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混凝实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探索最佳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2.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3.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加量、pH值等)。

三、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捕等机理,使胶体颗粒脱稳,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净水目的。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原水、混凝剂、助凝剂、pH值调节剂、烧杯、搅拌器、pH计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2)调节pH值,观察矾花形成情况;(3)加入助凝剂,继续搅拌;(4)观察絮体沉降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7ml时,混凝效果最佳。

在此条件下,矾花形成迅速,沉降速度快,出水浊度低。

2. 最佳pH值为7.63,在此pH值下,混凝剂水解程度高,脱稳效果显著。

3. 助凝剂对混凝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相对较小。

在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条件下,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混凝剂、pH值和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为:混凝剂投加量为7ml,pH值为7.63,无需添加助凝剂。

3. 实验结果可为水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水处理效果。

七、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剂种类进行深入研究,今后可对不同混凝剂进行对比实验,探究其适用范围。

2. 实验过程中,未对助凝剂种类和用量进行系统研究,今后可对助凝剂进行优化,提高混凝效果。

3.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过程中的水质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今后可对混凝过程中水质变化进行跟踪,为优化混凝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混凝土搅拌的实训报告

混凝土搅拌的实训报告

一、前言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了解混凝土搅拌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我们参加了混凝土搅拌实训。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混凝土搅拌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3. 学会使用混凝土搅拌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体会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三、实训内容1. 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子、水、外加剂等组成。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砂、石子是混凝土的骨料,水用于溶解水泥和湿润骨料,外加剂用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2. 混凝土搅拌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混凝土搅拌的目的是使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充分混合,形成均匀、密实的混凝土拌合物。

搅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搅拌机的旋转运动,使混凝土原材料在容器内相互碰撞、摩擦、混合。

混凝土搅拌工艺流程如下:(1)准备原材料:水泥、砂、石子、水、外加剂等按设计配合比称量;(2)加水搅拌:将水加入搅拌机,然后加入水泥、外加剂,搅拌至水泥完全溶解;(3)加入砂、石子:待水泥溶液搅拌均匀后,加入砂、石子,继续搅拌;(4)搅拌至均匀:继续搅拌,直至混凝土拌合物颜色一致、无结块现象;(5)出料: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中排出。

3.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1)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称量原材料;(2)确保搅拌时间,避免混凝土拌合物出现结块现象;(3)注意搅拌机的搅拌速度,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均匀;(4)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确保混凝土和易性;(5)做好搅拌过程中的记录,便于后续质量跟踪。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土搅拌实训,我深刻认识到混凝土搅拌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1. 混凝土搅拌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2.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称量原材料,确保混凝土拌合物质量;3. 搅拌过程中要注意搅拌时间、速度和坍落度,确保混凝土拌合物均匀、密实;4. 通过本次实训,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建筑工程奠定了基础。

水泥混凝土拌和实验报告

水泥混凝土拌和实验报告

水泥混凝土拌和实验报告研究水泥混凝土的拌和工艺参数对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水泥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建筑材料。

水泥可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水化产物,使混凝土获得强度。

砂和石子作为骨料,可以提供混凝土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水的加入可以调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如可塑性、流动性和凝结时间等。

实验步骤:1. 将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配比放入搅拌机中。

2. 启动搅拌机,使其充分混合,直至达到一定的搅拌时间。

3. 将拌好的混凝土倒入试块模具中。

4. 用振动器振动模具,以排除混凝土中的空气。

5. 将试块模具放置于温湿室中保养一定时间。

6. 取出试块模具,进行强度测试。

实验结果:以水泥:砂:石子的配比为1:2:3为例,经过一定时间的水化反应和养护后,混凝土试块的强度为28天抗压强度达到30MPa以上。

实验分析:1. 水泥的类型和品牌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有一定影响。

不同类型和品牌的水泥其矿物组成和水化特性有所不同,因此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也会有影响。

2. 骨料的选择和骨料的粒度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有影响。

粗骨料可以提供混凝土的机械强度,而细骨料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工作性能。

3. 水灰比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有重要影响。

水灰比越小,获得的混凝土强度越高,但工作性能较差;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会降低,但工作性能较好。

4. 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有一定影响。

搅拌时间过长会导致混凝土的互溶作用过度,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搅拌时间过短会导致混凝土的成分未充分混合,影响混凝土的均一性和工作性能。

实验结论: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泥的类型和品牌,骨料的选择和粒度,水灰比以及搅拌时间等。

通过调整这些拌和工艺参数,可以得到适合不同工程需求的水泥混凝土。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时间:2016年4月23日实验人员: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通过实验观察矾花生成过程,加深对絮凝理论的理解;2、确定混凝的最佳用量及最佳pH值;3、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物和有机的胶体悬浮物。

通常在废水中所见到的胶体颗粒其大小变化约在100nm-10nm之间,而其τ电位在15-20毫伏之间。

胶体悬浮物的稳定性是由于高τ电位引起的斥力,或者是由于在亲水的胶体上吸附了一层非离子的聚合物所造成的。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悬浮物的脱稳和接着发生的使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

随后这些大颗粒可以用沉淀、悬浮和过滤等方法去除。

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用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τ电位,或者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如Al x(OH)Y+而吸附于胶体上,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是由于胶体悬浮物被围于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形成矾花最佳的条件是要求pH值在等电离点或接近等电离点(对于铝来说,要求pH值得范围为5.0-7.0),同混凝剂的反应必须有足够的碱度,对于碱度不够的废水应该投加Na2CO3、NaOH或石灰。

最有效的脱稳是使胶体颗粒同小的带正电荷含水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接触,这种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是在小于0.1s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剧烈搅拌,在脱稳之后,凝聚促使矾花增大,从而使矾花能从水中去除。

铝和铁的矾花在搅拌时较容易破碎和离散。

投加2-5ml/L活性硅有可能提高矾花的强度。

在凝聚阶段将近结束时,投加0.2-1.0ml/L长链阴离子或非离子聚合物,通过桥联吸附作用,有助于矾花的聚集和长大。

所需混凝剂的投加量将由于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增加。

脱稳也能通过投加阳离子聚合物来完成。

混凝的通常顺序是:1、将混凝剂与水迅速剧烈的搅拌。

如果水中碱度不够,则要在快速搅拌之前投加碱性助凝剂。

2、如果使用活性硅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则它们应在快速搅拌将近结束时投加。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一、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测试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二、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分别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不同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三、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A/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B/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C/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时间:2016年4月23日实验人员: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通过实验观察矾花生成过程,加深对絮凝理论的理解;2、确定混凝的最佳用量及最佳pH值;3、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物和有机的胶体悬浮物。

通常在废水中所见到的胶体颗粒其大小变化约在100nm-10nm之间,而其τ电位在15-20毫伏之间。

胶体悬浮物的稳定性是由于高τ电位引起的斥力,或者是由于在亲水的胶体上吸附了一层非离子的聚合物所造成的。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悬浮物的脱稳和接着发生的使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

随后这些大颗粒可以用沉淀、悬浮和过滤等方法去除。

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用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τ电位,或者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如Al x(OH)Y+而吸附于胶体上,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是由于胶体悬浮物被围于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形成矾花最佳的条件是要求pH值在等电离点或接近等电离点(对于铝来说,要求pH值得范围为5.0-7.0),同混凝剂的反应必须有足够的碱度,对于碱度不够的废水应该投加Na2CO3、NaOH或石灰。

最有效的脱稳是使胶体颗粒同小的带正电荷含水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接触,这种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是在小于0.1s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剧烈搅拌,在脱稳之后,凝聚促使矾花增大,从而使矾花能从水中去除。

铝和铁的矾花在搅拌时较容易破碎和离散。

投加2-5ml/L活性硅有可能提高矾花的强度。

在凝聚阶段将近结束时,投加0.2-1.0ml/L长链阴离子或非离子聚合物,通过桥联吸附作用,有助于矾花的聚集和长大。

所需混凝剂的投加量将由于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增加。

脱稳也能通过投加阳离子聚合物来完成。

混凝的通常顺序是:1、将混凝剂与水迅速剧烈的搅拌。

如果水中碱度不够,则要在快速搅拌之前投加碱性助凝剂。

2、如果使用活性硅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则它们应在快速搅拌将近结束时投加。

拌制混凝土实验报告

拌制混凝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拌制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

3. 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

拌制混凝土时,需要将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按设计配合比混合均匀,形成具有一定和易性的混凝土拌合物。

三、实验器材1. 水泥:强度等级为3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 砂:细度模数为2.6的中砂。

3. 石子:粒径为5-20mm的碎石。

4. 水:自来水。

5. 拌合机: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

6. 砂浆搅拌锅:容积为10L。

7. 砂秤:精度为0.01kg。

8. 水秤:精度为0.01kg。

9. 坍落度筒:符合《水泥混凝土坍落度仪》要求。

10. 捣棒:符合《水泥混凝土坍落度仪》要求。

11. 尺子:钢直尺。

四、实验步骤1. 称取水泥、砂、石子、水,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混合。

2. 将水泥、砂、石子放入搅拌锅中,搅拌均匀。

3. 加入水,继续搅拌均匀。

4. 将混凝土拌合物倒入拌合机中,启动拌合机,进行强制搅拌。

5. 搅拌过程中,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确保拌合物均匀、无结块。

6. 搅拌时间根据拌合机的型号和搅拌物量确定,一般为2-3分钟。

7. 搅拌完成后,从拌合机中取出混凝土拌合物。

8. 将混凝土拌合物装入坍落度筒中,按要求进行坍落度测定。

9. 记录坍落度值。

10. 根据坍落度值,调整混凝土拌合物的配合比,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良好,无结块现象。

2. 坍落度值为(XX)mm,符合设计要求。

3. 通过调整配合比,达到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拌制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达到了实验目的。

在拌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 按照设计配合比准确称取原材料。

2. 搅拌过程中,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确保拌合物均匀、无结块。

3. 掌握拌合时间,确保混凝土拌合物充分搅拌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时间:2016年4月23日
实验人员: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实验观察矾花生成过程,加深对絮凝理论的理解;
2、确定混凝的最佳用量及最佳pH值;
3、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混凝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物和有机的胶体悬浮物。

通常在废水中所见到的胶体颗粒其大小变化约在100nm-10nm之间,而其τ电位在15-20毫伏之间。

胶体悬浮物的稳定性是由于高τ电位引起的斥力,或者是由于在亲水的胶体上吸附了一层非离子的聚合物所造成的。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悬浮物的脱稳和接着发生的使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

随后这些大颗粒可以用沉淀、悬浮和过滤等方法去除。

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用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τ电位,或者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如Al x(OH)Y+而吸附于胶体上,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是由于胶体悬浮物被围于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形成矾花最佳的条件是要求pH值在等电离点或接近等电离点(对于铝来说,要求pH值得范围为5.0-7.0),同混凝剂的反应必须有足够的碱度,对于碱度不够的废水应该投加Na2CO3、NaOH或石灰。

最有效的脱稳是使胶体颗粒同小的带正电荷含水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接触,这种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是在小于0.1s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剧烈搅拌,在脱稳之后,凝聚促使矾花增大,从而使矾花能从水中去除。

铝和铁的矾花在搅拌时较容易破碎和离散。

投加2-5ml/L活性硅有可能提高矾花的强度。

在凝聚阶段将近结束时,投加0.2-1.0ml/L长链阴离子或非离子聚合物,通过桥联吸附作用,有助于矾花的聚集和长大。

所需混凝剂的投加量将由于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增加。

脱稳也能通过投加阳离子聚合物来完成。

混凝的通常顺序是:
1、将混凝剂与水迅速剧烈的搅拌。

如果水中碱度不够,则要在快速搅拌之前投加碱性助凝剂。

2、如果使用活性硅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则它们应在快速搅拌将近结束时投加。

使用阴离子高分子电解质,应在凝聚阶段的中期投加。

3、需要20-30min的凝聚时间,以促使大矾花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要
使矾花之间相互接触,增进矾花的凝聚,但是搅拌的速度要使矾花不受剪切。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混凝搅拌器、1000毫升烧杯六支、pH计、温度计、250ml小量筒。

四、实验步骤
本实验采用Al2(S04)3混凝脱色。

(一)确定最佳投药量
1、熟悉混凝搅拌器的操作。

2、测定原水样的水温、pH和浊度。

3、确定近似最小混凝剂量。

近似最小混凝剂投量可以通过慢慢搅拌烧杯中200ml水样,用移液管每次增加0.5ml的混凝剂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4、在六只烧杯中各注入混合均匀的水样800毫升,放入搅拌器,注意叶片在水中的相对位置应相同。

5、根据水样的性质,选择各烧杯的加药量,使他们的浓度变化为步骤3所确定的浓度的25%-200%,并量入小量筒中准备投加。

6、启动搅拌器,同时加药,快速搅拌0.5min(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5min(转速约100 r/min);慢速搅拌10min(转速约50r/min)。

此时注意观察矾花的形成情况,如有无矾花产生、矾花大小及松散密实度。

7、反应搅拌结束后,轻提起搅拌叶片,静置沉淀15min,观察矾花沉淀情况。

8、沉淀时间到达后,同时取出各烧杯中的澄清水样测定其pH值和色度,从而确定最佳投药量及相应的ph值,并估计最佳投药量时的污泥沉降比。

(二)确定最佳pH值
1、在六只烧杯中各注入混合均匀的水样800毫升,放入搅拌器,注意叶片在水中的相对位置应相同。

2、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5mL 10%的HCl。

依次向4、5、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5、1.0、1.5mL 10%的NaOH。

3、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随后从各烧杯中取水样测定各水样pH值。

4、按照前面最佳投药量实验中所得出的最佳投药量,向1-6号加药管中加入混凝剂。

5、再次启动搅拌机,步骤同确定最佳投药量中的6-8。

五、实验结果整理
快速搅拌0.5min 转速约300r/min
中速搅拌5min 转速约100 r/min
慢速搅拌10min 转速约50r/min (一) 确定最佳投药量
(二)确定最佳pH值
六、实验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1投药量、搅拌器的搅拌速度、水的PH值。

实验中发现,随着投加药量的增加,浊度去除效果明显降低。

通过查阅资料及讨论,得出:
投入的药量应根据胶体浓度及无机金属盐水解产物的分子形态、荷电性质和荷电量等而确定。

当高分子混凝剂投药量最大时,会产生“胶体保护”作用。

胶体保护可理解为:当全部胶粒的吸附面均被高分子覆盖以后,两胶粒接近时,就受到高分子的阻碍而不能聚集,这种阻碍来源于高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

排斥力可能来源于“胶粒-胶粒”之间高分子受到压缩变形而具有排斥势能,也可能由于高分子之间的电斥力(对带电高分子而言)或水化膜。

而且投药量大也容易出现产生大量含水率很高的污泥的问题。

这种污泥难于脱水,会给污泥处置带来很大困难。

所以投药量最大时,混凝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应该根据具体废水的性质以及共存杂质的种类和浓度,通过实验,选定出适当的混凝剂种类与投加的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