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运动自传转公转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地球
太阳
地球运动基本形式:
自转 公转
北极星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自西向东
地轴
赤道
侧视
北极上空俯视
南极上空俯视
1、方向: 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顺时针 方向旋转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 逆时针 方向旋转
●S
●N
自西向东
逆时针
图为南半球俯视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比较A、B、C三地, (1)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2)自转角速度的关系是
若图中的球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
度最快的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 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自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 自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
公转轨道
恒星日与太阳日
1. 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 某恒星(★)、地心、某地点 (P)位于同一直线。
2. 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已自
转 _3__6_0_°__ , P 又 位 于 同 一 恒
星和地心的连线上。从E1到E2
为_恒__星___日:2_3_时__5__6_分__4__秒__。
3. 当地球位于E3时,地球已自
1月初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
黄道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23º26′
地轴与黄道: 66º34′
规律 (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1.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 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 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 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地球的运动知识归纳

地球的运动知识归纳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的更替。
5、晨昏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他们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7、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8、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9、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10、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度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11、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界线是23.5°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线上时,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
所以北纬23.5°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
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2、随着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在北纬66.5°以北和南纬66.5°以南的地区,会出现一天中太阳不升(极夜)或不落(极昼)的现象,因为这一现象只会出现在这两个范围内,所以,把这条纬线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
只有极圈内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13、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为23.5°,极圈的纬度数为66.5°,两数之和为90°。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14、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是自赤道向极地递减。
15、地球表面任何一点与地心的连线同赤道平面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16、在一恒星日中,地球自转360°,在一太阳日中,地球自转360 °59′; 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则太阳日大于恒星日;反之,太阳日小于恒星日。
第三节地球运动

2. 区时
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世界各国按其所在时区,实行分 区计时制度(区时制度)。每一时区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 称为区时或标准时。(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
时区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经度各7.5°为零时区,零时区 向东向西每15°划分一个时区,共划分24个时区:东1区、 东2区……东12区,西1区、西2区……西12区。
南斯拉夫科学家米兰科维奇(M. Milankovitsch)综 合了三者对气候的影响,很好的解释了第四纪的4 次大冰期及3次间冰期的出现,尤其是很好的解释 了最后一次冰期和5000年前后冰后期最温暖气候。
三、时间与历法
㈠ 时间
1. 地方时
地方时,是指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 同的地方时间。 时差:经度每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360 °, 地方时相差24小时,即相差1天。
自转速度在变慢的过程中也有变快的阶段
自转变快的原因:地球上比重大物质在重力作 用下不断向地心汇聚。
4.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昼夜更替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地方时
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⑴ 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 夜节奏
气温、湿度、风、蒸发、和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生 物生长发育等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都产生昼夜的节 律性变化。 地球适中的自转速度使地表热量分配适中,从而使 得许多过程不朝极端的方向发展。
⑶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 同的地方时间
地球自转产生天体的周日视运动,使不同经度上
的人们处于早、午、晚、夜等不同时间感受状态。
⑷ 地球自转运动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①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 致四季的变化。
指导农业生产
农作物种植
根据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合理 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畜牧业管理
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饲料的种植 和储备,确保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渔业生产
掌握潮汐、洋流等海洋运动的规律, 合理安排渔业生产活动,提高渔业 产量。
THANKS.
地球运动对五带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五带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地球公转则导致四季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进一步 加剧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
05
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形成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影响气温的日较差。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 焦点上。
公转周期
365.2422天(回归年),365.2564天( 恒星年)。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运动的意义
昼夜交替现象
地方时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 分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同 一地点在24小时内经历 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详解
03
公转周期
恒星年
以恒星为参考点,地球绕日公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64日。
回归年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在黄道上连 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 365.2422日。
公转轨道
近日点和远日点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距离太阳最 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地球的运动

——以北半球为例 研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近日点
远日点
位置 节气 日期 A 夏至6月22日前后 B 秋分9月23日前后 C D 冬至12月22日前后 春分3月21日前后
直射点位置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速度
角速度:物体单位时间 转过的角度 线速度:物体单位时 间转过的弧长
角速度、线速度变化规律:
837km
角速度:
1447km
各地均为15°/h,两极点为0 线速度: A:赤道上最大为1670km/h ,由 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1670km
B:南北纬60º 为赤道的一半.
课堂小结
方 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周 期 太阳日(24时) 角速度 速度 线速度 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小时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极点为0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 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 过的面积相等.
近日点: 一月初 远日点: 七月初
速度较快 速度较慢
时间
日地距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离 角速度 线速度
30.3 ㎞/S
1月初(近日 1.471亿 61′/d 点) ㎞
7月初(远日 1.521亿 57′/d 点) ㎞
29.3 ㎞/S
太阳直射点: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地球上的那个地点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的概念 2.黄赤交角的大小
目前度数:23°26′
3规律
A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 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看做是不变的。 B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 直射点到达的最北,最南的度数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不同纬度与赤道线速度大小成cos 余弦关系,如60°N 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最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最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针对训练:关于右图中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弧线ABC 是晨线B .弧线ABC 是昏线C .弧线AB 是晨线D .弧线BC 是晨线答案:C 解析:此题突破口在于根据经度大小的变化判断出来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然后再根据自转法,判读晨昏线。
AB 为晨线,BC 为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针对训练: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晨昏线上时刻相同B .晨昏线上日期相同C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D .晨昏线上区时相同答案:C★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专题一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① ② ③
3.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B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4.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C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3.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
(1)地方时:根据一天中太阳的位置确定的时间。同一经线的 地方时相同,东边经线的地方时早于西边经线的地方时。 (2)区时:国际上统一划分24个时间区域,每个区域统一使用 的时间即为区时,区时统一使用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相邻 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①算经差(时区差) ②算时差
(3)日界线:地球上日期的界线有“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 线”两条。“自然日界线”是指半夜(0时)所在的经线,这条线是 移动的。“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和180°经 线重合 规律技巧总结: (1)判断两条日期分界线的方法(如下 图):在日期较早的那段弧中(6月22日) 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因是北半球,所 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箭头指向的那 条经线为180°(如NA),另一条经线就 是时间为0点的那条经线(如NB)。 (2)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的范围:若全球日期相同,则180°经线 与0时或24时经线重合,此时太阳直射在0°经线上。除此以外的 每一时刻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两个不同日期的判定方法 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0时所在经线至180°经线的范围为 早一天的区域,其余为晚一天的范围。
2.有关昼与夜的问题
(1)晨昏线的判断:无论在什么图上,都要将地球自转方 向与昼夜更替顺序作为判断晨线或昏线的依据。即判断顺地球 自转方向是进入白天还是进入黑夜。 (2)日出、日落与昼夜的长度:昼长=24-夜长,昼长 =(12-日出) ×2,昼长=(日落-12) ×2。要特别注意:白昼的 中间是12时,12时是白昼的平分点。日出的时间一定早于12 时,日落的时间一定晚于12时。 (3)晨昏线上的时间判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6 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18点。平分晨半球和夜半球的 经线的地方时分别是12时和0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单项选择题[2013·北京东城区统测二]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读图,完成1~3题。
1.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及出现时间分别是()A.高压中心,3~4月B.低压中心,4~5月C.锋面,6~7月D.反气旋,7~8月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出现于每年的6~7月,是由于江淮准静止锋长期徘徊于该地区而形成的长期阴雨连绵天气。
故C 项正确。
答案:C2.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解析:结合图例分析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负相关;安徽北部呈正相关,南部呈负相关;在图示西北部呈正相关;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示区域东北部,相关值在0.2以上。
故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正确。
答案:D3.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通讯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解析:太阳黑子数目最多时,耀斑也会增强,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最大。
此时,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减弱的地区广。
漠河不在极圈之内,不会出现极昼极夜。
故B为正确选项。
答案:B[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二模]图中①②两处小圆圈中有一处为太阳直射点,两条虚线均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在②处B.E点所处的虚线为昏线C.此时济南昼短夜长D.北极点太阳高度角为15°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①②两处有一处为太阳直射点,则135°E 为太阳直射经线,图示范围大部分为白昼,观察图北半球昼长夜短,确定太阳直射在①处,E点所处的虚线为晨线,经计算,北极点太阳高度角为15°。
D选项正确。
答案:D5.此时北京的地方时为()A.11∶00B.10∶44C.11∶16D.12∶00解析:135°E为太阳直射经线,即中午12∶00,北京的地方时即116°E的时间,与135°E相差19°,相差1小时16分钟,可得10∶44,B选项正确。
答案:B[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联考]读下列太阳高度随经度和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莫斯科旭日东升B.开普敦艳阳高照C.北京夜幕深沉D.纽约夕阳西下解析:图示60°W的太阳高度最大,故此时60°W地方时为12时,则可计算出莫斯科(东二区)时间约为18时,开普敦(东二区)时间约为18时,北京(东八区)时间约为0时,纽约(西五区)时间约为11时,故C项正确。
答案:C7.a、b、c、d四点纬度高低比较,正确的是()A.d>c>b B.d>a>c C.a>c>b D.b>a>c解析:图示纬度位置15°S的太阳高度最大,达90°,则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位于15°S,正午太阳高度自15°S向南北两侧递减,通过计算可知,a、b、c、d四点纬度分别为45°N、15°N、45°S、75°S,故A项正确。
答案:A[2013·湖南衡阳联考]我国某城市居民小区环境优美,楼房采光条件好,楼房间距对采光影响不大。
下图是6月7日(晴天)13时28分该小区一栋高级住宅楼(虚线框内)的光照平面图,x角为15°,y角为55°,该日南方阳台日照时间为10小时30分钟。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8~9题。
8.该城市的经度是()A.120°E B.105°E C.113°E D.116°E解析:x角为15°,当北京时间为13∶28时,太阳光线从南偏西15°方向射向阳台,即此时比当地正午时刻晚1小时,也就是说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3时,比北京时间晚28分钟,通过计算可知该城市经度为113°E。
答案:C9.此日该城市的昼长是()A.13小时B.13小时40分钟C.14小时40分钟D.15小时20分钟解析:y角为55°,此日该地南方阳台日照时间为10小时30分钟,是太阳在南偏东55°的位置到日落这个时间段,所跨角度为157.5°,这说明下午时间段所跨角度为102.5°。
上午时间段与下午时间段相等,计算可得此日该城市昼长为13小时40分钟。
答案:B[2013·江西南昌高三一模]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示意图,a、b、c分别为昏线、纬线和经线圈的一部分,甲、乙、丙为三线的交点,且甲为a线纬度最高处,甲至丙自转线速度变小后再变大。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丙两地自转线速度一定不同B.c线上各点的自转角速度一定相同C.乙、丙两地自转角速度不一定相同D.乙、丙两地昼长相等,而甲地有极昼现象解析:由“甲至丙自转线速度变小后再变大”可知,北极点在甲与丙之间,且甲为a线纬度最高处,所以甲、丙两地自转线速度一定不同;极点位于c线上,而极点的角速度为0,则c线上各点的自转角速度不一定相同;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同;乙、丙两地昼长相等,而甲地有极夜现象。
答案:A11.当乙地为18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线地方时为零时B.此时全球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D.甲地地方时为12时解析:由于乙地在昏线上,且乙地为18时,则乙地位于赤道上,所以c线地方时为12时或零时;此时全球并不是昼夜平分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甲为a线纬度最高处,所以甲地地方时为12时。
答案:D[2013·全国名校联考]下图中m线为晨昏线,n线为纬线,a点为此时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a点和b点在同一经线圈上,两点的纬度距离是90°,此时北京时间为2013年1月1日18时。
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a点的经度是()A.120°E或20°W B.30°E或150°WC.150°W或30°W D.90°W或90°E解析:由于a点为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所以a点的地方时为12时或零时,根据此时北京时间为2013年1月1日18时,可以计算出a点所在经线与120°E相差6个小时,所以a点的经度是30°E 或150°W。
答案:B13.此时()A.图中a点位于晨线上B.b点一定位于北半球C.b点可能昼长夜短D.n线的纬度为0°解析:图中a点为晨线和昏线的交点;由于a点和b点在同一经线圈上,两点的纬度距离是90°,所以b点所在的纬线可能为太阳直射的纬线,或与太阳直射的纬线度数相同的相反半球的纬线,所以b点不一定在北半球;2013年1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如果b 点位于南半球,则b点昼长夜短;仅当太阳直射赤道时n线的纬度为0°。
答案:C[2013·河南郑州质检二]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长度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由图可知,①地的昼弧长度为165°,昼长为11小时,夜长为13小时;②地的昼弧长度为270°,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③地的昼弧长度为195°,昼长为13小时,夜长为11小时;④地的昼弧长度为180°,昼长、夜长都为12小时。
①地的昼长等于③地的夜长,①地的夜长等于③地的昼长,说明两地纬度值相等。
答案:A15.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A.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解析:②地和③地都是昼长长于夜长,说明两地位于同一半球,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太阳直射在②地和③地所在半球,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达最大值,则此时③地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若②地和③地同处于北半球,在夏至日,20°N的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③地的昼长为13小时,说明③地处在20°N以南地区;若②地和③地同处于南半球,在冬至日,20°S的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③地的昼长为13小时,说明③地处在20°S以北地区。
一年中③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在太阳直射时,③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为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A[2013·陕西师大附中第四次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图,M、N、P、Q代表该地地平面上的四个方位,∠1、∠2为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读图完成16~17题。
16.若∠1=10°,∠2=30°,且∠1出现时世界时间为8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地理纬度为80°S,太阳直射点为20°S,60°EB.该地地理纬度为80°S,太阳直射点为10°S,120°WC.图示日期前后,正值我国极地考查站黄河站最佳考察期D.图示日期,武汉太阳从地平面的东北升起,西南落下解析:∠1、∠2为一天中最小、最大太阳高度,分别为10°、30°,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20°S或20°N,恰好发生极昼的纬线纬度数为70°,该地纬度为80°。
∠1出现时世界时为8点,可知该地经度为120°W,此时地方时12点的经线为60°E。
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17.若∠1=∠2=20°则M、N、P、Q的方位正确的是() A.M—北,N—东、P—南,Q—西B.M—南,N—东、P—北,Q—西C.M—南,N—南、P—南,Q—南D.M—北,N—北、P—北,Q—北解析:若∠1=∠2=20°,则知该地位于极点,接上题四周均为正北。
答案:D二、综合题18.[2013·太原月考]图甲为北京时间16时太阳直射A点时的光照图,A点的纬度是20°N。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C点的地理坐标及此日的昼长时间。
(2)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________。
(3)估算A、E两点之间的实际最短距离。
(4)若此时F点的地方时为6时,在图乙中画出DE线和GBC线此日的昼长变化折线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等太阳高度线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1)问,由图中大圆的太阳高度为0°可推知大圆为晨昏圈,由于纬度相同的地点昼长相等,所以等昼长线与纬线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