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学生)
(完整word版)《师说》导学案(学生).docx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高一必修三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号: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制人:第三单元第 11 课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 1 .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 3 课时预习案学法导航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 、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 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师说》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2)爱其子——于其身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总结:“呜呼!——其可怪也欤!”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 意动 以……为师
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1)判断句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状语后置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理顺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词类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精校版《师说》 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能诵,培养语感;理解、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和句式,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师道尊严,引领学生尊师重教。
课时安排:4课时前置作业1.标出段序,通读全文,用“/”划分句子的节奏停顿。
2.完成《优化设计》预习导读配套作业,了解作家、作品简介以及“说”的文体特征。
3.巩固练习,积累文言实词。
(1)解多义知识链接: 为什么会有一词多义?多义词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形成的。
详见《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第291页。
翻译下列句子,辨析“师”字的词性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吾师道也翻译下列句子,辨析“道”字的词性及含义。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2)分古今知识链接:什么是古今异义词?详见《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翻译句子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是故无贵无贱⑤今之众人⑥小学而大遗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⑧年十七,好古文。
规律总结: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各小组长检查各组《优化设计》完成情况。
2.了解作者: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时代、身份、生平、成就),作为作文素材使用。
3.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详见《优化设计》第85页。
4.检查各小组文言实词积累完成情况三、整体感知1.各小组自由诵读、讨论,写出难以划分节奏停顿的句子。
教师解疑答惑。
2.重难点句子节奏停顿解析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停顿(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方法技巧小结:根据以上三个例子,讨论句内“之”字如何停顿。
师说 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课堂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理解文章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一)诵读第1段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古之学者..:所以..传道受业:吾从而师...之:孰.能无惑:其为惑也.:无.贵无贱:道之所.存: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合作探究:①在韩愈看来,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文中论述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什么?②这一段内容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二)诵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师.道之.不传: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爱其.子:习其.句读: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①耻学于师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或师焉,惑不焉3、合作探究: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三)诵读第3、4段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弟子不必..不如师:圣人无常.师:术业有专攻.:孔子师.郯子: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不拘于时③学于余3、合作探究:这两段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精讲点拨】总结虚词的用法1、之2、其3、焉【当堂检测】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岂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谕盛:大,高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作《师说》以贻.之贻.笑大方3、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⑦不耻相师⑧或师焉,或不焉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D.①⑤//②//③⑦//④⑥⑧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学习任务:1.根据课下注释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2.积累重点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点燃学生树立尊师重教思想的热情,古为今用,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过程:学习活动1:阅读下面的文段,编写一段文字,印在韩愈的名片上,不超过100字。
文段1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文段2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文段3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文段4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
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
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
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
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说导学案

《师说》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二、【学习重点】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三、【预习指导】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 dòu )乐师(yuè )阿谀(yú )郯子( tán )苌弘( cháng )老聃( dān )经传( zhuàn )贻笑大方(yī)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④师说名词用作动词,从师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③惑而不从师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乎:①生乎吾前介词,在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在(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宾短语后置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3)内容学习: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1课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3课时预习案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三、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Ⅱ自学检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2、找出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无贵无贱:古:今:吾从而师之:古:今:今之众人:古:今:小学而大遗:古:今: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4、活用现象: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③耻.学于师④小.学而大.遗⑤圣.益圣,愚.益愚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④不拘于时()6、一词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②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耻学于师④于不拘于时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⑤师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择师而教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⑦之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7、翻译下列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Ⅲ信息链接韩愈的传世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探究案Ⅰ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请同学用2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1、分析第1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3)择师的目的是“”,(4)择师的标准是“”,(5)运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作者的议论:b.自比:爱其子:于其身:作者的议论:c.横比:百工之人:土大夫:作者的观点:3、分析第3段:本段的分论点是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4、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积累论据加深理解1、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试举出一些有关从师学习或者如何选择老师、对待老师的例子。
(点拨:古今中外的人物都可以)Ⅲ课外拓展——多读多记多思,下笔定会有神!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野,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言哥)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矣以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明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野,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翻译:大概所有事物不得其平就要鸣,草木没有声音,风吹触动它而鸣。
水没有声音,风吹荡它而鸣。
水波涌起,是被外力激起的;水流急速,是由于受到阻塞;水的沸腾,是由于用火煮它。
钟磬本来没有声音,敲击它而鸣。
人的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有不得已的感受而后言论,他的歌唱是有思绪的,他的痛哭是有所怀抱的。
所有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大概都是由于有不平的吧!音乐,是把郁结于内心的向外倾泄,选择那些善鸣的器物而利用它们来鸣。
钟、磬、琴瑟、箫、笙、埙、鼓、木等八类乐器,是器物中善鸣的。
天的四时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善鸣的而利用他们来鸣。
所以利用鸟在春天鸣,利用雷在夏天鸣,利用昆虫在秋天鸣,利用风在冬天鸣。
春夏秋冬推移变化,它们必定有不得其平的地方呀!对于人也是这样的。
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又是它的精华了,尤其要选择那些善鸣者而假用他们来鸣。
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大禹,他们是善鸣的,就用他们鸣。
夔不能用文辞来鸣,而能自用《韶》来鸣。
夏王太康败德,他的五个弟弟用歌来鸣之。
伊尹为殷商鸣,周公为周朝鸣。
所有记录在《诗》、《书》等六艺中的文章,都是鸣得很好的。
周朝衰微,孔子这些人为此而鸣,他们的言论影响巨大而深远。
解释经义的书上说“上天要让孔夫子成为制作法度晓谕人民的人”,这难道能不信吗?在这之后,庄子用他那广大而不着边际的文辞来鸣。
楚国是大国,它灭亡了,有屈原来鸣。
臧孙辰、孟轲、荀况,是用儒家之道来鸣的。
杨朱、墨翟、管仲、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一班人,都是用他们的学说来鸣。
秦朝的兴盛,有李斯鸣之。
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鸣的。
之后魏、晋时,鸣的人都赶不上古代,然而也未曾断绝。
就是其中那些善于鸣的,他们的声音寡味而浮浅,他们的节奏频繁而急促,他们的文辞无节制而悲伤,他们的思想松弛而放荡,他们运用言辞杂乱而没有条理。
这是上天厌憎他们的品行而不予关注吗?为什么不鸣他们所善鸣的呢?唐朝有了天下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的特长来鸣。
生在他们后面的孟郊,字东野,开始以他的诗来鸣。
他的诗中有的(水平)高于魏晋,努力不懈赶上了古人;孟郊诗歌以外作品也接近汉的水平。
跟随我一起游学的,李翱、张籍就更杰出了。
这三个人的鸣的确很好,但还不知道天要调谐他们的声音而使他们鸣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身受穷困饥饿,心思愁苦而自鸣他们个人的不幸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意。
他们位高又有什么可喜,他们位低又有什么可悲?东野任职到江南,好像心有郁闷而未释,所以我用命运决定于天意的话来宽慰他。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必有师..百工之人 B.古之学者C.是故弟子不必..师之..不如师 D.吾从而3.对下列各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①⑦/②⑤/③⑥⑧/④ B.①/②⑤⑥/③④⑧/⑦C.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D.①⑦/②⑤⑧/③⑥/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对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B.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C.或师焉,或不焉――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7、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可怪也欤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吾未见其.明也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名句填空a、古之学者必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