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

合集下载

南侨机工观后感

南侨机工观后感

南侨机工观后感南侨机工是一部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该剧以南侨机械厂为舞台,描绘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南侨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辛奋斗的故事。

在观看这部剧集后,我深受感动,对南侨的精神和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侨机工这部电视剧以厂企改革为背景,展现了一代南侨人以他们自身的追求和坚持为衡量尺度,追问人生意义的故事。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十分饱满,他们有各自的故事和追求,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或许是普通工人,但他们的每一次奋斗都因为自身的努力而变得不平凡。

他们的坚韧和执着,不断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敬佩。

剧中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有时令人泪目,有时让人暖心。

通过对南侨机械厂内部和外部的描绘,让观众看到了南侨人民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他们经历了厂企改革、市场竞争等一系列艰难险阻,却始终没有放弃,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信念。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家人的责任,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这部电视剧中,南侨人民展现出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努力拼搏,奋发向前”的信念。

无论是厂长刘义民的带领,还是中层干部胡志强的努力,都让人们看到了南侨人民忍受苦难、奋发拼搏的品质。

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推动了南侨机械厂的发展,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剧中还展现了南侨人民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自我提升的精神。

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学习和钻研新的知识,力求将南侨机械厂打造成一个国内一流的企业。

他们追求卓越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推动南侨机械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这个剧集,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展中的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南侨机工中的家庭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胡志强的妻子刘良华,还是刘义民与自己的家人,他们在家庭中都展现了无私的关爱和坚定的支持。

剧中的家庭情感温暖人心,让人们看到了南侨人民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抗战史上

中国抗战史上

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群体——南侨机工一、赤子之心统计资料表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侨居海外的华侨有1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5%。

面对日寇肆虐,国土沦丧,爱国侨胞认识到唯有团结抗敌,中华民族方有生路。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为支援祖国的抗战:1938年10月10日,南洋45个埠的168名华侨代表在新加坡举行大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举陈嘉庚先生为主席。

在此之前,陈嘉庚多次捐献筹募巨资,购买军需物资和医药物品支援祖国抗战;南洋华侨在陈嘉庚先生的表率下,无论是劳动阶级、薪水阶级,按入息缴5%以上的月捐,谁没有按月缴纳月捐,谁的襟前就没有月捐牌,其大名将被各报登出;在菲律宾,华侨的捐款是长期性的,各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的职员拿出20%的薪金捐献国家,一般资本家的捐款比平时增加了一倍;缅甸华侨每月自动认定月捐及特别捐;暹罗华侨好多商店都有组织地按月抽薪金的5%;香港因历史原因,捐款起步较晚,到1938年底,每月月捐总计2万余元;美国华侨从抗战第二年起,制定出周密的长期捐输办法,即每人每月限购公债50元;各地捐款最多的是马来半岛,马来亚华侨颜世国,1939年春节结婚时,夫妻双双将结婚戒指和节省下来的婚宴费用捐给筹赈会;英国华侨人数虽少但捐款较多。

抗战头三年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6架,各型汽车1000多辆,坦克23辆,其它如棉衣、麻袋、医药等物品不计其数。

国民政府宣布:从1937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的总收入为226亿国币,其中华侨捐款53亿,近国府军费开支的一半。

这历史纪录下来的数据,是海外赤子节衣缩食、踊跃捐输支援祖国抗战;是海外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支撑着中华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抢林弹雨,短兵相接的海外战场。

二、祖国召唤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迅速占领了中国的重要港口,切断外来物资的运输;香港空运和滇越铁路因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先后停运和关闭。

不幸中的万幸是国民政府高瞻远瞩地于1937年底在大后方云南抢修了一条从昆明到畹町,再从畹町出国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启发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启发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启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掀起了支持祖国抗战的爱国主义运动,他们与祖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投入到拯救祖国的行动之中。

其中,1939年回国抗战的3193名“南侨机工”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值得传承和弘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承“南侨机工”爱国主义精神,对凝聚侨心侨力共同参与中国建设,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南侨机工”是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人力支持祖国的重要事件,是近代以来海外华侨集体拯救祖国的伟大行动之一。

3193名华侨青年
子弟是南洋华侨社会中的优秀青年代表,其返国抗战体现了包括“南侨机工”在内的南洋华侨对祖国的强烈情感和高度认同。

“南侨机工”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南侨机工事迹

南侨机工事迹

1939年2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向东南亚800万华侨发出号召,召集机工回国支援抗日。

南洋各国华侨踊跃报名,经严格筛选后,第一批80名机工从新加坡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到9月底,共有3192名南侨机工分9批从安南(今越南)、仰光、香港3条线路回到祖国。

南洋华侨机工们抗日的主战场就是长达1100公里的滇缅公路,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驾驶着占这条运输线车辆总数三分之一的1152辆汽车,从缅甸境内运回包括子弹、枪炮、大衣、食物等各种军用物资,支援前线作战。

据南洋华侨老机工王亚六老人介绍:当时华侨捐赠的大批军用物资,全部堆积在缅甸腊戍境内,汽车从腊戍满载军用物资启程,经畹町入境,经过龙陵、保山、下关、楚雄,然后才到达昆明,途中需翻越高黎贡山,大王山、四十里坡、红崖坡、天子庙坡、级山坡;跨过怒江、澜沧江、漾濞江,每运一趟,单程需要七八天。

由于公路是抢修出来的,路况很差,许多路段在高山峡谷间穿过,湾急路狭坡陡,遇到雨天,道路随时可能坍塌,稍有不慎,即车毁人亡。

面对重重困难,广大南洋机工毫无怨言,没有半分畏惧,他们完成了一趟又一趟运输任务。

据记载,因为有南洋华侨机工的加入,当时滇缅公路上军需物资的运入量,每天都保持在300吨以上,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南洋华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用物资,引起了日军的恐慌。

1941年起,日军出动飞机轰炸滇缅路,并成立"滇缅路封锁委员会",组织驻越南的日军100架飞机专门轰炸滇缅公路。

当时,南洋华侨机工在赶运军用物资的同时,还得躲避日机轰炸。

1942年5月,日军大举入侵滇西。

5月1日,日军侵占腊戍,滇缅公路被切断,至10日,畹町、龙陵、腾冲相继被占,滇西3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

连接怒江东西岸的惠通桥被炸毁。

此时,尚有大批机工拉着物资在西岸的道路上,陷入绝境之中,很多机工焚毁车辆,与敌同归于尽。

有的机工将车毁于深涧巨谷,但也有一些机工,利用竹排、轮胎,艰难渡过怒江,回到了保山。

侨史|被遗忘的漳籍南洋机工

侨史|被遗忘的漳籍南洋机工

侨史|被遗忘的漳籍南洋机工展开全文这张图片上的12个人物照片和名字,长期尘封在云南省档案馆的档案里,鲜为人知。

他们是被遗忘的卫国者——漳州籍南洋机工。

笔者把他们合成为一幅照片,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一起去追寻他们的踪迹。

“南侨机工”的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统称。

70多年前,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从南洋各地回到烽火的祖国,在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尽忠诚洒热血。

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曾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

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

南侨总会发出招募南洋机工回国服务的紧急通告。

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队,分九大批毅然回国共赴国难。

南洋机工中有数十名漳州籍华侨青年,他们告别父母家人和优裕的生活工作环境,于1939年2月至9月分批回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南洋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壮举。

这12个漳籍机工,从有关档案资料中得知,赖锦堂为第三批机工;江瑞龙、李禄泉、林漳省、郑永福、林振源、刘志仁、吴亚峇、谢清九、谢新美、洪元成、陈阿基均为第六批机工,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0岁。

他们来自新加坡、槟城和马来亚属属的吉兰丹、霹雳,荷属印尼的苏门答腊。

抗战中的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河流。

一路崖陡路隘,行车非常艰险,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鬼门关:路段险情关;雨水泥泞关;瘴疠威胁关;日机轰炸关。

据悉,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抢运军需物资中翻车丧生、病亡或失踪。

这幅图片中第一个人物李禄泉,是马来西亚吉兰丹华侨,祖籍福建龙溪(今龙海市)石码,有两年的驾驶经验,其父叫李寿。

南侨机工档案简介

南侨机工档案简介

名录南侨机工档案简介■和丽琨欢送机工复员机工回国后在潘家湾的西南运输处训练所受训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形成时间为1937年至1948年,共850余卷,这组档案真实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打破日寇封锁,确保大批国际援华物资从缅甸仰光运进中国/国民政府委托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代为在南洋各地招募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南洋各地华侨踊跃报名应征,自1939年2至9月/共有3200余人应招回国;其中不仅有华侨还包括了居住在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地的外籍人士。

南侨机工档案完整记录了机工们在中国参加国际物资运输和汽车修理工援中国民抗记录了南侨机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保代该组文献不仅涉及当时国民政府诸多要人,蒋中正、宋美龄、何应钦、宋子良以及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等,更多的是涉及到南侨机工中的普通人,如女扮男装的南侨机工李月美/档案记载他们放弃稳定的生活,到中国从事危险而艰苦的运输工作的史实。

显示他们愿意为和平与自由奉献和牺牲的美好品格,弘扬了普通人也能做到的正直和善良。

具有真实性、唯一性、完整性和重要价值。

南侨机工档案是中国抗战和盟军作战的重要历史档案的组成部分。

集中表现这一地区居民在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浩劫面前,秉承良善的品格,勇敢追求正C,扶助弱小,同舟共济的可贵品质。

充分展现了华侨史上人员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运动,并以此传扬炎黄子孙同祖同根的伟大的民族凝聚力,铭记南侨机工这一英雄群体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的赤子功勋和艰辛付出。

由于南侨机工到中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档案全部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是世间仅存的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始记录,这些文献如果消失,我们将失去南侨机工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及他们奉献出的勇敢和善良、牺牲和奉献等精英雄记南侨机工档案形成系统,保存完整,记录全面。

这部分档案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南侨机工活动的全过程,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唯一性,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交通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为这一时期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提实客观2018年5月28—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韩国光州召开,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汽车司机及汽车修理技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多名华侨青年自愿放弃了优越平静的国外生活,从东南亚各国赶赴前线,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做出贡献。

作为爱国青年的杰出代表,他们年青且技术精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80年来,他们的风采依旧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为后辈所传承。

海外炎黄子孙的赤子情怀、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决心在当今和平年代依旧值得弘扬,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而言,其崇高表现是我辈楷模。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1939年3月至10月,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号召下,3192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死亡线”上运输、维修,共抢运回1.5万余辆汽车、50多万吨军需物资,打破日本对中国海上重要港口的军事封锁,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80年来,南侨机工的精神代代相传,已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

小人物改变大历史今天,滇缅公路上依然流传着南侨机工的故事。

邱九良,新加坡华侨,祖籍福建莆田,是第一批回国运输的侨工之一。

他离开家乡的那天是除夕。

合家团圆之夜,他却告别家人,驾车翻越滇缅公路的崇山峻岭。

山路陡峭惊险,在一次运输途中,他不慎从惠通桥山顶翻入怒江,壮烈牺牲。

吴再春,毕业于南洋马来亚华侨星洲道南学校。

他放弃了在新加坡的优渥生活,抛别父母妻子回国抗战。

在一次运载军火途中,天降大雨、气温极低,汽车突然发生故障。

本可以暂时外出躲避,但为了保护军火,他留在车里直至冻僵,献出年仅32岁的生命。

林春材,是马来西亚大富商的儿子,是校篮球、游泳冠军队的队员。

得知祖国的战况后,他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用一米九几的身高掩盖自己16岁的年纪,奋斗在滇缅公路的运输前线,直至1942年。

此后余生,他选择留在云南生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像邱九良、吴再春、林春材这样奋勇报国的南侨机工共有九批,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工程师和富商。

陡峭的山崖、无边的炮火、肆虐的细菌……在那条充满死亡气息的运输之路上,南侨机工满怀报国热情,拼尽全力打通了一条抗战生命线。

“他们虽然是小人物,却改变了大历史。

”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教授对本报表示:“在滇缅公路紧缺技术人员的危急时刻,华侨克服一切困难,集中整个南洋的力量支援抗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云南省侨联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会长、侨工后代徐宏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他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毅然回到祖国,将自己的鲜血洒在滇缅公路上,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侨机工家属、后人
8月27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活动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举行。

南侨机工翁家贵,南侨机工后人代表,云南省和德宏州的党政军代表,四川省侨联、山西省侨联、广西省侨联等侨联代表,海外侨团侨领和数千名群众代表参加。

四川省
侨联组织在川南侨机工后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纪念活动仪式现场
活动期间,社会各界向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敬献了花篮,瞻仰了烈士纪念碑,举行百辆抗战老车、百位南侨机工后人、千名边境群众共走滇缅路活动,以及《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实》、《南侨机工在德宏》、《滇西烽火—德宏抗战老兵采访录》图书授书仪式暨电视剧《南侨机工英雄传》首映仪式,把我们带回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重走滇缅公路活动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正式通车,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之后,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的众多爱国华侨踊跃报名,有的甚至放弃了优越条件,志愿回国援助抗战,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即“南侨机工”。

有关史料显示,前后共有3200余位南侨机工分9批回国,在昆明训练后,编队奔赴运输前线为抗战效力。

1939年至1942年的三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5000多辆汽车,还有无法统计的其他物资及用品。

这三千余名南桥机工大约有三分之一在战后返回东南亚国家,有三分之一留在中国,还有三分之一长眠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上。

据介绍,目前仍健在的南侨机工还有12位,其中留在中国国内的有5位,回到东南亚国家生活的有7位。

翁家贵
作为南桥机工代表,今年已经102岁高龄的翁家贵老先生在纪念活动现场发言。

他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祖国母亲炮火纷飞、满目疮痍,中华民族命运危在旦夕。

怀着对祖国的满腔赤诚,我积极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成为第五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一员。

归国参战三年,战友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日夜在曲折蜿蜒的滇缅公路上来回穿梭,保障抗日前线的物资供应,许多战友因疾病、翻车、敌机轰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我不禁热泪盈眶,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每一位回国抗战的南侨机工都无怨无悔!”他同时希望大家永远铭记南侨机工抗战功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同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位于德宏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