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聚合反应原理基础
第2章 逐步聚合

影响不大。
(2)适当的粘度反而对基团的持续碰撞有利。 (3)粘度过大后,链段运动明显受阻,基团被包埋,端 基活性才降下来。 因此,在粘度不很大时,官能团等活性概念是真确的。 “官能团等活性”假设有助于动力学的简化处理。
共缩聚 一般缩聚体系中加入第三或第四种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 如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缩聚成涤纶聚酯,加入第三单体丁 二醇共缩聚,降低涤纶的结晶度与熔点,增加柔性。 在均缩聚中加入第二种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
18
18
2.3 线形缩聚反应的机理
2.3.1 线形缩聚反应的条件
必须是2-2或2官能度体系;
反应单体不易成环。
16
16
2-2或2体系:线型缩聚 单体含2个官能团,形成的大分子向两个方向增长, 得到线型缩聚物的反应,如涤纶、尼龙、PC等。
2-3、2-4等官能度体系:体型缩聚 至少一个单体含有2个以上的官能度,形成大分子 向三个方向增长,得到体型缩聚物的反应。如酚醛树脂、 环氧树脂。
17
17
均缩聚
只有一种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即2 -体系(如羟基酸 或氨基酸缩聚),也称自缩聚。
第二章
逐步聚合
Stepwise Polymerization
1
2.1 引言
聚合反应按单体和聚合物结构组成变化分(Carothers) 加聚::烯类单体的加成聚合反应
缩聚:单体经多次缩合聚合的反应
2
按聚合机理分(Flory)
连锁聚合反应(Chain polymerization): 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迅速连锁增长
15
15
2.2.2 缩聚反应的分类
《材化高分子化学》第2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6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Diels-Alder加成聚合:单体含一对共轭双键,如:
+
与缩聚反应不同,逐步加成聚合反应没有小分 子副产物生成。
7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逐步聚合还可以按以下方式分类:
逐步聚合
线形逐步聚合 非线形逐步聚合
(1)线形逐步聚合反应 参与反应的每种单体只含两个功能基,聚合产物分子链
19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 浓度很低时,A功能基旁同一分子链上的B功能基浓度较 高,相互反应生成环状高分子。
环化反应经常被用来合成环状低聚物与环状高分子。 环化低聚物可用做开环聚合的单体,具有以下的优点: (1)没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2)聚合反应速率高; (3)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窄。
环状高分子则由于不含未反应的末端功能基,其分子量 和性能不会因末端功能基间的反应而不稳定。
n 聚体 + m 聚体
(n + m) 聚体 + 水
缩聚反应无特定活性种,各步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基本相等。
23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在缩聚反应早期,单体之间两两反应,转化率很高,但
分子量很低,因此转化率无实际意义。用基团的反应程度P
来表示聚合深度。
反应程度P定义为参与反应的基团数(N0-N)占起始
基团数的分数,
13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HOOC-R-COOH + HO-R'-OH
HOOC-R-COO-R'-OH + H2O 二聚体
HOOC-R-COO-R'-OH +
HOOC-R-COOH HO-R'-OH
2-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第二章--缩聚和逐步聚合反应

7810 1112如二元酸和二元醇,生成线形缩聚物。
通式如下:许多阶段性的重复反应而生成高聚物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得到稳定的化合物。
实际过程中含有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任何一个缩聚反应的单体转化率、产物聚合度与反应时间关系示意图聚合度与反应程度的关系37凝胶点的预测实验测定时通常以聚合混合物中的气泡不能上升时的反应程度为凝胶点。
凝胶点也可以从理论上进行预测。
多官能团单体参加反应只是体形缩聚反应产生凝胶化过程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反应单体的平均官能度大1.纤维:世界上约l/2的合成纤维是用PET制造的。
2.片材和薄膜PET片材是继PVC片材之后,用于医药品包装的片材,而在欧洲一些国家禁止PVC用于一次性包装之后,PET更成为主要的医药主链含碳酸酯结构的聚合物。
工业化仅限双酚A聚碳酸酯,耐热,强度好的工程塑料。
由于其抗冲性能和透明性特好,是热塑性可用作门窗玻璃,PC层压板广泛用于银行、使馆、拘留所和公共场所的防护窗,用于飞机舱罩,工业安67,前期进行水溶液聚合,达到一定聚合度后转盐,以防胺挥发,并达到等基盐可加少量单官能团醋酸或己二酸微过聚酰胺主链中引入芳环,增加耐热性和刚72以及由亚甲基桥连接的多元酚醇。
酚醛预聚物形成:酚醛缩聚平衡常数极大,可看作为不可逆反应,进行水溶液缩聚并不妨碍低分子预聚物的形成,为无规预聚物。
不碱性酚醛树脂主要用作粘合剂,生产层压板。
醛树脂。
8182其它缩聚产物的例子:89n C=N-R-N=C O O + n HOR'OH C-N-R-N-CO OOR'OH H96残留的羧基和亚胺基继续反应固化。
106107109115116界面缩聚由于需采用高活性单体,且溶剂消耗量大,设备利用率低,因此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工业上实际应用并不型聚碳酸酯。
第二章 自由基聚合-2.4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

Rd=d[R·]/dt=2kd[I] Ri =-d[M]/dt=ki[R·][M] Rp1=-d[M]/dt =kp1[M][M1·] Rp2=-d[M]/dt =kp2[M][M2·]
••••••
Rpn=-d[M]/dt=kpn[M][Mn·]
Rtc=-d[Mx·]/dt=ktc[Mx·][My ·]
2.4.1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二、聚合速率的测定-间接法
C% V Vo K
K Vm Vp 100% Vm
其中,Vo为起始体积,△V为t时刻的
体积收缩值,由高度变化计算得到
Rp
d[M ] dt
[M ]2 t2
[M ]1 t1
C2[M ]o C1[M ]o t2 t1
••••••
Rpn=-d[M]/dt=kpn[M][Mn·]
2.4.2自由基聚合初期反应速率 一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d[M ] R dt Ri Rp1 Rp2 ... Rpn
ki[R][M ] k p1[M1][M ] k p2[M 2][M ] ...... k pn[M n ][M ]
(7) Mx • M y • ktcMxy
(8) Mx • M y • ktd Mx M y
(9) M x • XH kts M x H X •
(无活性)
(10) M x • M ktr,M Mx M • (11) Mx • S ktr,s Mx S • (12) M x • I ktr,I M x I •
H
2.4.2自由基聚合初期聚合反应速率 一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空间效应
空间效应对不同链长自由基的活性影响相同
高分子基础概论—北京化工大学—第2章

向单体转移
向引发剂转移
向大分子转移
链转移反应使聚合物分子量降低。
分子量调节剂(十二硫醇)
长链支化
(向大分子转移)
2.1.3 逐步缩聚反应
• 基本特征 是在低分子单体转变成高分子的过程中 反应是逐步进行的,且有小分子生成。 在高分子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合成 了大量有工业价值的聚合物,涤纶、尼龙、
缩聚反应(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是指缩合反应多次重复而形成聚合物的过程 兼有缩合出低分子和聚合成高分子的双重含义。
CH3 n HO C CH3 OH + n Cl O C Cl [ O CH3 C CH3 O O C ]n + (n-1) HCl
其特征: 缩聚反应通常是官能团间的聚合反应
第二章 高分子化学基础
2.1 高分子的合成
2.1.1 聚合反应分类 2.1.2 自由基聚合 2.1.3 逐步缩聚反应
2.1.4 聚合实施方法
2.2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2.1 高分子的合成
聚合反应: 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
2.1.1 聚合反应的分类
按单体和聚合物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 的变化来分 加聚反应
单体B (至少带两个可与A相互反应的官能团)
反应结束
……….s 2×10-5S 10-5S
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1、按反应机理:
逐步缩聚反应:官能团之间缩合,有小分子副产物。
逐步加聚反应:官能团之间的加成,没有小分子副产物。
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2、按聚合物链结构: 线形逐步缩聚反应:参加聚合反应的单体都只带有两 个官能度,聚合过程中,分子链在两个方向增长,分 子量逐步增大、体系的粘度逐渐上升。获得的是可溶 可熔的线型聚合物。 支化、交联聚合反应:参加聚合反应的单体至少有一 个含有两个以上官能团时,反应过程中,分子链从多 个方 向增长。调节两种单体的配比,可以生成支化聚 合物或交联聚合物(体型聚合物)。
第二章 第三节阳离子聚合反应

3.4 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阳离子聚合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及链转移四个 主要基元反应所组成。其特点为:快引发、快增长、易转 移、难终止。 3.4.1 链引发 阳离子聚合引发速率很快,活化能Ei=8.4~21kJ/mol, 远低于自由基聚合引发(Ed=105~125kJ/mol)。
3.4.2 链增长 链增长是通过把单体分子连续地插入单体的活性中心 的正负离子间而发生。 1. 单体的反应活性 双键上取代基的给电子性越强,双键电子云密度越高, 越易受亲电试剂进攻,单体活性越高; 但一旦生成链碳阳离子后,给电子取代基分散碳阳离 子的电正性,降低链碳阳离子的活性,起稳定链碳阳离子 的作用,即单体的反应活性与其形成的增长链活性相反。
c. 立体规整度以及立体规整性(全同立构亦 或间同立构)随溶剂极性不同而改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立体规整度的提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全同立构的生成,而 极性溶剂有利于间同立构的生成。
4. 阳离子聚合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 在阳离子聚合中也存在这种重排反应,如: 3-甲基-1-丁烯的阳离子聚合:
3.5.3 添加某些链转移剂或终止剂(往往是主要终止 方式)
HMnM+(CR)- + XA → HMnMA + XCR
除碳阳离子外,通常硫、氧阳离子活性都较 低,添加水、醇、酸、酐、酯、醚等,实际上都 能使链终止。 在阳离子聚合中,真正的动力学链终止反应 比较稀少,但又不像阴离子聚合,很难生成活的 聚合物,主要原因在于体系难以做到完全除尽上 述杂质。
ii/ 酸根的亲核性 酸根的亲核性过强,与碳阳离子的离解程度较小,则 不利于单体向离子对插入增长。 如卤化氢的X-亲核性非常强,与碳阳离子之间可以形 成稳定的共价键,所以不能作为阳离子聚合的引发剂使用。 超强酸由于酸性极强,离解常数大,活性高,引发速 率快,且生成的抗衡阴离子亲核性弱,难以与增长链活性 中心成共价键而使反应终止。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聚合物反应工程(2-1,2-2)

第一章 绪论
聚合反应工程研究的内容为: 1、进行聚合反应器的最佳设计 ; 2、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
第一章 绪论
本课程分为八章,由理论到实际,完成对聚合反 应工程内容讲授。 下面是各章节的目录
聚合物反应工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聚合物反应工程
第三章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聚合反应工程分析 均相自由基共聚 缩聚反应 非均相聚合反应 流动与混合对聚合物分布的影响 聚合过程的凋节与控制
聚合物反应工程
第四章 化工流变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 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层流流动的分析 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湍流流动的分析 非牛顿流体流变性的测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反应器分类
平推流和理想混合流是为了分析方便而人为的加以 理想化的二种极端的流动型态,平推流反应器中不 存在返混,而理想混合流反应器中返混最大,工业 上所使用的实际反应器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死角, 沟流,傍路、短路及不均匀的速度分布使之偏离理 想流动,这种偏离谓之非理想流动。相应的反应器 即为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在其中存在部分的返混。 在工程设计上,常常把比较接近某种理想流动型态 的过程当作理想流动来处理。
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反应器分类
通常可用幂函数的形式表示:
式中rA为反应速率常数。a1 a2为实验测定 的常数.反应的总级数为a1+ a2 对于基元 反应a1 a2分 别与计算方程式中的a、b 相 等。若反应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反 应级数需用实验测定。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第二章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4. 复合反应
复合反应:是几个反应同时进行的,常
见的复合反应有平行反应,连锁反应,平行- 连锁反应等。
k1 A k2
R
A
k1
R
k2
S
S
Company Logo
⑴ 平行反应
k1 A k2 R S
rA =
dCA = k1CA + k2CA = ( k1+k2 )CA dt
Company Logo
例1 某厂以己二酸与己二醇等摩尔缩聚反应生产醇酸 树脂。用间歇反应器,反应温度70℃,催化剂为H2SO4。 已知:cA0=4 kmol· -3;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m
m3· kmol-1· -1 min 若每天处理2400kg己二酸,每批操作辅助生产时
间为1h,反应器装填系数为0.75,求:
第二章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Company Logo
3. 等温恒容单一反应动力学方程
⑴ 一级不可逆反应
A
1 dnA rA= V dt
恒容
S
dCA 一级 KCA dt
对于等温系统,k为常数,初始条件: t=0,CA=CA0
1 lnCA0 1 1 t= = ln 1-x K CA K A
Company Logo
tr=tt-t‘
④ 求cAf:
⑤ 若计算的cAf小于任务要求的cAf则满足要求
rA = -
1 V
nA 0
dn A dt
= dx A dt
dx A dt
1 V
dn A0 (1-x A ) dt
= V 0 (1+ε A x A )
CA0 = 1+ε A x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5.2高分子的化学结构 • 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包其分布等。 • (1)大分子的组成——大分子的组成由结构单元的组成 决定,而结构单元的组成主要决定于所选用的单体。由烯 类单体的连锁聚合得到聚烯烃,属碳链聚合物;为了调节 性能有多种单体参与的共聚合,所形成聚合物的大分子主 链上含有多种结构单元,即所谓的共聚物。 • (2)结构单元的键接顺序 • 单取代乙烯类单体的聚合物其单体单元在大分子链上的连 接方式有以下三种:
O C O(CH2)2O
n
COOH + nHO(CH2)2OH
HO
C
H + (2n-1)H2O
O O CH2 CH O CH2 O C
O C O CH2
O CH CH2 O
O C
O C O CH2 CH O CH2 O
• • • •
2.2.2聚合反应分类 (1)依聚合前后单体组成、聚合物组成是否相同,聚合反应分为加聚反应 和缩聚反应。 加聚反应(addition polymerization)—主要指烯类单体在活性种进攻下打开 双键、依序加成而生成大分子的聚合反应,单体、聚合物组成一般相同。 缩聚反应(polycondensation)—主要指带有两个或多个可反应官能团的单 体间通过官能团多次缩合而生成大分子,同时伴有水、醇、氯化氢等小分子 生成的聚合反应。
Mn
Mw
Mv
• 聚合物分子量的多分散性用多分散系数表示:
M n、M w及M v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M n M v M w,只有对单分散试样,才能取等号。 M w 1,其中为多分散系数。
Mn
• 2.2.5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structure of polymer) • 2.2.5.1聚合物的结构 • 聚合物的结构可分为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化学结构也称 为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即指一条大分子的结构,包括大分 子的元素组成和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基团的空间排列方式; 物理结构也称为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即指大分子的堆砌、 排列形式,包括有序排列形成的晶态结构和无序排列形成 的非晶态结构,也包括有序程度界于而二者之间的液晶态 结构。 • 化学结构主要由聚合反应中所用单体及聚合工艺条件决定, 是高分子化学要研究的内容;物理结构除与聚合物的化学 结构有关外,加工成型条件也具有重要影响,是高分子物 理要研究的内容。高分子化学就是研究选用何种单体和聚 合工艺合成具有预定化学结构和性能的聚合物。
• 2.2.3.2大分子的命名(nomenclature of polymer) • (1)习惯命名法—由在单体的名称前加前缀“聚”构成 习惯名; • 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对缩聚物稍复杂一些: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其中“酯”不能省略)、聚己二酰己二胺;结构复杂时 (对分支、网络状高分子)常用“树脂”作后缀,如苯酚 -甲醛树脂(简称酚醛树脂)、脲醛树脂、醇酸树脂、环 氧树脂等。 • 对共聚物常用“聚”作前缀,或“共聚物”作后缀进行。 如聚(丁二烯-苯乙烯)或(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 (2)依聚合机理(大分子生成机制)分为连锁聚合和逐步 聚合。 • 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其大分子的生成包括 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等基元反应。即由引发 剂产生活性种,进而加成单体生成单体活性种,不断重复 加成单体(即链增长)形成数百上千聚合度的活性种,再 经链转移或链终止而生成死的聚合物。其特点是:①单体 主要为烯类(包括一些杂环类、醛类单体);②存在活性 中心,如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③属链式反应,活性 中心寿命约10-1~100s,活性中心从形成、链增长到大分 子生成瞬间完成;聚合体系由单体和聚合物构成,延长聚 合时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体的转化率,分子量变化不大; ④聚合物、单体组成一般相同。加聚反应从机理上看大部 分属于连锁聚合,二者常替换使用。 • 逐步聚合(step polymerization)—其大分子的生成是一 个逐步过程,可以追踪。其特点是:①单体带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可反应的官能团;②伴随聚合往往有小分子化合物 析出,聚合物、单体组成一般不同;③聚合物主链带有官 能团的特征;④逐步聚合机理—大分子的生成是一个逐步 的过程;缩聚反应从机理上看大部分属于逐步聚合,二者 常替换使用。
头尾连接:
CH2
头 CH X
尾 CH2
CH X
头头连接:
CH2
头 CH X
头 CH X 尾 CH2
CH2
尾尾连接:
CH X
尾 CH2
CH X
一般头尾连接占优势;当头部上取代基位阻效应不明显,且共轭效应、 极性效应比较弱时,头—头连接几率将增加,这又导致尾尾连接几率 的增加。如聚氟乙烯、聚氯乙烯的大分子链上含有较多的头头、尾尾 连接。
• (3)立体结构 • ①旋光异构 • 一元取代乙烯或偏二元取代乙烯,聚合后生成的链节若含有一个手性 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就可以形成两种构形。两种构型在大分子 链上的不同连接可以形成三种立体异构体:全同立构聚合物、间同立 构聚合物和无规立构聚合物。全同立构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手性碳原 子为一种构型,间同立构聚合物上两种构型交替出现,无规立构聚合 物上无规出现。 • 自由基聚合通常得到无规立构异构体。有规立构聚合物结构规整,易 结晶,具有较好强度。如全同立构PP是通用型塑料,而无规立构PP 是一种非晶态聚合物,强度低,不能作结构材料,可用作一些树脂的 增塑剂。 • ②顺反异构 • 共轭二烯烃的连锁聚合物大分子主链上含有碳碳双键,因此也会产生 顺反异构体。如异戊二烯有顺-1,4-聚异戊二烯和反-1,4-聚异戊二 烯。顺式结构规整性差,难以结晶,用作橡胶;反式结构规整,容易 结晶,主要用作塑料。
• (2)单体(monomer)—指能够通过聚合反应生成 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合物,即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用 的原料,包括小分子单体和大分子单体。 • (3)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由单体通过聚合 反应转变成的构成大分子链的相关单元。 • (4)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 )—即可以通过其重 复共价连接构成大分子链的单元。结构简单的大 分子可能有重复单元,如PS(聚苯乙烯),对分支 型、网络型等结构复杂的大分子,找不到重复单 元,如丁苯橡胶。
• 2.2.4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的特点之一是分子量很高,高的分子量是聚合物 作为材料使用的必要条件,所以分子量是高分子的重要表征指标之一。 • 由于分子量影响加工性能,若分子量太大会造成加工困难。如合成纤 维用聚合物,分子量过大,熔融纺丝时易堵塞纺丝喷头。因此,在保 证材料强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分子量。 • 小分子化合物通常具有固定的分子量,因而具有固定的沸点、熔点; 高分子化合物则无固定熔点,只存在熔融范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分 子量的不均一性。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多分散性的内因在于大分子生 成的统计性。为表征分子量的大小,引入平均分子量的概念。常用的 平均分子量有数均分子量 、重均分子量 和粘均分子量 。
• 2.2.3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 2.2.3.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 (1)依组成分:①碳链型大分子,其大分子主链 由碳元素组成,如聚烯烃类。由烯类单体加聚而 成,产量大,用途广,属通用型树脂;②杂链型 大分子,大分子主链除碳元素外,还含有O、S、 N、P等杂元素,如聚酯、聚氨酯、聚醚等,由缩 聚生成,极性大,分子间作用力大,材料强度好, 用作合成纤维或工程塑料;③元素有机大分子, 大分子主链不含碳元素,主要有O、S、N、P及 Si、B、Al、Sn、Se、Ge等元素组成,侧基含有 有机基团,如聚二甲基硅氧烷。④无机大分子, 主链、侧基都不含碳元素的聚合物,如聚磷酸。
• (2)依用途分:包括塑料用大分子、橡胶用大分子、纤 维用大分子、涂料用大分子、黏合剂用大分子等。 其中 塑料用大分子、橡胶用大分子、纤维用大分子常称之为通 用型高分子。此外还包括工程塑料用高分子、功能高分子、 复合材料高分子等。 • (3)依聚合类型分:有加聚物和缩聚物;连锁型聚合物 和逐步型聚合物。 • (4)依含有单体(或结构)单元的多少分:均聚物(大 分子链上只有一种单体单元,如PS,PP,PVC,HDPE等)、 共聚物(大分子链上含有两种以上的单体单元,如ABS树 脂,EVA树脂,SBS热塑性弹性体等)。 • (5)依微观结构分:线形大分子,分支型大分子,体形 (网络)大分子。 • (6)依聚合物材料的热性能分: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 聚合物。
顺 1,4 聚异戊二烯: H C CH2 C
CH3 CH2 CH2 H C C CH3 CH2 n
反
1,4
聚异戊二烯: H C CH2 C CH3 CH2 n
• 2.2.6自由基聚合机理 • 聚合物主要通过单体的聚合反应合成。其中自由基型聚合产 量最大,约占聚合物产量的60%,占热塑性聚合物的80%。另 外,自由基聚合的理论成熟:建立了聚合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方 程;单体及其自由基活性与结构的关系也研究的比较透彻;共聚 合理论也已经建立。 • 自由基聚合属于连锁聚合,包含四种基元反应。 • (1)链引发(chain initiation) • 链引发——即生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一般采用引 发剂引发。此外,也可用热、光、力的作用实现引发。引发剂引发 时,链引发由两步反应组成:
• (2)商品名及英文缩写名 • 合成纤维的商品名用“纶”作后缀,如涤纶、锦纶(-66、 -6、-1010,其中第一个数字表示所用单体中二元胺的碳 原子数,第二个数字表示二元酸的碳原子数,只有一个数 字时表示内酰胺的碳原子数)、腈纶及维尼纶等。合成橡 胶常以“橡胶”作后缀进行;如丁(二烯)苯(乙烯)橡 胶、合成天然橡胶、丁(二烯)(丙烯)腈橡胶、顺丁橡 胶等。少量聚合物有俗名:有机玻璃、塑料王、人造羊毛、 太空玻璃、防弹玻璃等。 • 常见聚合物的英文缩写名:PE、PP、PS、PVC、PMMA、 PAN(聚丙烯腈) 、PVA(聚乙烯醇)、PVAc(聚醋酸 乙烯酯)、PTFE(聚四氟乙烯)、ABS(丙烯腈-丁二 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PE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