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评析

三国演义评析

三国演义评析《三国演义》评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小说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就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进行评析。

一、作品背景《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元184年-280年)300余年间的历史事件。

作品第一次纪录片性地反映了士族家族之间的斗争、政治、战争等复杂的政治生态。

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独特文化氛围,包括道德、哲学、文学和人际关系。

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形象丰富的主人公,是该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物塑造伟大而真实,各具特色而不乏人性。

其中,诸葛亮是“孔明先生”不朽的形象,他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谋略在文化上得到传承;关羽是忠诚仁义的代表,形象深入人心。

三、艺术表现《三国演义》讲述了一段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历史故事,融入了丰富的色彩、充分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例如描写南方的风景和风物,这些特色已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品牌之一。

在艺术表现上,《三国演义》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姿态,更体现出小说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它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小说。

总之,《三国演义》是中华文化瑰宝,伟大的文学名著。

在它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门阀相对、家族陶瓷、政治斗争、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阐述,也能感受到一个时期文化的特征和艺术形态。

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人们仍然能在今天从这部小说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和感受

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和感受

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和感受
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

以下是我的评价和感受:
评价:
1. 历史性:《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2. 文学性:《三国演义》的语言优美,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教育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的性格、行为、处世之道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感受:
1. 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三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他们的义气、忠诚、勇敢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2. 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非常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每一次战争都是惊心动魄的,而且每一次战争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3. 人物命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命运多舛,有的人一生荣华富贵,有的人却英年早逝。

这些人物的命运给人深深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生动,情节曲折,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三国演义》的内涵分析。

一、民族精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突出了中国民族的战斗精神和民族气节,塑造了大量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

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常常以一敌多,孤军奋战,最终取得胜利;曹操、刘备等人则显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不少时候面对困难和危险仍能坚定不移地维护统一和安定。

这种精神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同时也凸显了东方文化中一种深奥的价值观念。

二、历史思考《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意义的小说。

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时间,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作者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和思考也非常深刻。

在小说中,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判断和评价,例如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分析,对于兵法和战略的解读等等。

本书反复强调了“仁者爱人,智者治人”的观念,对于历史中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问题,作者始终保持了客观、公正和深刻的分析。

三、人性思考《三国演义》中不光是一个个历史英雄和战斗场面,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一个个角色的心理和行为。

作品中出现了诸如曹操的心机,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谋略等人性思考。

通过塑造人物,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样性,表达出了对人性道德的思索和探究。

同时,背景设定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例如:“仁者爱人,智者治人”、“吾身雋于物,而心忽微于无物”等等思想,让人们深切地感知到其中内涵的深刻与博大。

综上所述,从民族精神、历史思考和人性思考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历经风雨之后,我们深入品味这部经典作品中,似乎也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受。

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涤荡,潜移默化的陶冶,使自己的人生及未来有更为充实和未来的方向。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它以描绘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战斗和权谋为主线,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深刻反映了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解读,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以汉末黄巾起义为开端,以西晋灭吴为结束,贯穿了近100余年的历史时期。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激烈的战斗、阴谋诡计和智勇双全的矛盾冲突。

主要包括三国鼎立、英勇豪杰的兴起、英雄联盟的构建以及三国争斗的最后结果等多个篇章。

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都通过精彩的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兵法谋略和军事技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各个角色的个性与智慧。

与此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权谋之间的明争暗斗,如曹操、刘备和孙权之间的政治斗争,霸王之争的权力较量等等。

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构成了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各自的个性特点和英雄气概。

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智勇双全、手段狡诈的权谋家,他的个人魅力和军事才智使他成为故事中的主要反派角色。

刘备则被塑造为一个仁义之君,忠诚正直,广纳贤士,一直追求着统一天下的理想。

孙权则展示了一个明智稳重、善于识人用人的一方诸侯形象。

除了主要角色,还有许多次要人物赋予了《三国演义》更多的色彩。

如吕布的勇猛冲动、貂蝉的美艳聪慧、诸葛亮的卓越智谋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互为矛盾、相互影响,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

通过小说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小说中对当时社会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以及分裂局势进行了描写。

整个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得以展示,同时也表现了群雄逐鹿和百姓苦难的现实。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1. 忠诚与反腐倡廉《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刘备忠于国家,始终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关羽一心一意为主公尽忠职守;张飞则为朝廷辅佐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如贾诩、张让等人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凸显了忠诚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 英雄主义与悲剧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给人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赤壁之战、长坂坡等,这些英雄事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此外,一些悲剧人物如貂蝉、诸葛亮,更增加了小说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3. 战术智谋与智勇双全《三国演义》展示了多样化的战术智谋和智勇双全的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诸葛亮。

他智谋过人,巧妙运用木牛流马、借东风等手段,帮助刘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而且他有着远见卓识般的眼光,对周围局势洞察一目了然。

通过对于智谋的描写,小说激发了读者的智慧和洞察力。

二、艺术成就1.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生动,人物性格各异,性情鲜明。

刘备仁德仁义,正直而君子;曹操威严而聪明,头脑精明,对政治有着高超的把握力;孙权深思熟虑,善于观察形势。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情节紧凑有力《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的冲突、战争的较量、英雄的事迹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故事的连续性和紧凑性让人无法释怀,深深地将人拉入故事的情节中。

3. 叙事方式生动鲜活《三国演义》采用了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给人带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

作者以恢弘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战乱年代的沧桑与壮美。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

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大量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复杂而精彩的三国时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入以及思想哲理的内涵。

首先,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冲突。

从董卓之乱开始,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故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这些战役展现了各方势力的勾心斗角,巧妙地描绘了各个人物的智勇和谋略。

同时,故事中的背叛、权谋、婚姻纠纷等情节也为整个故事增加了许多曲折和引人入胜的元素。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深入骨髓,栩栩如生。

著名的诸葛亮被塑造成了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的形象,他出生贫寒却能在乱世中为国家尽忠,并以卓越的智慧辅佐刘备,被尊称为“卧龙”。

曹操则是一个集权谋、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于一身的政治家。

关羽、张飞、刘备等人物也各有特色,展现了各自的英雄气概和忠诚信仰。

这些人物形象的精彩刻画,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气质和内心的世界。

最后,三国演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

作者通过描绘纷乱的乱世,以及人物之间的斗争、婚姻等情节,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忠诚与背叛的问题。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看似英勇无畏的英雄们,也有诸多背叛与欺骗。

同时,通过刻画各个人物的形象和行为,作者也反映了对个人品格、忠诚与义务的思考。

这些思想哲理在整个作品中体现得深入而细腻,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不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精彩有趣,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思想哲理的表达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无论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反思,还是对人性的探讨,三国演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试论述三国演义的不足之处

试论述三国演义的不足之处

试论述三国演义的不足之处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小说,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
1. 历史真实性问题:《三国演义》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其中很多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

虽然这些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但也存在一些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以便正确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事件。

2. 文学手法问题:《三国演义》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虽然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但也存在一些文学手法上的不足。

例如,小说中有些人物形象过于夸张,使得读者难以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另外,小说中有些情节过于离奇,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3. 价值观念问题:《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历史时期和人物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但也存在一些价值观念上的问题。

例如,小说中有些人物形象过于完美,使得读者难以接受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另外,小说中有些情节过于暴力、残忍,可能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在历史真实性、文学手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由这个故事演变到现在,“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一个成语,谁来说说它现在的意思?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全班齐读“三顾茅庐”。
(二)课题质疑,初读解疑
1、学生质疑,预设问题:
A、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
B、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C、当时情况怎样?
D、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开元路小学“浅草”文学社社教案
责任人:王珍珍赵佳华
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
活动目的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三)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以下诗句对联分别描写了《三国演义》哪些人物和哪些事件,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并思考一下,你对这些人有什么样的评价.
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1、看看咱们班的小书柜里放满了书,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书啊。大家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吗?
2、四大名著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3、全班齐读。
4、“顾”是什么意思?拜访。
三、知识冲浪
猜猜看,他是谁?
这节课我们走近《三国演义》,评说诸葛亮。
四、评说诸葛亮
说说诸葛亮的信息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有关他的歇后语非常多,老师出几个考考大家怎么样?(课件出示“歇后语”)成语、俗语(课件出示)
一条歇后语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课后同学们用最简洁、又最生动的语言说一个你喜欢的故事给你的同学听。
(2)课题叫“三顾茅庐”第一小节就交代了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他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认真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故事背景?
A、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了基业,刘备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刘备急需一位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辅佐。
对联诗句人物(曹操、关羽、诸葛亮)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挥,第一检查学生课后是否有去阅读;其二把握学生对著作的了解程度。
二、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
1、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
第一回合(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便出现,更以整段篇幅给予描写。其中作者便把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并为曹操人物形象作了定位。
五、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两者是否相同?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演义》中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得才能。
请欣赏名句
有一幅对联可以概括他一生的事迹,同学们知道吗?
总结。
五、课堂总结
刚才我们通过交流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走近了诸葛亮,感受到了他的才华横溢,聪明绝顶。透过故事可以使我们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品格。
活动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真是说不尽三国英雄事,道不完千古将士情。课下有待同学们进一步研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作品中的“秋月春风”吧。
开元路小学“浅草”文学社社教案
责任人:王珍珍赵佳华
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
活动目的
教材简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注意,“顾”的最后一笔是竖提而不是竖弯钩,请大家用钢笔在课后田字格里把这笔清晰地描红出来,提醒自己不要写错。
5、“茅”,大家看它的部首是——草字头。指的就是——茅草。这个字特别容易把撇丢了,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再写一遍,牢牢地记住它。
6、“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做的房子。
7、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呢?加上人物。
三、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
(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
(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特?、社会风貌等。
四、运用所学的方法、拓展延伸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活动内容
引导阅读《三国演义》
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例如:
1、蜀国有“五虎上将”,他们是哪五个,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样是君主(首领),刘备、孙权两位又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四、进行课堂总结,进行有意识的激发
首先对《三国演义》进行再一次的简单回顾,其次,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点评,最后,把如何阅读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回顾和总结。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活动内容
学习《三国演义》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上面的相关历史事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请同学起来发言,分别阐述上节课课后作业所留下来的三副诗句和对联所描写的《三国演义》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上面的相关历史事件。
2、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
重点回合:
第一回合、第五回合、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再到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B、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1、有许多的成语、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探囊取物、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等等
2、《三国演义》中人物并不是人人都有姓名的,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还有的无名又无姓,你能找出几个来吗?
3、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你还读过哪些?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可以立足《三国演义》本身,也可以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基调,写一篇读书笔记,参考题目:
《我眼中的××》、《我为曹操平反》、《历史中的××》
活动小结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人物形象的刻划,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开元路小学“浅草”文学社社教案
责任人:王珍珍赵佳华
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
活动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学会透过故事可以使我们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品格的方法。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曹操的马惊起践坏了麦田,违反军规,曹操“割发权代首”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曹操践踏麦田后,“拟议自己践麦之罪”,而后“擎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割发权代首”
说明:曹操人物形象中奸诈狡猾的描写还有很多,时间限制不可能一一点明,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
(四)深入学习: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