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国际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

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

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世界局势变得日益动荡不安。

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导致了二战爆发前的紧张局势。

本文将探讨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并分析其中的根源和影响。

一、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冲突20世纪初,许多欧洲国家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他们不断争夺殖民地资源和市场,导致利益冲突不断升级。

其中的经济矛盾转化为了政治矛盾,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崩溃,失业率上升,贸易停滞。

这使得各国内部纷纷出现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经济大萧条,这为纳粹党上台提供了机会。

三、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冲突二战爆发前,民族主义情绪迅速兴起。

一些民族国家试图寻找新的领土,并试图重塑他们的国家地位。

这导致了许多领土争端和边界冲突,如意大利的阿比西尼亚战争、日本的侵华战争等。

四、国际联盟的失败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旨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由于缺乏真正的执行力量和一致行动的决心,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日益嚣张的侵略行为。

这为纳粹德国和其他希望通过武力获得更大影响力的国家创造了机会。

五、军备竞赛和军事同盟二战爆发前,各国纷纷加强军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形成了几个军事同盟系统,如同盟国和轴心国。

这种军备竞赛使得军事冲突的风险不断升高,并为全球规模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六、权力平衡的破裂二战前的世界国家体系中,原本的大国和平衡机制逐渐瓦解。

英国和法国等传统大国的实力相对衰退,而新兴大国如德国、日本和苏联试图扩张自身的势力范围。

这种权力平衡的破裂使得国际关系更加不稳定,成为二战爆发的另一个原因。

结论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由多个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括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冲突、经济危机、民族主义的兴起、国际联盟的失败、军备竞赛和权力平衡的破裂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战争爆发。

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格局、维护全球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关于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变化

初中历史关于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变化

初中历史关于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变化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二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篇章。

而其中,国际关系的变化更是纷繁复杂、影响深远。

二战前夕,世界局势已然暗潮涌动。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法西斯国家野心勃勃,企图通过侵略扩张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

而英、法等西方国家却采取了绥靖政策,对法西斯的侵略行为一再妥协退让。

这种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使得战争的阴霾愈发浓重。

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军事力量迅速崛起。

他们先是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强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英、法等国对此视若无睹,期望通过满足德国的部分要求来换取和平。

然而,德国的胃口远不止于此,最终还是发动了全面战争。

战争爆发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原本相对孤立的国家开始被卷入战争的漩涡。

苏联在战争初期保持中立,但随着德国的进攻,苏联被迫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异常惨烈,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成为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美国在战争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和物资,大发战争财。

然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彻底激怒了美国,使其正式参战。

美国的参战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力量对比。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反法西斯同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军事支持。

在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矛盾并存。

在共同对抗法西斯的大目标下,各国能够暂时放下分歧,协同作战。

例如,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苏联红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但在一些问题上,各国也存在着利益冲突。

比如战后的世界格局划分、领土归属等问题。

在亚洲战场上,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战争的推进,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失败。

德国和日本先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告终。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剧变,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联系与互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二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二战前,世界正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下,各国经济形势严峻。

而在政治上,各个大国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殖民地问题、贸易争端、领土纠纷等方面。

1. 殖民地问题殖民地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资源,扩张势力范围导致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同时,殖民地居民对殖民地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2. 贸易争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

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提高,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3. 领土纠纷领土纠纷是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国、意大利等国试图通过扩张领土实现国家的崛起,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警觉和反抗。

二、战争爆发与盟友关系1939年,希特勒德国侵略波兰,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形成了不同的阵营与联盟关系。

1. 同盟与轴心二战开始后,希特勒德国与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轴心国”联盟。

他们试图通过建立独裁统治、扩张领土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2. 同盟国与“轴心国”相对立的是“同盟国”。

由英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组成的同盟国,为了对抗侵略和保卫自己的利益,他们结成了强大的军事同盟。

三、东方战场与太平洋战争二战期间,东方战场和太平洋战争成为了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二战期间,亚洲各国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人民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亚洲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1年到1945年,美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战斗与冲突。

这场战争对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战后新秩序的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全新的国际格局和秩序。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苏联和美国的崛起,二战后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多极化,这种压力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兴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冷战的兴起。

一、二战前的世界格局二战爆发前,世界格局主要由几个大国组成。

英国、法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是当时最重要的国家,并且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帝国。

这些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领土争夺来追求利益和势力范围的扩大。

领土争端和殖民地争斗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随着二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二战使得欧洲多个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导致它们的实力急剧下降。

英国和法国等旧有大国的实力减弱,而苏联和美国等新兴大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

其次,二战后出现了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明显对立。

苏联在战后占领了东欧国家,并对其实践了共产主义,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构成了威胁。

例如,苏联在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支持北朝鲜,而美国则支持南朝鲜。

军事盟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代理战争。

三、冷战的兴起冷战是指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动荡和紧张局势。

冷战期间,国际社会西方阵线以美国为首,东方阵线以苏联为首,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开了斗争。

代表西方阵线的北约和代表苏联阵线的华约分别建立起来,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势力范围的扩张和争夺。

冷战的兴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冷战导致世界分为社会主义东方和资本主义西方两个阵营。

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促使各方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而参与了多场战争和冲突。

其次,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在军备竞赛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两个超级大国在核武器、导弹技术和军事实力上进行了竞争,并在战略上采取了相互威慑的战术。

这种军备竞赛增加了全球核威慑的风险和紧张局势。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1.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请问 二战结束至今的60余年时间里 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 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 );二战的惨痛教训 答: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世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2.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第二次世界大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今天人类社会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1)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 价。 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2)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3)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互相支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平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 成为主流, 由 紧张 走向 缓和, 和平与发展 成为主流,但和平 的局势并不稳定。 的局势并不稳定。 主要力量中心: 一超” 美国) 多强” 俄国、 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国、 欧盟、日本、中国) 欧盟、日本、中国) 主要障碍: 和强权政治。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 的局面还将继续, 尚未形成, 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 尚未形成, 一超多强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在二战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紧张局势。

本文将以叙事的方式,探讨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分析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与演变。

第一章二战爆发之前的国际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困境。

各国为争夺资源和市场,实行了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际贸易受阻,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同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迅速崛起,采取侵略行动,试图通过扩张国土来解决自身经济和政治问题。

第二章二战爆发与盟军的形成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

随后,德国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面对纳粹的侵略,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感到威胁,开始形成反法西斯的联盟。

美国则保持中立,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加入战争。

第三章盟军的胜利与国际组织的建立二战期间,盟军与轴心国进行激烈的战斗。

到1945年,盟军最终取得了胜利,纳粹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

在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意识到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于是,联合国组织成立,成为处理国际争端的平台。

第四章冷战与超级大国的崛起二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产生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进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和苏联作为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持久竞争与对抗。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军备竞赛和间谍活动等手段进行相互牵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东西方的对立局面。

第五章冷战的区域冲突与政治博弈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核武器领域,还渗透到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地区。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成为东西方势力角逐的战场。

此外,苏联和美国还通过援助与干预等手段在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进行政治博弈。

第六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格局的调整随着冷战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成为冷战的转折点。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和和平演变政策使得东西方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conditionally . And finally on August 14,1945 Japan announced its surrender.
Relationships among European countries
Appeasement(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策又称姑息主义)
Appeasement is a diplomatic policy(外交政策) aimed at avoiding war
World War II
World War II (1939-1945), was a global war involved a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ld‘s nations— including all of the great powers—eventually forming two opposing military alliances: the Allies and the Axis. It was the most widespread war in history, with more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serving in military units. Marked by significant events involving the mass death of civilians, including the Holocaust(大屠杀) and the only use of nuclear weapons in warfare, it resulted in 50 million to over 70 million fatalities. These deaths make World War II by far the deadliest conflict in all of human history.
The ending
On 15 August 1945 Japan surrendered, with the surrender documents finally signed aboard the deck of the American battleship USS Missouri on 2 September 1945, ending the war。
German vs. U.S.S.R
-----希特勒上台导致关系破裂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苏德良好的军事合作关系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1938年底,希特勒开始具体计划发动大战,为避免德国重 蹈两线作战的覆辙,德国突然率先提出加强苏德军事合作问 题,提出用苏联原料换德国武器的方案。斯大林求之不得。 从执行协议的态度看,双方是守信义的 .
European Civil War
Some academics examine World War II as the final portion of a wider European Civil War ,including: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Spanish Civil War
Causes of World War II
nationalistic tensions
unresolved issues
interwar period in Europe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1930s
Anti-communism(反共)
Both Italian and German fascism(法西斯主义) were in part a rea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socialist uprisings, in conjunction with nationalist fears of the Slavic empire 。
Important battles
1.In 1939 Hitler’s army invaded Poland and won a quick victory,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World War II . 2.On June 22,1941,German invaded the Soviet Union.
交政策。汉语中,这个词一般用于贬义,且现在
一般特指1930年代英、美、法、苏等大国对德、 意、日侵略者姑息、纵容,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 主权以至本国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图苟 安的政策。
奉行绥靖政策原因
1.针对苏联及共产主义,企图“祸水东引”; 2.对于世界大战的恐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各国的经济创伤还没有愈合; 4.害怕德国进行战略性轰炸; 5.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份压制,使得各国认为德国只是为了要回自己应得利益; 6.没有真正认识到纳粹及希特勒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7.来自西方盟国的背叛等。
by making concessions(让步) to an aggressor. Historian Paul
Kennedy defines it as “the policy of settling international quarrels by admitting and satisfying grievances through rational negotiation and
直到德国侵略波兰英国才被迫宣战。
Britain vs. USSR
希特勒上台后公开表示要反对共产主义对苏扩张。因此苏联是反对德国法西 斯侵略最坚决的国家。苏联在申明坚决抵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的同时主张 所有受法西斯威胁的国家缔结多边或双边协定以保障集体安全扼制法西斯势力 和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慕尼黑协定之后被迫放弃了集体安全。苏联曾积极参 与反德的联盟,随着国际局势更加动荡不定,张伯伦和达拉第也开始赞成与苏联结 成联盟的主张。但由于张伯伦“对俄国极不信任”和避免刺激纳粹分子去发动 战争与苏谈判也只是作为压德国让步的外交手段并非出于“诚意”。
German vs. U.S.S.R
---与”狼”共舞:二战前苏联与德国曾有20年“蜜月” 在许多人眼里,1945年以前的苏联和德国是战场上的仇敌。纳粹德军的入侵 夺走了2700万苏联公民的性命。不过你可否知道, 就在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中却隐含着一个重大的秘密——德国和苏联在极端秘 密的情况下进行了20余年的军事合作。 1926年4月,苏德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不参加 任何国际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了德国东部的安全,这项条约更加促 进了两国的军事合作。 1928-1933年,苏联展开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 础,迫切需要德国大量援助,德国也投桃报李,向苏联提供了大量信贷以及帮 助苏联向德国企业订货。 斯大林对双方的合作关系相当满意。1929年5月31日,斯大林写信给外交 人民委员齐切林说:“我想……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
The Great Depression
Fallout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following the 1929 Stock Market Crash reverbera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hit hard by the Great Depression, which led to high rates of unemployment, poverty, civil unrest, and an overall feeling of despair. The Great Depression resulted in a 25% unemployment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33% unemployment rate in Germany. The lure of a steady job and adequate food led many people to support dictatorships like those established by Adolf Hitler, Benito Mussolini, Joseph Stalin, and other totalitarians(极权主 义者).
the USA and WWⅡ
----参战原因
1935—1939年,美国对于德、意、日在欧洲、亚洲、非洲的 侵略政策都是执行以“中立”和“不干预”为形式的姑息政策。 然而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首先表现在美国主张的“欧洲均势”政策被打破。其次,美国 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胁和损害。
正是德意日法西斯大肆的侵略扩张活动震撼了美国人民和美国
政府,使执迷于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人们开始改变立场 。。为 了维护美国的安全和战略利益,美国政府终于逐渐放弃了战时中
立的政策。
Allies vs. Axis powers
The Allies of World War II (同盟国) were the countries that opposed the Axis powers(轴心国)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The Allies became involved in World War II either because they had already been invaded, were directly threatened with invasion by the Axis or because they were concerned that the Axis powers would come to control the world.
3.On December 7,1941,Japan attacked Pearl Harbor, bringing The USA into the w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