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履行相关国际义务,促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农耕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即“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应当贯彻“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方针,建立“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多方参与”的机制。
第四条农业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报与审核第五条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为当地居民提供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和社会福祉的物质保障;(二)蕴涵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水土资源管理、景观保持等方面的本土知识和适应性技术,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与景观生态价值;(三)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在社会组织、精神、农事信仰和艺术等方面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四)得到遗产所在地居民的普遍支持,具备保护与发展的条件;(五)完成基本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设立遗产管理机构,出台保护与发展规划。
第六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由县、市(地)级人民政府提出,经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农业部。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留存,是农业文明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遗产的丰富多样性和博大精深,包括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文化、农耕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主要可以分为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农业节庆文化、农耕文化、农村建筑风格等几个方面。
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是指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的劳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农业生产技术方法。
这包括了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植物培育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技术。
其中,耕作技术是古代农民使用的最多的一项技术。
在中国古代,农民们通过犁耕和手工耕作的方法种植农作物,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土地肥沃程度、气候适应性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的技术方法。
灌溉技术也是古代农民非常擅长的一项技术。
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灌溉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灌溉工程,包括了井渠灌溉、重力灌溉、水力灌溉等多种形式。
这些技术方法至今仍然为农民所使用。
另外,植物培育技术和畜牧养殖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农民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
这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方法构成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二、农业节庆文化农业节庆文化是中国农民在农历的各种传统节日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文化。
中国的农历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农历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农民们会举行祭祀活动、表演民俗舞蹈、举行游园祈福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是农民们对自然界的感恩和祈福,也是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希望和期盼。
这些活动构成了中国农业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民在种植和耕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文化传统。
这包括了农作物种植、种植习俗、农耕信仰和农民歌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农民们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农业实践、技术、制度、象征和习俗等。
这些遗产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技术创新。
根据其性质和特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农业实践遗产农业实践遗产反映了中国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操作和技术手段。
这包括种植、养殖、水利、农具使用、耕作方法等。
例如,中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有传统耕牛以及水泥压路机的耕耘方式,还有水稻的秧插和稻田的收割方式等。
2.农业技术遗产农业技术遗产是指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技术创新和发明。
这些技术包括天文农历、农田保护、畜牧医疗、农作物选育、农业机械等。
例如,古代农民发明的水车、风车、犁等农具,以及农作物的育种和繁殖技术等。
3.农业制度遗产农业制度遗产是指中国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农村社会关系和行为准则等。
这包括农田的分配和管理、土地制度、农产品交易与流通、农民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等。
例如,中国古代的土地耕种方式、土地承包制度、农田水利管理制度等。
4.农业象征遗产农业象征遗产是指中国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各种农事仪式、祭祀活动、神话传说和信仰体系等。
这些象征着农民对自然的崇拜、对丰收、庇佑与祈求的希望和感激。
例如,中秋节、元宵节等与农业生产和收成有关的传统节日,庙会、祭祀等与农业相关的宗教活动等。
5.农业习俗遗产农业习俗遗产是指中国农民在农事活动中遵循的一系列习俗和仪式。
这些习俗和仪式包括播种仪式、祖宗供奉、婚嫁礼仪、丧葬仪式等与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传统习俗。
例如,中国农民在春耕、夏插、秋收等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一系列习俗。
以上就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些分类。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宝贵遗产,也是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文化的重要窗口。
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7(0)12
【摘要】11月24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总部举行的会议上,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和山东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获得原则通过,将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至此,我国将有15个项目进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江苏兴化垛田也在其中。
【总页数】1页(P7-7)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量;复合系统;黄河故道;中国南方;农林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2011年底我国年度专利数量将位居世界第一 [J],
2.全球农业共享中国智慧——以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首位 [J], 叶琦
3.我国以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首位 [J], 闵庆文
4.贵州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J], 无
5.世界第一!我国又有四个项目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作者: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第10期
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
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
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
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
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
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
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
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
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山东枣庄古枣林
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
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四川苍溪雪梨栽培系统
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
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
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
编者按:本栏目信息由各地生产、加工、经销企业及相关人士提供,与各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栏目不但充满机遇与挑战,而且蕴藏着无限的商机,真诚希望您把当地农产品最新的行情信息及时反馈给我们,让更多的商家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您所在地区的农产品价格,从而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
感谢您的支持和参与!另外,本栏目信息在选用时已力求真实准确,但由于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本刊编辑部无法一一进行核实,所以仅供广大读者朋友参考借鉴。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农办加[2016]24号【发布部门】农业部【发布日期】2016.12.09【实施日期】2016.12.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农办加〔2016〕24号)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部署要求,农业部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强化指导、扎实推进,依托专家、科学论证,着力做好普查工作。
在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各传统农业系统所在地有关部门和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普查工作。
此次普查按照农业部部署指导、省级组织审核汇总、县级农业部门组织填报的方式进行推进,基本摸清了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底数、类型和分布。
经过中国重要农业遗产专家委员会论证分析,上报的项目中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408项,现予以公布(其中,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和所处地域,专家委员会对部分农业生产系统进行了合并收录、名称修改等适当调整)。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
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传承农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
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挖文化内涵,完善保护机制,提升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成效,着力发掘与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肩负起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牵头单位的作用,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动本地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
二要强化价值发掘。
要在此次普查的基础上,加大价值发掘力度,对已公布的农业生产系统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特征与价值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为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农加发[2014]1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14.05.29
【实施日期】2014.05.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
(农加发〔2014〕1号)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策部署,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省级主管部门初审推荐的基础上,经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公示,现认定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等20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详见附件)。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各族劳动人民
1 / 1。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大 陆早作 农业 的发源地 。2 0 1 2 - I  ̄ :,敖汉 旱作 农业 系统被联 合国粮 农组织列 为全球重要 农业文化 遗 产 ( GI A H S):2 0 1 3 年被农业部列 为第一批 中国重 要农业 文化遗 产。 敖汉 旗 以旱作杂粮种植 为主 的生产和 生活方式 ,是对半干旱气候和水 资源短缺 条件长期适应 的 结 果。它所形成 的一 系列相 关的历史记 忆、 民俗文化 、农业景观 、生产技 术和独特 产品 ,构成 了敖 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长期的杂粮耕作 实践 中,原始 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 的沉淀 ,逐步形成 了歌谣 、 节令 、 习俗、耕技等丰富 多彩 的具有地 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并世代传承 。多种 农作物间作套种 或换 茬种植 ,形成 了敖汉旱作农业 系统独特 的靓丽 农业景观。 敖汉旗 的农作物 品种 丰富多样 ,时至今 日,敖汉旱作 农业保持 了连续 的传承 ,人工 除草 、施农 家肥等传统耕作 方式 ,呈现 了与所 处环 境长期协 同进化和动 态适应 ,干百年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 的 发展和百姓 的需要 。敖汉旗成 为世界 了 “ 中
全球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 :内蒙古 敖汉旱作农业 系统
内蒙古敖汉旗农耕 文明 ,是中国古代农业文 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境 内的兴 隆沟遗址 出土的
碳 化 粟 和 黍 粒 距 今 已有8 千 年 的 历 史 ,证 实 了 敖 汉 旗 是 中 国 古 代 北 方 旱 作 农 业 的 起 源 地 、横 跨 欧 亚
国杂粮 出赤峰 ,优质杂粮 在敖汉”的美誉。敖汉旗培育 的杂粮品牌享誉全国 ,杂粮产业 已然成 为富
民强 旗 的支 柱 产 业 。
犁 地播 种
锦绣 大地
( 图文由敖汉旗 农业遗 产保护 中心提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一、概念与特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标准(一)历史性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
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
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
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5.精神与文化:指该系统拥有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基本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三)持续性1.自然适应:指该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所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恢复能力。
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人文发展:指该系统通过其多功能特性表现出的在食物、就业、增收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
基本要求:能够保障区域内基本生计安全。
(四)濒危性1.变化趋势:指该系统过去50年来的变化情况与未来趋势,包括物种丰富程度、传统技术使用程度、景观稳定性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
基本要求:丰富程度处于下降趋势。
2.胁迫因素:指影响该系统健康维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强度。
基本要求: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三、辅助标准(一)示范性1.参与情况:指系统内居民的认可与参与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馈信息。
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可进入性:指进入该系统的方便程度与交通条件。
基本要求:进入困难较少。
3.可推广性:指该系统及其技术与知识对于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
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保障性1.组织建设: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
基本要求: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2.制度建设: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制定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完成情况,要求包括明确的政策措施、监督和奖惩手段等。
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3.规划编制: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编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要求包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变化、现状与价值的系统分析,提出明确的保护目标、相应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
基本要求: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附件2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模板概要◆农业文化遗产名称◆范围◆主要特点价值(系统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申请者(县级地方政府)◆责任者(主要责任部门,主要合作单位与技术支持单位)一、遗产地概况◆区域范围(指出明确的地理坐标和涉及的行政区域)◆自然条件(气候、土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人口与民族)二、遗产特征◆起源与演变历史◆农业特征(种养殖情况,品种类型)◆生态特征(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生物多样性,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景观特征◆技术体系(农作技术,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灾害防控技术)◆知识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传统知识,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知识,相关的乡规民约)◆文化特征(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节庆、习俗,饮食、服饰、建筑文化及其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创造性(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情况)◆独特性(国内同类型比较说明)三、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物质与产品生产(主要农产品及其特色,在保障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功能及其重要性)◆文化传承(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生活和艺术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多功能农业发展(在就业增收、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安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四、机遇与挑战◆主要问题◆主要机遇◆发展前景五、保护与发展措施◆已采取的措施◆拟采取的措施六、附件材料◆图件与照片◆音像资料◆其他证明材料(获奖、认证与科学研究证明)◆保护与发展规划七、承诺函具体格式内容如下例:承诺函我们郑重承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XXXXXX及其相关的生产方式、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文化多样性以及农业景观。
我们将制定长期保护与发展规划,采用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与可持续利用途径,保护此项农业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遗产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诺人:(地方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地方县级人民政府盖章)年月日附件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2012]4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总则本章着重阐述规划编写的背景、依据、原则、时限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背景应当根据国家(主要是农业部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要求,结合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并围绕保护对象的相关特征及政府工作,阐述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规划依据列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指导、约束、参考作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政府(部门)规划和其它相关文件。
(三)规划原则1.科学性规划编制应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及其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科学评估,保护与发展目标和采取措施力求科学合理。
2.前瞻性规划编制应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和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出发,力求高起点,注重长期目标的实现,确保规划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指导作用。
3.代表性规划的编制应当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规划的实施应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同时,让遗产地居民和保护者获益。
4.实用性规划编制应针对遗产特点确定目标与措施,并注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遗产保护与地区发展的协调,注重本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使目标可检查、措施可操作。
(四)规划时限一般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段,或近期、中远期两个时段,全部规划期一般为10年左右。
(五)技术路线说明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与流程。
一般应包括基础调研、基础分析、目标确定、规划编制方法与核心内容、征求意见、评审验收、审批发布等。
二、遗产特征与价值分析本章主要是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遗产的基本特征、核心价值以及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遗产特征1.起源与演变阐述遗产的起源与演变历史,并分析演变过程中的自然与经济社会影响。
2.系统结构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从生态系统与景观、农业生产、知识与文化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3.系统特征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从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濒危性等方面,阐述遗产的特征。
(二)遗产价值1.生态价值从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评估该遗产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
2.经济价值从原材料供给、产品生产、景观展示等角度,评估该遗产的经济价值。
3.社会价值从生计维持、社区服务、社会关系、劳动力结构、妇女地位、社会和谐等方面,评估该遗产的社会价值。
4.文化价值从精神依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角度,分析遗产在文化传承、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价值。
5.科研价值从史实考证、遗传资源、生态功能、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等角度,分析遗产在农业历史、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农村发展、民族生态、人类学等领域科学研究的价值。
6.示范价值从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保护途径的推广等角度,分析遗产的示范价值。
7.教育价值从人与自然和谐、历史价值等角度,分析遗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自豪感提升的教育价值。
8.独特价值通过与类似遗产进行比较,分析该遗产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价值。
(二)遗产的重要性与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1.遗产的重要性通过上述价值的分析,从历史地位、区域地位、潜在价值等角度说明该遗产的重要性。
2.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现行政策、价值观念、比较效益、自然演变趋势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本章主要是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劣势从工作基础、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品牌建设、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保护与发展的难易和效益显现、市场前景、自我维持能力(可持续性)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