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比拼》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小朋友的必修课,它涵盖了语言之美,历史典故,传统智慧,无疑是每个家庭教育“必备基本款”,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品德的教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时期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1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
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
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
不料,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
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
”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
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
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
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发生了。
下面将为你介绍四则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孟子还只是一个孩子。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她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徙户口。
第一次迁徙是为了离名士更近一些,让孩子能够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习。
第二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离学校更近一些,能够更方便地去上学。
第三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远离低劣的学生,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最终,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教育,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二、"鸿门宴"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宋义欲杀秦国的丞相秦国。
为了达到目的,宋义设下一个局,邀请秦国来楚国鸿门宴。
鸿门宴上,宋义企图刺杀秦国,但是被秦国及时发现并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轻信他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师出无名""师出无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位武术高手叫景丑,他非常厉害,但是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后来,他离开齐国,到秦国任武术教练。
景丑在秦国大放异彩,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名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四、"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非常嗜杀,不顾百姓的疾苦,专注于追求享乐。
在他的统治下,吴国经济和民生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必将付出代价。
总结: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各自展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的智慧、努力和勇气。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成语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众多的成语由于其独特的内涵和形式被创造出来,至今仍然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中。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兵家必争《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一些成语也因此而产生。
比如我们常说的“兵不厌诈”,就来源于《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这句话,意指在战争中需要使用各种策略和伎俩。
二、智勇双全在春秋战国时期,智慧和勇气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品质。
因此,许多与智勇双全相关的成语也应运而生。
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来自《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话,意指再聪明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而“勇往直前”则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勇敢向前的精神。
三、行动胜于言辞春秋战国时期,行动胜于言辞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所以也应运而生许多与此相关的成语。
比如,“言行一致”即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中的一句话,强调了言行要保持一致;而“言而无信”则指的是说话不算数。
四、兴衰荣辱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家的兴衰荣辱事关重大,这也使得一些与兴衰荣辱有关的成语得以诞生。
例如,“一败涂地”即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形容战败到了失败的地步;而“亡羊补牢”则出自《新序·冯唐易传》中的一句话,意指事情出了差错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五、道德伦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开始兴起,道德伦理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许多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成语也由此产生。
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来源于《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纯洁无私;而“为人民服务”则出自《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强调了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不仅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更是我们汉语文化的瑰宝。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怒发冲冠【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
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
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
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
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
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
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
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
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
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嗟来之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比拼》活动主题: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寓言以及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怎样让学生感知和体验这辉煌历史,让历史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找到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因而我提出“以生活铸就历史,让历史走向生活”的主题,设计了历史成语历史典故竞赛活动,虽然范围仅局限于中国古代历史但涉及教材(北师大版)的很多内容。
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所学历史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著名战役及相关的成语典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拓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借鉴电视节目《开心词典》、《幸运52》和《正大综艺》的作法,将涉及所学历史中的有关历史成语、历史典故设计成问答竞赛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参与、竞争、合作意识;学习、了解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典故的过程中,感受、形成奋发图强、竞争向上、自强不息、沉着机智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活动准备:1、教师在课前将活动方案告之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书籍、资料,尽可能多的了解有关历史典故、历史成语。
2、各班由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分小组作活动准备.3、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抢答题和必答题。
题目设计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有机结合,避免死板、干瘪。
活动方式及步骤: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将每组搜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成语,符合要求的每个5分。
2、通过成语接龙、问答必答、问答抢答、风险题等形式决出胜利者。
3、公布获胜小组及人员名单。
4、教师点评。
活动过程:一、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一环节-----成语接龙。
规则:在规定时间2分钟内每个小组写出尽可能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每个5分,作为底分。
二、第二环节——必答题。
(24题)规则:每组选手需要回答两道必答题,由指定同学代表回答,答对一题记20分,答错记0分。
小组代表未能正确回答的必答题,将交给其他小组的同学抢答,抢答正确的同学,你将会为你所在的组赢得10分。
三、第三个环节——抢答题。
(10题)规则:答对得10分,答错不扣分。
四、第四环节——风险题。
规则:每组选手可选10、20的分值作答,答错要扣相应的分值。
每组必须派一名代表回答,代表选手未能正确回答的必答题,将交给台下的同学抢答,每组只有一次机会,抢答正确的同学,你将会为你所在的组赢得相应分值的。
★“老马识途”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个人的智慧?(管仲)★“管鲍之交”指的是哪两个古人的交情?(管仲与鲍叔牙)★“退避三舍”指的是找、春秋时期哪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晋国与楚国)★“退避三舍”在古代来说有多少距离?(90里)★请写出“卧薪尝胆”这个成语。
★“卧薪尝胆”指的是哪国诸侯?(吴王夫差)★成语“纸上谈兵”指的是谁?(赵括)★春秋时期哪个国家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救了赵国?(齐国)★请写出“围魏救赵”这个成语。
★“东施效颦”说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春秋)★成语“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问题?★成语“守株待兔”说明了什么问题?★成语“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问题?★成语“掩耳盗铃”说明了什么问题?(自欺欺人)★成语“掩耳盗铃”讲的是哪个时期的事?(春秋晋国)★请写出“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画蛇添足”比喻什么?★请写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明什么道理?(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胡服骑射”指的是战国时期哪一个诸侯国?(战国赵国)★成语“三令五申”与哪一个古代军事家有关?(春秋孙武)★请写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请写出“毛遂自荐”这个成语。
★成语“朝秦暮楚”什么意思?★“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这个成语是?(一鸣惊人)★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什么成语来形容(狐假虎威)1、“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这个成语是?(一字千金)2、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穿过丛林时掉队了。
这个学生就是孔子很喜欢的子路。
子路正在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农在田地里作农活,于是他走上前问到:“子见夫子乎?”意思是说: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看了一眼子路,没好气的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农的意思是说:既不劳动,又不知道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子路觉得自己说话太冒失,没有礼貌,所以就很恭敬的站在一边,半天也没有说话。
老农看子路还是知书明理的人,就邀请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晚上还盛情的招待了子路。
第二天早上,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人,就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
”孔子想和他谈谈,叫子路立刻回去找他。
当他们去的时候,那位老农和他的家人已经不在了。
3、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请填空。
(上行下效)4、请说出成语“塞翁失马”的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5、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绕梁三日)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叫韩娥的女歌唱家。
一次,她经过齐国,由于路费用完了就在那里演出赚路费。
她的歌唱的确实非常的好,轰动了全城。
后来有人到旅店请她再给大家演唱一场。
但是旅店的老板对韩娥很不礼貌,还辱骂她,韩娥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哭声很是凄楚,附近的居民都被感动的流下眼泪,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的吃不下饭。
当人们听说韩娥出城走了的时候,就派人去追,苦苦的挽留她。
韩娥在盛情之下,答应再次为大家唱一次。
大家非常高兴,几天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几天后,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在屋梁间飘荡。
6、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接踵摩肩)晏婴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
楚王倚仗国势强大,对齐使很不礼貌,想捉弄晏婴。
晏婴身材矮小,楚王就派人故意在宫廷大门旁另开一个小门,让晏婴进出。
晏婴一到,见如此这般,便说:“我若是访问狗国,当然可以从这狗门进去;但楚国不是狗国,怎么能走此门!”楚王失策,只好开大门迎晏婴。
一计不成,一计又生。
晏婴上得殿来,楚王便问:“齐国难道无人不成,怎么派你这个矮子来?”晏婴不慌不忙答道:“且不说齐国别的地方,单是京城临淄,行人接踵摩肩,人们张开衣袖,就可以连成一片片大幕;每人洒几滴汗水,就可以汇成倾盆大雨。
但使臣出访,自有章法;大凡贤能体面之臣,出访上国;而像我这样不中用之人,就只能派到这里了。
”楚王反被晏婴奚落,不得不另眼相看。
7、表示生活美满、安定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安居乐业)8、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安步当车):9、“把心思完全放在一处。
形容做事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专心致志)10、“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用的器物上刻着龙,住的房屋上也画着龙。
真龙知道了,就来到叶公家里探望他。
但是它刚把头探进窗子,叶公看见了,就吓得拔腿就跑。
”这个典故出自于哪个成语?(叶公好龙)11、请讲出成语“与狐谋皮”的含义。
(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12、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
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
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三、第四环节——风险题。
1、“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一鼓作气) 20分2、“Amazing the World with a Single Feat”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一鸣惊人)20分3、“Drawing a snake and Adding Feet”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画蛇添足)20分4、“Sitt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a Careless Hare”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守株待兔)20分5、“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请写出这个成语。
(按图索骥)20分6、说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典故。
10分春秋时代,齐国派兵攻打鲁国。
鲁国的国王鲁庄公带着谋士曹刿指挥作战。
齐军第一次击鼓以后,鲁军准备发起进攻。
曹刿说:“不行。
”齐军三次击鼓以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攻了。
”结果齐军大败。
战斗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
曹刿说:“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士气十分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
敌人士气耗尽,我们发起进攻,所以取得了胜利。
”7、说出“三令五申”这个成语的典故。
10分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8、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成语“掩耳盗铃”。
10分9、写出“郑人买履”这个成语。
10分10、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成语“画蛇添足”。
10分11、“负荆请罪”中的荆指的是什么东西?10分12、何人“完璧归赵”?蔺相如10分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