的著作中运用了一些散文的写作技巧,令散文不再只是平实的记述,开始体现一些文学性的特点。
汉代,随着国家统一和文化繁荣,中国古代散文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散文的内容开始多元化,形式也更加多样。
著名的《世说新语》就是一本在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散文集,它收录了132个短篇散文,以言志德行为核心,以生动活泼的言语风格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些散文具有思想性、道德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割据的局面,散文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但是,这个时期的散文仍然具有一定特色。
著名的魏晋风骚文化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的,它在短篇散文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散文以抒情为主题,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另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的散文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琐碎的笔记和志怪小说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体。
这些散文包含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有不少描写山水的作品出现。
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在他们的散文中成为了代表。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散文在发展中逐渐从实用性向文学性转变,从描述实际问题向抒发情感思想转变。
它不仅是人们思索人生、社会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通过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流派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散文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古代散文发展概况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那么,古代散文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呢?首先,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一)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兼散文集。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主要是哲学家用以说理,历史散文主要是史学家用以记事。
诸子散文流派众多,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在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比较著名的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是一部大事记,《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一字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
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一般认为左丘明所写,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诸子百家时期,但散文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散文(先秦时期-唐朝):早期的古代散文以诸子百家
的哲学著述为主,如《论语》、《孟子》等,以及历史记载、议论文等。
唐代出现了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运动,追求真实、自然和人情味,将散文从哲学思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2. 唐宋散文:唐代的散文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强调个人情感、境界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达到了雄辩、豪放的艺术效果。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细腻、婉约,以苏轼、欧阳修等为代表,注重描写自然景物、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3. 元明清散文:元代的散文受到戏曲和杂剧的影响,兼具戏剧性和故事性,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等为代表。
明代的散文则更注重叙事和描写,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等为代表,发展了小说体裁。
清代的散文则以阮元、杨慎等人为代表,注重感情的表达和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4. 近代散文:近代中国散文的发展受到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学影响较大。
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批判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影响深远。
20世
纪下半叶以来,散文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如朱自清、舒芜、余秋雨等,他们的作品从个人感悟到社会批判,成为中国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体现出时代的
风貌和思想的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散文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作,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散文的主要形式是令、诏、赐、封、书等官方文书。
这些文书主要用于国家事务和官方通信,内容相对单一且形式规范。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思想性和文艺性较强的散文作品,如《易传》、《尚书》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形成了后世散文的基础。
随着先秦时期结束,进入到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两汉时期的散文以鲁迅为代表的辞章和典故为基础,融入了文采和修辞的技巧。
这些作品主要写人、事、理,以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历史散文的巅峰之作,通过编年体和历史记录的方式,将中国古代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散文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散文更加注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以及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些作品主题更为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还涉及了文学、艺术、道德、哲学等领域。
代表作包括陆机的《刘备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随着唐代的到来,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唐代的散文注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情世态的描绘。
此外,唐代的散文还融入了音乐和舞蹈的元素,使作品更加音乐化和舞蹈化。
代表作包括白居易的《东篱乐府》、杜牧的《秋夕》等。
宋代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一个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官僚文、民间文、情怀文等多种类型。
这些作品的主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节俗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代表作包括苏轼的《东坡乐府》、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发展成熟。
这个时期的散文更加关注个体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更加注重艺术性的追求。
明代的散文主要包括了科举作文和文人草台班等文体,清代则出现了小说笔记、游记和随笔等新形式。
这些作品的内容更加广泛,体现了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
《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
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
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
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
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
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
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
《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
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
《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
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
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
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
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
《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
《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
《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
《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
《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
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
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
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其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现人物活动,再现丰富复杂的历史画面。
《史记》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涉及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
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采取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
在结构上,这些人物传记也极具匠心,有的是一条主线,贯穿许多事件,形成单线发展、峰峦起伏状态;有的则是用并列结构和网式结构。
司马迁还是语言艺术巨匠,他的语言精确,善于描摹客观事物。
《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一节,项羽或是喑哑叱咤,或是言语呕呕,或是仰天悲叹,无不真切生动,合乎他的性格与为人。
司马迁不喜欢用偶句,常常避免对称的句法,文气疏朗流畅,曲折自如,有时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气势。
这为唐代古文运动所提倡的单行散句文学语言提供了范本。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
班固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不少优秀篇章。
汉代的政论文,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杰出。
贾谊的代表作是《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
《过秦论》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行文波澜起伏,淋漓酣畅,其锋不可犯。
《过秦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和发展。
东汉的政论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著名的作品有王充的《论衡》。
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哲学、史学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
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
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战国后期另一个赋家是楚国的宋玉,现存题名宋玉的赋作共十篇,其中《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比较可信。
西汉赋家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枚乘等人,东汉赋家有班固、张衡等人。
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其特色,这在长篇大赋里表现得最明显。
大赋大都以回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
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他的《子虚》《上林.》两赋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的态度。
最后说了一番要提倡节俭的道理。
作者借写游猎场面,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文学中前所未见的宏伟壮阔的气势。
这实际上是西汉时期繁荣强盛的时代气息和统治阶级自豪骄傲的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杨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四赋是他的代表作。
他模拟司马相如,而仍能具有《子虚》《上林》二赋的规模气概。
从杨雄开始到东汉,辞赋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
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还有后来西晋左思的《三都赋》。
班固的《两都赋》以都市为中心,更为广泛地反映了山水、城市……的情况,它模仿司马相如和杨雄,但真实的成分增加了,虚夸的成分减少了。
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对世俗生活和有关人物等都有具体的描写。
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
这些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
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
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这种转变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使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
散文的题材扩展了,山水景物成了文学表现的新内容,文章中的抒情成分大大加强。
传统大赋走向衰落,从东汉中后期的兴起的抒情小赋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因为骈文的流行而增加了赋的骈俪、成分。
骈文是在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
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
魏代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
曹操的文章不受陈规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
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徳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文章文情并茂的特色。
魏晋之交,嵇康、阮籍愤世嫉俗。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锐利,语调峻切。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对虚伪的礼法制度予以激烈的批判,同时在幻想中追求绝对自由,也是颇见性情的名作。
东晋初年的王羲之的文风,疏朗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叙事抒情,令人遐思无尽。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发展了这种文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和平、宁静、幸福、淳朴的理想世界。
《五柳先生传》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
他的文章朴素中见绮丽,简洁中见丰富,富有启示性。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晋代的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它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
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杨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水经注》描写山川景物丰富多样,或用白描,或施彩笔,都能简洁生动地写出山川的特色。
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游记都受其影响。
《洛阳伽蓝记》善于用简短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
《颜氏家训》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往往插叙作者亲身见闻,风格平易亲切。
南北朝的骈文有不少精美的作品。
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写庐山、九江一带景色,画面阔大,气象万千,山水均呈动态,烟云变幻,光色耀眼。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生动犀利,,揭露欺世盗名的伪隐士的丑态,其中山岳草木皆有灵性富有妙趣,是一篇用骈体写就的辛辣的讽刺杂文。
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写他隐居处的山水景色,用笔简淡,有一种高逸的趣味。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善于刻画见长,写水之清澈猛急,山之峻拔奇秀,环境之优雅清静,具有传神写照的效果。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为劝诱梁朝降魏大将陈伯之反正而作,虽是骈文,却委婉曲折,收纵自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王粲的《登楼赋》写异乡风物之美所引起的思乡怀土和壮志不得伸展的情感,写景和抒情结合,具有浓郁的诗意。
曹植的《洛神赋》虚构自己在洛水边与神女相遇的故事,带有一定的寓意。
全篇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与神话色彩都很浓。
向秀的《思旧赋》不足二百字,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抒写对被残酷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的追念感怀。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情和哲理。
江淹的《恨赋》《别赋》用精美的语言,渲染各种特定场合的环境气氛,写各类人物的憾恨之情、离别之悲,感情凄恻,音调缠绵,于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庚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另外《小园赋》《枯树赋》等短篇也写得情辞俱佳。
《哀江南赋》以作者的自身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
描写、抒情、叙述融为一体,篇制宏大,文采富丽,情韵苍凉。
文章中用了很多典故,但没有一般骈俪文堆砌的毛病,于整齐排偶这仍具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