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感受信息》教案(沪科版初三)2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一节 感受信息课件

三、实际的电话机
• 1、实际的电话机除听筒.话筒外,还有电铃,拔号设备等. • 2、现代的电话有:无线电话,可视电话、录音电话等等.
电报
•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实用的电报机, 从此人们可以做到同时在两地之间传递 信息。早期的电报完全由人工操作,主 要传送文字信息,经过不断改进,又发 展了机械式电报机,现在又发展到自动 化程序较高的电子式电传机,还有能自 动将电码译成汉字的中文电报译码机。 用电报传递信息具有经济、迅速、保密、 方便等特点。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 (二)听筒
• 1、听筒结构:听筒里有一个永磁铁,它 的两个磁极上套有螺线管,磁极前有薄铁 片.
• 2、听筒特点:由于永磁体的吸引,薄铁 片有些弯向磁铁.
• 3、听筒作用: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振 动.
听筒结构:
听筒里有一个 永磁铁,它的 两个磁极上套 有螺线管,磁 极前有薄铁片.
二、电话的原理
。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2021/3/182021/3/182021/3/18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19.1感受信息-(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沪科版)

19.1 感受信息(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沪科版)教案:感受信息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信息的作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会观察和分析信息现象,提高动手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对信息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信息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难点:信息的应用领域和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信息现象,如手机通讯,引发学生对信息的思考。
2. 讲解信息的概念:介绍信息的基本定义,信息是由消息、数据和信号组成的。
3. 实验观察信息传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信号和声音信号的传递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5. 探索信息应用领域:学生分组研究,找出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如通讯、交通、医疗等。
6. 思考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学生分组讨论,预测信息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如物联网、大数据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信息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难点:信息的应用领域和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信息的概念和传递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信息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面的探讨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观察信息传递在实验观察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光信号和声音信号的传递实验。
这个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理解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我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信号的强度、清晰度和传递速度等要素,这些是理解信息传递的关键指标。
九年级物理全册 19.1 感受信息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1节感受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过程与方法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信息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电话和电报。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言: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
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
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我们今天的探究,就要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现电脑网络通信的奥秘,寻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自主预习案】1·信息的基本形式可能是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像等2·古代的___________、现代的___________等纸质印刷、_____________ 等电子出版物都是记录信息的载体·3、电话的话筒把声音的信号转变为_____________的信号传递出去,再通过听筒把_____________信号变成声音的信号,把传输的声音还原出来·3、电话的话筒把声音的信号转变为_____________的信号传递出去,再通过听筒把_____________信号变成声音的信号,把传输的声音还原出来·【课堂探究案】探究点1:古代信息的传递任务:阅读教材,阅读后小组交流,回答下列问题:1.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2.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3.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探究点2:自学课本“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知道话筒和听筒的构造及作用,能说出电话是如何把声音传递到远方的;比比看下列问题谁找的结果更准确,小组内交流。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话;2.电话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①最简单的电话主要由和组成,己方的话筒与对方的听筒是联的,当然电路中还要有。
感受信息-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感受信息-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前言“感受信息”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知识,更应当感受知识的魅力、感受信息的价值。
在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的教学中,也十分注重让学生通过感受信息,深度理解知识。
教学内容本教案旨在教授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中的“感受信息”模块,包括以下几个板块:1. 探究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软件基础知识在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讲解常见的软件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云计算、数据处理等方面。
通过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软件的实际应用。
3. 版权和知识产权在了解软件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在信息时代下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
4. 信息素养通过对信息素养的讲解和实践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合理使用信息的基本素养,避免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概念和应用场景。
2.了解软件基础知识,掌握常用软件操作技巧。
3.知晓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规定。
4.懂得进行信息检索和使用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2. 过程目标1.感受信息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2.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概念和应用场景。
2.掌握软件基础知识,了解常用软件的操作技巧。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产权和信息素养的概念,加强道德意识的教育。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强实践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2.课堂讨论法:带领学生探究问题,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9.1感受信息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感受信息教学目标: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和电报。
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信息的本质概念。
难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点拨法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境导入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
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
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我们今天的探究,就要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现电脑网络通信的奥秘,寻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课堂探究】1.信息的记录和存储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1)五次信息革命①语言的诞生。
②文字的创造。
③造纸、印刷术的发明。
④电报、、广播、电视等的出现。
⑤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早期信息传播特点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
2.信息的传播现代信息的传播主要采用哪些方式?电报和的发明者是谁?它们的原理是怎样的?信息是怎样传播的?(1)电报电报的发明者是莫尔斯,他用短、长脉冲代表字母,使信息以电码的形式沿电线传送。
(2)的发明者是贝尔, 主要由听筒、话筒和键盘组成。
(3) 工作原理①声音的振动——变化的电流——声音的振动。
②话筒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③听筒由电磁铁、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振动。
板书设计课堂检测1.下列物体中不具有信息存储能力的是(C)A.人的大脑B.录音机的磁带C.电视机的荧光屏D.计算机的硬盘2.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下列排列中,按照变革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A.文字的创造、语言的诞生、印刷术的诞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电磁波的应用B.印刷术的诞生、语言的诞生、文字的创造、电磁波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C.语言的诞生、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诞生、电磁波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D.电磁波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文字的创造、语言的诞生、印刷术的诞生3.比较下列各类传递信息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量最多的是(D)A. B.电报C.书信D.可视4.关于的工作过程:①膜片忽松忽紧地压迫碳粒;②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波使膜片振动;③电阻忽大忽小变化;④磁体对膜片的吸引力忽大忽小,使膜片振动,把传输的声音还原出来;⑤在电路中产生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19.1感受信息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9.1 感受信息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感受信息》,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感受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理解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学生的实践活动,感受信息的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接收短信,引入信息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理论讲解:利用投影仪,展示信息的相关理论,如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让学生对信息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电信传播实验,光纤传输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信息,理解信息的传输过程。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讨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让学生感受信息的重要性。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学生的实践活动,感受信息的过程。
2. 活动难点:信息的概念,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信息的概念,是否理解了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创新,如设计一个信息传输的实验,感受信息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关注的。
一、信息的概念信息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在引入环节,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接收短信,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感受信息-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感受信息-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背景介绍本教案是为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的“感受信息”这一单元编写的。
本单元主要介绍信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通过信息获取、传播和利用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的特征与趋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信息及其分类;2.掌握信息获取、传播和利用的技能;3.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趋势。
能力目标:1.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2.锻炼信息筛选和分析的能力;3.提高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敬重信息、尊重知识的态度;2.弘扬“实践+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3.1 信息的概念及其分类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信息的概念及其分类,包括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点、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分类等。
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概念和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后续的教学。
3.2 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是信息利用的第一步,本节课主要介绍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包括图书馆、网络、媒体、人际交往等。
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有效获取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3.3 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传播是信息流通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广播传播、新媒体传播等。
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信息传播的技能和方法。
3.4 信息的利用信息的利用是信息价值的实现,本节课主要介绍信息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包括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应用等。
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方法,并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5 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趋势信息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本节课主要介绍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趋势,包括信息全球化、信息化生产、虚拟经济、数字福建等。
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变革影响,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既注重学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
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第一节 感受信息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第一节感受信息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2.了解电话和电报.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作出的贡献.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记载和传播,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中作出的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电话、电报的工作原理.感受周围信息的获得,并了解其感受过程.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演示电话机一部、电话挂图*幅.师:如果我们想了解远在他乡的同学或朋友的近况,你可以怎样做?(由此导出新课:第一节感受信息)知识点1 信息的记录和存储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指导.师1.什么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你知道哪些记录信息的方式?请列举说明.生:1.大脑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西周初期的文字,商代牛骨刻辞都是早期记录信息的方式,现代记录信息的方式有光盘、计算机硬盘和U盘.师2.什么的出现使人类记录信息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生:2.文字.师3.什么发明加快了文明的进程,也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信息?生:3.造纸和印刷术.师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有了什么样的记录信息的方式?你是怎样利用电脑或手机来保存或传送信息的?生:4.有光盘、手机和照相机的内存卡、计算机硬盘和U盘等,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脑的电子邮件传送信息.易错警示:容易把录像带、磁带错误地认为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把电视错误地认为是记录信息的载体,错误原因是不明白录像带、磁带本身只能存储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它们自身不能传递信息,它们所储存的信息要借助电视机或收音机进行传递,所以电视、收音机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要点归纳:信息记录和存储的方式有大脑、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磁记录和光记录等.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应课时中思维拓展题目,并进行讲解.知识点2 信息的传播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指导点拨.师1.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采用了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生:1.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及驿马、烽火、信鸽等方式传播信息.师2.早期的信息传播有哪些缺陷?生:2.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少.师3.是谁发明的电话?它的结构怎样?话筒和听筒都有怎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生:3. 1876年贝尔发明的电话,由话筒、键盘和听筒组成,听筒中有能振动的膜片和随话音跳动的碳粒,原理是把声信号变成电信号,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原理是把电信号还原成声信号.4.谈一谈你是怎样利用手机和电脑来保存和传播信息的?生:4.可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脑的电子邮件传播信息.要点归纳:1.贝尔发明的电话,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听筒2.话筒的工作原理:对着话筒讲话时,话筒的膜片振动,时紧时松地压迫炭粒,盒中炭粒的电阻时小时大,流过炭粒的电流也发生变化,这样话筒就将声音信号变成了电信号.3.听筒的工作原理:当变化的电流通过听筒的线圈时,听筒内的电磁铁对膜片的作用力也随之变化,使膜片振动,这样听筒就将电信号变成了声信号.话筒和对方听筒是串联在电路中的.知识拓展4.模拟信号:话筒将声音转换成信号电流,这种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模仿”着声信号的“ 一举一动”.这种电流传递的信号叫做模拟信号.5.数字信号: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做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有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等优点,所以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数字通信.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应课时中思维拓展题目,并进行讲解.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都比较新颖,想把它们讲透、讲精的确不容易.2.电话的构造与原理尽量体现方法与思想的设计.如要想把声音信号变成电流信号,改变电流,该怎么办,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想办法改变话筒的电阻,即老式电话的原理; 可以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由运动产生电流,即现代话筒的构造,总之讲解宜从其本质上讲,学生理解起来才透彻.3.数字信号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编拟数字密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兴趣高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感受信息》教案(沪科版初三)2一、教学目标:1.了解要紧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3.能讲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奉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要紧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难点:了解电话和电报。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预备:录音磁带、录像磁带、运算机软盘、各种磁卡、电话实物及其挂图五、教学设计:引言: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
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
古代士兵一旦发觉敌情,便赶忙点燃烟火发出警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讲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我们今天的探究,就要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觉电脑网络通信的隐秘,查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信息的概念二、古代信息的传播三、信息的记录四、现代信息的传播五、电报六、电话七、课堂练习八、课堂小结九、课外作业提出咨询题:当今世界的三大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你明白什么是信息吗?你明白古代人们是如何样传递信息的吗?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你明白信息的记录的进展历史吗?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信息的记录上作出过哪些杰出的奉献?现代信息的传播要紧采纳哪些方式?电报的发明者是谁?信息是如何样传播的?出示电话的挂图和实物,咨询:电话的发明者是谁?它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和学生一起分析电话的结构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电磁波和因特网的相继显现,使人类的信息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课堂练习1.以下记录信息的文字和材料中,反映的技术最进步的是〔〕甲骨文B金文C.木牍D.纸2.电话机话筒里的金属盒、碳粒和膜片构造在一起,它的作用相当于〔〕A.开关 B.电源C.变阻器 D.电磁铁3.电话由话筒、听筒和三部分组成。
电话的话筒的作用是,听筒的作用是。
学生小结课外作业: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电报和电话〔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原理和应用回答:信息确实是通过加工的数据,简单的讲确实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它对拥有者的决策或行为起着直截了当或潜在的阻碍。
讨论、交流、回答讨论、交流、回答讨论、交流、回答讨论、交流、回答学生观看挂图,拆开话机观看结构,回答以下咨询题完成练习小结本节课外调查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六、板书设计:第一节感受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确实是通过加工的数据,简单的讲确实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它对拥有者的决策或行为起着直截了当或潜在的阻碍。
●古代信息的传播:1.方式:烽火、驿马、信鸽2.特点: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信息的记录:大脑—文字〔牛骨、竹简和木牍——纸、印刷术〕-光记录、磁记录●现代信息的传播:电报、电话——电磁波、因特网●电话的原理:1.概念2.组成:话筒、听筒和键盘3.原理:声音的振动——变化的电流——声音的震动话筒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和薄铁片组成,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
七、教学反思:略八、教学参考一、上帝制造了何等奇迹!——电报的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现在一样是〝无线〞的,如利用以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伙儿认为这是最早传递消息的方式了。
事实上不是,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方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再通过〝鼓声接力〞和专门的〝击鼓语言〞,可在专门短的时刻内把消息准确地传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可不能像前段时刻湖南卫视的〝悄悄话接力〞那样传得完全变了样。
事实上,不论是击鼓、烽火、旗语〔通过各色旗子的舞动〕依旧今天的移动通信,要实现消息的远距离传送,都需要中继站的层层传递,消息才能到达目的地。
只是,由于那时人类还没有发觉电,因此要想畅通快速地实现远距离传递消息只有等待了…… 人类通信史上革命性变化,是从把电作为信息载体后发生的。
1753年2月17日,在«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C·M的书信。
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电流进行通信的大胆设想。
尽管在当时还不十分成熟,而且缺乏应用推广的经济环境,却使人们看到了电信时代的一缕曙光。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
据讲两兄弟是第一个使用〝电报〞那个词的人。
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在当时闻名物理学家奥斯特电磁感应理论的启发下,制作出了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电报机;1837年6月,英国青年库克获得了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
他制作的电报机第一在铁路上获得应用。
只是,这种方式专门不方便和有用,无法投入真正的有用时期。
历史到了这关键的时候,看起来停顿了下来,还得等待一个画家来解决。
美国画家莫尔斯在1832年旅欧学习途中,开始对这种新生的技术发生了爱好,通过3年的钻研之后,在1835年,第一台电报机咨询世。
但如何把电报和人类的语言连接起来,是摆在莫尔斯面前的一大难题,在一丝灵感来临的瞬时,他在笔记本上记下如此一段话:〝电流是神速的,假如它能够不停顿走十英里,我就让他走遍全世界。
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显现火花,火花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刻长又是一种符号。
那个地点有三种符号可组合起来,代表数字和字母。
它们能够构成字母,文字就能够通过导线传送了。
如此,能够把消息传到远处的崭新工具就能够实现了!〞随着这种伟大思想的成熟,莫尔斯成功地用电流的〝通〞、〝断〞和〝长断〞来代替了人类的文字进行传送,这确实是鼎鼎大名的莫尔斯电码。
1843年,莫尔斯获得了3万美元的资助,他用这笔款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兴奋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制造了何等奇迹!〞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
从此,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嘀—嗒〞一响〔1秒钟〕,电报便能够载着人们所要传送的信息绕地球走上7圈半。
这种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种通信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讲到那个地点,还有一个故事必须提到,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发出电报〝SOS,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
〞几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客轮本应能够救起数百条生命,然而这条船上的报务员不值班,因此没有收到这条信息。
从此以后,所有的轮船都开始了全天候的无线电信号监听。
二、〝沃森特先生,快来帮我啊〞——电话的发明电报传送的是符号。
发送一份电报,得先将报文译成电码,再用电报机发送出去;在收报一方,要通过相反的过程,立即收到的电码译成报文,然后,送到收报人的手里。
这不仅手续苦恼,而且也不能进行及时双向信息交流。
因此,人们开始探究一种能直截了当传送人类声音的通信方式,这确实是现在无人不晓的〝电话〞。
欧洲关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始于18世纪,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方法。
尽管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一直沿用至今。
1861年,德国一名教师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话机,利用声波原理可在短距离互相通话,但无法投入真正的使用。
如何把电流和声波联系在一起而实现远距离通话?亚历山大·贝尔是注定要完成那个历史任务的人,他系统地学习了人的语音、发声机理和声波振动原理,在为聋哑人设计助听器的过程中,他发觉电流导通和停止的瞬时,螺旋线圈发出了噪声,就这一发觉使贝尔突发奇想——〝用电流的强弱来模拟声音大小的变化,从而用电流传送声音。
〞从这时开始,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就开始了设计电话的艰辛历程,1875年6月2日,贝尔和沃森特正在进行模型的最后设计和改进,最后测试的时刻到了,沃森特在紧闭了门窗的另一房间把耳朵贴在音箱上预备接听,贝尔在最后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地叫了起来:〝沃森特先生,快来帮我啊!〞没有想到,这句话通过他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沃森特先生的耳朵里。
这句极一般的话,也就成为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话音而记入史册。
1875年6月2日,也被人们作为发明电话的伟大生活而加以纪念,而那个地点——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也因此载入史册,至今它的门口仍钉着块铜牌,上面镌有:〝1875年6月2日电话产生在此。
〞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
1877年,也确实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300公里。
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
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
电话传入我国,是在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钞票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话。
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
1889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了一部电话,包括自制的五六十种大小零件,成为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电话。
最初的电话并没有拨号盘,所有的通话差不多上通过接线员进行,由接线员将通话人接上正确的线路,拨号盘始于20世纪初,当时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一位内科大夫因担忧一旦接线员病倒造成全城电话瘫痪而提起的。
只是在我国70年代,部分区县还在使用干电池为动力,没有拨号盘的手摇电话机。
今天,世界上大约有7.5亿电话用户,其中还包括1070万因特网用户分享着那个网络。
写信进入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复苏时期,只是,这些信件也是通过这根细细的电话线来传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