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及效果研究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及效果研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人们积极探索研究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并分析这些技术在不同水域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一、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净化水质、保持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还能固定沉积物和养分,减缓洪水威胁。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恢复。
人工湿地采用人工构建的方法,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代谢等作用降解和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天然湿地恢复则是通过蓄水、沉淀泥沙和培育湿地植被等方式使湿地重新恢复自然状态。
研究表明,湿地修复技术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人工渗漏堤修复技术人工渗漏堤修复技术是一种修复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
通过在河岸上开凿槽道,使地下湿地与河流相连,形成了自然的河道系统。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滋养涵养水的功能。
此外,人工渗漏堤还能提高水流的平衡性,减少河道水流的冲击,稳定河岸,降低水污染的风险。
这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物的存活率,增加水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使用适应性较强的植物来吸收和提取有害物质或改变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的方法。
这些植物被称为修复植物,其根系具有可吸收和富集金属离子、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能力。
植物修复技术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中被广泛应用,如用于河流污染的浮萍修复、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富集修复等。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较小。
四、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旨在促进和恢复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对于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
1.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包
括湿地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湿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
2.湿地功能和价值:学习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水文调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湿地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
社会价值。
3.湿地修复的目标和原则:掌握湿地修复的目标和原则,包括恢复湿
地的自然状态和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保护湿地的生
物多样性等方面。
4.湿地修复的步骤和方法:了解湿地修复的步骤和方法,包括湿地诊
断和评估、湿地规划和设计、湿地修复工程的执行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5.湿地修复技术:学习湿地修复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湿地植被恢复、水文调控、土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以及湿地修复工程的施工和管理
技术。
6.湿地修复案例研究:研究湿地修复的典型案例,深入了解湿地修复
的实际操作和效果,掌握湿地修复的成功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法。
7.湿地保护与管理:学习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制定湿
地保护规划、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开展公众教育和参与等方面的
措施。
8.湿地修复的评估和监测:了解湿地修复效果的评估和监测方法,包
括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确保湿地修复工作的
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9.湿地修复的挑战和对策:深入了解湿地修复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促进湿地修复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学习以上要点,可以全面了解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的内容和要求,掌握湿地修复工作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提高湿地修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水生态环境是指水体和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和健康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许多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一、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一种充满水的生态系统,湿地修复技术是恢复和改善受损湿地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技术包括湿地的重建和修复。
在湿地的重建中,人工构建湖泊、河流和沼泽等水生态系统,提供不同的生境给各种水生动植物。
而湿地的修复则包括清除污染物、修复水质和植被等,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二、河流水质净化技术河流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水质,出现了一系列的净化技术。
例如,人工湖泊和湿地被用作河流水质的净化系统,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净化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生物滤池和沉淀池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净化。
三、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水污染和生境破坏等因素,许多水生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人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技术。
例如,设立水生物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水产养殖等活动,以保护水生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同时,推行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避免过度捕捞,也是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四、水资源管理技术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一些技术被广泛使用。
例如,建设水库和引水渠道,用于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此外,建立水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总结起来,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涉及湿地修复、河流水质净化、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的水资源,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

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恢复和修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恢复和修复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
一、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是一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湿地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生态修复是将破坏的湿地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包括“治理-恢复-保护”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治理,包括控制污染源、调整流量、清理底泥等措施。
第二步是恢复,包括水生植物引种、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措施。
第三步是保护,包括制定保护措施、加强监测等措施。
一个成功的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是中国的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
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于2004年开始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生态治理、水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
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质得到了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二、荒漠化土地修复荒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荒漠化使得土地失去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荒漠化土地修复是为了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荒漠化土地修复的技术包括改良土壤、保水保肥、栽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等措施。
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状况,促进植物的生长。
保水保肥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
栽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一个成功的荒漠化土地修复案例是中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1999年开始实施,主要目的是将荒漠化土地改造成为林地和草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经过多年的实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量的林地和草地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化。
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科学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在环境科学领域,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类的努力,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介绍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践应用情况。
一、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概念1.1生态修复的定义生态修复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学方法,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
生态修复强调的是在生态系统遭受损害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功能鲜活、物种丰富多样以及生态具有稳定性。
1.2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的修复措施,即修复方法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用于局部情况的方法。
(2) 生态系统原则:生态修复应该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特点,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生态组件的修复。
(3) 持续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着重于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1.3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生态修复技术常常被分为三类,即生物学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和社会心理修复技术。
(1) 生物学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种植植物、恢复草地、重建湿地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环境的技术。
(2) 工程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土壤治理、植被覆盖、渗水控制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
(3) 社会心理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社会心理干预、环境信息宣传以及环境教育等方式来促进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解,从而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2.1水体生态修复水体是一个维系人类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但是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质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异常和病态化。
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

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湿地正在遭受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各国已经采取了各种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常见技术,包括生态修复、湿地建设与管理以及水质净化等方面。
一、生态修复技术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
生态修复的目标是通过调整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改善湿地的水文条件和土壤质量,使其重新具备完整的湿地功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1.湿地植被恢复:通过引入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物种,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
植被在湿地中发挥着水分蓄积、土壤保持和生物栖息等重要作用。
2.湿地土壤修复:湿地土壤的恢复是关键环节,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手段来改善湿地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
3.湿地水文调控:湿地的水文条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人工方式调控湿地水位,确保湿地的水源充足,水质清洁,避免湿地干旱或过湿。
二、湿地建设与管理技术湿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湿地建设与管理技术:1.湿地保护区划:为了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将湿地划定为特定的区域,加以管理和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湿地的管理与监测工作,确保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2.湿地修建与重建:在湿地破坏严重或缺乏湿地的地区,可以采取湿地修建和重建的方式,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修建适合湿地生态的水系和植被,重建湿地的面积和功能。
3.湿地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湿地周边土地利用的监管,减少湿地受到污染的风险。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三、水质净化技术水质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对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质净化技术:1.湿地人工湿地:通过利用湿地自身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将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圈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各国采取了各种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一、湿地保护技术湿地保护技术旨在保护湿地的自然状况和完整性,防止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其中,湿地保护区建设是最常见的保护技术之一。
通过确立湿地保护区的边界和管理制度,划定合适的开发和利用范围,限制破坏性的人类活动。
例如,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湿地保护区,如中国的湿地保护区、澳大利亚的拉美特湿地保护区等,都是通过建设湿地保护区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此外,湿地生态补偿是另一种重要的湿地保护技术。
湿地生态补偿通过对开发和利用湿地地区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补偿,以弥补他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种技术可以激励人们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从而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
二、湿地修复工程技术湿地修复工程技术旨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功能,减轻湿地退化的影响。
湿地修复项目包括湿地的水体调控、水体净化以及湿地植被恢复等。
水体调控是湿地修复的核心任务之一。
不同类型的湿地需要不同程度的水体供应和排泄。
通过科学的水位控制,可以促进湿地内的水循环,为湿地生物和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例如,荷兰的海洋岗位就是通过建设水坝和引水系统,实现了湿地水体的精准控制,有力地促进了湿地修复。
在湿地修复工程中,水体净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湿地是天然的水体净化器,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清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因此,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可以利用湿地植被和微生物来净化水体,提高水体的质量。
此外,湿地植被恢复也是湿地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
湿地植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净化能力,对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引种和种植湿地植被,可以有效恢复湿地的植被群落,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技术措施

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技术措施一、引言湿地,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功能。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技术措施,细节、挑战与实施策略。
二、湿地基底恢复技术1.地形地貌改造:通过地形重塑、基底加固等技术,恢复湿地的自然地貌特征,确保其稳定性和水文条件。
具体操作包括使用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进行地形调整,同时配合适当的植物种植,实现地形的自然化。
2.基底材料选择:选择适当的基底材料是湿地基底恢复的关键。
常用的基底材料包括沙子、砾石、土壤等,它们可以提供良好的水分渗透和植物生长条件。
三、湿地水状况恢复技术1.水利工程措施: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湿地的水位和水流,恢复其自然水文条件。
这需要充分考虑湿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确保水利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水质改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的应用,如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等,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同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防止污水进入湿地。
四、湿地土壤恢复技术1.土壤污染控制技术:针对湿地土壤的污染问题,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治理,如土壤淋洗、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程度来决定。
2.土壤肥力恢复技术:通过添加有机肥、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种植绿肥作物,如豆科作物,可以通过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五、湿地生物恢复技术1.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选育和培植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和动物物种,以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这需要对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了解适应其环境的物种特性。
2.物种引入技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入一些新的物种来改善湿地的生物群落结构。
但这需要谨慎操作,确保引入的物种与原有物种能够和谐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湿地的定义及特点
★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 湿地与陆生系统的分界在土壤分饱和范围的 边缘;而与深水系统的交界一般定为水深2m 约相当于挺水植物可以生长范围边界。
★ 水的来源(如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 潮汐和泛滥河流),水深,水流方式,以及 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
洪泽湖大闸蟹
西南地区湿地
泸 沽
湖
丽江
抚仙湖
华南地区湿地
台湾日月潭
内蒙古湿地 呼 伦 贝 尔 草 原
草原上的珍珠呼伦湖
科尔沁湿地
西北地区湿地
月牙泉
喀纳斯湖
青藏地区湿地ຫໍສະໝຸດ 羊卓雍湖纳木错首批被列入的7块国际重要湿地
1、扎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面积约
210000公顷。区内湿地主要有湖泊、沼泽、 湿草甸3种类型,芦苇沼泽面积最大。保护 区内有高等植物67科468种、鱼类9科46种、 鸟类48科260多种,而鹤类是本区的主要 保护对象,由以丹顶鹤、白枕鹤为主。
鹤舞向海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位于海南省琼山县,面积3337.6公顷,主 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 口港湾和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 地。东寨港有红树林植物26种,半红树林和 红树林伴生植物40种,占中国红树林植物种 类的90%;该地栖息的鸟类有159种,其中 列为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35种(名录 共有81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有75 种。东寨港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 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7、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位于香港西北部,总面积1,500公顷。湿 地区内主要有鱼/虾池塘、潮间带滩涂(包 括咸水滩涂)、红树林潮间带滩涂等3种湿 地类型。湿地区内高等植物约190种、鱼类 约40种、鸟类约280种。主要保护对象为 鸟类及其栖息地。
香港米埔湿地
青海湖鸟岛 河流
3)湿地的分类
按照《39号通告》 ① 内陆淡水湿地; ② 内陆咸水湿地; ③ 海岸淡水湿地; ④ 海岸咸水湿地。
按《湿地公约》 ① 淡水湿地; ② 咸水湿地; ③ 人工湿地;
4)中国湿地分布
西北湿地 青藏湿地
东北地区湿地
镜泊湖
长白山天池
华北地区湿地
南四湖
白洋淀
南四湖
华中地区湿地
千 岛
湖
洪湖
洞庭湖湿地
中国湿地分布
三江平原沼泽
长江中下游稻田 海南红树林
5)国内湿地研究现状
① 滩涂湿地的资源、环境及演变等基础科学 的研究;(杨世伦,李从先等)
② 湿地生态农业的研究;(仇荣亮,吴飞天 等)
③ 滩涂湿地开发的政治、经济政策与开发机 制,及一体化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王资生,王晓东等)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5、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总面积19万公顷。 本区有维管束植物159科1186种、鱼类23 科114种、鸟类41科158种,其中有国家重 点保护的鸟类32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每年约有1000万只 候鸟在此越冬。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6、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22,400公顷。该湖区受修河 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保护区水落滩出,形成草洲 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成 鄱阳湖水一片汪洋。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 保护区共有鸟类近250种,其中水禽108种,主要水禽有 白鹤、白鹳、天鹅和多种雁鸭类。湖泊中有122种鱼类, 其中不乏商用鱼类。据1998年冬观测,有越冬候鸟近10 万只,其中白鹤1500多只、白枕鹤1000多只、小天鹅 2000多只、白琵鹭2000多只、雁鸭类各3万多只。
2)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 无机环境
太阳辐射能;温 度、水分、空气、岩石、 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 物理、化学环境条件; 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 料如CO2、H2O、O2、 N2和无机盐类等,它 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 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 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2)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 大类群 ★ 生产者 绿色植物 、化能合成细菌 ★ 消费者 ★ 分解者
5)国内湿地研究现状
1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2、向海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境内,面积 约105,467公顷,区内有有3条河流、22个 湖泊以及数以百计的泡沼和大面积的沼泽。 保护区内现已发现鸟类253种;兽类30多 种;两栖爬行动物8种;鱼类30多种;野生 植物600余种。本区内有6种鹤,其中3种 在此繁殖;东方白鹳在区内营巢繁殖。该 保护区以鹤类、白鹳和蒙古黄榆等为主要 保护对象。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4、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海拔3200米,面积 695200公顷。青海湖及环湖地区的鸟类有162种, 其中以水禽为主,主要的4种大型水鸟鱼鸥约9000 多只,鸬鹚近5000只,斑头雁12100余只、棕头鸥 21300多只。此外,迁徙途径此区停歇的水禽有近 20种,数量达7万多只。该区是黑颈鹤的栖息、繁 殖区,春季约有20多只在此栖居,少数参加繁殖。 冬季有大天鹅在此越冬,数量最多时达1540多只。 此外,该区还有大量鹬类和一些猛禽的繁殖种群。
1) 湿地的定义及特点
★ 根据Ramsar公约,湿地是沼泽、泥炭地或水陆地。 它可以是天然的或人工的,具有临时的或永久的水源,其 水质可以是淡水的、半咸水的或咸水的。湿地也包括低潮 时不超过6 m 的水域(Batt et al ,1989)
1) 湿地的定义及特点
★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 Ramsar签定,1983年修改完善。 我国1992年7月1日参加。《湿 地公约》共有12个条款,总的原 则是呼吁世界各国通过国家行动 和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全球范围内 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
湿地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
李秋华 2009年4月
1) 湿地的定义及特点
★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处 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 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换言之,湿地是陆 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Ecotone)。湿地结合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属性, 但又不同于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