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教训: 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 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1938年3月德国 吞并奥地利 首定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
1)两国丰富的资源
2)发达的军事工业
3)战略位置重要
■一、二战爆发前夜■
■一、二战爆发前夜■
1、背景: 1)德国在欧洲的领土要求 2)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2、时间: 1938年9月
英、法、美 5、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忙于恢复经济 2)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3)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
6、目的(实质):
1)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保全自己既得利益(“丢卒保车”) 2)推动法西斯势力进攻苏联(“祸水东引”)
7、具体表现:
①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采取纵容政策
《战地钟声》
对西方列强来说,这场内战是又一次令人吃惊的
失败。正如在埃塞俄比亚的情况下一样,面对轴心 国的侵略,它们再次表现出自己的软弱和优柔寡断。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1)法西斯势力异常强大,且相互支援 2)西方大国的不支持 3)得到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意义:开始出现部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有利于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海明威与西班牙内战 1937年初,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来到被围困中 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 1940年,《战地钟声》问世。 内容简介:1937年的西班牙, 共和军与代表法西斯势力的国 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正在西 班牙教书的美国教师罗伯特毅 然加入了国际纵队,投入到反 法西斯的战斗中。
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
建立过程: 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 转自铁血社区 / ]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如果光比经济实力的话,以下有几组一战前各列强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1. 1913年各国人均工业化水平(以1900年英国的水平为100)
美国 12659
奥匈帝国 32
意大利 26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二战的起因与背景

二战的起因与背景1939年至1945年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沉痛的记忆。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二战的起因与背景错综复杂。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分析二战的发生原因和主要背景,以期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根源。
一、政治背景在二战爆发前的数十年间,世界范围内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一方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面临失业、通货膨胀和贫困等严峻问题,因此哈尔茨誓言和纳粹党的崛起,打破了党派的平衡,为纳粹德国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和不平等的对待,使德国国内普遍感到愤怒和屈辱。
日本的军国主义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也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追求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通过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试图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领土。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通过法西斯主义掌握政权,力图复兴古罗马帝国的辉煌。
他的侵略行动主要集中在北非和东南欧,其中包括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
与此同时,苏联试图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扩大自己的领土,并维护共产主义的利益。
这导致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美国。
综上所述,政治动荡和极端主义的兴起成为二战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经济背景经济因素也在二战的爆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萧条的冲击使世界各地的经济不稳定,导致了国际贸易的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
这种经济困境加剧了人们的不满和政治极端思想的兴起。
随着贸易壁垒的提高,尤其是美国的斯梅特-霍利法案和英国的帝国优先政策,各国之间的贸易冲突不断加剧,进一步破坏了全球经济秩序。
三、军事背景军事背景也是引发二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和战术在二战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各国不断加强自己的军队和军备,以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
在1930年代,纳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军事行动更加激进。
纳粹德国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以及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显示了这些国家对他们的邻国使用武力的意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
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
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
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
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
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
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
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
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
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2、影响: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⑵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
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⑵时间:1935年——1936年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今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对比作文

今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对比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今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对比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今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些对比感受。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今年的世界和那个时候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
现在虽然也有一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大家还是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那个时候的世界像一锅沸腾的开水,到处充斥着战争的阴云。
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残酷的侵略,德国纳粹疯狂扩张,想统治整个欧洲。
各国都在疯狂地制造武器,准备一场浩大的战争。
其次,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说,现在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现在,我们可以上学念书,家里也有电视机、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
我们的父母也都有稳定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很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上学读书了。
当时,欧洲很多国家经济一蹶不振,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生活非常困难。
再说说科技方面,我们现在拥有互联网、人工智能、5G网络等各种先进的科技,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科技还很落后,没有电视、互联网、手机,连收音机都是奢侈品,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先进科技。
最后,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来看,现在我们都追求和平、自由、民主。
大家都认为战争是一种灾难,应该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分歧。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野心勃勃,渴望通过战争扩张疆土、夺取资源。
许多人对战争都抱有一种英雄主义的幻想,认为参加战争是一件光荣的事。
所以,通过上面的一些分析对比,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远离战争,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学习历史,吸取教训,努力避免悲剧重演。
希望我们的世界永远和平,永不再有残酷的战争!篇2标题:和往常不太一样的一年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一年呢!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把今年和八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情况对比一下。
听起来好有意思哦!说实话,我觉得现在和那会儿的情况真的有一些相似之处呢。
二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基本介绍一战埋下了二战的祸因。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怨恨,《凡尔赛和约》(参阅: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意大利的法西斯党利用大萧条崛起(参阅:B·墨索里尼)。
20世纪三十年代,A·希特勒(参阅: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国。
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1938年,德国派兵占领了奥地利(参阅:德奥合并,Anschluss)。
1939年,德国威胁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参阅:捷克斯洛伐克),随即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利用闪电战入侵波兰,两天后,不列颠王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对德国宣战。
1940年三月,德国与苏联将波兰瓜分,苏联吞并巴尔干国家,此外还进攻芬兰以报苏芬战争之仇,更主要建成其西部防线。
同年四月,德国闪击挪威的培尔根和奥斯陆,并且彻底控制丹麦王国。
5月丹麦王国签署《反共产主义协定》,随即德国闪击尼德兰(参阅:荷兰)及比利时王国(比利时),德国占领荷兰及比利时后随即立刻闪击法国,6月法国投降,建立维希法国(参阅:维希法国)政权。
接着德军大规模毁灭性轰炸不列颠,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但是英国在不列颠战役的胜利毁掉了德军的不灭神话,使得英国暂时安全。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1)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2
140.4
31.2
118.8
4789.6
613.7
201.6
水泥(万吨)
830
175.2
97.5
96.24
88.2
23.28
2121.2
412.1
154.8
硫酸(万吨)[1]
108.6
25.6
435
127.2
氮肥(万吨)[2]
12.4
0.5
4.9
0.5
24
19.6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工业份额
41.87
21.06
39.12
9.71
728
99.63
30.92
煤产量(万吨)
23505.0
2821.2
1423.2
2000.4
1746
228
40493.1
5024.9
4636.8
发电量(亿度)
358
25.32
283.32
63.84
46.92
16.32
1629.21
219.74
41.76
钢产量(万吨)
63.2
0.15
25.6
10.9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工业份额
13.2%
0.6%
4.8%
3.0%
粮食产量(万吨)
2480
185.1
1511
690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0.31
0.75
0.86
0.38
1.65
0.38
0.63
[1]折合无水硫酸
[2]含氮量
[3]折合无水硫酸
[4]含氮量
共产国际
栏目
苏联
中共
蒙古
二战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1939)
同盟国方面
栏 目
英 帝 国
美 国
法 国
波 兰
英 国
英属印度
加 拿 大
南非联邦
澳大利亚
新 西 兰
人口数(万人)
4776.2
38051.5
1126.7
1017.2
696.9
162.9
13088.0
4190.0
3210
国民收入(NI)(亿美元)
235.73
62.90
12.5%
1.3%
2.7%
41.4%
6.0%
粮食产量(万吨)
450
4590
1764.4
199.5
(仅玉米)
473
9425
1511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41.41
6.16
2.15
2.81
3.32
2.15
127.9
27.84
轴心国方面
栏目
大 德 国
大 日 本
意 大 利
匈 牙 利
罗马尼亚
芬 兰
德 国
奥 地 利
人口数(万人)
国民收入(NI)(亿美元)
煤产量(万吨)
14630
发电量(亿度)
432
钢产量(万吨)
1756.4
水泥(万吨)
硫酸(万吨)[3]
162.5
氮肥(万吨)[4]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工业份额
粮食产量(万吨)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1]折合无水硫酸
[2]含氮量
[3]折合无水硫酸
[4]含氮量
一战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1913)[1]
118.4
64.7
315.40
12.38
120.24
104.27
47.03
48.88
煤产量(万吨)
29303.9
4084.4
51706.7
2141.6
27733.3
2911.7
37.5
5420
发电量(亿度)
45.00
250.00
51.00
20.39
钢产量(万吨)
778
468.7
3180.2
24.0
1832.9
84.6
200
87.6
300
发电量(亿度)
613.8
34
45.6
340.83
29.58
230
3.98
11
31.08
钢产量(万吨)
2373.3
83
229.2
669.6
230
73.32
13.3
7.66
水泥(万吨)
1454.0
42.96
621.0
610
50
硫酸(万吨)[3]
271.6
215.5
110
氮肥(万吨)[4]
捷克斯洛伐克
日 本
朝 鲜
人口数(万人)
6931.4
677.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68.3
7085.0
2009.3
4413.8
921.7
1993.4
368.6
国民收入(NI)(亿美元)
360.64
22.00
565(亿克朗)
71.37
68.95
296(亿芬兰马克)
煤产量(万吨)
38680.7
340
3819.6
5130.6
491.8
93.4
261.1
水泥(万吨)
290
428.7
1585.3
74.9
735.0
177.7
硫酸(万吨)
227
11.4
172.7
29.2
粮食产量(万吨)
11333.5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1.88
6.668
15.26
2.56
[1]主要据《Russian National Income 1885-1913》所引各国数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编制
一战前的日本,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钢产量还不足俄国的5%,勉强跻身列强。
英国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英法合计,保持着对德国的经济优势。
项目
英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俄国[2]
意大利
奥匈帝国
人口数(万人)
4568.1
4169.0
9722.7
5130.5
6697.8
16570
3510
5210
国民收入(NI)(亿美元)
[2]此项数字按二战后苏联疆域统计,人口、国民收入、钢、硫酸产量按沙俄疆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