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合集下载

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音聋是一种由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而导致的职业病,其对人体听
觉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为了准确鉴定噪音聋,制定了一系列的鉴定标准,以便对患者进行科学评估和诊断。

下面将介绍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噪音聋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噪音暴露史,二是听力损失情况。

噪音暴露史是指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接触高强度噪音的情况,通常通过工作史和生活环境来进行调查和记录。

而听力损失情况则是通过听力测试和听觉功能检查来评估患者的听力水平,包括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范围等。

其次,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的相关规定,噪音聋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患者有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且听力损失符合特定的标准。

在进行
职业病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噪音暴露史和听力损失情况,以确定是否符合噪音聋的诊断标准。

此外,噪音聋的鉴定标准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职业暴露情况的复杂性。


同人群对噪音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职业环境也会对噪音聋的发生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噪音聋的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和职业暴露情况,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是根据患者的噪音暴露史和听力损失情况来
进行评估和诊断的。

在进行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职业暴露情况,以确保对患者的科学评估和诊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的了解,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分析

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分析

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分析近年来,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性噪声已成为威胁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业工人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其听力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噪声直接损伤:噪声的声压级和频率特性会对人的听力造成直接的损伤。

尤其是高频噪声对人耳的损伤更为严重,因为高频声波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和破坏力。

2. 噪声诱发疾病: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作业工人容易患上职业性耳聋等听力相关疾病,进而导致高频听力损失。

研究表明,噪声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发病风险,这些疾病也可以间接地导致听力损失。

3. 长时间持续作业:作业工人需要长时间持续在噪声环境下工作,耳蜗内部的细胞容易受到持续刺激而受损,导致高频听力损失。

这种损耗一般是逐渐累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频听力损失会越来越明显。

1. 工作年限和噪声暴露量: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与其工作年限和噪声暴露量密切相关。

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下工作,并且工作年限较长的作业工人,在高频听力损失方面往往更为明显。

2. 噪声频率和声压级:不同频率和声压级的噪声对听力的损害程度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高频噪声具有更大的损害能力,所以作业工人在高频听力损失方面表现更为严重。

3. 个体差异:个体对噪声的耐受能力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差异的重要原因。

有的人更容易受到噪声的损害,耳蜗的细胞更脆弱,所以他们的高频听力损失更明显。

4. 高噪声环境下的保护措施:在高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能否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也会影响他们的高频听力损失程度。

使用各种耳塞、耳罩等防护装备,能有效减轻噪声对耳蜗的损害,降低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

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噪声直接损伤和诱发疾病导致的。

工作年限、噪声暴露量、噪声频率和声压级、个体差异以及保护措施等因素都会影响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的程度。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与预防范文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与预防范文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与预防范文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与工作环境中的长期暴露于高噪声水平相关的听力损失。

这种噪声聋在很多不同的工作场所中都存在,特别是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

这篇文章将探讨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与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水平直接相关。

噪声聋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在超过85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造成内耳和听神经的损伤。

这种噪声聋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噪声聋的发生与工作场所中的噪声源的类型和强度有关。

例如,机械设备的操作声音,工地上的施工噪音等都可能导致噪声聋的发生。

噪声源的强度越高,暴露的时间越长,可能导致的听力损失就越严重。

其次,个体的耳蜗对噪声的敏感程度也是职业性噪声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人对噪声的敏感程度比较高,他们更容易受到噪声聋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年龄和性别也与噪声聋的发生相关,年龄越大,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更容易受到噪声聋的影响。

另外,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控制措施是否得当也会影响噪声聋的发生。

如果工作场所没有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如隔音设备,个体暴露于高噪声环境的机会就会增加。

此外,一些工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噪声聋的风险,忽视了必要的保护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降低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率。

首先,工作场所应该进行噪声评估,确定噪声源的类型和强度。

在确定了噪声源后,应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使用隔音设备,减少噪声源产生的声音。

其次,个体应该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耳塞或耳罩来降低噪声对耳蜗的影响。

此外,在工作场所中应该强调个体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工人噪声聋的风险,以及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此外,政府和工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噪声聋问题的认识和管理。

他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并设立相应的标准和监督机构。

此外,工会组织可以与雇主合作,提供工人的健康与安全培训,从而提高工人意识到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

总之,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与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的听力损失。

工业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工业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工业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工业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噪声污染已被认为是世界7大公害之首。

对于噪声有很多解释,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噪声是指那些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无规律的杂乱混合的声音;从卫生学角度来说,噪声被定义为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或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噪声的种类很多,如工业噪声、生活噪声、交通噪声。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噪声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企业中严重危害工人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

噪声对机体各个系统都有影响,特别对听觉系统具有特异性损伤。

工业噪声可引起职业性听力损伤和爆震性聋。

前者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进行性的过程,而后者的改变是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

所以对工业噪声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1耳部结构JamieM.Rappaprot将外周听觉系统大致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和耳蜗神经4部分。

外耳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并且将声波传导致鼓膜,并且能确认声源的方向。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声音,且中耳鼓室内有一组小骨,是由锤骨、砧骨、镫骨相互衔接而成的听骨链。

听骨链在声音传导至内耳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耳具有感音的功能。

其中,耳蜗在声音经空气传导途径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Corti器)具听觉感受器的主要成分,上面排列着听觉感受细胞(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

哺乳动物耳蜗外毛细胞在声音传导过程中具有调制器的作用,通过它们的主动运动,调谐声频率和提高内耳的敏感性,以此构成耳蜗频率选择的特导性。

Kalinec也认为外毛细胞是哺乳动物耳蜗声剌激放大的机械效应器,它的主动机制能增加耳蜗的频率辩别和声敏感。

声音的传播途径为:声音进入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振动→前庭膜→内、外淋巴液振动→基底膜→螺旋器上毛细胞→神经兴奋性冲动→听觉中枢→引起听觉。

2噪声引起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2.1机械学说高强度噪声可引起迷路内强烈的液体流动,螺旋器剪式运动范围加大,造成不同程度的毛细胞机械性损伤及前庭窗破裂、毛细血管出血、甚至螺旋器从基底膜上剥离等。

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分析

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分析

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分析作者:谢庆堂罗健陈开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2期【摘要】目的分析南庄镇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2019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参加噪声职业健康检查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测听检查,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防护耳塞使用、上班时间安排、每天耳机娱乐时间、每周到嘈杂场所时间等在高频听力正常和听力损失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调查1345人,高频听力损失636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7.2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上班时间安排(OR二班倒=2.76, 95CI%:1.22~6.24、OR三班倒=2.04, 95CI%:1.22~3.39)、每天耳机娱乐时间(OR>0~10年=84.71,95CI%:24.14~297.25)为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

工作场所防护耳塞使用(OR经常=0.04,95CI%:0.02~0.08;OR总是=0.00,95CI%:0.00~0.01)、无高血压(OR=0.50,95CI%:0.30~0.83)是高频听力的保护因素。

结论南庄镇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程度较高,高频听力损失是多因素作用结果,企业和工人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关键词】职业性噪声;高频听力损失;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1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2..03职业性噪声广泛存在生产环境,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0万工人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1],职业性噪声不仅可以导致听力损失,还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2]、影响睡眠[3]、导致职业紧张[4]等非特异性危害,职业性噪声导致听力损失已成为影响工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噪声导致听力损失是渐进过程,早期可无症状,高频先于语频。

某纺织厂职业性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某纺织厂职业性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某纺织厂职业性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职业性噪声污染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影响因素。

特别是在纺织行业,噪声是工人们常年接触的环境因素之一。

纺织厂作业工人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可能会对其听力以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职业性噪声对纺织厂作业工人的影响进行阐述。

职业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造成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在纺织厂这样的高噪声场所,作业工人常年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而在纺织厂这样的环境中,噪声强度往往远远超过85分贝,因此作业工人的听力受损是不可避免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职业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不仅仅是在听觉感知上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疲劳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噪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导致的。

而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时,对听力的损伤也会更加严重。

作业工人在纺织厂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不仅容易导致听力下降,同时也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对于纺织厂作业工人的心血管系统来说,职业性噪声同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会导致作业工人产生一系列的心血管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长期接触噪声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问题。

更严重的是,长期的心血管问题可能会导致作业工人发展成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

职业性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还可能会涉及到压力激素的排泄。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这些都会导致压力激素的异常排泄,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纺织厂作业工人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心血管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减轻职业性噪声对纺织厂作业工人的影响,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工业噪声职业危害与防护指南

工业噪声职业危害与防护指南

工业噪声职业危害与防护指南1、工业噪声职业危害及防护噪声是一种人们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它不仅会干扰工作,影响人的情绪,长期暴露下还会造成健康的损害。

虽然有保护听力的防护用品,但仍然有很多人因此形成了职业性听力损伤。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工业噪声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哪些影响。

在我国这个工业大国,噪声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它的接触人数多,涉及行业面也广。

长期接触一定程度的噪声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职业性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早期多为可逆性、生理性改变,但如果长期接触噪声机体就会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性损伤。

工业噪声噪声最主要会引起听觉器官的影响,这是一个生理变化到病理改变的过程,即先出现暂时性听阈位移,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就会逐渐发展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一、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接触噪声后引起的听阚水平变化,一旦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便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暂时性听阚位移主要是指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的明显下降,听阚提高超过15~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恢复,这就是听觉疲劳。

如果在听力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噪声作业,听觉疲劳就会继续加重,出现积累性的改变,从而发展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二、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常见的病理性改变有听毛倒伏、稀疏、缺失,听毛细胞肿胀、变性或消失等。

此时患者并没有主观性耳聋的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三、职业性耳聋职业性耳聋属于国家的法定职业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听觉损伤。

诊断职业性耳聋的条件包括:连续噪声作业工龄3年以上,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伤为高频下降型。

四、头痛头昏听觉器官感受噪声后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反应,出现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类神经症,严重者还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

五、血压升高在噪声作用下,心率会加快或减慢。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针对噪声暴露与听力损失之间 的关系,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 丰富和完善。
研究成果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机制逐渐明确,包括噪声暴露对毛细胞、耳蜗神经元等听力结 构的影响。
针对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手段不断涌现,如采用防噪耳塞、加强工人的 听力保护意识等。
针对职业性噪声聋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如药物治疗、听力辅助器具等。
针对高噪声岗位,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岗位操作规 程,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减少噪声暴露。
国际相关标准与规定
国际劳工组织(ILO)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ILO制定的关于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为各国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了参考。
欧盟职业卫生与安全指令
欧盟发布的关于职业卫生与安全的综合性指令,其中包含了噪声暴露的限制和预防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
优化工作场所布局
01
合理安排工作场所布局,减少噪声传播和干扰。
加强通风和换气
02
保证工作场所空气流通,减少因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而引起
的身体不适。
提供休息和放松场所
03
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休息和放松的场所,让员工在工作间隙有
机会放松身心。
04
职业性噪声聋治疗与康 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
针对噪声聋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听力损 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改善微循环、营 养神经、细胞赋活及激素类等药物。
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内耳 的炎症和水肿,缓解听力损伤。
神经营养药物
其他药物
如维生素B1、B6、B12等,可以营养神经 ,促进听神经修复。
如血管扩张剂、抗氧化剂等,可以改善内 耳微循环,缓解听力损伤。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神 经功能,缓解听力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噪声污染已被认为是世界7大公害之首。

对于噪声有很多解释,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噪声是指那些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无规律的杂乱混合的声音;从卫生学角度来说,噪声被定义为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或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噪声的种类很多,如工业噪声、生活噪声、交通噪声。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噪声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企业中严重危害工人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

噪声对机体各个系统都有影响,特别对听觉系统具有特异性损伤。

工业噪声可引起职业性听力损伤和爆震性聋。

前者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进行性的过程,而后者的改变是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

所以对工业噪声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1耳部结构JamieM.Rappaprot将外周听觉系统大致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和耳蜗神经4部分。

外耳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并且将声波传导致鼓膜,并且能确认声源的方向。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声音,且中耳鼓室内有一组小骨,是由锤骨、砧骨、镫骨相互衔接而成的听骨链。

听骨链在声音传导至内耳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耳具有感音的功能。

其中,耳蜗在声音经空气传导途径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Corti器)具听觉感受器的主要成分,上面排列着听觉感受细胞(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

哺乳动物耳蜗外毛细胞在声音传导过程中具有调制器的作用,通过它们的主动运动,调谐声频率和提高内耳的敏感性,以此构成耳蜗频率选择的特导性。

Kalinec也认为外毛细胞是哺乳动物耳蜗声剌激放大的机械效应器,它的主动机制能增加耳蜗的频率辩别和声敏感。

声音的传播途径为:声音进入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振动→前庭膜→内、外淋巴液振动→基底膜→螺旋器上毛细胞→神经兴奋性冲动→听觉中枢→引起听觉。

2噪声引起听力损伤的发病机制2.1机械学说高强度噪声可引起迷路内强烈的液体流动,螺旋器剪式运动范围加大,造成不同程度的毛细胞机械性损伤及前庭窗破裂、毛细血管出血、甚至螺旋器从基底膜上剥离等。

爆震性聋对听觉系统的损伤就属此类。

Melnick将爆震性聋定义为受到1次或数次短暂而强大的噪声暴露后造成的急性损伤。

各种爆炸物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强脉冲噪声频谱中主要能量通常分布于听频范围内,对听觉系统的作用最灵敏,损伤也最严重。

爆炸后瞬间产生的强大超压冲击波在空气中以3000m/s的超声速传播,在外耳道内瞬间达到压力峰值,经鼓膜听骨链的放大作用传至内耳,到达内结构的声级超过其结构的生理限度,常产生Corti器的完全断裂和破坏,膜迷路内的淋巴液剧烈波动产生的剪切和挤压力可引起基底膜、前庭膜和血管纹等结构的机构损伤和代谢紊乱,导致听力功能受损。

2.2血管学说强噪声使内耳血管痉挛,损害耳蜗微循环,导致耳螺缺血、缺氧,毛细胞和螺旋器的退行性变。

Veuillet认为噪声性听力损伤可能是因为耳蜗调节机制出了问题,而耳蜗损伤最有可能是因为直接接受传出神经冲动的外毛细胞活性过程纯化所致。

实验表明,噪声可引起知管纹的变薄、萎缩,而血管纹萎缩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

2.3代谢学说强噪声可引起毛细胞、支持细胞酶系统严重紊乱,导致氧和能量代谢障碍,致细胞变性、死亡。

当毛细胞将声波的机械刺激变为神经冲动时,要消耗氧气和葡萄糖、ATP等能量物质。

这些物质是由基底膜上和耳蜗内侧壁血管纹中的毛细血管供给。

当强声刺激时,引起这些毛细血管收缩,造成缺氧及营养障碍,使毛细胞受损。

虽然以上3种机制发生原因不同,但引起毛细胞形态的改变是一致的。

用正常豚鼠做动物实验表明,接触噪声前内外毛细胞排列整齐、规则。

接触不同强度噪声一定时间后,可出现毛细胞纤毛散乱、倒伏,毛细胞广泛空化、水肿,胞浆线粒体分布与结构异常,溶酶体增加,hensen小体增直、核移位、肿胀或固缩,胞体肿胀、细胞变性。

随着噪声强度加大和接触时间延长,甚至可见毛细胞融合、缺失,最严重时会引起毛细胞表皮板变化和corti器崩落。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耳蜗内环境改变导致Ca+、Na+和K+电流改变也与噪声造成听觉损伤机制有关。

研究表明Ca+在听觉转换机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离子通道的门控和毛细胞的慢运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噪声暴露后,可使内淋巴Ca+浓度升高,使毛细胞“Ca超载”而导致噪声性听力损伤。

另外,正常听觉时,声波刺激能使螺旋器产生强噪声刺激下,可使毛细胞受损,使膜对Na+、K+通透性增加,造成膜内外Na+、K+浓度差减少,因而在同样强的刺激时,产生的端电势就降低。

3听力损伤诊断对一个患者来说,只有半主观和客观的检查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进行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诊断。

根据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其诊断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纯音测听检查,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声阻抗测试,放射检查。

3.1一般情况调查包括询问职业史、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五官科检查(包括咽喉、鼻、耳)。

对职业史的询问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工作情况。

现在较有效的一种收集职业史的方法是由美国南卡州家许学住院医师环境学课程委员会提出的,即WHACS法。

WHACS法由5个问题组成,即你做什么工作(whatdoyoudo);你怎么样工作(howdoyoudoit):上、下班时你是否注意你的接触情况(Areyouconcernedaboutanyofyourexposuresonandoffthejob);你同事和周围其他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暴露(Coworkersandothersexposed);你对你的工作是否满意(satisfiedwithyourjob)。

了解这5个方面就可以了解患者的职业卫业需求。

Martine认为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在整个听觉损伤检查过程中是一部分很重要的内容,能在患者接受听力检测前提供直接、明确的信息。

Rosenberg也认为通过对患者自觉症状(主诉)的询问可以使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

此外,在做纯音测听检查应该做五官科检查。

例如检查外耳道有无阻塞、外伤、异物、鼓膜是否正常,咽鼓管检查,鼻腔检查等。

3.2纯音测听检查纯音测听结果是职业性噪声聋听力评定的依据,因此在鉴别诊断职业性噪声聋时占有重要的地位。

纯音测听被用来定量的测试听力损伤程度,所以在一系列听力检查中是第1位且是最基本的测试方法。

纯音测听是测试患者在不同纯音频率上的听阈水平。

在鉴定是否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的测定中主要是语言频率(500Hz、1000Hz和2000Hz)。

听阈是指能够引起听觉反应的信号,其具有最小的、有效的声压水平。

纯音测听包括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2种,一般先测试气导,然后测骨导。

在测试过程中,掩蔽噪声是必须的,以免产生交叉听力。

由于噪声会引起暂时性听阈位移(TTS),所以要在患者脱离接触噪声16~24h以后再测定,测定在隔声室中进行,要求隔声室中的噪声低于30dB(A)。

在测定了患者双耳0.25kHz、0.5kHZ、1kHz、2kHz、3kHz、4kHz和6kHz、8kHz8个不同的频率的听阈水平后,各频段按年龄进行修正。

然后根据职业性噪声听力损失分级图(表)判断共听力损失属于哪一级。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将噪声性耳聋者分成正常和观察对象。

正常是指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dB。

观察对象又分成5级,I级指语频听力损失65dB,或者是语频听力损失在25~45dB且高频听力损失在45~65dB之间;IV级指语频听力损失25~45dB且高频听力损失在>65dB;V级指语频听力损失在>45dB且高频听力损失在45~65dB 之间,或者是语频听力损失在>45dB且高频听力损失在>65dB。

当任一耳的听力损失达V级者,需计算单耳、双耳平均听阈,按标准评定为轻度听力损伤、中度听力损伤、重度听力损伤或噪声性耳聋。

对测定结果达到听力损伤和噪声聋耳,应在脱离噪声环境1周后进行复查。

纯音测听结果表现为早期听力曲线在4KHz处呈“V”型下降,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特征。

以后邻近的3KHz~6KHz或2KHz~8KHz频率水平之间也有所提高(4KHz提高最典型),而且在1KHz~3KHz频率水平之间也有所提高。

纯音测定是依靠受检者对声音刺激的客观感受作主观判断来进行测定的。

这种方法因受到被检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其检查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实际听力水平。

因此在纯音测听过程中注意排除伪聋的情况。

3.3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由于纯音测听是一种主观检查听力损伤的方法,所以要用客观的检查方法来进行鉴别诊断。

ABR是一种客观的进行听力检查的方法,它不受被检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其结果客观、可靠。

能够客观的反映中高频的听阈。

ABR各波起源基本清楚,因此,可用于听觉损害的定位诊断。

临床上采用最稳定的Ⅰ、Ⅲ、Ⅴ波(反映下丘核状况)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期(提示听觉中枢传递状况),以及两耳V波峰潜伏期和Ⅰ~Ⅴ波峰间期差为指标,判断听觉和脑干功能。

潜伏期时间大于正常人的ABR 为异常,ABR波潜伏期(PL)和峰间潜伏期(IPL)延长的主要原因为内耳迷路和脑干等听觉通路病变发生缺血和水肿,部分神经传导阻滞和纤维脱髓鞘所致。

任力等人用飞机噪声引起听力损伤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听力损伤组Ⅰ、Ⅲ、Ⅴ、Ⅰ~Ⅲ、Ⅲ~Ⅴ、Ⅰ~Ⅴ潜伏期均大于对照组。

职业接触飞机噪声人群ABR潜伏期值与听觉阈值呈正相关(即ABR潜伏期延长,则听觉阈值提高),且在高频率区域上的听觉阈值和ABR潜伏期值的相关性强。

因此用ABR来预测早期噪声性聋是可行的。

3.4声阻抗测试声阻抗测试作为一种比较简便而客观的听力检查方法广泛用于临床。

Terry认为声阻抗测试是建立在机械学、电学、数学基础上的。

当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一部分声音信号经鼓膜传入中耳,部分信号被鼓膜反射重回到外耳道,声波在中卫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对抗统称阻抗。

因此声阻抗仪主要通过测量鼓膜和听骨链的劲度以反映整个中耳传音系统的声阻抗状态。

当声音信号到一定强度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引起双侧镫骨肌收缩,以增加听骨链和鼓膜的劲度,使中耳声导抗发生变化。

镫骨股收缩提高和中耳系统阻抗,是对强声刺激的一种基本的保护性反射。

镫骨股反射可用同侧声刺激引出,也可用对侧声刺激引出。

交叉镫骨股反射的道路为刺激中耳→耳蜗→听神经→脑干神经核→对侧面神经→镫骨肌收缩。

对于突发性耳聋和听力严重减退者,因听阈升高而不能达到反射阈,因此强声刺激患耳是不能引起镫骨肌反射的。

3.5放射检查也是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

对于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放射检查主要是检查内听道的形态、大小有无异常,内听道有无占位性病变。

内听道结构精细且有重叠部位较多,普通的放射检查,若投照位置稍不准确或中心位置不当,就可能使显影模糊甚至出现重叠的显影。

汤氏位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采用汤氏位能清晰地显示颞骨的细微解剖结构,对诊断内听道损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