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冷战的结束与东西方关系

冷战的结束与东西方关系

冷战的结束与东西方关系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从1947年开始,东西方阵营的对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

这场历史性的事件对于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东西方关系方面。

本文将探讨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关系的演变和变化。

一、冷战后的东西方关系的重建1. 新的安全观念: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安全观念。

由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消失,安全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东西方国家都逐渐将重点转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权等问题。

2. 经济互补性的发展: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帮助,促成了东方国家的经济起飞。

同时,东方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和巨大市场吸引了许多西方企业的投资。

3. 文化交流的深化:冷战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艺术、音乐、电影、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使得东西方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更加了解和接受,有助于构建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处的关系。

二、冷战后东西方关系的挑战与困境1. 竞争与合作并存: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仍存在一些竞争和矛盾。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东方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下滑导致了竞争加剧。

同时,东西方国家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和价值观存在分歧,给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2. 地缘政治的变化: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国家的相对衰退改变了过去的东西方关系。

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使得东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得西方国家需要重新调整与东方国家的关系。

3. 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冷战结束后,东西方文化差异仍然存在,这给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东方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而西方国家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价值观。

这些差异在交流中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三、冷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前景与展望1. 加强多边主义合作:面对全球性挑战,东西方国家应加强多边主义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不平衡等问题。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东西方两大势力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对立,被称为冷战。

在这场冷战格局中,东西方的对立愈加明显,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走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利益。

二战期间,苏联在欧洲东部取得了重要胜利,而美国则通过全球投送兵力和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最终战胜了日本。

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加剧了东西方势力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冷战的特点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苏联代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而美国则代表了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2. 领土扩张:苏联试图通过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来保护国家安全,将东欧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形成了所谓的“东欧铁幕”。

而美国则试图阻止苏联的扩张,并通过援助和军事干预来支持西方国家。

3. 军备竞赛: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期间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军备竞赛,积极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以维持相对的军事平衡。

4. 赛制争夺: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通过支持不同国家的竞争,试图扩大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

他们选择了在不同国家的内战或冲突中扮演一方,以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

三、冷战对全球政治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对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全球政治的格局:1. 联合国的形成:为了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再次爆发战争,东西方国家于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

但由于东西方国家的分歧,联合国的决策机制常常陷入僵局。

2. 超级大国的干预: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都在全球范围内干预他国的内政。

例如苏联干预了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权更迭,美国则援助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这些干预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3. 各地冲突的升级:冷战期间,东西方站在不同阵营的国家之间发生了多个地区冲突,如韩战、越战和阿富汗战争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卷版)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卷版)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

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A.一战后初期的世界C.冷战后的世界格局D.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2.(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二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来自美国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为此,他们主张()A.成立欧盟B.对抗苏联的威胁C.欧洲联合D.摆脱美国的控制3.(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这反映的是()A.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D.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4.(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九年级小浩同学预习历史知识“欧洲的联合”时做的思维导图。

“⑤”处应该填写()A.欧洲联盟B.联合国C.世界贸易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美国、日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C.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D.重视科技发展6.(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欧洲人“绝对迫切需要”的是()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消除战争积怨,走向联合7.(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法德两国是由来已久的宿敌,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后,两国逐步实现了和解与合作,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2023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二战前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

2023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二战前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
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苏俄)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时地:1917年11月7日晚斯莫尔尼宫
(2)内容:①大会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列 宁 清 扫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②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链接中考:《精准》实战演练 P280
16.(2022·广州增城区一模)(14分)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 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 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二战前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学习目标】
79.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 意义。 8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 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82.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 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 响。
特启做点示法::认允 大①识许力从:多发本生种展国产经商国关济品情系经并实的济存际调,出整采扭发一转用,定经国运要济家用适形干不应势预同生手手产段段力来对的经以 建发济设经展政济中要策建国求适设特。度为色调中社整心会。主,义
性②质不同社国会家主的义经性济质制的度改可革以相资互本借主鉴义和性学质习的,改改革革社顺会应主历义史性发质展的潮改流革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1947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是一场没有实际战斗的战争,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期间,东方阵营由苏联领导,西方阵营由美国领导,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对立、斗争不断。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东西方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存在明显分歧,这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1. 政治对立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提倡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

而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坚持民主制度,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对立。

2. 经济对立东方阵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调控权力较大。

西方阵营则主张市场经济,注重贸易自由和市场竞争。

两个阵营的经济模式迥然不同,经济利益的竞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3. 军事对立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武器和军备竞赛,相互威胁,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平衡力量,彼此对抗不断升级。

三、斗争与冲突1. 霸权争夺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地位。

它们不断争夺盟友、扩张势力范围,进行所谓的“霸权争夺”,这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2. 代理战争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支持各国的代理人进行战争。

苏联支持了越南、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美国则插手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内战,导致了局部冲突层出不穷。

3. 信息战争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也在舆论战场上展开。

双方互相进行宣传,通过传媒和宣传手段来影响和扭曲对方形象,以争夺国际社会的支持。

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裂世界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迫在两个大国的阵营之间做出抉择。

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二、统一国家的建立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五、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近代化的探索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胜利
八、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变化
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十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和社会生活
十二、古代世界的发展历程与古代文明
十三、世界历史步入近代
十四、世界近代的殖民侵略与人民抗争及国际工人运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十五、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与近代科技文化
十六、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及二战爆发
十七、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十八、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一、选择题1.小明是某中学九年级一班的学生。

以下是他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B.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遭到严重打击C.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D.20世纪90年代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2.下面是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表。

对该表反映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较为正确的是( )A.一直萎靡不振B.保持繁荣稳定C.起伏变化明显D.保持攀升势头3.(2012·安阳模拟)“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这一巨大的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这则材料论述了( )A.“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B.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C.二战后美国经济恢复的影响D.欧洲经济共同体创立的过程4.(2011·盐城中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强调:“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

”基于这一认识,欧洲国家在60年代建立了(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轴心国集团C.欧洲共同体D.统一的欧洲国家5.(2012·福州中考)右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标志,该组织是( )A.联合国B.亚太经合组织C.欧洲联盟D.世界贸易组织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是( )A.实行民主化改革B.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C.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D.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7.(2012·扬州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是( )A.德国B.法国C.英国D.日本8.(2011·荆州中考)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9.历史漫画是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

观察右图漫画,提取关键信息,请你判断漫画中的人物是( )A.斯大林B.戈尔巴乔夫C.叶利钦D.赫鲁晓夫10.(2011·雅安中考)二战以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中,改革较突出的是( )A.南斯拉夫B.匈牙利C.民主德国D.捷克斯洛伐克1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C.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D.社会制度发生改变12.(2012·乐山中考)下面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为“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图片展准备的一组图片。

其中能入选的有(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13.某同学从印度、纳米比亚、古巴等国家的独立及发展史中提炼出下列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C.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亚非拉的奋起14.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复杂的因素有( )①民族问题②历史问题③大国介入④宗教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2012·连云港模拟)“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说这句话的是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与这句话有关的历史背景是( )A.科索沃问题B.海湾战争C.巴以冲突D.古巴革命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废墟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二十年的时间,要想恢复真是比登天还难。

可是,西欧国家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材料二 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和日本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3)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变化中,你觉得中国应借鉴的经验是什么?答案解析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7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危机;80年代进行调整,但经济发展受限;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所以C项不符合史实。

【拓展延伸】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根本原因)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④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⑤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2)启示①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②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显示:1950-1965年美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1975-1982年则出现下降趋势,1985-1999年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再次出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起伏变化明显的特点。

A、B、D三项的描述不全面,只是美国某一时期的发展状况。

故本题选C。

3.【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可以判断是美国的援助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故选B。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再认能力。

西德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了欧洲联合的目的是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地位的提高,基于此,西欧各国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欧洲联盟的旗帜,故选C。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外部因素是美国的援助。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题意与此相符,答案选择D项。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时间“1958”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9.【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图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中的镰刀、斧头及其四分五裂的样子,判断漫画的寓意是苏联解体。

看着苏联解体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是戈尔巴乔夫。

故选B。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二战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它们先后进行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改革。

11.【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东欧各国和苏联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概念链接】东欧剧变的原因(1)历史原因。

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它们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经济原因。

20世纪50-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

(3)政治原因。

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4)苏联因素。

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5)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

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1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辨析问题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相关内容,图①中的章西女王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英雄。

图②中的巴黎公社出现在1871年,①②两图均不是二战后内容。

图③指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赢得真正独立。

图④是新加坡在二战后获得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故本题选择B项。

1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国家名称及其独立、发展史,判断其主题应该是D项。

A项中的殖民扩张与题意不符合,B、C两项与题干中的史实无关。

1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中东地区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角逐,它们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同时,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据此分析,答案选D。

1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定,而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阿拉法特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一种美好向往。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认识能力。

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实现经济飞速发展,从外因看,都与美国的援助和扶植有关;从内因看,它们都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据此完成第(1)题。

从材料二列举的一系列数据看出,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以及英、法、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据此完成第(2)题。

第(3)题答案具有不唯一性,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美国的援助和扶植,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采用最新科学技术。

(2)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坚持科教兴国,发展高新科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实行对外开放。

(任答一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