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

重庆方言剧特点:平民化 .娱乐性 .原生态 .真实性 .怀旧感重庆方言剧不足之处:俗老糙重庆方言惯用语结构特点:短小精悍结构定型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
重庆方言定义:重庆话,亦称重庆方言,属西南官话。
重庆话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
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重庆及重庆邻省部分地区。
重庆方言谚语特点通俗性口语性哲理性方言性重庆方言分区:重庆话可分为七个片区(包含重庆),即:川中片、川东片、川西入归阳平片、川西入归阴平片、川西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归去声片。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竹琴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
原名“名琴”。
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清末、民初即有现名。
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
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
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
代表艺人贾树三。
四川评书四川评书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
流行地区遍及四川城乡,由于语音相近,还流传到云南、贵州两省。
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
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
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
四川评书艺人一方醒木,一张手巾和一把折扇,又说又演,亦述亦评,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角色扮得维妙维肖。
扬琴四川扬琴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和地区。
巴渝的文化地理

巴渝文化地理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
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
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 方言

重庆方言I. 简介重庆方言,也称为巴渝方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
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影响,重庆方言与其他方言存在较大差异,被认为是中国方言中的异类之一。
本文将介绍重庆方言的特点、演变以及其在当地的使用情况。
II. 特点重庆方言具有以下的特点:1. 声调重庆方言属于漢藏語系下的漢語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是,重庆方言具有六个声调。
这些声调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感受。
2. 声母变音在重庆方言中,有一些声母经历了变音的现象。
例如,“zh”音在普通话中读作[j],而在重庆方言中读作[z]。
类似地,“ch”音在普通话中读作[q],而在重庆方言中读作[c]。
这种变音给重庆方言增添了独特的特色。
3. 词汇独特重庆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重庆方言中,有着许多以“儿”字结尾的词汇,这常常让人感到亲切。
另外,重庆方言中的一些俚语和口头禅也是地方特色之一。
4. 语法变化在语法方面,重庆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重庆方言中,常常省略一些助词和短语,使句子更加简练。
同时,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也有所变化,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使用。
III. 演变历程重庆方言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时期。
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特殊,一直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商人。
这些移民带来的不同方言和语言特点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重庆方言。
与普通话的规范化发展相比,重庆方言的演变更为保守。
由于重庆地理环境的封闭性,重庆方言在现代化发展时期,相对较少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这使得重庆方言在当地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IV. 方言使用重庆方言在重庆市及周边地区被广泛使用。
尽管普通话在教育和媒体等领域得到了推广,但重庆方言仍然是当地居民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在家庭、社交场合和商业交流中,重庆方言的使用率依然很高。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方言的使用情况面临着挑战。
年轻一代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一些年轻人对重庆方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在下降。
重庆方言写的文学作品

重庆方言写的文学作品摘要:一、重庆方言概述二、重庆方言文学的发展历程三、重庆方言文学作品的特点四、代表性重庆方言文学作品赏析五、重庆方言文学的现状与展望正文:一、重庆方言概述重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方言文化。
重庆方言,又称巴渝方言,属于汉语的官话方言中的南方官话巴渝片。
它独具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柔美,又有北方方言的刚烈。
重庆方言以生动、形象、诙谐著称,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重庆方言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庆方言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到现代的小说、散文、诗歌,重庆方言文学不断发展壮大。
在明清时期,重庆方言文学以民间说唱艺术的形式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重庆方言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方言文学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重庆方言文学作品的特点1.地域特色鲜明:重庆方言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出重庆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
2.语言生动幽默:重庆方言文学作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可读性。
3.贴近生活:重庆方言文学作品以生活为源泉,关注民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亲和力。
四、代表性重庆方言文学作品赏析1.《袍哥》:该作品以重庆方言为载体,讲述了袍哥组织的兴衰,展现了重庆地区民间生活的风俗画卷。
2.《山城棒棒军》:一部描绘重庆山城棒棒军(搬运工)生活的方言小说,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重庆人民勤劳、智慧、坚韧的品质。
3.《辣子》:以重庆方言写就的诗歌,展现了重庆妹子火辣辣的性格和独特的魅力。
五、重庆方言文学的现状与展望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重庆方言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在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的积极推动下,重庆方言文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重庆方言文学,不断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作品。
第五章 重庆方言惯用语

(二)引 申
1.引申和比喻的区别 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
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浅”:
本义: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 引申:程度不深(功底浅);表示时间不久(相处的日子很浅);
颜色淡(浅蓝色)。 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 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
6.方言新词 闪色子 乱劈柴 老板凳
第二节
方言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和使用
一、方言惯用语的语义构成
惯用语表里两层意思,其里层意义是要表达的本意,一般通过 比喻和引申两种手段实现。
(一)比喻(打比方) 1.构成: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2.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3.分析: 一般方言惯用语的表层意思是喻体,里层意思是本体。
4.主、被动转换
主动式的方言惯用语,通过替换动词使主动变为被动。 敲棒棒——挨棒棒 打翻天印——挨翻天印
5.成为歇后语的来源
蚕子变飞蛾——壳子自编自冲 (冲壳子) 吃包谷粑打呵嗨——一口黄腔 (开黄腔)
不认黄:不认账,不承认自己答应过的事;不讲情面,来 硬的。 吃干饭:指白吃饭不做事或不会做事。 走过场:本指戏曲中的角色由左侧上场不停留地穿过舞台 中央,又从右侧勿匆下场,引申为不认真做某件事,只是 走走形式。 开小差:本指士兵逃跑离开部队,引申为做事逃脱、离开 岗位或上课听讲,思想不集中等行为。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
吴立友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2012·04·17
第五章
重庆方言惯用语ຫໍສະໝຸດ 第一节惯用语特点及语法结构
一、概念理解 惯用语是构成成分相对稳定,结构形式相对固定;意义上具
有整体性;同时具有明显通俗、口语化的固定词组;一般多为 “三字格”。 二、结构特点
重庆方言

重庆方言词汇的透析[摘要]:重庆方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词汇,表达了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方言词语成为记录巴渝文化的载体,是重庆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
[关键词]:重庆方言词汇方言,一方之言。
它是通行于一定地域的话,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自成一体,尤其是词汇更具特色。
重庆方言表达了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中最容易引人注目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服饰、饮食、住房、器物、交通工具、劳动工具、娱乐器具等,这些东西都会在方言中有所记载。
重庆方言里不乏这样的新创造。
重庆方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语言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换成其他语言形式就会显得于瘪、失真;还在于它轻松搞笑、生动通俗,有许多有趣味又有个性的词语,同时又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重庆方言是重庆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
重庆方言具有的凝聚力,可以让重庆人产生相互的认同感。
在这里就着重看一下重庆方言中的词汇。
例:宝器:像活宝爱出洋相又带傻气的人。
“宝器”一词发源于重庆,是重庆人的口头禅。
“宝器”本指宝物一类器物,供人把玩。
言行土俗而带傻气的人常被人耍弄,因而被称为宝器。
也有人叫作“宝气”,当指宝器之人表现出来的傻气,非指宝器之人。
相当于“宝里宝器”。
(1)样子土惨了,偏偏还喜欢打领带穿西装,还操一口秀普,硬是宝器一个。
(2)那个宝器,经常遭别个逗起耍。
背时:意即悖逆时运,倒霉。
有的写法是“背湿”,这个背湿与我们重庆的天气有关,雾都重庆深秋阴雨连绵,衣裳洗了一个星期不干,穿上身背肯定湿,人“背湿”了处处触霉头子——上电车挨车门夹,喝稀饭把舌头烫了,饭后散步,踩到没铁盖的下水道洞洞里去了。
凡是背湿鬼都抱怨重庆的鬼天气。
还有个俗语就是,乌龟淋雨——背湿。
重庆方言与重庆民俗

重庆方言词语与重庆人 粗犷爽快、争强好胜、吃苦耐劳、包容性强
关键词: 耿直 不存在
撇脱雄起 操得转 假 打
二、端公与跳神 封建迷信和巫术 《巴县地方志》:“请神-送五猖-送神”
▪ 三、祭灶神
灶王菩萨的嘴--尽拣好的说 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 打扬尘
祭灶神的由来
传说农历腊月23日为灶神回天宫向玉皇汇报民情之日, 腊月30日为其返程之日。民间每年到了这两天都要设祭
敬灶神,求其多言好事,带回吉祥。
崔寔《政论》:“媚灶”
五、重庆方言与人文地理
1.与江河有关的 跑码头 拜码头 找错了码头 划得着 划不着——?得着
2.与水有关的 (水无定形,水无味,水不值钱)
水得很 水垮垮 水场合 打水漂 踩假水
3.与吃有关的
吃巴片 吃粑和 吃跑堂 吃豁皮 火 锅:
三伏天吃酒烫火锅——热心热肠 麻辣烫
麻:麻广广 麻麻鱼 烫:巴倒烫 烫毛子 辣:辣妹子 燥辣
秀山花灯
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 元宵节期间的夜晚 “跳团团” “门斗转” “二人转”
▪ 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 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的传 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 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于各地花灯 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 需要特殊场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 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 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花灯 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 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历经数百 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 民间艺术。
铜梁龙
早在明清时期,铜梁龙即以它工艺制作的宏大奇巧,舞技表演的粗豪 而闻名川东南,近百年来,铜梁的民间艺术家们又不断融会八方技艺, 遂使铜梁龙灯以其凝重的古朴之风愈浓烈的现代意蕴为一炉而被增异彩。 其特点是“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 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 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龙 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 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 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 潇洒。
《重庆方言俗语》课件

狗尾续貂
形容续写或续作水平低下,不如原作。
动物类
狗腿断了乌龟背烂:形容事情发 展到了极点,无法再继续下去。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形容说话 粗鲁,不文雅。
狗咬狗一嘴毛,猫咬猫一地毛: 形容内部争斗,两败俱伤。
03 重庆方言的语法特点
CHAPTER
词法
词的构成
重庆方言中存在大量的重叠词,如“ 糊糊眼”、“渣渣嘴”,以及带后缀 的词,如“溜溜儿”、“坨坨儿”。
展望
通过加强对方言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方言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促进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同时 ,积极探索和创新方言文化的发展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展现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成语
指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通常 是由四个字组成,并且具有特殊的含义和用 法。在重庆方言中,有许多常见的成语,如 “千言万语”、“一言九鼎”、“三心二意 ”等。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与普通话中的 相应成语相同,但在重庆方言中更具有地方
特色和口语化特点。
具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
• 歇后语:指由两部分组成的短语,前半部分是形象比喻或描绘 ,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或总结。歇后语通常用于形容 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或本质。在重庆方言中,有许多具有地 方特色的歇后语,如“雾都茫茫——看不清”、“火锅店里扯 筋——内乱”、“猴子戴金箍——越戴越憋屈”等。这些歇后 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或本质,富有幽 默感和地方色彩。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呈现
在反映重庆地区生活的影视作品中, 常常使用重庆方言,通过影视作品这 一媒介,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重庆方 言的魅力。
方言对角色塑造的影响
在影视作品中,重庆方言的使用有助 于塑造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地域特色, 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 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 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复习资料1.语言的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2.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3.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
4.文化概念: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5.重庆文化的形态: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6. 重庆文化的源流:巴文化7.重庆方言语音特点:1.平翘不分屁股上吊粪桶——等屎(死)2.前后鼻音不分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3.鼻、边不分白布下染缸——要作蓝(难)4.h 和f不分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5.保留舌根鼻音ng (零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前)同26.古入声归入阳平裁缝的尺子——正尺(吃)8.方言词汇是方言的显性表现之一,方言之间的不同除了语音的差异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词汇的差异性,词汇差异性总体表现为:同物异名(异音)9.方言词汇的不同实质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和人文性格的不同。
10.人心不足蛇吞象(巴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出其骨。
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其为蛇青赤黑黄,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楚辞·天问》说:“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山海经海内经》又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郭璞注:“即巴蛇也。
”《说文解字》卷14载:“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
”原来巴蛇吞象这个神话,却反映了勇锐善战的巴人名称的来历。
这个神话在长江中游流布甚广,正好是在巴地文化区内,所以是巴人自己的原作。
重庆衍生:人心不足蛇吞相。
——民间故事。
11.川剧中方言(多选)1.打假叉2.走过场3.假过场4.幺不倒台5.丢意子6.压堂子7.扭连扭(绺连绺、柳连柳)12.川剧中大量的重庆方言唱词(1)方言歇后语:两个书生打架--为笔(未必)(2)方言俚俗语: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
(3)方言惯用语:大路朝天,各走一(半)边。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13.莫怀戚《经典关系》莫怀戚作为重庆的标志性作家,《经典关系》作为当代重庆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作品,正在成为厚积薄发的重庆创作的先锋。
结束了“重庆无作家”的历史。
评价:是近年文坛极富有重庆韵致、体现重庆文化、代表重庆水准的经典之作,是较深刻的都市小说。
简而言之:中国高度,重庆特色,深刻作家,智慧人生。
14.重庆方言剧的内容总括:市井文化表现:市井情结;草根情结15.重庆方言剧的特点: 1.平民化 2.娱乐性 3.原生态 4 .真实性 5.怀旧感16.重庆方言剧不足: 1.俗 2.老 3.糙17.方言电影代表作:《抓壮丁》历史地位:喜剧经典,风靡全国18.惯用语特点:三字格“1+2”格式动宾结构19.方言惯用语的语义构成:(比喻和引申的关系)(一)比喻(打比方) 1.构成: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2.分类:明喻、暗喻、借喻3.分析:一般方言惯用语的表层意思是喻体,里层意思是本体。
(二)引申1.引申和比喻的区别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本义: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引申:程度不深(功底浅);表示时间不久(相处的日子很浅);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产生新义。
手足:比喻兄弟。
虎口:比喻危险。
20.重庆方言俗语(概念):是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长短不拘、形式自由的通俗语句,往往使用其比喻义和引申义。
21. 重庆方言俗语特点1.结构多样:惯用语:三字格;动宾结构。
歇后语:引子和释义前后独立。
谚语:句子形式。
俗语:长短不一,短语和句类型丰富。
2.使用灵活:(1)异构同义黄瓜(南瓜)还没起蒂蒂儿。
黄瓜(南瓜)刚起蒂蒂儿。
(2)插入扩展离了萝卜不成席→离了……萝卜,成不了……席。
3.结构附加:主体结构前后附加结构,附加结构意义与俗语本义无关联。
目的:韵律、对称。
例析:咸吃萝卜淡操心。
东说西说,烟杆脑壳。
东说西说,盐巴秤砣。
又歪又恶,吃豆芽不掐脚脚。
一张桌子四个角,说得脱来走得脱。
门门门,整熟人。
22.语法结构:汉语句法结构中常见结构类型在俗语语法结构中均有表现。
(一)短语结构1.主谓结构: 陈述和被陈述;名+动例析:四两拨千斤:以少胜多。
脑壳都大了:为某事而倍感烦恼。
豆腐盘成肉价钱:得不偿失。
话都递到嘴边了:交谈中明示某人应表达某义。
手脚不干净:小偷小摸。
2.动宾结构: 支配与被支配;动+名例析:吃了豹子胆:胆子大。
打不出喷嚏:吃亏但又说不出口。
说不出个子曰:不能给予明白的解释。
看走了眼:看错了人或事。
晓得锅儿是铁铸的:知道厉害了。
3.偏正结构: 修饰与限定;定语+名或状语+动例析:黄泥巴脚杆:指农民。
椒盐普通话:不标准的普通话。
顺口打哇哇:不管别人的话对不对,都顺着说。
4.动补结构: 补充说明;动(形)+补蒙在鼓里头:对某事毫不知情。
吃得开:某人权力很大。
输不起:经济或心里不能承受损失。
5.连动结构:动1+动2+……;动词陈述相同主语例析:捏倒鼻子哄眼睛:做事不踏实,敷衍了事。
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别人看不顺眼。
比倒箍箍买鸭蛋:严格按标准办事,过分死板。
6.兼语结构:动宾+主谓;动词陈述主语不同捉些虱子在脑壳上爬:自找麻烦。
逼倒牯牛下仔仔:逼着别人做不可能成功的事。
23.辞格(修辞方式)多样:(1)特定的表达形式(2)特定的表达效果24.俗语修辞方式分析1.婉曲委婉含蓄,不直截了当,从字面意义推导使用意义。
例析: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很难找到。
好狗不挡路:骂挡在路上的人。
看倒都胀眼睛:看见不舒服。
问三不问四:不问清楚。
2.比喻通过相似点的联想体会出里层意思。
例析:马屎皮面光:比喻人或事务表里不一。
手长衣袖短:比喻遇到了很难办的事。
打不出喷嚏:比喻吃了亏但又说不出口。
吃屎的把屙屎的估倒了:不问清楚。
3.夸张有意夸大事实,使人从字面意思的不合理领悟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讽刺。
例析:想一锄头挖个金娃娃:讽刺那些想一下子就发大财的人。
衣服角角都扇得死人:讽刺那些由于钱多或势大而大模大样的人。
4.双关表里兼顾,同时表现。
谐音双关协义双关例析:不进油盐: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到底。
5.借代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用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推测出其实在意义。
例析:吃错了药:表示精神不正常,不合常理。
用原因代替结果。
戳鼻子忤眼睛:互相执着对方的鼻子眼睛,形容两人矛盾很深见着就互相指责。
是具体代抽象。
少数俗语只用期中一部分词语,另一部分没有实在意思,只起衬语的作用。
例析: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一”没有实在意思,起到衬语作用。
死个舅子都不干:坚决不干。
一不做二不休:即不做不休,表示干脆的态度。
25.引子与注解的意义关系(歇后语包括:引子与注解)1.注解表示方式半夜捉虱子——过摸蛇吃鸡蛋——打浑吞2.注解表示评价或判断包丹布洗脸——真大方裁缝的尺子——正尺(吃)3.注解表示原因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吹糖娃娃的打架——不想做人了4.注解表示目的鼻子里插葱——装象(像)厕所里栽小菜——将就屎(使)5.注解表示结果bao鸡母哈糠壳——空欢喜蚕子牵死——自己弄来网起6.注解用语描写百货大楼的服装——套是套的蚕子的脑壳——亮的7.注解说明事物特点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白市驿的板鸭——干绷8.注解对引子的补充说明孝悌忠信礼义廉——无耻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9.注解表示用途裁缝的脑壳——荡针(当真)和尚买篦子——梳(酥)肉10.引子和注解说明的是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两个鹅石宝大碰——斗石(豆豉)两个扁嘴子打架——斗鸭(豆芽)两个大头猫打架——斗虎(豆腐)26.利用双关手段胡子上贴膏药——毛病蒋介石的脑壳——不毛之地注意语法双关:棺材里的耗子——吵死人土地老汉搬家——神(乘)不住了27.谚语的特点(重点:第四点) 1.通俗性 2.口语性 3.方言性4.哲理性(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教育作用例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小时偷鸡,大时偷象。
28. 谚语的类型:根据其反映的内容分类:1.农业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2.气象谚:有雨四脚亮,无雨顶上光。
3.风土谚4.卫生谚5.事理谚根据其教育作用分类:1.讽颂谚 2.规劝谚29.谚语的语法结构:复句式谚语(最多);单句式谚语(较少)30.谚语的修辞方式1.对偶(形式) 穷得志气,饿得新鲜。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2.比喻兔子满山跑,不如老窝好。
山大无柴,树大无桠。
3.顶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
4.对比(意义)(要么相同,要么相反)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bao鸡母。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5.回环(巅倒顺序)人不欺地,地不欺人。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6.双关(用的最多的是谐音双关)(1)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谐义双关)(2)出头椽子先遭烂(难)。
(谐音双关)(3)语法双关31.方言本字例释1、巴:贴近、靠近、挨着、粘着。
(元明时即有此意)巴倒门方狠。
不是汗衫不巴肉,不是瘦肉不巴骨。
《说文解字》巴,虫也。
或曰食象蛇,象形。
《辞源》巴,贴近,靠近。
(假借)例:《警世通言》卷十一“巴着井栏一望,黑洞洞地。
”“巴倒烫”“巴片”“巴实”2、bao:抱……抱鸡母不抱,按倒也不抱。
抱鸡母打摆子——又扑又抖。
《广韵》:“bao,鸟伏卵”。
《方言》:“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
《通俗文》:“鸡做卵,北燕谓之抱”。
3、坌:ben “蘸、沾、糊”包谷粑坌芥末——又黄又冲一个人蘸两个碟子——坌(笨)了又坌(笨)《说文解字》:土分,尘也。
《蜀语》(明.李实):“和物为捹”重庆话:你身上啷个坌这么多的灰啊?粑粑坌点白糖好吃一些。
4、(提手旁)刍cou:往外(上、前)用力。
《汉语大字典》:抽(普通话)、(提手旁)周、(提手旁)刍古例:《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蒋宗福):师cou一僧上法坐。
5、螬cao 打螬气:饥饿或想吃油荤东西。
可引申表示允诺了别人什么好处,又没法实现。
螬:本字为“?”《广韵》:“?,病也,音曹”。
《蜀方言》:“腹常如饥曰?”。
形声字“螬”同音假借而成。
螬的本义是指金龟子的幼虫。
6、顿:den 用力放或者立起的意思。
例:羊肉萝卜加当归——炖(顿)起了古:停留、止息之义。
重庆话一般指放锅碗桶等内空的用具或某些立体性的东西,也可指东西存在的状态。
“招牌顿稳了”7、dong(?):痴愚,不晓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