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指导: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目分析及备考策略

总之,无论高考语言运用题如何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理解 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平时教学中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守住语文教 学之根的着力点。
语言文字运用Ⅱ 【真题再现】 2023年全国卷的语用II试题汇总如下:
【题型变化】 1.稳中有变
从题型结构上看,语用部分保持了“稳中有变”的特点,“稳”表 现在新课标I、II卷和全国乙卷上,这三套试卷的语用试题依旧是传统 的题型模式,即分为语用一和语用二两部分,“变”表现在全国甲卷 上,甲卷把两部分合二为一,变成了一则小语段。
【试题详解】 新课标I卷语用二试题详解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 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音韵美、画面美、渲 染强化、描摹性,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如“处处”,意思是“到 处”“各个地方”“所有地方”,文中“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 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而“处”意为某个地方,“处处”显然比 “处”的范围广。如“微微”,意思是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是程度副词,两个“微”叠用形容程度更轻,文中“黑土的颜色已微微 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在程度上比“微”更轻。如“早 早”,比常时为早,很早,是时间副词,文中“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 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两个“早”叠用比“早”更能凸显时 间之早。
运营稳中存变

_
_
●●
垤 冒
目前 中 国 铁 通 的 各 地 运 营 状 况 基 本 保 持 原 样 与 中 国 移 动 合 并 的 三 步 走 正 逐 步 展 开 然 而 其 专 网 归 属 仍 存 变数
,
,
。
坚 持 铁 路专 网 维护 标 准 和 制 度 不 变
,
。
地 方 铁 通 依 据 集 团公 司 要 求 依 然 是 公 网 专 网 同 时
,
。
,
目前 没 有 任 何 有 关 中 国
,
其 中 尤 以 业 务 融 合 人 员调 整 最 受 业 界 关心
。
移 动 和 铁 道 部谈 判 铁 路 专 网 资 产 的 消 息 铁 路 专 网 归 属 仍 是 未 定之事
。
我 们 已 经 开 始 了业 务上 的 协 同 发 展 比 如
,
一
户 移 动 帮助 我 们 发 展 宽 带 用 户 而 我 们 帮助 移 动 渗 入 铁
通 的 人士表示
。
前 述 接 近 中 国铁
鋈 氯 鬻
二
_
鋈l
1 1
。 ,
.
潮
。
—
~
鬻
。
臻黟露 交 齑麓
鬻
~
“
。
警
、
’
。
'
,
,
尹,
醯 湖豳 醢 鹾馘
j
。。瓣 鹱 撼
燃
一
。 。
一
\
j
—
“
0
。。
啭强t 娶
j羹 溺豳峨 ∥ 誊 蓬 溪霾 霹 圈 箩
阑
盛
【
’
.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作者:薛莲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32期江苏靖江薛莲一、总体印象2013 年泰州中考历史试卷保持了中考试卷的稳定性,题型题量没有变化。
考点分布九年级略少,占30%,八年级略多,占40%,七年级正常,占30%。
整张试卷涉及约40 个考点,不特别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侧重于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
重点内容反复考查,不因去年考过而回避,如清闭关政策、辛亥革命、中美关系改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等。
《2013 年泰州市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新增或变动的考点在试卷中明显体现,如夏朝建立者、孔子的政治主张、开元盛世、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原因、瓦舍、《汉谟拉比法典》、斯大林模式。
二、试题评价(1)简洁明快,难度适中。
2013 年中考试卷没有繁杂的语言表述,也没有过多的热点迎合。
题干和材料简洁明了、直达主题,版面活泼优美、赏心悦目,让人如沐春风、清新自然。
所有考查内容紧扣《考纲》,能级要求都低于或持平《考纲》能级要求。
材料题学生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就能轻松作答。
材料题有5 分左右的考查内容因设问的角度比较新颖或需综合概括,部分学生做起来有点犹豫或困难。
但总的来说,这份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易、中、难7:2:1的比例,面向了学生全体,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图文并茂,考查能力。
试题沿用了近年来命题素材丰富的特征,以电影、童谣、地方史、诗歌、图表、报刊社论、历史论著、人物言论、漫画等入题,活化历史,精心设问,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考查重要历史知识点和基本技能。
①运用时序和地域概念,对历史史实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如第2 题,必须记得《史记》记述的时段;第6条要先计算出杨老先生的出生年代,然后得出童谣写作的时期;第17 题、24(3)亦然。
又如第3、5、12 题只要抓住地点“新疆”“圆明园”“两河流域”,选出正确答案是非常容易的。
②史料解读能力。
试卷上最常见的是文字史料。
工作心得:把握经济形势关键要理解“稳”“变”“忧”三个字(最新)

工作心得:把握经济形势关键要理解“稳”“变”“忧”三个字(最新)近日,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国研智库(国研文化传媒集团)和《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第五届新年论坛(X)在北京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在会上表示,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央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这个判断是客观准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认识和把握“稳”“变”“忧”三个字。
一是正确把握“稳”的总体态势。
从转型进程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稳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经济发展质量在持续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回升,经济转型的进程稳步推进。
从指标关系看,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基本一致,核心经济指标之间比较匹配。
从结构调整看,近几年,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在去产能、去杠杆、控债务、强环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短期产生了一定阵痛,但经济仍然实现了平稳增长,并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是深刻理解“变”的主要内涵。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全球经贸环境、产业转移、风险特征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格局之变,体现在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处于重构关键期。
全球经贸环境之变,体现在全球经济和贸易扩张步伐放缓,主要经济体之间经贸摩擦加剧。
美国减税政策效应减弱,资本市场大幅调整,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倒挂,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弱化,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长已显疲软,全球经济复苏周期似乎已经见顶回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产业转移之变,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进入密集活跃期,产业链调整和产业转移出现新特点。
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众多领域已处于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技术范式,这对我国参与全球分工和长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影响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加速向东南亚等区域转移的态势,而且出现了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苗头。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作者:————————————————————————————————日期: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政治论文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摘要: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继续保持近几年命题特色的同时,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德育功能,对2015年高考备考有很强的导向示范作用。
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分析高考真题,明确高考方向,认识高考规律,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考点分布试题特点备考启示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
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
具体见下表: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
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
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
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
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
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稳中求新 稳中求变

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作者:韩延明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9年第01期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教育部修订颁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既体现新“考试大纲”的精神,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试题的“新颖”“变化”突出表现在第三大题“语言文字运用”的第17、18、19题。
这三道试题继续考查成语运用、语病辨析和句子补寫三种能力。
与2017年相比,考点不变,题量不变,继续保持稳定态势,但在命题形式上大胆创新,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三道试题均从一篇阅读材料出发来设题。
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采取了回到文章中填空的方式;考查病句,改变了以往正确或错误四选一的命题模式,而是在文章中设置病句,让考生选择修改恰当的一句;补写题改变了过去主观题的形式,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掌握。
仔细比对,全国卷三套试题对成语运用、语病辨析和句子补写的考查,同中有异,相互补充,体现出有机的统一。
其相同点有三个:一是综合性强。
从形式上看,三套试题都将三个考点融合在同一语言材料之中,相当于增加了一道阅读题,在具体的、相对完整的语境中,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从语言基础的角度上看,由于有了短文语境的辅助,题目的难度与往年相当,但是增加了阅读量,强调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是考点相同。
试题考查的都是成语运用、语病辨析、句子补写三个考点,而且考查的重点都在辨析能力和精准度,如义近成语、形近成语的辨析,不同语气及表达方式的句子的辨析,以及语言是否连贯、简明的辨析。
三是题型相同。
与之前不同,句子补写由主观题改为客观题,这样,三道试题都以选择题的方式命制,重在考查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四是试题位置和分值相同。
三道“选择题”都处于第17、18、19题的位置,分值都是每题3分。
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对成语、语病和补写的考查,都是结合材料阅读设题,文字表述及题目设置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可以简述为:稳中有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创新驱动。
1. 稳中有变: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呈现稳中有变的特征。
即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经济总量仍在不断增长。
这种变化表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2. 结构优化:经济新常态下,结构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这种结构优化能够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动力转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换。
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增长模式逐渐减弱,而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逐渐崛起。
这种动力转换能够为经济提供更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4. 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创新驱动能够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巢湖二中陈柯【摘要】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与往年不同,2018年该题以小说为情景材料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一直以来该题都具有很好的选拔性和区分度,但是不断变化的题目形式、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给一线教师的上课和备考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定要“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助力学生提升分数,圆梦高考。
本文在分析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基础上,为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策略加里·纳什等编著,刘德斌等译《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社会》(第6版)中写到:“虽然从历史意义上讲小说不具有真实性,但我们也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史料来阅读。
因为小说揭示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态度、梦想、恐惧,以及人们的平凡的、日常的生活经验。
同时小说也显示出了人们对当时一些主要事件的反应。
像历史学家一样,小说家是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源。
今年我们的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继2012年图示分析、2013年地图比较、2014年目录修改、2015年公式论证、2016年观点辩驳,2017年提炼阐释等之后,2018年以小说形式呈现。
体现出我们的历史全国卷的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色,其实在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的其它题目中也有类似特点的呈现。
那么2018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该题对我们2019届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又有哪些启示呢?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很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中有变,变中求稳
——2004年语文科《考试大纲》的变化及思考
射阳中学倪同庆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语文科《考试大纲》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
认真解读《考试大纲》,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开展高三语文复习工作,可以提高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考试大纲》稳中有变
与2003年相比,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变化不大,仅仅作了一些微调,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
今年的《考试大纲》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年轮空的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去掉了“*”号,列入了今年的高考范围。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要求变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词语”的考查范围扩大了。
所谓的“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它的范围比“成语”更广,考试命题将变得更加灵活。
3.试卷结构有所变化,第Ⅰ卷由45分降为42分,第Ⅱ卷由105分增至108分,与去年相比,总题数减少了一题,文言文阅读的客观题由原来的五题减少为现在的四题。
4.文言文翻译分值加大,翻译题的分数由去年的5分增加到今年的8分,由于分值加大,今年文言文翻译可能另外选段,即文言文阅读选文可能由以前的一篇变为一大一小两篇。
另外2003年语文高考试题有一定难度,全国当年高考语文人均成绩偏低,今年高考由江苏自主命题,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难度应当有所下降。
二.复习工作变中求稳
《考试大纲》每年都要作适当的调整,高三复习工作不能因为这些微调而自乱方寸。
高三复习工作应当按照考纲的具体要求实实在在地做好各个考点的专题切块复习,通过各个考点的专项训练,努力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本学期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强化了语文试卷1—6题的训练。
就我校而言,学生一上高三,我们就对字音、字形、成语、语病等知识点作了专题切块复习,而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需要不断的反复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这学期一开始,我校就把语基1-6题的强化训练理上手,坚持每周做4-6份语基1-6题的专项训练,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了40多份1-6题的训练习题。
我们计划对1-6题的语基训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力争坚持到高考临考。
2.现代文阅读专题的复习以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训练材料,复习时兼及三类文体,阅读训练过程中强化整体感知文意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作品”这三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复习中需要按文体要求精心组织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训练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在解题之前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解答。
学生在阅读解题过程中养成了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能有助于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古诗文的复习十分重视教材,通过教材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形成能力。
我校对课本中的古诗文复习主要利用早读课进行,从上学期起,我们要求学生坚持每个早读课都要对照注解精读一篇古文,阅读时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利用课本中的文句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我们还要求学生每个早读课都要背诵并默写一篇大纲规定的必背的古诗词,在背诵默写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按照《考试大纲》中的鉴赏要求对这些熟悉的古诗词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赏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作文训练在写作常规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作文训练重视审题训练,告诉学生作文时不要因为审题的失误而导致整篇作文“满盘皆输”;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用一种文体写作,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的作文;作文要拟好文题,拟一个好的文题,常常能收到“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可以“遮掩”文章内容上的某些不足;写作时书写要认真,文面要整洁,不要因为书写潦草、文面不整使阅卷老师产生反感而影响整篇作文的写作效果;要注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特别是句末标点,通篇作文不能一逗到底,更不能句末不加标点;不要写错别字,可能写错的字、用错的词要回避——总之作文训练要让学生在作文时能够“扬己之长、避己之短”。
后期作文训练除了在写作常规上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外,我们还指导学生在提升作文等级上面下功夫,要求所有学生每次作文都要争取出现能够使阅卷老师眼光一亮的得意之笔,关于这个问题,在这次活动的交流材料中有专门的文字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对后期语文复习工作的一些思考
高三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要静下心来对前面的复习工作作认真的回顾和反思,通过回顾和反思,排查出后期复习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对前面复习工作中的疏漏之处要及时查漏补缺,对高考复习需要强化的重要考点进行强化巩固,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高三后期复习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后期语文复习要关注热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今年考纲中新增的热门考点要精心组织训练材料,进行专项训练;要认真研究高考试卷,及时回顾前面的复习工作,把前面复习工作中的缺漏之处及历年高考容易得分的考点作为后期复习工作的重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力争使这些内容在高考中少失分甚至不失分;对每次训练过程中学生失分严重的题目以及高考能力层级较高的一些考点作为后期复习的难点进行重点攻关,力争使这些内容在高考中多得分。
2.后期复习要加强研究,研究考情和学情,研究教法和学法。
复习中要想
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高考信息,及时把握高考动态;每次专题训练或综合练习之后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答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安排相应的练习进行矫正和补救;后期复习要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每次作文、每次练习讲评要重视解题的思维过程的训练,教给学生解答相关题型的方法和技巧,每堂课要舍得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揣摩,教师不要一味地包办代替。
3.要切实提高练习的质量,把好练习质量关。
练习质量的高低事关二轮复习复习工作的成败,后期复习要在吃透考纲精神、把握高考试卷命题特点的前提下精心选取适合二轮复习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编写成适应性、针对性强的训练题目来训练学生,力争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高三后期复习忌用成品题。
4.二轮复习要加强计划性,要根据自身复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努力做到忙而不乱。
二轮复习的主要内容是查漏补缺和强化巩固,查漏补缺主要是对一轮复习过程中的缺漏之处进行补救;强化巩固主要是对高考热点内容和一些需要强化的重要考点进行重点训练。
后期复习要把需要查补的考点和需要强化的内容列出来,排出一个具体详实的复习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以此克服复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要重视课本知识的复习,后期复习要回归课本。
对课本注解中的一些重要字词的字音字形词义、对大纲规定的需要背诵的四十篇古诗文、对课文附录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短文以及每册教材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等内容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临考之前要尽可能把高考可能涉及到的课本内容仔细地梳理一遍,让学生对这些重要的课本知识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