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风云四号资料

合集下载

风云系列卫星

风云系列卫星
它是个“大广角”,一次可实 时实现全中国和部分邻居的闪电 探测与监测;
它是个不休息的“摄影师”, 举起镜头,能够实现每秒6帧地 面图像的获取;
它是个“智能型”选手,具有 在轨探测算法全部更改能力;
这幅彩色卫星云图是风云四号多通道扫描成 像辐射计为地球拍的第一幅“写真”。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卫星的数量已经超过欧洲和 俄罗斯,业绩喜人,但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差距。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二风云四号亮点展示这种探测仪可以为大气做超级ct把大气从地面开始切片将100公里大气切成上千层测出每一层的温度湿度等数值为灾害性天气监视和大气化学成分探测服务
美国 NASA 公开的第一张完 整的地球照片,画面中显示 的是非洲大陆。
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 星“风云四号”
风云三号
重量:2298公斤 生日:2008年5月27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工作: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性能:主要用于有关大雾、冰凌、积雪 覆盖、水情、火情等方面的监测服务。 寿命:设计寿命3-5年
一、家族档案
风云四号
重量: 生日:2016年12月1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工作: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性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高光 谱大气垂直观测,可实行高频次、高精度 垂直大气观测。 寿命:
小贴士:气象卫星的两种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
二、风云四号亮点展示
二、风云四号亮点展示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
探测覆盖了可见光至波长 达13.8微米的红外波段;
光谱通道增加到14个;
每15分钟即可对地球圆盘 扫描成像一次;
可以最快30秒获取一张图 的速度,对一百万平方公里 范围进行多光谱密集观测;
一、家族档案
风云一号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应用与服务分析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应用与服务分析

"风云四号 "气象卫星应用与服务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卫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升空,使我国气象卫星网络更加完善。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自身就具有高实效、多光谱以及高频次的技术特征,可以为我国多个领域提供天气监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鉴于此,本文对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应用与服务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天气监测;环境监测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于21世纪开始组建我国的气象卫星网络,风云四号是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卫星,与第一代轨道卫星相比,对天气和环境的监测稳定性和效率都有较大的提升。

我国为保证国内与周边地区天气预报的及时性,对全球开启每天40次和中国区域每天165次的观测模式,这种观测频率可以保证每5分钟就对国内及周边区域的天气情况进行观测。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相比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备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技术,该项技术提升了气象卫星的监测能力,2017年,我国正式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之一,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设在发展中国家的气象中心。

我国气象卫星为世界气象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在全球气象监测和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明确了其应用范围,是要建立一个面向天气业务的遥感应用平台,通过风云四号获取到丰富的观测数据信息,并利用这些资料来为我国多个领域提供服务。

目前风云四号相关应用产品已经上线,在我国和“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1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应用平台设计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在实际应用时需要面向应用用户来开发出一套相应的应用软件,并以风云四号提供的数据为主,在进行功能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服务的各类用户,并满足这些用户对卫星遥感数据的需求。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采用“云+端”的平台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可以形成可视化的一体智慧遥感平台,也更便于数据信息的动态迁移和用户使用遥感数据。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作用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作用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作用风云四号卫星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和技术跨越,将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气象云图是是气象观测的重要手段,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运行于地球赤道上方36000公里的高空,在这样的高度拍摄图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卫星“镜头”的丝毫偏移,相对地面可能就是几十乃至上百公里的差别,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016年12月11日零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01星)。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天气监测与预报预警将更为准确,而且也代表着中国在气象卫星这一高端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首批图像与数据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

经过对首批获取的图像和数据初步分析,风云四号的主要探测功能得到了全面验证,综合探测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与上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相比,风云四号更为强大。

风云四号扫描成像辐射计主要承担获取云图的任务,共14通道,是风云二号5通道的近3倍;在风云二号观测云、水汽、植被、地表的基础上,还具备了捕捉气溶胶、雪的能力,并能区分出云的不同相态和高、中层水汽。

值得一提的是,风云四号首次制作出彩色卫星云图,最快1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图像。

风云四号卫星寿命更长,信息获取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

直观来看,新获取的卫星云图相比上一代细节更多,色彩更真实、更丰富”。

纵观国际,风云四号也毫不逊色。

它带领中国高轨气象卫星赶超欧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垂直观测,可实行高频次、高精度垂直大气观测,获取大气温湿结构信息,将有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自主突破了静止轨道三轴稳定平台的图像导航配准技术,使得图像定位精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一、引言气象卫星是现代气象观测的重要工具之一,能够提供大范围、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对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四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颗高轨气象卫星,于2016年推出并成功升空。

本文旨在介绍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成像特性,并探讨其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成像特性1. 高精度成像能力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搭载了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多个波段的高清图像。

其高空间分辨率和快速数据更新的特点,使得其成像质量能够满足复杂气象系统的观测需求,特别是在云图的生成上有显著优势。

2. 全球覆盖能力风云四号气象卫星采用了高轨道的设计,使得其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覆盖。

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无论是日间还是夜晚,风云四号气象卫星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满足各种气象环境下的需要。

3. 多模态观测手段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不仅具备可见光和红外线的观测能力,还搭载了多种微波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具备云图、水汽、降水等方面的观测能力,对于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应用前景1. 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对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风云四号的数据,可以准确地识别云图形势、大气温度、降水量等信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

2. 气候研究和环境监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成像特性使得其在气候研究和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长期观测和数据积累,可以深入研究地球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风云四号的观测数据还可以用于空气质量监测、环境污染评估等方面,对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航空、航海等领域应用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提供的实时观测数据对航空、航海等领域的应用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风云四号的数据,可以准确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提供飞行和海上航行的安全保障。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陆风;张晓虎;陈博洋;刘辉;吴荣华;韩琦;冯小虎;李云;张志清【期刊名称】《海洋气象学报》【年(卷),期】2017(037)002【摘要】风云四号是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系列卫星,该系列卫星的设计目的是满足中国气象局2020年前后的业务应用和服务需求。

风云四号系列的首发星为科研试验星,代号FY-4A,已于2016年12月1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FY-4B开始,风云四号系列卫星将提供业务服务。

成像仪是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的核心载荷之一,其成像性能比目前使用的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在时间空间分辨率、光谱通道等方面有显著提升。

本文将就该仪器的工作特点、观测模式设置、光谱通道的选取和特点进行介绍,由于FY-4A卫星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在轨测试,本文还将展示在轨测试图像。

【总页数】12页(P1-12)【作者】陆风;张晓虎;陈博洋;刘辉;吴荣华;韩琦;冯小虎;李云;张志清【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4.4【相关文献】1.气象卫星最小的“千里眼”是怎样炼成的?——风云四号A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红外探测器芯片研制回顾 [J], 李向阳;贾嘉2.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J], 陆风;张晓虎;陈博洋;刘辉;吴荣华;韩琦;冯小虎;李云;张志清3.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扫描成像仪——可见光通道星敏感 [J], 李晓坤;王淦泉;陈桂林4.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像仪典型观测区域设计 [J], 赵磊;商建;冯小虎;张志清5.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辐射成像仪在轨温度环境适应性 [J], 王淦泉;沈霞;王伟成;王保勇;胡炳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云四号卫星

风云四号卫星

风云四号卫星邓薇;郭晗【期刊名称】《卫星应用》【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页(P86-86)【作者】邓薇;郭晗【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也是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三轴稳定定量遥感卫星,使用全新研制的SAST5000平台,设计寿命7年。

卫星成功突破了代表国际前沿的高精度图像定位与配准、微振动测量与抑制等2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装载4种先进有效载荷。

我国上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是将云图传回后在地面进行配准。

但风云四号指标精度大幅提高,星上实时配准效果要优于地面配准,因而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该技术可通过对卫星扫描成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实时计算和补偿,消除偏差影响,实现“无姿态偏差、无轨道偏差、无热变形偏差”成像。

该卫星图像导航配准精度达到1像元,可将对地拍照误差控制在1km以内,高达98.8%的补偿效率。

该卫星装载有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等四种先进有效载荷。

扫描辐射计空间分辨率0.5~1.0km(可见光),2.0~4.0km(红外);成像时间15min(全圆盘),3min(1000km×1000km)。

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空间分辨率2.0km(可见光),16.0km(红外);光谱分辨率700~1130cm-1,0.8cm-1,1650~2250cm-1,1.6cm-1;探测时间35min(1000km×1000km),67min(5000km×5000km)。

闪电成像仪空间分辨率7.8km,成像时间2ms(4680km×3120km)。

风云四号在国际上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首次装载了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光谱探测通道达1700个,可在垂直方向上对大气结构实现高精度定量探测,如同对大气进行CT扫描。

其获取的高光谱大气数据,可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风云四号静止卫星数据产品介绍

风云四号静止卫星数据产品介绍

风云四号数据产品根据风云四号省级利用站系统处理生产产品分为5类,分别为图像产品、天气产品、环境监测产品、云和大气产品、气候产品。

可为气象预报、气候预测、农业服务、生态环境、民航服务等多个领域提供卫星数据服务。

1、图像产品图像产品包括可见光云图(0.64um,500m)、水汽云图(7um,4000m)、红外云图(11.2um,4000m)和彩色云图。

1.1 可见光云图在可见光波段测地面和云对太阳光的反射形成的图像产品,特点:成像迅速、时空分辨率高,直观形成水平分布连续。

使用可见光云图需进行二次定量分析。

主要应用于监测台风和观测天气的发生、发展及移动变化方面。

1.2 水汽云图吸收谱段接收大气中水汽发射的辐射,水汽一面接收来自下面的辐射,又以自身较低的温度发射红外辐射,并以图像表示得到水汽图,在水汽图上,色调越白,辐射越小,水汽越多。

主要应用于监测大气上层水汽的空间分布。

1.3 红外云图10.5~12.5um波段测量地表和云面发射的红外辐射,以图像来表示红外云图,是一幅亮度温度分布图,可用于推算地表面的温度。

1.4 彩色云图彩色云图是白天时刻将三个太阳反射率波段值进行RGB叠加的一种合成图,在晚上时刻用两个红外通道进行叠加得到彩色云图。

其中三个可见光波段使用的是快速大气订正后的反射率值,夜晚叠加夜光地图。

2. 天气产品降水估计产品和对流初生(强度)产品。

2.1降水产品降水估计产品利用多微波降水产品和多通道扫描成像仪数据,通过多微波降水融合、微波与红外降水融合,生成多源降水融合产品,成像仪的观测结果能够有效地反映降水的空间分布。

应用于定量降水预报、强降水短临预警的基础,对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精细化预报起重要支撑作用。

2.2 对流初生(强度)利用多通道扫描成像仪多个通道,采用多光谱判识技术。

分辨率4km,时间分辨率5分钟和15分钟产品。

3、环境监测产品气溶胶(陆地和海洋)、雾检测、沙尘检测和火点检测。

遥感概论--风云系列卫星

遥感概论--风云系列卫星

FY-2卫星
风云三号(FY-3)气象卫星是我国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它是在FY-1气象卫星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提 高,在功能和技术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具有质的变化,具体要求是解决三维大气探测,大幅度提高 全球资料获取能力,进一步提高云区和地表特征遥感能力,从而能够获取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 多光谱的大气、地表和海表特性参数。FY-3气象卫星的应用目的包括四个方面: ● 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均匀分辨率的气象参数。 ● 研究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预测提供各种气象及地球物理参数。 ● 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地表生态环境。 ● 为各种专业活动(航空、航海等)提供全球任 一地区的气象信息,为军事气象保障服务。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将于2016年在我国新建的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卫星升空后将固定 在中国沿海进行探测。由于此特点,风云四号可 全面跟踪沿海台风。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着手进行发展极轨气 象卫星的准备工作。1970年周恩来总理指出要 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亲自布置了相关任 务,从此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 一号(FY-1)的研制和发展工作。 FY-1卫星分为两个批次,各两颗星。01批的FY1A星于1988年7月9日发射,FY-1B星于1990年9 月3日发射。02批卫星在01批星的基础上,改 进了姿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扫描辐射计的性 能,将5个通道增加到10个;甚高分辨率图像 传输(HRPT)数传码速率相应提高一倍,由 0.6654Mbps提高到1.3308Mbps;星上装置了固 态存储器,实现了延时图像传输(DPT)的数字化。 这一系列的改进使02批星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 高,寿命都大大超过2年的设计寿命。02批的 FY-1C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FY-1D星于2002 年5月15日发射。现在,FY-1D星已停止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头部分:强台风“莫拉克”携风裹雨,呼啸而来……中央气象台果断发布暴雨红色(最高级别)警报;政府部门提早应对,转移数十万人,将损失降到最低。

气象部门为什么这么有底气?气象预报为什么越来越准了?科技!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让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不断攀升。

2009年12月8日是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

上午9时许,温家宝首先来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认真察看实时接收气象卫星资料情况,听取了关于我国气象卫星发展的汇报。

近年来,我国气象卫星技术水平、运行稳定性和应用能力都有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温家宝高兴地说,有了风云卫星,我们才能作出准确、及时、有效的天气预报,才能取得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

要加快发展气象卫星事业。

在中国,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天气和海洋观测工具。

这些卫星持续不断地监视严重自然灾害,为国民经济许多领域做出贡献。

因此,气象卫星被视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应用卫星,对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农业国家来说,目前空间数据在气象、水文、农业,以及灾情监测等领域的作用已经不能被忽略、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进行不懈努力,建立我国的气象卫星体系和地面应用系统。

中国气象卫星包括两个主要系统:极地轨道系统和地球静止卫星系统。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两种轨道相互结合,建立一套全面的业务气象卫星体系和相应的地面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系统,以便满足我国各部门的气象、环境服务和防灾减灾的需要。

中国气象卫星也是国际气象卫星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我国气象卫星被命名为“风云”系列,英文简写成FY系列。

为区别地球静止轨道和近极地轨道两个系列卫星,我们用FY-奇数,比如FY-1,FY-3,等等来表示极轨气象卫星系列,用FY-偶数,如FY-2,FY-4等等,表示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系列。

(概述)我国在1988年9月首次发射了第一颗极轨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FY-1A),并于1997年6月发射了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FY-2A),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独立研制、发射、应用两种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我国的气象卫星分为两个系列。

极轨系列气象卫星以“风云一、三、五号… …”等奇数排列,静止系列气象卫星以“风云二、四、六号……”等偶数排列。

与此同时,我国也初步建成了较完整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的领域也相当广泛,除气象部门外,遍及了农林、水利、海洋、石油、航空和航海等各个领域。

(1、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风云一号”为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A、B星为试验卫星,先后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这2颗卫星的仪器成像性能良好,但因姿态故障未能达到设计寿命,A星正常运行了39天,B星正常运行165天。

C、D星为业务星,先后于1999年5月10日和2002年5月15日发射,C星已超期服役、连续工作了4年多,D星目前仍正常运行。

FY-1C、1D与FY-1A、1B相比,有如下特点:(1) 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从5个通道增加到10个通道;(2) 传输速率从0.6654 Mbit/s提高到1.3308 Mbit/s;(3) 星上存储容量从60 min提高到300 min;(4) 除每天记录1次覆盖全球的4个通道、4 km分辨率线性化图像资料外,还可记录国外地区20 min的10个通道、1.1 km分辨率图像数字资料;(5) 取消APT资料播发(APT:Automatic Picture Transmission)。

此外,FY-1C和1D上的A VHRR的观测通道波长的选择范围更为宽广,兼顾了海洋水色探测,应用范围比目前美国NOAA卫星要广一些。

2、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FY-3)发展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FY-3的目的是发展全球、全天候、多光谱和三维定量遥感观测,提供全球温、湿、压、云和辐射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探测地球物理参数,支持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规律研究;为航空、航海和军事等提供全球任意区域的气象信息。

据专家介绍“该星即使在870Km的高空也能分辨出地面上的高速公路,该星是接近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其中某些技术指标已经超过美国”。

FY-3卫星分2批,其中第一批共3颗卫星,第二批共5颗卫星。

FY-3A于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

3、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Y-2)“风云二号”为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FY-2A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05°赤道上空。

其有效观测范围为东经45°~165°,南北纬60°。

在“风云二号”的云图覆盖区域内,每一小时的准点开始可以接收到“风云二号”转发的实时展宽云图。

FY- 2A卫星装有多频道扫描辐射计。

包括1个可见波段、1个红外波段和1个水汽波段。

载荷包括S频段传输和云图预报转发器,UFH/S频段数据采集转发器和空间环境监测设备。

它的主要任务是:(1)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分布,昼夜红外云图及水汽分布图;(2)收集和转发卫星覆盖区内气象、海洋、水文等数据收集平台发送的环境监测资料;(3)实时转发高分辨率数字展宽云图、广播WEFAX云图;(4)监测卫星所在轨道的空间环境数据,提供卫星工程和空间科学研究应用。

2000 年6月25日,又发射了FY-2B试验星,取代了FY-2A的位置。

FY-2A已经移到东经86.5°的赤道上空。

后继星FY-2C、FY-2D和FY-2E计划分别2004、2006和2009年发射,它们的姿态控制方式都是自旋稳定。

)风云四号: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提前曝光了中国准备为将来发射的最新一代“风云4号”卫星的模型,它用于获得高质量的地球图像,开展大气三维结构探测等,还可对卫星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进行监视。

(有一个按4比1缩小的蓝色卫星模型非常引人注意,它可是中国最新研制、计划于2014年发射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

据介绍,“风云四号”是中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用于获取高质量的多信道地球图像,获取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分布、臭氧总含量、气溶胶、土壤温度和植被等环境参数,并可对卫星轨道高度的空间进行监测。

分辨率达到0.5-2公里,与国际上最新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水平相当。

)与中国第一代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相比,“风云四号”以多遥感探测仪器协同观测和卫星的多功能设计为特点,探测功能、技术性能指标均有显著提高,与国际上最新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水平相当。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模型4、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FY-4)风云四号(简称FY-4)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卫星姿态稳定方式为三轴稳定。

主要发展目标是:提高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区域机动探测能力;提高扫描成像仪性能,以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发展大气垂直探测和微波探测,解决高轨三维遥感;发展极紫外和X射线太阳观测,加强空间天气监测预警。

“风云四号”由上海航天局李卿领衔设计,已经通过国家总体方案论证。

充分考虑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以及环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需求,以实现综合利用。

“风云四号”卫星主要探测仪器为10通道二维扫描成像仪、干涉型大气垂直探测器、闪电成像仪、CCD相机和地球辐射收支仪,地球圆盘图成像时间为15分钟。

据悉,“风云”四号气象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式,与自旋式卫星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它不必旋转,因此可以从高空目不转睛地“凝视”地球,对地球观测的时间利用率从5%提高到接近80%,提高了卫星对地观测的效率;多种遥感仪器可以同时对地观测;有利于大气的垂直探测,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全球观测或区域观察。

另外,“风二”的“一只眼”只会看云图;“风四”上多了测量大气垂直分布的大气探测仪和看闪电的闪电探测仪,等于是“三只眼”看中国气候。

未来,在东经赤道的上空轨道上,“风四”将最快可15分钟成像一次,而目前“风二”D星和E星双星组网看天气还只能半小时看一次。

风云四号卫星计划发展光学和微波两种类型的卫星。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东西经度超过60度,随着我国资源和安全对信息区域扩大的需求,光学星按照东、西双星进行空间轨道布局(双星运行),分别命名为FY-4-EAST和FY-4-WEST,对覆盖我国西部、印度洋、红海和中东地区并西接欧洲,东边覆盖我国中东部、扩大到广大太平洋地区进行气象探测。

微波探测卫星布局在能覆盖我国国土为主的空间轨道位置是最佳选择(单星运行)。

目前风云四号卫星处于型号背景研究阶段。

风云四号2013年底左右发射主持人:马上又要进入汛期了。

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台风会越来越多,那气象卫星又是如何监测台风的呢?杨军: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受台风影响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因为台风是在海洋上生成的,在海洋上我们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观测资料,因为气象卫星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从台风早期生成发展的时候就可以监测。

这也是其他监测手段很难替代的。

由于台风的尺度非常大,天气尺度甚至达到几千公里。

因此也只有气象卫星可以从这么高的高度才能把台风的尺度看清楚。

目前,气象卫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台风进行深入的探测。

一个在时间的尺度上。

因为台风的这个路径是很不规则的,变化非常多,这样从时间上讲,我们提高时间分辨率,对于预报、防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我们在气象卫星发展基础上,想办法提高这个时间分辨率。

过去,我们卫星监测是一小时获取云图一次,离我们的需求差得很远。

后来又提高到半个小时获取一次,再到后来的双星观测,可以达到十五分钟获取一次。

将来我们下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还可以实现分钟级的观测。

主持人:风云四号吗?杨军:对。

到时候,台风准确移动的路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拍到。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一些台风的路径也很怪,会突然转折,会突然拐弯。

因此我们提高监测的时间分辨率对于提高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从单纯的卫星角度上来讲。

大气气溶胶是影响大气质量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在奥运会期间,我们用风云三号卫星的资料,对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进行监测、评价。

来证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奥运会期间,应该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在奥运会期间,我们利用风云三号对北京的城市热环境进行监测,并结合具体需求,增加精细到场馆的热环境监测,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和资料。

因此,气象卫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和工具。

它既能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观测数据,使得我们科学家、工作人员利用这些数据来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同时也能很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一些卫星云图,像一些天气灾害,一眼就看得出来。

这也非常有利于老百姓和各级政府领导去了解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