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高三历史课件: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全球化
以下为本章必须背诵内容: 以下为本章必须背诵内容: 1、十月革命原因和意义. 、十月革命原因和意义 2、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评价. 3、苏联工业化成就。集体化的特点。36年宪法的 、苏联工业化成就。集体化的特点。 年宪法的 意义。存在的经济政治问题。 意义。存在的经济政治问题。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影响 矛盾和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影响 矛盾和评价。 影响,矛盾和评价 5、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特点和意义 特点和意义。 6、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方式和影响。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方式和影响。 7、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和恶果。 、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和恶果。 8、二战后期的四次国际会议。 、二战后期的四次国际会议。
经济:经济大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 经济 经济大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 经济大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 资义危机 政治:法西斯阵营和民主阵营 法西斯阵营和民主阵营; 政治 法西斯阵营和民主阵营 特点:理想成为现实 理想成为现实. 特点 理想成为现实 社义突破 表现:革命 巩固/过渡 建设/问题 革命/巩固 过渡/建设 问题. 表现 革命 巩固 过渡 建设 问题 瓜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瓜分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动摇:一战后民解冲击 一战后民解冲击; 殖民争夺 动摇 一战后民解冲击 扩张:法西斯疯狂侵略 法西斯疯狂侵略。 扩张 法西斯疯狂侵略。
民族解放 国际关系
战后:多性质多形式 战后 多性质多形式; 多性质多形式 30年: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年 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分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分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扩张:法西斯和反法西斯 法西斯和反法西斯; 扩张 法西斯和反法西斯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特点:资世界体系受冲击 特点 资世界体系受冲击. 资世界体系受冲击 表现: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经政危机/民解斗争 十月革命/帝国主义经政危机 民解斗争. 表现 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经政危机 民解斗争 成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 成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
高三历史复习世界史知识精析4: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单元二十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一、知识结构-必看清二、阶段特征:(必想通)本单元讲述了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9年二战爆发。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一国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建成了社会主义,成绩大,问题深;帝国主义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重新瓜分了世界,实现了20年代的短暂稳定,经济大危机使帝国主义阵营出现大分化,法西斯疯狂扩X ,新的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战后亚非拉掀起新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殖民体系有所动摇;国际关系角度-基本矛盾;生产和消费;股票投机。
②特点-X-英法日获得. -《九国公约》-和平或者暴力。
①原因-危机冲击;②表现-罗斯福新政;③实质-生产关系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五国海军条约。
—分别协调了列强在欧洲,中东,殖民,亚太,海上的势力格局。
—消极为主-瓜分,不公,矛盾;积极为辅-稳定,国联,民族自决。
—消极为主-瓜分,不公,矛盾;积极为辅-稳定,国联,民族自决。
表现—日侵华九一八,意侵埃,德意干涉西班牙。
反应—西方绥靖(表现多);共产国际号召统一战线;苏联支持;被侵结果—法西斯气焰嚣X ,结成同盟,大战迫在眉睫。
-经济最复杂;矛盾最集中;主观最成熟;一战加速。
经济,外交;巩固战时共产主义;再巩固新经济政策。
莫斯科,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是从大战到更到的大战的过程。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一)、资义发展——从调整,稳定到危机,分化和战争:1、资本主义经济—暂时恢复到大危机(1)生产力:战后各国经济普遍恢复,但潜伏深刻矛盾,2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2)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资本主义政治—某某和法西斯阵营:(1)以美为首包括英法等国坚持了某某制度;(2)德日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
(一战后二战前的世界、两次大战间的世界)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莱 茵河左岸和一条宽50公里 的右岸狭长地带为非军事 区。这一规定说明“非军 事区”的区域是右图中所 示的: A、①+②+③区域 B、③+④区域 C、②+③区域 D、④区域
3、《凡尔赛和约》的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客观作用: ①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大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各自的 目的,达成了一定的妥协; ②原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通过战争与和约暂时 缓解; ③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④诞生了新的国家 局限性: ①对德国苛刻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 产生罪恶的种子 ②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性质: 战胜国对德国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5、民族自决 是想削弱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14、建立国联……
①根据1、2、3、美国当时的目的是什么?
取消英法等大国战前分赃密约,凭借经济实力打破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传统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争 夺世界霸权。打破英国海上垄断,控制海洋。
②根据十四,美国要求成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什么? 企图利用国际联盟,操纵国际事务,掌握世界领导权。
2、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
表面上
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谋求战后世界和平
实际上:是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 系新秩序
3、各大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图谋(关键词) :
凭借经济实力和“十四点原则”,扩大国际 ①美国: 影响,称霸世界。 建立世界霸权 ②英国: 吞并┅┅ ,扩大巩固┅┅ 。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 在亚太利用日本牵制美国
进步性:
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妥协,暂时缓解了 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 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十九)“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一、考点展示:1、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思想文化: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美术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作品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主干知识梳理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2、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2)在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工业国有化);(3)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和。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⑴、提出:列宁在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⑵、内容:①农业上,以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
3、作用:①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
②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考点】阶段特征:一战结束至二战结束之间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本阶段是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战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
1.政治方面(1)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爆发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存,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
(2)资本主义: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先后受到一战和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影响。
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
面对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2.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一战结束后,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通过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敌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
(2)社会主义: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际关系方面(1)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得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及二战的来临,该体系最终崩溃。
(2)随着德、日等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和法西斯侵略的加剧,出现英、法、美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局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更多高考资讯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
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
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
)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
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历史复习课件: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共16张PPT)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1917-1923:①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 ②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 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①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②是帝国主 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①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②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③ 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大中小企业 全部收归国有
涉及经济命脉的企业国有,允许私人 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社会 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强制劳动,实行“不 劳动者不得食”原则
希特勒 上台 1933年
意大利 日本
经济衰退,政 治混乱,工农
运动高涨
社会、经济 危机
进军罗马
军部控制 政府
1922年 1936年
一党独裁 扩军备战
独裁统治 扩张侵略
残酷镇压 扩军备战
欧、亚 战争策 源地形 成
严重威 胁世界 和平
一战前,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英、 法、俄、日、美六国之争,战后演变为英、日、 美三强争霸,请说出这种格局演变的原因。《九 国公约》是如何调解三强关系的?你有何看法? (12分)(05广东)
强制性经济统治
按劳分配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发展经济
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历史单元总结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人教版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历史单元总结一、1917~1937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俄)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1)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2)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2.苏维埃政权巩固时期(1)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2)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年的时间粉碎了外国的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
(3)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1936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4)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基本确立;1956年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上述两大事件实际上分别表明两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这表明: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
二、1917~1929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略)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其爆发均与“一战”的影响和十月革命的鼓舞有关。
如,中国的五四运动便是一例。
三、一战后至1929年的资本主义国家1.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各国的经济力量发生了变化。
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势力大增;德国战败。
由此,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
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
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
)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
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
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
(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
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