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变中求

合集下载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下)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下)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下)作者:冯汝汉汤存兵来源:《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2020年第34期命题内容——亮点频现,体现价值引领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进一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

譬如,湖北武汉卷关于“担当”的材料作文,就突出了立德树人的导向。

担当,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不断前进的精神武器,是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以此为题,贴近考生生活和时代主题,恰逢其时,有效地落实了培根铸魂的任务。

四川绵阳卷作文题以“人生最贵的是_____”为题渗透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所提供的三则材料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的主题:强调公正公平的规则,强调诚实做人、诚信待人的处事标准。

广东深圳卷作文题“见证美好”温暖人心,激励斗志,充满了正能量,在润物无声之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浙江绍兴卷作文题引导考生由庭院中的花各有所长,学会审视他人、审视自我、审视人生,领悟人各有所长,不必去羡慕别人,而要自信地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四川眉山卷作文题要求考生针对“每一张迎春的笑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这句话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道题时效性很强,有较强的带入感,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巧妙地传递了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二、贴近生活,凸显时代主题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刚刚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考生来说,中考作文充分发挥了积极导向功能,贴近生活实际,讲好家国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有的考区命题直接出现了2020年热词或图片,譬如四川南充卷作文题“2020,我的抗疫生活”引导考生从医护人员、工人、社區工作者、家有学生的父母及学生等人中选择一个身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叙写全民抗疫的生活故事,抒发终身铭记的独特体验。

四川达州卷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后通过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展现2020年的不平凡,并配以人们和医护人员在一起欢呼拥抱的图片。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作者:冯汝汉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5期年年岁岁话中考,岁岁年年感受新。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中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14年中考作文命题又让我们眼前一亮。

笔者搜集了全国107个考区共121道作文题,从中可以看出命题者都能遵照新版课程标准之要求,所拟作文题更加鲜活,更加多元,更加富有时代内涵,更加有利于考生尽情写出成长感受。

概括起来,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命题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请看2012—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型一览表:从上表可知,121道文题仍是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四种形式并存。

话题作文再次“降温”,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都有不同幅度的“升温”。

全命题作文继续“走俏”,且注入了新的活力。

“稳中有变”主要表现在:①半命题有缩小写作范围的趋势,给考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譬如,南京题《只是因为____》,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中选择一个,使这道半命题变为“三选一”,考生选择的空间被限制了,将写作范围控制在一定的情境中。

②许多题目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仅以江苏为例,扬州的《闲对风光独自游》、南通的《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无锡的《春天,毕竟是春天》、镇江的《走近了,才知道》、泰州的《从终点出发》等题目具体形象,能够引发考生联想,牵出相关写作材料。

③有的考区文体打开“诗戒”,让喜欢诗歌的考生大胆地写诗言志。

譬如安徽题提出“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之要求,浙江宁波、山东济宁、东营等题的写作要求中一改往年的“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为“文体不限”,山东济南、聊城、浙江温州分别明确“如写成诗歌,则不少于20行、15行、16行”之要求。

④大作文外增加微作文。

譬如江苏无锡除了大作文《春天,毕竟是春天》外,还增加了“微写作”,题目是“不要虐待动物”。

北京市中考语文考纲新增了“情境作文”,即10分的“微写作”。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作者:————————————————————————————————日期: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政治论文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摘要: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继续保持近几年命题特色的同时,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德育功能,对2015年高考备考有很强的导向示范作用。

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分析高考真题,明确高考方向,认识高考规律,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考点分布试题特点备考启示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

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

具体见下表: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

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

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

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

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

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2009年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2009年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

是 寓 意型 作文 命 题悄 然 升温 ,这种 题 型 能 引发 考生 作 多 向思 维 ,并 选 取最 适合 自己的角度 切 入 。譬 如 ,浙 江 台州题 《 暖》 取 ,是 一个 动 宾式 题 目,“ 取”是 一个 动词 ,表示 一种 动 作行 为 ,需 要 施动 者主 动
地 付 出一 定 的努 力 。“ ”是一 种感 受 ,生 理 上 的寒冷 需要 温 暖 ,这 暖 是温 暖 的本义 ;心 理上 的 寒冷 也 需要 温 暖 ,这 是温 暖 的 比喻 义 , 比
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 鸡。 鬓微霜 ,又何妨 !
《 暖 的 国庆 》 温
1 .国庆 目的由来及意义。2 .略。3 .是为 了强调建 国 6 0周年 ,中国经历 了 多许许 多多的风云变幻,历经诸 多磨难 ,今 天的幸福生活来之 不易,是一个令 人 温暖 自豪的伟大的祖 国。4 .多用短 句和整 句相 结合 ,节奏 明快 ,句式和美 ,

20 0 9年 中考 作 文 命题 特 点及 趋 势
江苏 冯汝汉 夏 伟
品读 2 0 0 9年全 国各 地 9 4道 中考 作文 题 ,顿 生 “ 忽如 一夜 春风
来 ,千树 万树 梨 花 开”之 美感 。命 题者 的创 新 理念 、人 文 意识和 匠
心智 慧所 培育 的 “ 题花 ” ,美不胜 收 ,令 人 目不 暇接 。这些 中考 作文
风,被各地不约而 同地采用。因近年套作、抄袭、公式化和无病呻
吟 等都 成 了 中考作 文 的通 病 。在 这 样严 峻 的现 实 背 景下 ,命 题 作 文 可 以说 是对 作 文 教 学 的 良性 引导 ,回 归 学 生真 情 实 感 流 露 的世 界 ,
回 归 学 生 自然 成 长 感 悟 的真 诚 ,回 归 学 生人 生哲 思 的 善 良与智 慧 , 回归作 文与 做 人和 谐统 一 美学 意义 的宗 旨。 今 年 中考 作 文 的命 题形 式 “ 脸 ” 了 ,且变 中求新 , 出现 了许 变 多新 命题 作 文和 新材 料 作 文 ,不 是传 统 意义 上 的命 题作 文 和材 料 作 文 , 而是 传统 题 型 的综 合 、发 展与 创 新 。其 “ 新” 主要 表 现在 :一

2024河南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2024河南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2024河南中考数学试题评析中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决定着他们的高中学业发展。

其中数学科目一直被认为是学生们最为困难的科目之一,曾有人说过:“ 胜数学者胜中考”。

2024年中考拉下帷幕,当我们仔细分析今年的数学命题,我相信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会有一种意料之中的快意,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稳中求变。

我从2002-2022河南中考数学试题做过对比分析,这里面有五次大的转折,基本呈现五年有调整,前二次转折无论从题量还是题型甚至知识点考查调整比较大,更倾向于 变”;后三次转折可以说是微调,更注重 稳”。

1.我们先来说说稳。

发展到现在主要有三不变:①结构不变:闭卷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题目共计23题,填空选择15题45分,解答8题75分。

②题型不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解答题主要涵盖——计算求解、推理证明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类比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

③考查知识点不变: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为主,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为辅。

2.我们再来说说变。

三变”。

①选择题由原来的6题升为8题,再升为10题,填空题由原来的9题降为7题再将为5题。

②题目难度下调,2024难度系数0.65-0.70,满分120,基本平均分78-84;③阅读量增大。

二、变中求新。

1.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可以说原来我们的数学中考是考什么,学什么,所以每一年都会有 惊喜”,正如有人说平时学了一粒沙,考试考了撒哈拉;现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转变为学什么,考什么。

以前我们每年可以扒拉出上百套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以后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了。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终结性评价。

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2025与2026届仍延续的是2011版课标,今年暑假后七年级新生将正式使用新教材,2022版新课标也正式落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对于未来的展望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对于企业和社会组织而言,面对未知的未来,稳中求变和变中求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营策略。

稳中求变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稳中求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稳指的是保持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管理模式和市场定位不变,即公司的“家底”要保证稳定。

变指的是不断地进行内部改革、持续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以保证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振兴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公司的灵魂,其所含的价值观和信仰对公司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稳中求变是指在企业文化方面保持基本、核心、不变的理念和价值观不动摇,但在细节和内容上能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时代的变革。

提升管理水平稳中求变也是指企业应在管理标准、流程和人员激励上持续地提升。

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将自己摆上一个全球化的层面,紧密围绕“打造全球卓越企业”的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改进管理标准与流程,提升人员激励和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据化决策稳中求变也指企业在数据化管理方面迎头赶上。

数据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对于各类数据源进行更为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

这样企业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调整,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对于未来具有更好的应对能力和预判能力。

变中求新变中求新是指企业在核心上必须有所改变,长期持续的伴随着变化才有可能创造新的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敢于面对变化,从而开创出新道路。

技术的创新随着市场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新换代,企业必须抓住机会,不断地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比如,企业可以从产品、流程、服务等方面出发,立足于技术的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加强流程的透明度和提高服务的质量。

创新的产品和业务模式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创新的产品和业务模式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中,有很多企业发掘互联网的优势,面向更广泛的市场进行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营销,然后进行市场推广,获得了极为不错的市场口碑和用户反馈。

变中求稳,稳中求变的作文

变中求稳,稳中求变的作文

变中求稳,稳中求变的作文
《变与稳的平衡》
哎呀,说起变中求稳、稳中求变这个事儿啊,我就想到了我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那时候我刚开始学骑自行车,心里那个紧张啊,就别提了。

我推着车子,就感觉这车子好像也有它自己的想法似的。

我小心翼翼地跨上去,哎哟喂,这一下子就感觉摇摇晃晃的,好像随时都能摔倒。

我爸在后面扶着,我就使劲蹬,车子慢慢往前走了。

我心里有点小激动,觉得这好像也没那么难嘛。

可没一会儿,我就发现不对劲了,这车子怎么越来越往一边歪啊。

我慌了,大喊:“爸,救我!”我爸说:“别怕,稳住!”嘿,我就努力让自己稳下来,车子还真就不那么歪了。

就这样骑了一段路,我感觉自己有点找到感觉了。

正得意着呢,我爸突然就松手了,哎呀妈呀,车子一下子就开始乱晃,我那个心啊,都提到嗓子眼了。

但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能慌,得变啊!我赶紧调整方向,努力保持平衡,嘿,还真就慢慢稳住了。

经过了好多次这样的摇摆和调整,我终于能比较熟练地骑自行车啦。

我发现啊,这学骑自行车不就是变中求稳、稳中求变嘛。

开始的时候要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中努力稳住,等有点稳了又要敢于去应变,去面对各种情况。

生活不也是这样嘛,有时候我们得在变化中寻找稳定,而在稳定的时候又得想着去适应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呀!这就是我从学骑自行车这件小事里悟出来的大道理呢!哈哈!。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巢湖二中陈柯【摘要】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与往年不同,2018年该题以小说为情景材料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一直以来该题都具有很好的选拔性和区分度,但是不断变化的题目形式、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给一线教师的上课和备考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定要“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助力学生提升分数,圆梦高考。

本文在分析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基础上,为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策略加里·纳什等编著,刘德斌等译《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社会》(第6版)中写到:“虽然从历史意义上讲小说不具有真实性,但我们也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史料来阅读。

因为小说揭示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态度、梦想、恐惧,以及人们的平凡的、日常的生活经验。

同时小说也显示出了人们对当时一些主要事件的反应。

像历史学家一样,小说家是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源。

今年我们的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继2012年图示分析、2013年地图比较、2014年目录修改、2015年公式论证、2016年观点辩驳,2017年提炼阐释等之后,2018年以小说形式呈现。

体现出我们的历史全国卷的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色,其实在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的其它题目中也有类似特点的呈现。

那么2018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该题对我们2019届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又有哪些启示呢?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很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中求变变中求————————————————————————————————作者:————————————————————————————————日期: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政治论文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摘要: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继续保持近几年命题特色的同时,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德育功能,对2015年高考备考有很强的导向示范作用。

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分析高考真题,明确高考方向,认识高考规律,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考点分布试题特点备考启示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

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

具体见下表: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

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

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

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

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

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价格变动的影响、财政的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有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生活与哲学》中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

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简单的再现或相加,而是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

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39题的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等的变化,反映农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此题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不可能照搬课本和其他复习资料的答案。

这样的问题设置极力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关注热点,育人为本。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

如第1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第2题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4题的宣传党的群众路线,第6题的加强民族团结,第8题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38题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39题的扩大内需等。

可谓素材视角多元,取材视域广泛,既涉及国家大事,也有事关百姓生活的,既有国外名人名言,也有国内传统文化,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无不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

一张试卷就能让考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热点、考点、知识点,点点对接”。

整个试卷既体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又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

如第1题渗透着开放意识,第2题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3题渗透着环保理念,第4题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第5题渗透着民族团结意识,第6题渗透着权利与义务意识,第7题渗透着孝道理念,第9题渗透着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第1 1题渗透着科学的人生态度,第39题则渗透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

命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充分考虑选才用人德为本,凸显了国家意志。

4.不足之处。

安徽高考始终秉承新课改理念,创新始终是安徽高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比如2013年试题中第7题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第8题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破了以往选择题只考查一个模块的命题形式,虽然难度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模块的滋味,这在安徽高考政治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但今年没能很好延续这种模块间组合式选择,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此外,命题者为了一味地追求降低难度的目标,选择题干扰性题肢设置过于明显。

如第2题的“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第9题的“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第10题的“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第11题的“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考生一看就可以排除,不利于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深度,显得试题内涵不够深刻。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明确方向,有的放矢。

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关注《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熟悉各类题型,掌握命题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高考的规律,通过透视高考真题,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

我们的做法是:进入一轮复习时,把《考试说明》中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印发每一位学生,对照要求和考点逐一复习;进入二轮复习时,认真研究当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赏析好题,掌握各类试题特点,明确考试要求,研究命题趋势,提高考试能力。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基础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等。

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知道疯狂地做题,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清,事倍功半。

如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8题(3)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如果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比较熟悉,再知道联系材料,此问就应该没问题。

如果学生不知“财政的作用”此问还能得分吗?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一定要打好根基,夯实基础,每一个考点都要细化。

在教学中,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虽然教师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不可靠的。

所以必须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然后教师收上来批阅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再完善补充,再批改,再完善。

这样经过多次循环的辩证否定,学生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掌握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除了细化每一个考点外,要引导学生构建课、单元、模块的知识体系;而在二轮复习和靠后的复习中着重引导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跨课、跨单元、甚至跨模块知识体系。

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

如2014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就是跨单元、跨模块的考查。

所以,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密切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长效热点,关注安徽的变化发展,更要把热点与考点对接起来,学以致用,抓住热点与考点的显性联系,挖掘热点和考点的隐性联系。

安徽的政治虽然不考纯时政题,但往往以时政作背景。

我们平时关注热点,不仅开阔视野,增加了自己“知识库”中的时政语言,而且增强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时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信息,为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在一轮和靠前的复习中,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在课前进行时政报道,学生简单评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二轮和靠后的复习中,则提供热点背景,让学生多视角分析评价,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训练,规范答题。

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考训练一定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两点与重点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平时的训练次数不能太少,量不能太轻。

我们认为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训练,甚至重点的单元一次训练是不够的。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往往要多次训练才见成效。

但是备考训练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训练的质量。

要做到这一点,试卷讲评与试题重组就特别重要。

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后,教师要对各个题目的出错率做统计,对于出错率在20%以下的题目,教师不用在课堂讲解,学生有疑问,就自己在课下请教老师或学生,对与出错率在20%——40%的题目,教师也不要在课上讲解,由学生在课堂讨论解决,因为学生的出错不一样,教师也不知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但全班至少有60%的学生做对了,所以学生一定可以在班上找到帮助他的同学;对于出错率在40%以上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分析,寻找原因,厘清思路。

此外教师还要备案,建立错题库(错题库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然后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改头换面加以创新或找一些类似题重组试卷,再次训练。

这样有重点的训练,可以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最大化。

同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所谓答题规范,首先要注意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最后书写要认真,不求字有多好,但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得明白。

(责任编辑:刘丹)通知为进一步鼓励广大中学教师撰写高质量教学论文、提高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我刊将组织学科专家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